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五品入局,以低伐高!有沒有先例呢?
靜! 殿宇無聲,落針可聞。
文武百官,齊齊注目過去。
首當其衝,自是望向吵得臉上生汗的江昭。
這是真生猛! 從頭到尾,幾乎是按著蔡襄打。
幾位內閣大學士相視一眼,齊齊搖頭。
其實,單論實力,也並非不能鬥一鬥。
主要是有個豬隊友!
王陶的一句話,愣是讓幾人陷入了被動。
以江昭的政鬥風格,一旦讓他氣勢佔據上風,一人按著一堆打都沒什麼難度,其他人根本沒法打。
文韜武略、政績上佳、政鬥上佳。
這種配置。
不少韓系官員默默相視,暗自點頭。
這是真有機會成爲常青樹的存在!
小閣老一稱,實至名歸。
不少官員望向蔡襄、杜希、王陶三人。
特別是王陶,聚焦萬千。
淮東賑災,須得撥錢。
具體究竟是從何處迎接搶錢,小閣老給出了答案。
搶福建路的錢!
涉及“路”一級的爭奪,淮南東路五十餘人齊齊上諫,勢力之盛,甚至都不弱於支撐一把內閣椅子的底蘊。
這樣的爭鬥,近十位三品大員入局,一些三品大員都沒什麼說話的機會。
王陶,區區五品官,竟然敢主動插話!
五品入局,以低伐高! 有沒有先例呢?
有! 先例在哪?
就在王陶的對面,小閣老! 事實證明,不是誰都有小閣老的水平,有資格插手三品以上的爭鬥。
王陶入局,僅僅說了幾句話,盡是破綻,幾句話就被秒殺了! 王陶垂首低眉,面生虛汗,心中懊悔,實是難言。
他似乎,闖禍了? 早知道就不出頭了!
餘下的蔡襄、杜希二人,面色沉沉,一時爲江昭所震,不知如何應對。
文武百官,議論蜂起。
足足過了十幾息。
“爲了淮東百姓,工部可騰出五十萬貫。”工部左侍郎杜希咬咬牙,退了一步。
工部合千萬貫預計支出,七八百萬貫都是禘袷祭祀的預計開支,餘下兩百萬左右,須得有二三十萬貫興修福建路以外的十三路的水利工程,適當裝裝樣子。
唯有一百七八十萬貫左右,可撥到福建路。
而今,福建路一旦讓出五十萬貫支援淮南東路,便是足足少了三分之一。
少三分之一,便讓底下人嚴厲一點。
馬馬虎虎,也能維持福建路應該施行的政策。
他們的臉面,還能勉強維持。
“工部六十萬貫,戶部可騰出餘錢百萬貫,合一百五十萬貫。”
蔡襄面色難堪,沉聲道:“賑災之時,讓底下人找些野菜混著煮,煮得稀一點,節省三成糧食。一百五十萬貫,也能撐起百日賑災。”
少了四分之一,相當於一戶災民從四日四升米,變成了四日三升米。
賑災煮粥,要求往往是“入肚能填餓,久餓不至虛”,起碼也得是“以勺舀之可成線”的程度。
稀上一點,添上些野菜,便是可勉強掛糊。
一日兩頓,餓不死人!
江昭瞥了一眼工部,沒有說話。
一百五十萬貫,已經足矣。
哪怕再爭,也爭不出來什麼。
說到底,除了工部以外,三司五部的預算就四百萬貫,的確是沒啥餘錢。
相反,工部倒是還能榨一榨。
“河道疏通也得耗費百萬貫。”工部右侍郎周孟陽領會意思,出聲插話道:“既然都是興修水利,不若工部的錢撥出一百萬貫單獨修建淮南東路的水利。”
說著,他望向工部左侍郎杜系。
都是工部侍郎,其中門道,他比誰都清。
說法,也換成了工部的錢。
既然是工部的錢,修建福建路是修水利,修建淮南東路也是修水利。
賑災是戶部的職責,工部撥五十萬貫賑災,那是吃虧,一些急需政績的工部官員可能暗自不滿。
可單純的興修水利,那錢財就還是工部在消耗。
對於需要政績的工部官員而言,無非是換了個地方幹活而已。
而且,災區修建,更容易出政績。
“這”工部左侍郎杜希面色一沉。
攏共就兩百萬興修水利,已經撥走了起碼五十萬賑災,要是再撥給淮南東路一百萬,那福建路可真就連喝湯都難。
“工部掌天下水利工程、交通建設,兩京一十四路都得顧忌。”
杜希緩緩道:“淮南東路水患,實爲天災。不過,既是解決了糧食問題,百姓就可安心耕種。水利一事,或可招選能工巧匠,召集百姓,疏通河道即可。”
相比起興修水利,單純的疏通河道,無疑是耗費極少。
甚至,可能都不到興修水利的零頭。
缺點就是上一場大雨已經沖刷掉了絕大部分防護,單純的疏通,河道防護肯定算不上好。
來一來大雨,可能更遭殃。
“彼其娘之,江侍郎已經說了,開倉放糧,減免賦稅,興修水利,三者齊備可安黎民。堂堂工部左侍郎,聽不懂人話嗎?”左副都御史呂溱罵道。
他是真正的耕讀起家,自小吃過不少苦頭。
有機會給底下人爭取點活路,他肯定要竭力爭取。
而且,大肆興修水利的機會可不多。
百萬貫級別的財政,已經是大周稅收的幾十分之一。
單純的用作某地興修水利,不太可能得到同意。
如今,來了水災,自是得藉機修一修。
上次大肆興修淮南東路的水利,可能都是立國之時的事情。
彼其娘之!
杜希愣住了。
“有辱斯文!”
這什麼素質啊?
“有辱朝綱!”杜希怒斥道。
丹陛之上,官家趙禎緩緩睜開眼睛。
吵到這一步,大致結果已經出來。
作爲君王,哪怕他有心賑災,也得考慮戶部的財政問題。
畢竟,動不動就是幾百萬貫,可不是小數目。
此外,他也不可能親自下場跟戶部討價還價。
君臣爭利,非常不利於君威的建立。
如今一吵,既然戶部妥協,能夠給予支持,那他就可定性。
至於工部?
如工部右侍郎周孟陽所言一樣,既然不涉及跨部門的撥錢,那就是工部內部的事情。
除了撥給淮南東路賑災的五十萬貫錢,餘下的一百五十萬貫餘錢,已經固定了就是用在工部。
這一點,作爲君王,他也可給出決定。
官家睜眼,幾位有意爭吵的官員齊齊一靜。
“事涉百萬黎民,戶部便更改預算,撥一百五十萬貫買糧賑災。”
“淮南東路,百姓免稅一年。”
“此外,工部預算單獨撥百萬貫興修水利。”
兩句話,讓蔡襄、杜希、王陶三人面色甚是難堪。
戶部撥糧不是重點,重點是工部著重撥百萬預算建淮南東路。
這叫他們怎麼面對福建路父老? 龍椅上,趙禎淡淡望向幾人。
從需求上講,淮南東路賑災勢在必行,關乎來年的稅收問題,他心中早就有些偏向。
說到底,福建路可沒人遭災 如今,吵上一場,些許妥協,他自可順水推舟。
從臣子上講,江昭創秘密立儲法、開疆拓土,自然更得他的偏向。
至於,蔡襄、杜希、王陶幾人的感覺?
堂堂皇帝,還得顧忌幾個不重要的臣子的感受,還治理什麼天下? 大殿之上,江昭上前一步,重重一拜: “微臣代淮東一千二百萬百姓,拜謝陛下隆恩!”
五十餘位淮南東路出身的官員,齊齊下拜:
“臣等代淮東一千二百萬百姓,拜謝陛下隆恩!”
“臣等代淮東一千二百萬百姓,拜謝陛下隆恩!”
“臣等代淮東一千二百萬百姓,拜謝陛下隆恩!”
“平身!”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