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誰爲好聖孫? 不出十息,六人相繼入內。
“微臣江昭,拜見陛下。”
江昭身著紫袍,重重一禮。
“臣趙策英,拜見陛下!”
“臣趙仲”
趙策英、趙仲、趙世程、趙士翊、趙士騫五人,相繼行禮。
“都免禮”
趙禎罷了罷手:“賜座。”
幾人入座。
趙禎沉吟,率先望向幾位“好聖孫”,緩緩問道:“入邊三年,都有什麼體悟?”
此言一出,除了趙策英以外,幾位宗室齊齊眼神閃躲。
體悟?
這該怎麼答? 幾位小輩宗室的考驗,結果會影響皇儲之位的定奪,讓人不得不謹慎。
一時間,卻是無人主動搭話。
“都說一說吧。”趙禎向下一一掃視,最終注目於面色沉著的趙策英。
就呈上來的書信而言,相比起餘下的四位,趙策英幾乎是獨一檔的存在!
官家注目,趙策英心頭一凜,連忙起身,恭謹答道:“近三年,臣效力於懷遠將軍麾下,練兵五百,行屯田之策,親歷剿匪,亦曾安撫過吐蕃諸部,幾次與西夏邊軍交鋒。
以臣之見解,吐蕃受江大人影響,招撫了不少親周部落,應以蕃漢融合之策,使其漸習耕織,拱衛疆土。
西夏騎兵悍勇,若非是江大人開拓了河湟之地,並開通茶馬互市,廣納良駒,邊軍要抵擋西夏騎兵,定是難上加難。若要治西夏,唯有飼養良駒,訓練騎兵,避免弱項。”
說著,趙策英目光微動,說道:“依臣之見,開疆拓土千難萬難,恐需幾代君王勵精圖治,非一代可成。”
這話,江昭與他探討邊疆局勢之時幾次說過,讓他印象很深。
準確的說,並不是“非一代可成”,而是非“趙禎可成”。
趙禎太老了!
江昭十八歲入仕,二十二歲開疆拓土,這已經是查閱史書都難尋的賢臣。
然而,彼時趙禎已然五十一歲。
君臣二人,足足差了近三十歲! 以江昭的本事,要是有賢君託舉,有生之年說不定真的能夠助力君王實現大一統,成爲千古一帝。
可惜,趙禎等不起!
否則,要是江昭早生三十年,君臣二人皆是二三十歲,那還真就可能是“一代可成”。
此言一出,趙禎閉目微嘆。
所謂的“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莫過如此。
作爲君王,趙禎自然是知道實現大一統可爲千古一帝。
近些年,吐蕃分裂、西夏內亂,大周甚至還出了一位有本事開疆拓土的臣子!
天時、人和兼具! 可惜,那是大周的天時,並非是他的天時。
他老了!
趙禎睜開,面色平和的罷了罷手。
趙策英的幾句話,格局宏大,切中時弊。
策英,英氣勃發,兼具武德,這個“英”字,取得還真是恰當。
趙策英心中忐忑,緩緩坐下。
趙策英一過,餘下四位宗室,並沒有誰立刻站起來。
趙禎擡頭,向下掃視。
越掃視,幾位宗室心頭越慌,越是不知道該說些什麼纔算得上表現上佳。
御書房,足足沉寂了十息。
終於,趙仲起身行了一禮。
以往,他是在轉運司辦事。
“近三年,臣效力於轉運司,領五百士卒,負責糧草押運。臣掌糧草押運期間,恪守軍資法度,三載無錯。
然士卒多粗鄙,臣以禮法束之,未敢稍懈。吐蕃、西夏皆民風彪悍,若施行教化,民族融合,可保邊疆無憂。”
趙仲拱手一禮,他自認爲已經超常發揮。
“嗯。”
趙禎點點頭,面無表情,沒說什麼。
觀望了好一會兒,江昭不免瞥了一眼。
其實,單從答案而論,趙仲回答得還行。
無論是“三載無缺”,亦或是“以禮法約束士卒”,都是他本人能力的體現。
關於吐蕃、西夏的見解,則是從大局觀出發。
哪怕難以媲美趙策英,但也算是可圈可點。
可惜,趙仲搞錯了官家的心思。
【若施行教化,民族融合,可保邊疆無憂!】
這句話有大問題。
官家要的可不是守成之君! 趙禎登基四十餘年,掌權近三十年,也就休養生息了三十年。
難得修養了近三十年,有了大一統的希望,要的肯定是一位武德充沛的皇帝,從而效仿漢文帝、漢景帝休養生息,併爲漢武帝開疆拓土打下基礎的舉動。
“你們呢?”趙禎望向餘下三人。
三人相視一眼,都沒有考慮好該怎麼回答。
相視了幾息,趙世程硬著頭皮走出:“臣臣效力於提舉常平司,領兵五百,主茶馬互市維護事宜。凡出入賬目,臣皆錄冊覈驗,親手謄寫,絕無錯漏!”
江昭暗自垂眉。
都到了這會兒,趙世程還沒意識到親自謄抄賬簿並非優點。
不過,他理解趙世程的想法。
畢竟,親自謄寫,何其勤勉?
“前歲冬月,有商隊私販鐵器,臣帶人連查三晝夜,終擒其首。此外,臣還學會了一些吐蕃話,可與吐蕃人通暢交流。”趙世程恭謹答道。
江昭暗自搖頭,統領軍務的三人,除了趙策英不侷限於單純的練兵,而是幹起了屯田、剿匪、安撫異族,餘下兩人都並未走出安排的職責的侷限。
或者說,兩人都沒有積極的幹活。
以兩人的身份,一旦主動向主官要求要幹一些足以體現個人水平的活,分管主官定然不會拒絕。
一如趙策英,本職就是單純的練兵,但是他向顧廷燁提出了一些額外的請求,就此走上了屯田、剿匪的路子。
熙河路並非消息不通暢,同爲競爭者,兩人肯定知道趙策英都幹了些什麼。
可惜,哪怕知道趙策英政績近乎獨一檔,兩人也始終沒有去幹其他事情。
而原因,自然是能力不足。
並且,趙世程並未有談及西夏、吐蕃的對峙大局觀。
這一點,就差了不少。
趙禎目光微晃。
常年處理天下政務,他自然也察覺到了這一點。
兗王之子趙士翊一步走出,老老實實的說道:“臣治雲水縣時,親巡田畝,親近百姓。去歲,春旱,臣齋戒祈雨三日,甘霖果至,百姓齊齊稱頌。”
前幾年,經過江昭的“親耕”示範,他私底下又幹了一次。
“此外,臣還開渠、屯田、施行蕃漢融合之策。”
趙禎瞥了一眼,暗自一嘆。
簡而言之,廢物!
開渠、屯田、蕃漢融合,無一例外,都是安撫司的政策。
趙士翊就單純的執行上面的政令而已。
此外,趙士翊也沒談大局觀。
或者說,他根本沒有大局觀! 餘下一人,乃是邕王之子趙士騫。
他起身一禮,眼神遊移:“臣治政懷水縣,施行教化、開渠、屯田、蕃漢融合。此外,臣還抓獲了幾位通敵賣國之人,斬首以儆效尤。”
幾人皆已作答,趙禎微嘆。
除了趙策英以外,都是什麼歪瓜裂棗啊!
“不愧是我趙家好兒郎啊!”
“都下去吧。”趙禎罷了罷手。
孰優孰劣,他自有定定奪。
五位宗室,趙策英心中忐忑,趙仲自覺超常發揮、趙世程、趙士翊自覺正常發揮,趙士騫略微心慌。
五人心境不同,齊齊退了出去。
宗室一走,趙禎望向了江昭。
江昭此人,入仕幾年就可開疆拓土,乃是他選中的“傳家寶”! 五十有六的皇帝,誰也不知道能夠撐幾年。
究竟誰是好聖孫,他希望就此定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