第264章 知音難得
文學界對張潮這次演講的反應相對比較遲鈍。張潮之前的作風給人印象太過深刻,大家都怕這小子又在釣魚。
對自己作品進行批評的作家一向都有,但一般分爲兩種狀況:一種是禮貌性的自謙之語,說自己“寫的不好”“最好的作品永遠是下一部”之類。
還有一種是有所寄託,例如魯迅先生多次提到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是希望他作品反映的國人的“劣根性”能早日去除,後人再不用看,也看不懂“阿Q”和“祥林嫂”們。
但是極少有人如張潮這樣,近乎於以一個旁觀者的態度,冷酷地對自己作品的內核與侷限性進行解剖,精確指出了病竈所在。
這種態度讓大部分關注他的人都有些驚疑不定,就連他的老師們也不例外。
絕大部分成名作家,無論其在其他方面如何謙遜,對自己的表達總歸是自信的。而從文學批評角度看來,天底下沒有完美的文學作品,缺點和特點往往是相伴相生的。
張潮的這次演講是不是他創作轉型的一個宣言呢?沒有人知道。
“張白之爭”後,文學批評界幾乎對張潮的作品都保持了一種普遍的緘默狀態,批評固然幾乎沒有,但讚美同樣很少。
就拿去年張潮出版的《刑警榮耀》來說,應該講其創作手法、題材,相比張潮之前的作品,都有較大的突破,但是國內卻鮮見對其文學價值的論述、評價。
張潮對這種情況也很無奈。他與白曄的爭論本來就起於偶然,後來的發展更是超乎自己的想象。他反對的是文學批評掐住入口的做法,而不是反對文學批評本身。
實際上在“張白之爭”前,論述張潮作品或者評價“張潮現象”,算是批評界的熱門內容,不同態度的文章很多,不乏言辭尖銳之作。
但是張潮沒有反擊,甚至沒有在意。創作和批評本身就互爲鏡像,都是文學生態鏈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是位置需要調整而已。
既然別人不批評我,那就只好自我批評——順便爲別人批評我指明方向!
2007年1月底一個普通的早晨,早上快10點了,張潮還在賴牀。昨天晚上他打“暗黑破壞神2”,刷地獄老墨刷到3點多鐘,一件好貨都沒出,氣呼呼地上牀睡了。
所以他被老爸叫醒的時候起牀氣還挺大:“我昨晚寫小說寫到3點,讓我再睡會兒……”
這次張衛國沒有慣著他,硬是把他拉了起來,然後把一份報紙塞進了他手裡,並且鄭重地交代道:“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對你的寫作有指導意義,你一定要看完!”
張潮這纔不情不願地的坐在牀上,翻看起報紙來。
這是過年前最後一期《中國讀書報》,張衛國塞給他的是評論版面。張潮只看黑壓壓的一大篇文字,才發現整個版面都被一篇文章佔據了。
張潮這才清醒一點,重視起來。要知道這份報紙是出版署、《光銘日報》和出版協會共同主辦的,規格極高,很少有作者能讓自己的文章佔據一個版面。
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名叫做“石岸”的批評家,用一篇很長的評論,迴應了張潮的自我批評,文章的標題就是——
《以“漫長的90年代”爲起點,審視“80後”的代際視角——以張潮作品爲例》
“標題就不簡單啊!”張潮內心最後一點怠慢也被拋到腦後了,拿著報紙,下了牀,坐到書桌前,認真地看了起來。
這篇首先就文章敏銳地指出,“80後”的世界觀成型於90年代,而90年代又堪稱中國現代化歷史上轉變最激烈、思想最活躍的時代,其影響甚至一直延伸到今天,所以可以稱爲“漫長的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初期,冷戰終結、市場經濟大潮洶涌,“歷史終結”的喧囂聲從知識分子口中屢屢被陳述。我們高聲宣佈新的歷史階段開始了,並熱切地想要“告別革命”,擁抱“人文精神”。……】
看了這個開頭,張潮就很喜歡。看來這個作者要從一個相對宏觀的歷史角度來觀照特定時代作家的創作,註定了文章的格局不會太狹小。
這也和張潮自己閱讀文學作品時,更多從時代環境、人羣文化等角度進行解讀,而不是糾結於文字的細枝末節,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潮接著往下看——
【“80後”首先是一個文學史概念,它最初因20世紀末21世紀初《新芽》雜誌社舉辦的新理念作文大賽而浮出水面。大賽中涌現出一個以“80後”爲主體的青春寫作羣體,韓涵和小四爲其代表。……】
【但張潮的出現,迅速擊潰並取代了之前的青年文學偶像們,以近乎席捲的姿態,完成了對其他所有“80後”作家的超越。用他來定義“80後”也許不準確;但毫無疑問,繞開他更會變成一紙空談。……】
看到這裡,張潮有些皺眉了,他一向不喜歡“80後”作家這個詞,也比較抗拒批評界把自己列入其中。難道這個“石岸”是虎頭蛇尾,也要落入其他評論家的窠臼當中。
張潮按捺住心中的遲疑,繼續往下讀——
【我們要注意到,在這個過程中,張潮以孤狼姿態,對抗並扭轉了中西方強勢媒體——尤其是美國媒體——對中國“80後”作家的媒體形象塑造。……】
【“80後”之所以成爲一個確定的代際名詞,與2004年初美國《時代週刊》亞洲版的報道密切相關。這篇報道以“80後”命名村樹、韓涵等人,並附帶貼上叛逆、另類的標籤,使其和全球掀起的新潮青年文化相銜接,賦予了這羣作家象徵性的意義,即以“80後”爲代表的當代中國人正在融入西方世界、西方文化。……】
【就當這種文化標籤就要逐漸被人羣接受的時候,張潮橫空出世了。他身上除了年齡和“偏科”以外,沒有任何與韓涵、小四相似的特點。他不染髮、不紋身、不穿耳釘,也不抨擊教育和體制,面對媒體也超乎年齡的成熟和穩定。甚至圍繞他的大部分爭議,也只出現在文學領域……】
【出人意料的是,張潮這種近乎溫馴的形象,反而讓他收穫了更廣闊的讀者羣和更普遍的額認同。我們發現“80後”並不一定就喜歡叛逆與另類,更多是被媒體馴化。一旦有了更加優質的偶像出現,他們也不吝於奉獻自己的熱愛。……】
【張潮在《消失的愛人》的創作和與方老師等人的紛爭上,表現出了對抗西方主流媒體形象塑造的意識。他對美國並沒有上一代作家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的態度,而是保持在一個恰當的距離上進行觀察、審視,甚至嘲弄。……】
【在其他“80後”作家普遍被“全球化”的時候,張潮卻展現了一種“我不就山、山來就我”的自信。而不可思議的是,他做到了。無論是美國書商,還是美國的左翼文化界,對張潮可謂“趨之若鶩”。因爲有張潮,中國的“80後”才能稱之爲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全球化”文化標籤。……】
這部分評價倒是中規中矩,主要是肯定了張潮在“80後”作家當中展現出的不同姿態的正面價值,尤其是對抗美國媒體話語霸權、保持獨立性方面的貢獻。
不過最讓張潮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張潮“標籤”化,似乎真的就是把“80”後當成一個年代或者年齡概念進行陳述,這樣讓張潮舒服了一點,可以繼續往下看——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張潮的成功是完全根植於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他極其善於利用媒體爲自己服務,他的許多底氣,都來源於他那驚人的銷量和版稅。從某種程度上說,他與在他之前“呼風喚雨”的韓涵、小四,頗有相似之處。……】
【這種基於“全球化”和“市場化”成長起來的“80後”寫作羣體,因其誕生和成長的社會條件、文化條件、生活條件乃至政治條件等,全都迥異於此前的所有各代作家,所以,他們的出現真正標誌了中國當代作家的實質性“換代”。這種“換代”不是以往那種漸進式的替換,而是劃出了一條深深的鴻溝。……】
【儘管張潮一再抗拒自己身上“80後”的標籤,但是事實就是,沒有哪一代作家,會與前代作家進行如此激烈的切割甚至對立。我們發現很難找到哪個70後作家在創作姿態上,擁有與“80後”相似的特質,哪怕是“李尋歡”“安妮寶貝”等成名於網絡的70後作家也是如此。……】
【伴隨著中國崛起而普遍涌現出的新的民族情感和政治覺悟,正潛移默化地更新著時代精神。……】
看到這裡,張潮完全訝然了。他發現作者“石岸”在拋棄了將“80後”作家標籤化的評論慣性後,竟然真的從自己、韓涵、小四等人身上,提煉出了具有說服力的共同要素。
張潮也不得不承認,“石岸”的這種分析、判斷是準確的。自己的很多行動邏輯,其實是建立在商業成功的基礎上,確實和當年熱愛大放厥詞的韓涵或者喜歡迎合媒體的小四,都有著神似之處。
這份洞察力,讓張潮真正重視起這份評論來——
【可以說,“80後”是90年代之子,而且未來也只能是90年代之子。因爲“80後”在“漫長的90年代”度過了他們的少年和青春時代,走向成年。這個時代塑造了他們基本的情感結構和歷史記憶,唯其如此,“漫長的90年代”構成“80後”直接的歷史起源。……】
【張潮的作品同樣如此。從《少年的巴比倫》開始,到《刑警榮耀》爲之,張潮在其嚴肅文學作品當中,就在反覆構建和敘述他的“90年代”情結。這也形成了張潮作品共同的精神內核:帶著焦慮的迷惘,對抗潮流的無力,回溯歷史的糾結……】
【這種情結既塑造了他,也束縛了他。張潮在近期的一次演講中,明確表達了對自身創作狀態和過往作品的質疑。這種質疑,恰恰來自於他對塑造自己精神世界的“漫長的90年代”的反思與動搖,也表現出了人生經驗的缺失,對他錨定自己創作基石的困惑。……】
張潮點了點頭,“石岸”這部分批評,並不是對自己演講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有了新的闡發。
他的自我反省雖然儘量把自我抽離出來,從客觀視角審視自己了,和“石岸”的真·客觀視角相比,還是存在一定的侷限。
這就是文學批評的意義所在。它能發掘出作家自己無法通過內省來觀照的更深層次的精神世界,即使帶有揣測成分,但是對於作家來說,也是一種重要的參考座標。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張潮此時已經完全“信任”這個評論家了,剩下的文章一鼓作氣地讀完了——
【“80後”已無法同父輩們一樣經驗性地追溯80年代,也難以直觀地將80年代以來持續激盪的革命與啓蒙、改革與保守、左與右等歷史變奏作爲理解“80後”自身及所處時代的主導線索。……】
【“80後”並沒有親歷80年代,與之存在一種歷史的隔膜;更重要的原因或許在於,全球化和市場化主導下的“漫長的90年代”纔是他們生活的基本處境。……】
【歷史在“80後”身上斷裂了:一方面,經濟在高速發展,一切也都在飛速發展、上升和涌現;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事物在萎縮、下沉和失落,例如成長的故鄉、少時的記憶和舊有的社會關係,都迅速地面目全非。……】
【張潮就是一個站在歷史的斷崖上,顧盼遲疑的獨行者,因爲他比其他所有“80後”作家走得都更遠,所以現在只有他站在了這裡。……】
【他也許會終將需要創造出一種連接兩個時代、兩個世紀的新方式。也唯有創造出這樣一種新方式,“80後”才能在已經開始的代際更替之中、在已經拉開大幕的新的歷史正劇之中,恰切地實現自我定位。……】
【但如果沒有,那我們也應相信,後來者也會完成這個歷史使命,從“80後”自身的歷史位置出發去理解當下與未來的時代狀況,並主體性地承擔起歷史責任。】
……
酣暢淋漓!
張潮把報紙往桌上重重一扣,發出“砰”的一聲響,然後喝彩道:“好!好!寫得好!”
倒把老爹張衛國嚇了一跳,以爲張潮這喝倒彩呢,馬上道:“人家寫得不錯,大過年的,你可別亂撒氣!”也不怪張衛國誤會,張潮這方面“兇名”實在太盛。
張潮無奈地看了一眼老爹,才道:“我說的好,是真好。——再說了,我是那麼睚眥必報的人嗎?”
張衛國這才放下心來,與張潮討論道:“這個‘石岸’,肯定也是個年輕人!甚至是你的同齡人!”
張潮問道:“你怎麼知道?”
張衛國道:“他對於‘80後’的解讀,顯然是帶著主體意識的,也就是說他是以‘80後’寫‘80後’。文章中有很多痕跡可以看出來……
再說了,這種視角和視野的批評文章,老古董們也做不出來。”
張潮點點頭,同意老爸的判斷——雖然老同志遠離文學很多年了,但是當年的功底無疑還在——說道:“他對‘80後’,包括我在內,存在的問題的判斷直擊要害。
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映照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無處不在的失落。其實我很多時候就是在這樣一種發展與失落交織的社會變遷中理解自身的歷史和位置。”
張衛國同意道:“我們這一代的作家,更多地是向‘過去’,向‘鄉村’,向‘歷史’去尋求文學的答案。你們這代作家,也不要被‘漫長的90年代’困住啊。……”
這是張潮兩世經驗相加,第一次和自己的父親探討文學。上一世,自己太幼稚,等成熟的時候,已經很少回家,與父親的隔膜變厚了;
這一世,自己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
張潮母親看到這一幕,沒有再叫這父子二人吃早飯,而是默默把包子、油條、豆漿端進了張潮房間裡,讓他們邊吃邊聊……
和父親聊完以後,張潮就迫不及待地打電話給《中國讀書報》的編輯部,問到了這個“石岸”的身份——竟然是一個20歲出頭的中文系大二學生,甚至比張潮還要小兩歲。
聽到這個消息,張衛國也感嘆一句:“世界果然是你們的啊!”
張潮想了想,覺得自己不能不有所迴應,所以專門寫一篇文章,呼應“石岸”的批評,也希望這種視角高遠、視野開闊的文學批評,能逐漸成爲主流。
而就在張潮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教育界對他的言論,卻大大地不以爲然,一篇名爲《素質教育豈容褻瀆,張潮勿做應試“幫兇”》的文章,也登上了《教育通訊》的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