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宗室反應!
宦海爲官,最重要的就是得關注上司的一舉一動。
一些大人物偶然透露的一句話,可能就蘊含“政策”的走向。
對於汴京勳貴,文武百官而言,皇帝就是最大的上司,也是最大的大人物。
皇帝的一舉一動,無一不透露著政局的走向。
特別是秘密立儲法一事,使得儲君不顯,皇帝的偏好就更是惹人注目。
御書房一敘,經幾位皇孫一輩的宗室參與,儼然是無聲流傳開來。
一時間,文武百官,皇儲宗室,齊齊噤聲。
兗王府。
舞姬翩躚,輕綃曳地。
兗王負手而立,回首望向長子。
“你是說,官家特意召見了幾個小一輩的宗室,有意歷練考驗?”
趙士翊身形富態,點頭道:“官家要幾位宗室入熙河路生活,一月呈遞一封書信,闡述都幹了些什麼。江宣撫使則是一季書信一次,闡述宗室都幹了些什麼。”
“這樣啊?”
兗王負手,沉吟起來。
儲君不顯,並不意味著幾位宗室沒有競爭。
幾位宗室,都是皇位候選人。
要爭奪的可是皇位,誰能不爲之心動?
區別就在於,競爭的方向漸漸發生了變化。
以往,兩王相爭,競爭方面主要是積攢實力,拉攏朝臣。
因官家無子,兩王甚至隱隱有公開拉攏朝臣的跡象,非常囂張。
不過,自從六位宗室受召入京,競爭的方向隱然轉化爲彰顯自己的本事,以希冀得到官家重視,從而立爲皇儲。
積攢實力,拉攏朝臣,肯定有意義,但已經很難影響大局。
秘密立儲法的存在,註定了得有“託孤”這一流程。
這就使得實權國公,紫袍文臣,隱隱有了端坐釣魚臺的架勢,都不主動站隊。
說到底,但凡能穩定的保住自己的權勢,誰又會拿身家性命去賭五分之一的成功概率。
要說是沒有功成名就的人,那還有可能。
可實權國公、紫袍大員,無一不是實權、名望上佳的人物。
如此,實權官員自然是端坐釣魚臺,不肯入場。
不能拉攏三品以上的紫袍大員,五位宗室再怎麼積攢勢力,都難以關乎大局。
並且,秘密立儲法使得官家有了反悔的機會。
儲君之名,更是可肆意更替。
甚至,立儲詔書可能都修改了幾次名字。
時至今日,要想爭得皇位,唯有儘量表現宗室本身的賢明。
而關於賢明與否,幾位宗室暫時是半斤八兩,相差不大。
御書房一敘,官家特意讓小一輩的宗室下熙河路歷練,肯定關乎儲君之位的抉擇。
“官家此舉,應是要保證大周傳承連出兩代賢君!”
半響,兗王出聲斷定道。
五位宗室,擇選賢明,這已經是一代賢君。
邊疆考驗小一輩,也即是選取優異的皇太孫。
如此,可不就是兩代賢君? “父王。”
趙士翊富態的身形一顫,眼神慌張閃躲,生怕自己壞了事情。
自幼富裕生活,且是王爺嫡長子,實在讓他沒什麼奮鬥目標。
讀書,耐性不足,也就僅限於識字,考個秀才都難。
習武,千金之軀,豈能吃苦。
五位小一輩的宗室子弟,他相對平庸一些。
官家要是真的有意以皇孫一代的本事抉擇皇儲之位,他絕對得拖後腿。
“急什麼?”
兗王面色一沉。
以往,兒子平庸倒也沒什麼。
不曾想,這竟是可能影響皇位的抉擇。
“從官家的話分析,應該是讓江昭負責觀察考驗。”
兗王叮囑道:“江昭此人,開疆拓土,的確是有賢臣風範。入了熙河路,你且收斂好脾氣,莫要胡亂得罪人。”
時間倉促,他也暫時只能想到這些應對之策。
相比起平庸,蠢笨無疑讓人更難受。
“父王放心。”
趙士翊連忙點頭。
他是平庸,又不是傻子。
既然知道這是一場考驗,也知曉考官是誰人。
他肯定不會得罪考官。
邕王府。
邕王面泛難色。
該怎麼讓兒子脫穎而出,他還真就沒什麼辦法。
他是王爺,可也只是王爺。
他的手,伸的並不是特別長。
總不能讓人通敵賣國,經長子檢舉,從而立功吧?
嘶~!
廣親宅。
小片麥田,趙宗全手持釘耙,撥來撥去,怔怔出神。
“父親,這是天大的好事啊!”
二十二三歲的趙策英,氣血十足,心中不乏奮鬥的心思。
皇嗣血脈、祖父曾經入宮受到培養,父親位列有望立爲儲君的六位宗室之一。
這樣的經歷,由不得他不熱血。
天下宗室千千萬,老父親成爲幾位候選人之一,都已經走到了這一步,誰還不想幹出一番事業? “住口!”
趙宗全拋下手中釘耙,面色沉沉。
“爲父一無人脈,二無名望才幹。爭什麼爭?”趙宗全怒斥道。
“父親。”
老父親的話,趙策英早已聽了不知多少遍。
“父親,這是秘密立儲啊!”
“江宣撫使上奏秘法,官家特意挑選了六位宗室,父親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趙允初病逝,父親就是五位之一啊!”
“秘密立儲法,託孤基業。是否有人脈、名望,都不影響大局!”
趙策英據理力爭。
一旦承繼社稷,可就是天子! 他太想扶著老父親登基了!
趙宗全連連搖頭:“太祖血脈,何來承繼大統的資格?官家特意要我入京,估摸著就是爲了緩和太祖、太宗兩脈的關係。策英,禹州百十口人的性命,擔於你我一身,可切莫糊塗啊!”
此言一出,趙策英一怔。
是啊!
太祖血脈! 甚至,就連父親本人,也不認爲有爭奪的機會。
趙策英眼前一亮,出聲道:“如此,孩兒就更是該好生表現。”
“嗯?”趙宗全面露意外。
這都不龜縮著,還表現什麼? “爲何?”趙宗全不禁問道。
“就連父親都認爲太祖血脈無緣江山社稷,那其他幾位宗室,就更是如此認爲。”
趙策英一揮手,英氣勃發:“既然父親無緣繼承基業,孩兒努力與否,也不影響大局。”
太祖血脈,無人在意。
幾乎所有人,都認爲這是皇帝爲了緩和太祖、太宗兩脈關係特意挑選的人。
如此,趙策英自然可以奮力表現。
反正,他是太祖血脈! 這個藉口,百試百靈。
趙宗全一怔。
還可以這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