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史書修好!
常朝。
文武百官,有序班列。
丹陛之上,官家趙禎輕按膝蓋,目光平視。
“有事啓奏,無事退朝。”
相比起以往,老年趙禎隱然多了些許肅然。
“臣韓章,有事上奏。”
左列首位,一位鬚髮微白,風骨奇佳的紫袍大員走出。
文武百官,齊齊注目。
百官之首!
“自熙河開邊以來,官家特命史館、秘書省、翰林院一齊修史,一冊名爲熙河平戎錄,記載熙河拓邊史實,一冊名爲資治通鑑,記載自戰國時期,延續到熙河開邊合一千五百餘年史實。”
“其中,熙河平戎錄,歷經三年磨勘,已然成冊。”韓章手持笏板,緩緩道。
作爲百官之首,韓章兼任的職務不少。
其中之一,便是監修國史。
話音未落,百官齊齊望向持笏肅立的江昭。
熙河開邊,修史兩冊。
一冊是紀傳體史書,以人物爲中心,也即熙河平戎錄。
一冊是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爲線索,也即資治通鑑。
其中,紀傳體史書規模較小,已然修成。
至於資治通鑑,修史一千五百餘年,起碼得一二十年方纔有可能修成。
熙河平戎錄修成,意味著什麼,實在一目瞭然。
江昭,名垂青史! 除了江昭以外,還有一大批受益者。
韓章、張輔、顧偃開、顧廷燁、王韶等人,凡是參與了開疆拓土的功臣,六品左右,幾乎都可名流青史。
畢竟,彼時最大的官員也就正四品的江昭而已。
六品,已經是“重臣”級別的人物。
這些“重臣”,非常有可能被立傳,訴說生平。
餘下的一些七品、八品的官員,也有機會史書留名。
可能就一個名字,一兩句話而已。
但,那也是史書留名啊!
一時間,朝堂徹底沸騰起來。
張輔、顧廷燁、王韶等人齊齊相視,面色一下子就紅了起來。
大丈夫身居天地,誰能拒絕史書留名?
佩玉鏘鏘,言潮鼎沸。
文武百官,齊齊探討起來。
其實,從理論上講,不少紫袍大員都有名留青史的機會。
日後涉及修大周的史書,堂堂紫袍大員,別的不說,起碼能留個名字。
不過,史書留名也有強弱之分。
簡簡單單留個名字,那是小人物的追求。
於紫袍大員而言,真正的追求就是跟江昭一樣,編修紀傳體。
當然,這種可能性.不高。
一旦修大周史書,重點人物肯定是皇帝,亦或是寥寥幾位重臣。
絕大部分紫袍大員,也就留個名字而已。
百官沸騰,爭論起來。
這種人還活著,就編修紀傳體的事蹟,可是相當少見。
文官百官,羨慕與好奇並起。
這熙河平戎錄,都有哪些人留了名?
“哦?”
丹陛之上,垂垂老矣的趙禎猛地來了興致,揮手道:“可呈上來否?”
紀傳體通史,肯定是以江昭爲核心,以及幾位主要開疆拓土的重臣。
不過,作爲君王,肯定也得有一些戲份。
暮年君王,有機會見到史書上的自己。
這興致,一下子就拔高了起來。
至於,他有沒有可能都沒上史書?
呵! 那該擔心的就不是他了!
“領旨。”
韓章點頭,揮了揮手:“史館、秘書省、翰林院的官員,且去搬來史書。”
幾位紫袍、紅袍官員,齊齊走出,大步向外邁去。
檢驗成果的時候到了! 幾位官員去搬史書,並未讓朝堂冷清下來,反而是越來越沸騰。
官家趙禎爲之觸動,一把老骨頭竟也熱血澎湃,罕有的走下丹陛。
“江卿,實爲國之重臣啊!”趙禎平和一笑。
“皆是仰賴官家慧眼,破例簡拔。”江昭連忙一禮。
趙禎點點頭,望了一眼韓章,肯定道:“韓卿、江卿,都是國之柱石!”
“陛下過譽。”韓章行了一禮,欣慰一笑。
一時間,君臣和睦。
不足一刻鐘,熙河平戎錄呈上朝堂。
此書,記載了熙河開邊核心人物,以及主要將領、少數民族首領的生平事蹟,合十餘篇人物立傳。
關於開疆拓土過程涉及的戰役,也都有詳細記載。
此外,本紀著重記載江昭相關決策、皇帝相關立場、百官相關決議,志記載地理、軍事制度、民族融合等內容。
從具體的決策,記載到詳細的作戰過程,並梳理相關事件、人物關係等。
皇帝本紀一卷,軍政本紀五卷,核心人物本紀五卷,主要人物本紀十卷,地理志兩卷,兵志三卷、民族誌三卷、食貨志三卷、蕃部首領世系表兩卷、戰役年表一卷、賞賜封爵一卷,合三十六卷,四十餘萬字。
其中,作爲熙河拓邊無可置疑的核心人物,單是爲了講解“江昭”的二十一歲以前的經歷,就足足耗費了兩卷。
其內,囊括淮左江氏江沅、江志、江忠,宥陽盛氏盛紘、王若弗,嘉佑七子等人的介紹,以便於闡述讀書、拜師、遊學、科考、結親、交友等經歷,從而延伸出熙河爲官,開疆拓土的史實。
餘下的顧廷燁、王韶等人的立傳,則是簡單介紹幾人的前半生經歷,引申出江昭,介紹開疆拓土中的經歷和功績。
一本紀傳體,詳細史書留名者,約莫二三十人,粗略留名者,約莫百餘人。
百官相繼觀望,爭論不休。
半響,趙禎緩緩走上丹陛。
“此書經緯分明,善惡昭彰,考據詳實,終成信史。其文辭之典雅,敘事之端詳,實爲朝廷文治武功之盛事。
此書既成,當頒行天下,使萬民知先祖拓土之艱,勵黎民忠君愛國,共護山河永固。”
“陛下聖明!”
以韓章爲首,文武百官,齊齊下拜。
“著監修國史韓章,賜【推忠協謀佐理功臣】,封衛國公,食邑九千三百戶;秘書省書監範鎮,擢中書舍人;著作郎劉恕,領天章閣直學士,修史如故。
提舉官賜銀百兩、絹三十匹;主編賜銀百兩,絹帛二十匹;餘者史官,賜【閣門袛候】,賞文房四,允入經筵講史。”
趙禎一一宣佈道。
主要內容,就是史官修書的獎賞。
修史算不上辛苦活,但也非常熬人。
一些史官,可能熬了十幾年,乃至於幾十年,纔能有機會參與修史,並修好一本史書。
是以,關於史官的獎賞,一向是較爲豐厚。
其中,修史的幾位主官,除了韓章得以賜予【推忠協謀佐理功臣】的稱號外,餘下的幾乎都是擢升官位。
大部分史官,主要是賞賜【閣門袛候】的榮譽銜,理論上是從七品。
“臣等,拜謝陛下隆恩!”
幾位修史主官,齊齊大拜。
“平身。”趙禎擺擺手。
文武百官,熱議不止。
而焦點,自然是江昭! 沒有他,就沒有熙河開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