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進軍樂州!(月票加更1)
治平四年,十一月初。
樂州,樂陵縣。
郊外,乾涸河谷。
三千餘西夏將士暫時安營紮寨於此。
當然,說是安營紮寨,但其實就是簡單的紮了幾道丈許帳篷而已,並非是真正的長久安營紮寨,更像是臨時歇息的場地。
幾百士卒輪流走動放哨,其中更是不乏傷殘者,肢體冒著殷紅血跡,僅是簡單的止住了血跡。
不難想象,這是一支殘軍敗將。
否則,斷然不可能讓傷殘者放哨。
秋風肅殺,風聲鶴唳。
約莫黃昏時分。
河谷陡然響起奔雷般的馬蹄聲,河牀爲之震動。
一面“張”字大旗,高高豎起,迎風飄揚。
“不好!”
西夏將領(lǐng)一驚,連忙跑出帳篷,牽繩翻身上馬,大喝道:“迎上去!”
言罷,騎馬往反方向奔逃,一刻也不敢久留。
不足三十息。
“咻!”
一支箭矢射出,左軍將領(lǐng)張鼎張弓一拉,射倒一人,厲喝道: “主帥有言,斬首一級者賞錢十貫,絹五匹!”
“斬首三級者,賜田二十畝。”
“擒敵酋者,擢升爲將,子孫免役!”
“殺!”
一句話,霎時士氣大漲。
“殺!”
“殺!”
“殺!”
步卒、騎兵,目之所及,綿延不休。
事發(fā)突然,西夏士卒根本來不及奔逃。
一時間,殺聲遍天,血淌成河。
血肉橫飛,殘肢斷臂不斷,屍橫遍野。
冷兵器時代,但凡氣勢差距不大,兵器差距不大,就註定是人多者勝。
約莫半個時辰,河谷再度震動起來。
一道“江”字大旗,甚是鮮豔. 陝西路,渭州。
中軍大帳。
立柱撐地,丈許木架上掛著“大周-西夏-吐蕃”堪輿圖,下垂鋪開。
顧廷燁著甲佩刀,負手觀望。
約莫幾步,還有兩人。
一人虎背熊腰,約莫二三十歲的樣子。
觀其年紀,就可知曉其定是勳貴子弟年輕一代的傑出人物。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此人,實爲永昌伯庶長子,名喚樑昭。
餘下一人,面有疤痕,約莫四十來歲,正是壯年。
此人,名喚景思立。
其父景泰曾任職過陝西路兵馬都副總管。
自從顧偃開起勢掌權(quán)以來,景思立就跟著顧偃開一路征戰(zhàn),算是典型的倚仗著寧遠侯府的武將。
顧廷燁入陝統(tǒng)兵,除了能夠更容易得到主帥忠敬侯鄭順的支持以外,能夠繼承老父親顧偃開留下的一些老一輩人手,也是一大優(yōu)勢。
這也是頂級勳貴子弟一貫的優(yōu)勢。
但凡真的成器,入邊征戰(zhàn)掌權(quán),那真是“所到之處皆有故吏,無不服威望伏。”
除了顧廷燁、樑昭、景思立以外,帳內(nèi)並無其他人。
顧廷燁望了一會兒,回首道:“近來,熙河主力軍已經(jīng)沿著河州北上,肅清蘭州,抵達樂州。”
“此次入邊征戰(zhàn),邊軍三十萬之衆(zhòng),不但涉及西夏,還涉及吐蕃政權(quán)。”
顧廷燁徐徐道:“主力軍進了樂州,便會迎來真正的大戰(zhàn)。”
“幾十萬大軍的爭鬥,規(guī)模甚大,勝負轉(zhuǎn)瞬就可能更替。”
“主力大軍入樂州,王韶防吐蕃。”
“主帥劃給顧某的三萬邊軍,也不能吃乾飯。”
說著,顧廷燁伸手點向渭州,沿著渭州往上,點向西平府、西涼府二地。
(如圖:黑框部分是樂州。陝西路和熙河路緊鄰著,中間距離也就三四個州郡。) “西平府,臨近西夏都城興慶府,重要性不言而喻。”
“西涼府,實爲西夏輔郡,也即陪都。通一線與廣漠,控五郡之咽喉。”
顧廷燁緩緩道:“這兩個地方,都是重要非常。”
“一旦有邊軍進了西夏境內(nèi),向著這兩個地方過去,西夏內(nèi)部定然震動。”
“如此,非是奇襲,卻有奇襲之效。”
三萬大軍,無論是擺在何處都是一股難以忽視的力量。
西夏十萬邊軍,分散於相當之長的邊界線上。
單一的某處邊界線,駐守的大軍並不多。
陝西路與西夏長久對峙,不說勢均力敵,卻也差不了多少。
三萬士卒猛地突襲,要想趁機打進去,並不算難。
真正難的是打下城池,並守得住城池。
只是 樑昭、景思立二人皆是一詫。
攻打西平府實屬常情,此地恰是陝西戰(zhàn)場的正北方向,距離也近。
西涼府? “猜不到就對了。”
顧廷燁一見兩人面色驚詫,不免撫掌。
兩大核心將領(lǐng)都猜不到策略,其他人也不可能猜得到! “打仗,可不能注目於某一地,要注目于于全局戰(zhàn)場。”顧廷燁訓誡道。
這就是統(tǒng)帥和將領(lǐng)的區(qū)別。
思維差距,佈局差距,統(tǒng)籌差距! 將領(lǐng)和統(tǒng)帥,看似就一線之隔,但實際上的差距卻是天差地別。
視野思維,就是最大的阻礙。
“練兵吧!”
顧廷燁擺擺手:“擇日便誓師。忠敬侯老將軍會帶兵攻伐一處,相助我等。”
樑昭、景思立二人抱拳一禮,退了下去。
兩人一走,顧廷燁重重望向西涼府。
誠然,他在陝西路。
不少人都會認爲他要打陝西戰(zhàn)場。
甚至忠敬侯、樑昭、景思立三人,都是認爲他要打陝西以北的西平府。
殊不知,西涼府也可攻打。
西涼府以南,就是樂州。
向著西涼府的方向攻去,不管是真的打西涼府,亦或是轉(zhuǎn)身南下攻打樂州北面,與熙河主力大軍兩面夾擊,都是相當有戰(zhàn)略的打法。
西寧州,王城。
首領(lǐng)董氈端坐王座,望了一眼堪輿圖。
沉吟著,下令道:“舉兵攻伐蘭州,迭州。”
“河州之地,木徵的人會去攻伐。”
大將仁多保忠持禮:“諾。”
董氈一嘆,無聲向著遠方眺望。
木徵與他,已然爭鬥了幾年。
可如今卻是不得不聯(lián)合起來。
沒辦法,脣亡齒寒啊! 西夏受到圍困,苦於不能與吐蕃聯(lián)合,抵抗其他政權(quán)。
殊不知,吐蕃又何嘗不是如此? 別看大周簽訂了檀淵之盟、慶曆和議兩個不平等條約,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
實際上,大周可是一等一的巨無霸政權(quán)。
否則,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奪取了河湟之地。
西夏要是真的被慢慢的吞併,吐蕃也不會好過到哪裡去。
出於大局考慮,他也唯有與木徵暫時議和,聯(lián)手入侵大周,試著奪回河湟,與西夏建立聯(lián)繫。
“但願,一帆風順。”
董氈負手,舉目眺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