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江昭入京!
汴京。
東水門。
作爲汴水下游的水門,常有船隻通過,承擔汴河航運之效。
禁軍持槍,肅然而立。
相距禁軍十餘步,設有專門的官員負責覈實船隻上人員的路引、戶籍。
攘往熙來,川流不息。
“兩位,怎麼樣?”
一位面容清癯著甲將軍,手上端著兩杯清茶,緩步走向兩位時不時眺望一二的青袍官員。
“多謝。”
兩位青袍官員拱手一禮,相繼取過茶水。
其中一位,身形肖瘦,約莫五十來歲的樣子。
另一位,下顎長有尺許長鬚,約莫四十來歲。
“暫時並未望見江大人的船隻。”長鬚官員撫了撫鬚髮,搖頭道:“依上報是時日來講,估摸著也就是這兩天。既如此,也唯有守著。”
著甲將軍緩緩點頭:“既如此,兩位進奏官要是有什麼需要,或是出恭,或是口乾,便說上一聲,我讓人來頂替一二。”
兩位青袍官員連忙道謝。
所謂進奏官,也即掌握一路政務傳遞、監督、協調之事,負責維穩朝廷與地方的官員。
進奏官的任職者,多爲八九品就入京的縣官,隸屬於進奏院,歸於門下省的正四品官員給事中管轄。
其主要職責爲三:公文傳遞、信息溝通、政務辦理。
公文傳遞,即一些事關地方上的政令,須得進奏官特意收集,傳達到地方上。
信息溝通,即要讓朝廷時刻知道地方上的情況,讓地方上時刻知道朝廷的情況,往往還得涉及地方上與朝廷的互動問題。
政務辦理,則是事關一路賦稅的上交,須得通知朝廷。
當然,其實也可以給進奏院換一個更恰當的稱呼。
駐京辦! 進奏官,也即駐京辦事官員。
一般來說,進奏院都有單獨的一路進奏官。
即,某位進奏官,單獨負責某一路的事宜。
譬如,熙河路進奏官、河東路進奏官、河西路進奏官,都是單獨的職位,由不同的人任職。
其中,封疆大吏入京一事,就涉及“地方與朝廷的互動”這一問題。
並且,政治高度還不低。
封疆大吏入京,定然涉及訴職一事。
君臣密談,政治高度自然不低。
其中,進奏官主要就是負責接待封疆大吏。
一些封疆大吏,可能已經幾年未曾入京,不太清楚京城的情況。
如此,關於封疆大吏的衣、食、住、行,都得進奏院一一協調安排,不可出分毫差錯。
畢竟,這可是執掌一路大權的人物,從二品大員。
須知,進奏官的主管官員給事中也就四品。
要是真的招待不週,不小心得罪了某位封疆大吏,惹人不爽,甚至就連頂頭上司都有可能被一擼到底。
是以,但凡有一位封疆大吏入京,進奏院上上下下就都得協調配合,擔驚受怕。
而今,熙河路安撫副使、宣撫使江昭要入京一事,已然經熙河路上報。
如此,作爲熙河路進奏官的兩人,自然得時刻守著,準備接待。
著甲將軍打了個招呼,就巡視起來。
封疆大吏入京,的確是得重視。
就連他這個守門的將軍,也莫名嚴肅了不少。
萬一要是讓入京的封疆大吏認爲城門守備鬆散,不小心御前提了一嘴,他這個守將說不定就得換個職位。
以往,並非沒有這樣的先例。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足足過了半個時辰。
“呼~!”
“呼~!”
幾道船體破水聲響起,淡淡的拋錨聲傳開。
“慢靠!”
“帶攬!”
這樣的行船聲,絕對是大船!
兩位青袍官員相視一眼,連忙眺望。
距離東水門幾百步,幾艘大船泊岸。
其中一艘,高掛“熙河宣撫使”銜牌,一人紫袍披身,負手而立,衣訣飄飄,幾位公子哥樣式的青年,皆是位列船頭,眺望京城。
除此以外,還有兩人,眉宇間頗有英氣,皆是著五品紅袍。
餘下幾艘,上有幾百位精銳士卒持槍,甚是威嚴。
“快!”
兩人一驚,連忙喚上辦事小吏,小跑過去。
“下官恭迎江大人!”
“下官恭迎江大人!”
兩人的喊聲,引得江昭注目過去。
青袍?
江昭一怔。
以他的段位,哪怕是有人特意來討他歡心,起碼也得是五六品的紅袍官員,方纔算得上“有面子”。
八九品? 那就是官方差遣,而非主動想來迎候。
江昭疑惑道:“莫非是進奏官?”
“正是。”兩人連忙點頭。
“仲懷,子純。”江昭望向身旁的顧廷燁、王韶兩人:“你二人且帶著士卒去往東郊大營。”
此次入京,他僅是帶上了顧廷燁、王韶與五位宗室。
餘下的蘇轍、韓嘉彥,以及一些知州、同知,有些人可能暫時入不了京。
三年一度,入京的五品官也就三十左右。
具體哪些人有機會入京,還得等一等。
入京的具體名額,除了官員政績以外,還得多方博弈。
當然,以韓系的實力,以及熙河路官員的政績而言,起碼得有十位以上有資格入京。
屆時,具體是誰,就得經過商議,硃筆勾劃名字。
顧廷燁。王韶二人相繼點頭,下了船,大步向著士卒乘坐的大船走去。
江昭舉目,望向幾位宗室:“爲免不敬,還是就此入宮吧。”
幾位宗室齊齊點頭。
如此,經兩位進奏官引路,六人齊齊入宮。
御書房。
“吭!”
“吭!”
趙禎手持硃筆,重重咳嗽了兩聲。
一招手,自有宮女呈上湯藥。
五十有六的君王,已然是一等一的長壽。
作爲君王,時刻都有來之不絕的奏摺須得批示。
一般來說,工作六七個時辰,都是常態。
長久端坐,費心勞神,還得宣召妃嬪侍寢,損失精力。
扛得到五六十歲,已經是體質上佳。
咳嗽,早就是趙禎的老毛病。
以往,臣子強烈要求過繼宗室期間,他心中一急,連著咳嗽半刻鐘都是常態。
好在,一道秘密立儲法,爲他解決了立儲難題。
心中不急,咳嗽一事方纔得到了些許緩解。
一碗湯藥入肚七分,司禮掌印太監緩步入內。
趙禎瞥了一眼,手中湯藥遞迴宮女端著的盤中。
既然內官特意走進來,八九不離十,定是有人要求見。
果然,司禮掌印太監通報道:“陛下,熙河路宣撫使與五位公子入京,特來求見。”
“哦,已經到了?”趙禎心頭微振,擺了擺手:“讓他們進來吧。”
熙河路涉及唯一的一次開疆拓土,且有五位“好聖孫”入邊生活,近幾年受到了他的高度關注。
五位宗室,一月一封的書信。
宣撫使江昭,三月一次的密信。
三年時間,近兩百份書信,趙禎都有一一觀讀。
爲的,自然是選出一位有望開疆拓土的“好聖孫”。
而今,他心中已經有了些偏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