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耕田作秀!
河州,俞龍珂部落。
自從俞龍珂受到勸降,並經官家趙禎賜名、賜官,他統領部落就徹底歸順了大周。
並且,吐蕃是部落制度,是以絕大多數部落都沒有“國”這一概念。
如此,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民族情懷觀念。
相較而言,吐蕃部落更多的是具有“部落情懷”觀念。
沒有民族情懷觀念,指揮起來,實行以蕃治蕃的政策,無疑是相當輕鬆。
近兩年,俞龍珂部落十餘萬士卒,協助邊軍穩固邊疆,立下了不淺的功勞。
這一部落,統轄百姓約百萬左右,經過兩年的漢化生活,已然從遊牧文明漸漸轉變爲農耕文明。
百萬淳樸的吐蕃百姓,足跡遍佈河州、宕州。
平坦的田野上,金燦燦的小麥散發淡淡清香。
一眼望去,不乏有淳樸百姓手持薅刀,利索的割麥,沉甸甸的麥子搭在一起,甚是誘人。
此外,也有百姓緊握長粑,耙鬆泥土,順手丟下種子。
一邊收割,一邊播種,甚是奇特。
田野邊緣,以江昭爲首,約五六十人,緩步走動。
“這是冬小麥還是春小麥?”江昭向著割麥的百姓指了指,和煦一笑,出聲問道。
堂堂從三品紫袍大員,行封疆大吏之權,江昭越是面對普通百姓,形象就越發溫和。
“冬小麥。”
一人落後江昭半步,頭戴平定氈帽,蓄長髮扎辮,發中編入了些許紅絲絨,一身藏青對襟交領羚羊袍,腰束革帶,熱情的迴應。
這人,卻是河州河州俞龍珂部落的百餘位主事者之一,扎木。
俞龍珂歸順大周,得以賜封官位,這事無疑是有益於其部落的生存。
不過,他一走,部落就沒了正式管事的首領。
百萬吐蕃百姓聚集在一起,實在太危險。
要是受了有心之人的鼓動,未免平添大亂。
於是乎,近兩年的時間,經江昭授意,熙河路的官員都有意將大型部落分割爲一些小型部落,不讓百餘萬百姓聚集在一起。
漸漸地,俞龍珂部落遭到分割,卻是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狀態。
扎木其所在部落,約莫兩千戶人,乃是河州最大的小型俞龍珂部落。
江昭瞭然,緩緩點頭,望向翻田的吐蕃百姓,問道:“冬小麥一經收割,就再次種麥,可是兩年三熟的種法?”
“大人真是學識淵博,竟知曉農耕之事。”主事者扎木出聲解釋道:“河州水土肥沃,行兩年三熟之策,可富裕些許餘糧。”
所謂兩年三熟,也即頭一年八、九月種植冬小麥,次年六、七月收割。
一經收割,就立刻播種粟,粟的成熟週期僅是三個月。
如此,同年十月左右就可收割成熟的粟。
一經收割,立馬種植冬小麥,如此就形成了循環。
自頭一年八、九月種植冬小麥,次年次年六、七月收割小麥,十月收割粟,攏共耗時一年,收割了一次冬小麥、一次粟。
理論上,這是一年兩熟。
不過,考慮到土壤肥沃問題,往往涉及修養問題。
一般循環了一次,就得讓土地修養三個月的時間,蘊養肥力。
也即,特意騰出一次種粟的時間,不種糧食。
這一來,本來的“小麥-粟-小麥-粟”的收割模式,就成了“小麥-粟-小麥”。
兩年四熟就成了兩年三熟。
“無非是通過書本知曉些許皮毛而已。”
江昭淡淡一笑,頗有興致的向身後官員望去。
這次,巡視百姓耕田,本就是他特意爲之,爲此特地喊上了五位宗室。
“紙上得來終是淺,未免要試試耕田,方知躬耕之苦。不若,都下去試試吧?”
說著,江昭著重望向五位宗室。
五位宗室齊齊一怔。
趙策英目光微動,率先反應過來。
這是要作秀啊! “太史公有言: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農耕之事,實屬必要啊!”趙策英連忙附和道。
此言一出,餘下四位宗室相繼反應了過來。
躬耕,這可是表達親民的好機會。
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 怪不得宣撫使特意喊齊了五位宗室。
“諸葛武侯,就有躬耕先例。”
“齊民要術有言: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
“起自農耕,民生之本啊!”
“耕田好啊,得耕田!”
幾位宗室,相繼表了態。
讀書厲害一點,就引經據典。
讀書不行,就適當編一兩句。
反正,得耕田!
河州通判蘇軾揚了揚手,朗聲道:“大人言之有理,躬耕而行,方知糧食之不易。”
主事者扎木心頭一詫,連忙讓人去找來農具。
吐蕃蠻夷之地,讀書習文並不普遍。
哪怕作爲主事者,他也沒怎麼讀過書,不清楚幾位大人物究竟都在說些什麼。
反正,就是要親自耕田。
這樣的大人物,親自耕田!
這是何等的賢明啊!
不足一炷香,自有幾十柄農具呈了過來。
江昭爽朗一笑,拎起一柄長耙,挽了挽紫袍玉帶,捲起褲腿,大步向著農田走去。
幾位宗室、幾十位官員相繼拾起農具,跟了上去。
其間,眼見盡是官袍的大人物齊齊走進田野,不少吐蕃百姓盡是驚詫,不免觀望起來。
一些百姓向著住所跑去,告知這一消息。
於是乎,越來越多的百姓聚集,觀望起來。
須知,這可是紫袍大員親耕! 這樣的大人物耕田,不免惹人好奇。
幾十位官員,手持農具,示範躬耕。
當然,真正躬耕的僅是八個人。
江昭、蘇軾、扎木、五位宗室。
餘下的官員,主要就負責稱頌吹捧。
怎麼著,也不能搶了頂頭上司和幾位宗室的風頭。
“昔范文正公守邊屯田,今小閣老持鈞秉軸,猶執耒耜於隴畝。觀其犁雨耕煙之勤,不遜諸葛南陽之隱!”
“掌兵刑錢穀之暇,仍循顏子、郭外之志啊!”
“昔孔融讓梨,公讓膏腴千頃,使邊氓得粟帛之養,豈非古先賢遺風再顯?”
“昔人謂【宰相必起於州部】,今觀小閣老與幾位公子,乃知【賢臣育於畎畝,明主生於閭巷】。”
“諸公子紆朱曳紫,而常布衣巡野。聞恰似漢文帝露臺惜費之典故啊!”
“幾位公子,實是親民之人,他日若是登基,定爲千古賢君!”
“昔李錫任虞城令,苦井變甘泉;今公子撫黔首,寒窯化春臺,此【貞觀遺直】,豈讓前賢?”
稱頌之聲,不絕於耳。
江昭長久未曾體力勞動,本是耙了一炷香就有些撐不住。
結果,底下人實在太能稱頌,愣是讓他平添一股力氣,耙了足足兩炷香。
大汗淋漓,江昭舉目望向幾位宗室。
幾乎也是一樣。
稱頌之聲太濃,讓人不得不強撐著犁地,立下“親民”、“賢德”之名。
江昭暗自一嘆。
大意了! 太特麼能吹了!
吹到不努力幹活,感覺都對不起吹捧的話語。
好在,圍觀百姓不少,從隱隱的探討聲中可知,效果還行。
畢竟,從吹捧的話語中,不少吐蕃百姓都知道了幾人的身份。
封疆大吏、河州父母官、還有幾位可能是將來的太子、皇帝的人物。
如此人物,犁地犁得冒汗,不免惹得人注目。
封疆大吏與五位公子一齊耕田,鼓勵百姓勤於耕作,實爲一等一的親民之舉。
一次耕田,一傳十,十傳百,部落與部落相傳。
不足十日,關於耕田的消息,已然傳遍熙河路。
此外,不乏文人賦詩作詞,稱頌此舉。
大儒邵雍、大儒周敦頤、曾鞏、蘇轍等人相繼作文,稱頌此事。
特別是蘇軾,一連六篇詞,傳遍天下。
一時間,天下仕人,探討不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