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召宗室入京!(二合一)
前幾句都不稀奇,也就是標準的奏疏話語。
直到 “陛下可於宗室之中,擇賢德兼備者入京,考察數年,取詔書爲二,書儲君之名,一置內廷,一藏於身。
待天命有歸之日,或可託孤文武大臣,啓封昭示天下。
儲君之外,餘者皆封以官爵。若官家誕有皇子,則取出詔書銷燬,立儲之事作廢。”
嘶~!
這幾句話並不長,趙禎卻心頭酥麻,又連忙回返,再度仔細斟讀。
江昭餘光一瞥,心頭一鬆。
穩了!
這秘密立儲法,本爲清時的立儲法子。
清代君王並非儒家君王,受到的儒家思想限制也要少一些。
秘密立儲法,自是可以推廣。
如今的這個時代,文峰鼎盛,儒學繁榮,這種立儲法子註定不可能推廣。
但用於處理“君王無子”的窘境,卻是非常適合。
特殊情況,特殊辦法,君臣都能接受。
特別是立儲詔書可作廢這一點,絕對足以讓任何皇帝心動。
奏疏並不長,秘密立儲法也不難理解,核心內容就幾句話而已。
但,趙禎愣是觀望了近一個時辰。
不時走來走去,不時駐足沉思。
這個法子,非常吸引他。
但也有讓他猶豫的地方。
譬如:託孤大臣。
以往,儲君積勢多年,本身就有不俗的權勢。
君王託孤,更偏向於走流程。
這秘密立儲法的託孤不一樣,乃是君王臨終遺囑託孤。
平時,儲君不顯,就沒辦法大量積勢,權勢集中於託孤大臣,新君得從臣子身上收回權力。
半響,趙禎長舒一口氣,下令道:“去,召汴京三品以上的官員,入御書房一敘。”
儲君不顯,無法積勢,這就是他要的!
至於,遺囑託孤會不會致使新君手中的權勢降低? 人都死了,哪還管洪水滔天?
幾乎是肉眼可見的變化,趙禎身子都直了不少。
壓在身上的擔子得以放鬆,就連走路的鬆快了一些。
見江昭足足侯了一個時辰,趙禎不免感慨道:“卿,實爲國之棟樑!”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此乃臣子分內之事。”江昭連忙躬身道。
趙禎頷首,沒有說話。
作爲一個長時間執掌江山的君王,他知道什麼樣的臣子是好臣子。
心裡都有賬! 趙禎揮了揮手:“嚐嚐糕點、瓜果吧!那些人,怕是得有兩炷香方纔能來齊。”
言罷,自有宮女呈上糕點、瓜果、茶水。
同一時間,有識字的近侍謄寫奏疏於一道丈許長的絹布上,單是一個字就有拳頭大小。
“臣,拜謝陛下!”江昭行了一禮。
他倒也沒有客氣,擡起一塊糕點斯文的吃了起來。
這位皇帝號爲“仁宗”,平時也的確是仁慈溫和。
他既然賞賜瓜果、糕點,那就嚐嚐也無妨。
該說不說,御膳房的糕點,的確是要好吃一些。
過了好一會兒,江昭都足足嚐了三塊糕點,方纔有人走進御書房。
富弼、韓章! 這兩人齊齊走進。
“老臣富弼(韓章)拜見陛下!”
一爲百官之首,一爲資政殿大學士,兩人望見江昭,神色不一。
富弼一訝,有些意外。
韓章則是面色如常,目光微動。
“坐吧!”
趙禎罷了罷手。
兩人相繼坐下。
富弼面色平靜,儼然是早就有了乞骸骨的準備。
無子的他,無所畏懼。
韓章一襲紫袍玉帶,面色紅潤,舉止自帶一股難言的精神氣。
往後,幾位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左右侍郎、九寺寺卿、五監等官員相繼入內。
官員來齊,江昭、韓章、富弼相繼起身。
“這些日子,百官一直著力於勸諫立嗣之事,朕心中悲痛,也就並未理睬。”
年邁的老皇帝雙袖合攏,眼中有了光,緩緩說道。
幾十位紫袍大員面色各異,都沒有說什麼。
究竟是因悲痛而不立嗣,還是皇帝一直都不想立嗣、乃至於不敢立嗣,誰心中都有一桿秤。
“這次,江卿上奏了一份奏疏,事關立儲之法。”趙禎罷了罷手,自有兩名近侍走出,拉伸早已謄寫好的奏疏。
拳頭大小的字示於幾十位紫袍大員,可讓人看得一清二楚。
幾十位紫袍大員的目光一一聚焦於絹布之上,就連宰輔大相公富弼也不例外。
不足三十個字的核心內容,讓人移不開目光,茅塞頓開。
秘密建儲!
“如此一來,豈非只有宗室、太子之分,而無皇子?”刑部尚書歐陽修問了一句。
說著,他望向江昭。
過往的立嗣流程,一向是宗室過繼爲皇子,皇子再立爲儲君。
這也是一貫的立儲流程。
“正是。”江昭點頭。
歐陽修瞭然,閉目思量。
“可不立皇子、太子,則無東宮班底,擇一宗室倉促承繼大寶,怎能服衆?”禮部尚書王堯臣適時問道。
作爲正二品官員,內閣大學士以下頂點的存在,他絕對是反應最厲害的官員之一。
說是疑問,實則不如說是在給江昭遞話,讓他說出這個制度對於文人的一些好處。
“官家若有意立嗣,自會擇選文武託孤大臣。屆時,有德高望重者支撐新帝治政,組爲新君班底,自可服衆。”
江昭的回答,讓不少反應稍慢的文官都眼前一亮。
託孤文武大臣!
這意味著什麼,實在不難想象。
這對於臣子而言,絕對是一件好事! 自古及今,都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
有著託孤之舉,新帝上位,老臣斷然不會失勢,而是趨向於慢慢的過渡官員班子。
幾位內閣大學士相視一眼,心中已經有了定論。
如今,兩王相爭,拉攏的官員其實都還相對集中於三品以下的官員。
三品以上官員,尚且少有站隊的人。
一旦有了這個制度,皇帝定然得臨終託孤,以保證他欽定的正統得以上位。
自古以來,臣子爲何站隊? 爲的就是新帝上位以後,不失去權勢。
有此託孤之法,六位內閣大學士已經無須下場!
黨魁不下場,其餘三品大員自然也無須下場。
有了這兩個問題,幾乎所有的大臣心中都有了決意。
“若儲君不顯,諸王各懷異心,朝臣如何自處?恐釀成黨爭禍國!”有性子一向謹小慎微的官員問了一句。
這些官員,性格相對穩一點,做事也更多考量後果。
江昭從容解答:“汴京東郊,英國公掌十萬大軍,自可維護正統。”
那位紫袍大員點了點頭。
誰都知道英國公掌握兵權,但凡有正統,宮變賊子就幾乎不可能成功。
十萬禁軍,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此法新創,可有先例?”有官員問道。
江昭舉目望去:“漢武帝巫蠱之禍,立幼子劉弗陵,隱而不宣,臨終託孤。”
幾個問題一問,臣子心中都有了一定的決斷。
“諸位愛卿,怎麼看?”趙禎起身走了兩步,緩緩問道。
從江昭這份立儲之法呈奏上來的那一刻,這位年邁的老皇帝就已經又有了安全感,再也沒有坐立不安。
“老臣以爲,可!”韓章躬身,率先支持。
廢話,這可是天大的功勞! 這件功勞,一旦實行得好,足以讓愛徒史書留名。
甚至,完全可以說這種處理方法是“皇帝無子,如何立儲”的典範。
就連他這個老師,也將爲之受益。
如今,富大相公註定退位。
本來,官家就相對看好他一些。
要是有人還想要競爭,那就未免得再來一場政鬥。
如今,有此立儲之法一份,他已經從容脫穎而出。
好徒弟啊!
“臣以爲此法甚好。”王堯臣、張方平等六七位韓系紫袍大員相繼點頭認可。
老大都發話了,底下人跟著就行。
更何況,他們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這個特殊的時間段,出現這麼一份立儲之法,究竟意味著什麼樣的好處! 老大,要登頂了! “不差。”富弼大相公雙目微睜,點了點頭。
作爲無子之人,他一心想的都是怎樣不出差錯,確保身後之名。
如今,有此一法,他的名聲算是徹底保住。
起碼,史書上記載的“拉龍袍”一事,絕對會偏向於讚揚他的氣節。
這個法子,甚好! “臣以爲,此法不差。”內閣大學士王欽若心中暗歎。
這宰輔大相公之位,怕是與他無緣。
同樣的,申閣老、龐閣老、文閣老也相繼表示認可,心中也都是差不多的一嘆。
都已經走到了位列臺閣的地步,過些日子百官之首的位子就要空缺,任誰心裡都得有點想法。
本來韓章就佔了年輕的優勢。
這一次,又受益於他徒弟的一封立儲之法,怕是早就已經穩了。
幾位閣老心中都有些遺憾。
爲啥我就沒有這種徒弟呢? 要是算上賀表那一次,這已經是兩次強行帶飛了啊!
可惜!
幾位內閣大學士相繼表態,其餘官員也一一表態,表示認可。
“好!”趙禎少有的心頭一鬆,朗聲一笑。
這一法,實在是解決了他的大難題! “江卿,依你之見,該如何實行此法?”
趙禎毫不掩飾欣賞之意,望向御書房內唯一的五品小官。
“臣以爲,或可召集官家心有矚目的宗室,少則三五人,多則七八餘人,一齊祭祀,行過繼宗室的流程,並特製詔書兩份,示於文武百官。
其後,官家可考察宗室幾年,選出優異者書其名。一份懸於‘文德殿’匾額之後,一份則是由官家藏身。”
江昭斟酌話語,從容道:“何時立儲,立儲於誰,皆歸於官家暗中硃筆一揮。”
天下萬千宗室,就只有名單上的那幾人有資格成爲“正統”,這也就斬掉了其餘宗室的野心。
餘下的幾位宗室,提前走完一些流程,官家選出其一,硃筆一揮,就是儲君。
“好!”趙禎非常滿意。
這種立儲方法,哪怕知道兗王與邕王已經鬥起來,也不妨礙他非常有安全感。
況且,兩王的權力纔多大一點? 不足爲懼!
“著令,召趙允啓(兗王)、趙允元(邕王)、趙允初、趙宗全、趙宗諤、趙從式六位宗室,入京!”
這些日子,臣子一直勸諫立嗣,而究竟立誰,哪些宗室適合,趙禎心中早就翻了個遍。
趙宗全? 江昭微微擡眉,也不意外。
趙宗全是太祖一脈的人物。
自太祖與太宗上演“燭光斧影”的佳話以來,皇位就一向是太宗一脈繼承。
太祖一脈與太宗一脈,恩怨摻雜不清,官家估計早就有意緩和一二。
特意選他出來,也不奇怪。
況且,從本來的劇情線上,官家遭逢宮變,首先就是讓趙宗全入京救駕,就可知曉趙宗全在他心中絕對有不低的地位。
絕大多數臣子可能都認爲趙宗全無望登基。
畢竟,但凡是個正常皇帝,就不可能讓太祖一脈的人登基。
殊不知,趙禎也不是正常的皇帝。
一個無子的皇帝,哪裡還會管什麼太祖一脈,太宗一脈? 不過,就是不清楚這一次通過秘密立儲法,趙宗全能否登基? 江昭暗自搖頭,眉頭舒展起來。
無礙!
過些日子,他的老師韓章就是宰輔大相公! 相比起武將“打天下式”的從龍,文官的從龍更多是體現在助力新帝掌權。
而新帝但凡要掌權,就不可能繞開百官之首!
從龍,從誰的龍不是龍?
只要從的是龍就行,無須管誰是龍! 這個從龍之功,不管是誰上位,他們師徒二人都拿定了!
江昭長舒一口氣,觀望起來。
趙禎欽點的六位宗室,兗王與邕王不必多說,絕對的熱門登基人物。
趙允初,則是太宗皇帝之孫,任汝州團練使。
其父荊王趙元儼,曾是少有的實權皇族,甚至曾追贈天策上將軍。
民間所謂的“八賢王”,說的就是他。
早期太后垂簾聽政,官家與太后有過一段時間鬥法,趙允初入過皇宮,成爲過替補嗣君。
這位曾經是與官家爭位的人物。
無論是從親緣血脈上,亦或是資歷上,這位都是一等一的存在。
當然,這位也面臨與官家一樣的處境。
無子!
餘下的兩位,趙宗諤是太宗皇帝曾孫,信安郡王之子,也是與官家血脈關係非常近的宗室,時任睦州防禦使,素有賢名。
趙從式是官家的堂弟,曾任保康軍節度使,素有強幹之名。
六位宗室,最受人矚目的無疑是兗王、邕王兩人。
其餘的宗室,都大差不差,落後兗王、邕王兩人不止一個檔次。
趙禎欽點道:“禮部、宗正寺、侍讀學士,一齊負責迎宗室入京事宜,最近擬詔的事情,就由翰林學士暫且承擔。”
江昭任職翰林侍讀學士,領翰林知誥制,負責擬旨。
這次要負責迎宗室,擬旨的事情自然得有人代勞。
禮部尚書、宗正寺卿、江昭、海承晏幾人齊齊行禮:“臣遵旨。”
趙禎少有的含笑而立。
“都下去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