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傳道授課!
百官之首爲太傅,武將之首授武略。
小閣老入主詹事府,大理寺少卿入主國子監。
老一輩的權臣有之,青壯一輩的儲相有之。
爲東宮太子授課,也莫過如此。
然而,官家竟是讓幾人爲五位小一輩的宗室授課。
其中意味,讓人不免亂想。
特別是五位老一輩的宗室,心中更是五味雜陳,患得患失。
雨落如注,水幕垂天。
江府。
烏木長幾上,擺著清茶、芝麻烤餅、七寶素粥、清燉羊湯。
羹湯飄香,江昭、江懷瑾、江珩、盛華蘭、盛淑蘭幾人,對坐拈筷。
這便是日常性的晨食。
食不言,寢不語。
不過,這並不影響父子、夫妻之間的溫馨。
盛華蘭、盛淑蘭都是吃過苦,懂得珍惜好日子的女子。
江懷瑾入邊生活了六年,見慣邊疆窮苦,自幼懂事。
三歲的江珩耳濡目染,早早啓蒙讀書,也並非嬌生慣養的孩子。
知足常樂,平平常常的一餐,便隱含著難言的幸福。
半響,江昭一飲清茶,緩緩落筷。
見狀,江懷瑾、江珩連忙立刻停下手中筷子。
“爲父去上衙,繼續吃吧。”江昭擺擺手,溫聲道。
江懷瑾、江珩相繼點頭,繼續吃起來。
盛華蘭起身,淺步輕移,拾起一件披風爲丈夫披上。
盛淑蘭送上一柄油紙傘,小手指了指“嘩嘩”落下的雨水:“今兒的雨,著實是少見。”
江昭攏了攏披風,向外走了兩步,撐起雨傘,緩緩道:“適時下雨,益於莊稼生長,也是好事。”
盛華蘭、盛淑蘭兩女萬福一禮,望著丈夫的出門。
延義殿,偏殿。
江昭入內,手持漢書,沉心備課。
爲五位宗室講課,事關重大,都有章程。
其中,王安石講解“王道”思想,主講五經與論語、孟子,闡釋王道根基。
講解的內容,相對枯燥,鮮少變動。
江昭則是主講經史、時政。
經史,也即五經與歷代正史。
因王安石講解了五經的緣故,他的講解內容就相對偏向於歷代正史,希望宗室以史爲鑑,借鑑歷代興亡之事。
時政,則是朝堂上的政治局勢,囊括範圍非常之廣。
英國公老將軍,一人負責傳授武略,騎馬、射箭、統兵,都得講解。
除了官家欽點的幾人以外,左春坊庶子、右春坊庶子、詹事府少詹事、翰林編修等人,都要司職。
歷來,詹事府都歸屬於東宮。
作爲詹事府詹事,宗室的授課具體時間,自然也是江昭安排。
當然,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都有制度規定。
詹事府詹事,也僅是能適當調整授課順序。
經過商議,並呈奏官家,幾位宗室的授課時間,就此定下: 自卯時(五點)起,溫故而知新,右春坊庶子承擔“伴讀”角色,領著五位宗室晨讀。
晨讀一過,便一一提問五位宗室,從而回顧上一次授課的內容。
問答一過,就是背誦儒學經典,經右春坊庶子抽查,錯處反覆背誦。
期間,左春坊庶子監督,記錄幾位宗室的表現。
辰時(七點)起,詹事府詹事,也就是江昭,講授經史、時政。
當然,江昭僅負責講,檢測宗室的學習成果是個得罪人的活,他可不幹。
講畢,歇課半個時辰。
巳時正(十點)起,翰林編修指導書法、詩詞寫作,要求宗室臨摹字帖,臨時作詞。
巳時末(十一點),散學。
未時(十三點)起,分單雙日,單日由英國公老將軍傳授騎馬、射箭、統兵的本領,雙日由太常寺博士講授禮儀,內侍省宦官與左春坊庶子一起監督記錄。
申時(十五點)起,王安石講授五經與論語、孟子,左春坊庶子監督,右春坊庶子伴讀。
酉時(十七點)起,官家親臨,詹事府少詹事主持“日課覆盤”,官家親自抽查作業與授課進度,幾位授課官員都得侍立。
除了初一、十五,以及五日一次的常朝由太常寺卿領著學習宗法禮制,講解先祖功業以外,餘下的時間都得讀書。
對於授課的臣子而言,這個授課時段非常輕鬆,一日僅是授課一個時辰,甚至還能騰出時間政鬥。
但對於幾位宗室而言,可就相當困苦。
日出而學,日落而息,自卯時至酉時,足足讀書六七個時辰。
當然,這麼安排讀書時間,並非是無的放矢。
宗室的讀書時間,與皇帝的作息時間非常相似,走的是遵循宮廷作息的路子。
偏殿,淡淡的背書聲音傳來。
背書聲本沒有任何情感,卻充斥著無法掩飾的痛苦。
江昭嘴角上揚,起身觀雨。
高強度的讀書,對於沒有讀書資質的人而言,自是非常痛苦。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凡是有資格上朝的文官,都是天底下最聰明的一批人。
宗室資質愚鈍,要想跟臣子過兩招,唯有“後天努力”。
雨聲長響,讓人心中寧靜。
過了約半刻鐘,背書的聲音弱了下去。
江昭回首,望了一眼漏刻。
辰時末。
“吱~!”
偏殿大門推開,一紅袍披身的官員入內,約莫五十左右的樣子。
“江大人。”那人望見江昭,連忙持禮打招呼。
“陳大人。”江昭回禮。
右春坊庶子姓陳,他走到偏殿拎起雨傘,禮貌點頭,推門走了出去。
江昭擡擡眉,手持漢書,緩步走進延義殿。
足足背了一個時辰的書,未免口乾舌燥。
此刻,五位小一輩的宗室都在喝水。
一見江昭,幾人連忙停下了動作。
官家讓五位小一輩的宗室入宮讀書,幾人或多或少都察覺到了一些貓膩。
也因此,變得異常敏感。
授課期間的一舉一動,都得上報官家。
授課先生已經入殿,幾人卻是不敢喝水,生怕讓官家以爲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
“取漢書。”
究竟講些什麼,都提前向詹事府報備過。
幾人連忙掏出漢書。
“背了一個時辰?”江昭平和問道。
幾人相繼點頭。
相比起其他的陌生的授課官員,江昭是老熟人,讓人憑空輕鬆不少。
“歇半柱香吧。”江昭擺手道。
幾人心頭鬆了口氣,一齊持禮。
半柱香過。
“開課。”
一聲落下,幾人齊齊正色起來。
“以往可曾讀過漢書?”江昭問道。
幾人略微遲疑,相繼搖頭。
科考爲重的時代,五經的地位非常之高。
相比起來,史記、漢書、後漢書更多的是作爲輔助讀物,提升策論能力。
幾人都沒有科考功名,於科考一途甚至都沒有入門,自然不會接觸漢書。
“默讀帝紀部分。”江昭吩咐道。
所謂帝紀部分,也即太祖高皇帝和漢武帝的事蹟。
如此,唯餘淡淡的翻書聲。
“以理解爲主,就當成故事一樣,無須背誦。”
淡淡的聲音,讓人心頭一振。
不背就好!
一炷香過去,五人相繼讀完。
“約法三章,休養生息。有何效用?”
江昭擺擺手:“可相互探討。”
“積蓄國力。”
“確立制度。”
江昭點頭,一一回應。
如此,以“約法三章”與“休養生息”爲例子,對比官家治政的國策,以及熙河兵政策,正式詳細的講解起了修養生息的必要性,以及相關做法。
五人都經歷過熙河治政,理解起來不難,漸入佳境。
辰時七刻。
“讀書重理,不重其形。”
“漢書,知曉其中道理即可,不必拘泥於具體內容。”
江昭端著清茶,潤了潤嗓子。
“就此歇課吧。”江昭擺擺手道。
一個受人愛戴的老師是什麼樣的? 一、講得好。
二、預留幾分鐘時間讓學生歇息。
其實,學生也不缺幾分鐘的歇課時間,重要的是提前歇課的情緒價值。
果不其然,五位宗室面露喜色,齊齊起身一禮。
江昭回禮,平和一笑。
誰還沒不懂學生的小心思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