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章丨高廟罪已

“朕即位以來,所爲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輪臺罪己詔】

初平三年六月初六。

詔修長安諸帝陵。

車駕幸長陵,祠高廟,詔諸王公、牧守及以下。

曰:

“……本朝定鼎四百載,列祖列宗,深仁厚澤,奚能縷述?意者漢室之德未有失也,而朝廷之政有所過歟?朕繼位三載,雖未能仰紹愛民之政,亦無害民之事,更無殷紂之暴也。何以海內鼎沸,百姓播越?……遭遇此變,實不可解,惟自責耳……諸公若願爲忠良,則當赤心爲國,匡朕之咎;若自甘卑鄙,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

有漢一代,歷代皇帝只有在出現重大自然災害後才下詔罪己,內容都是自謙自省,並不是真的悔過。真正下過異常誠懇、有認罪性質的罪己詔的,唯有孝武皇帝。

如今皇帝這道高廟罪己詔一出,一夜之間傳遍三輔,按這個速度,再加上皇帝的暗中推動,不消數月,便可天下皆知。

這道詔書信息量極爲豐富,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皇帝是要藉此讓民間知道朝廷革故鼎新、矢志中興的決心,並重新建立士族百姓對朝廷的信心。所以沒有讓別人捉刀代筆,而是由皇帝自己親筆寫就。

罪己詔共分爲三個內容。

“其一,是明言,本朝建基四百載,雖德運有改,但仍是天命在漢,不容有疑。”太尉馬日磾坐於堂中,向底下府掾、親信分析著皇帝所頒的罪己詔:“如此可駁‘代漢者當塗高’之讖語?!?

尚書令士孫瑞著即補充道:“各地皆以爲朝廷微弱,譬如秦末逐鹿之時,便自生齊桓晉文之心,意圖爭霸,何其謬也!朝廷雖有小人爲禍,卻無苛政之烈。如今明天子在上,大漢中興有望,豈能再容宵小生事?”

堂下衆人盡皆點頭稱是。

馬日磾略有深意的看了士孫瑞一眼,點頭說道:“其二,陛下登基不過三年,受制於權臣之手,哪裡有機會匡扶天下?若是全天下皆以此罪於陛下,豈不荒謬?但陛下將朝廷之失,皆攬於己身,這是以退爲進的法子,爲的就是讓天下人看到陛下的坦誠與胸懷。”

“那其三呢?”侍中馬宇問道:“我看罪己詔的最後,似乎對我等有告誡之意?是在警示我等公卿,不得務自鑽營,要以國事爲重?”

馬宇與馬日磾同出扶風馬氏,是馬日磾的子侄輩,爲人志大才疏,好出妄言。

勸農令第五巡聞言反駁道:“豈是如此?這分明就是指那些關東方伯、州郡牧守,讓他們勿相侵害,並以生民爲重。若有違此意者,是爲加罪於陛下,自絕於世人,陛下便可以堂堂之師,征討不臣。”

馬宇仍不服氣,強詞道:“我適才所言又有何錯?朝廷現今雖俱列名臣,其中也不乏渾噩之輩。詔曰‘朝廷之政有所過’,這過既不在君,便在臣屬之中。怎麼能說陛下此詔無有警醒我等大臣之意?”

見兩人逐漸變爲口舌之爭,馬日磾不得不出言制止道:“好了!無論這罪己詔中是否有此意,我等都要加勉勤勵,切不可興意氣?!?

“我等自勉,那別人呢?”馬宇說道:“桓、靈以來,朝政失措,天下紛亂,是我等士人之罪歟?還不是閹宦、外戚矇蔽於上,擅權無道所致?陛下前日在宣室召見近臣,曾言興亡三事,其中流民、羌胡二事皆有定策,而朝政失措卻未給天下士人一個交代,也未說如何杜絕,這如何讓我等自勉?”

馬日磾一時語塞,誠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這麼多年朝政之所以荒怠無道,全都是由宦官、外戚擅權所引起的。無數黨人、士子費盡千辛萬苦、捨生忘死纔有瞭如今宦官與外戚勢力一蹶不振的局面。

這個時候,正是要一鼓作氣,讓皇帝重新訂立規矩,從制度上明文約束、甚至是斷絕宦官與外戚參與朝政的權力以及躋身朝堂的途徑,實現真正的君主臣佐,共治天下。

因爲朝廷處政的權力就那麼多,出於自己的利益,自然不樂意讓外戚與宦官來分一杯羹。更何況這兩者禍亂朝綱,實在不是什麼好貨,更不能讓他們出現在朝堂之上。所以很多士族大臣都對皇帝翹首以盼,希望小皇帝能親士人、遠小人。

但沒想到皇帝心裡隱隱然防範著士人,別看主政的馬日磾、黃琬等人俱是一時名臣,也別看皇帝雖然寵信小黃門穆順,但從未準許其干政。

一時如此,不代表一世如此!

這一點,從皇帝舅氏王斌、董承接二連三蒙獲重任嘉賞,就可以看出外戚復起之勢不遠。到那個時候外戚與士族大臣必然會有一戰,無論結果是誰先低頭。只要二者合流,那麼皇帝爲了制衡,宦官再起之日也就不遠了。

皇帝如今只是用罪己詔稍提了幾句,看上去重視無比,其實是輕飄飄的一筆帶過,刻意留了一個閹宦、外戚隨時可能再興的口子,讓朝中士族大臣如鯁在喉,以至於對皇帝高舉輕放的態度大爲不滿。

“此次陛下頒詔罪己,是我大漢首次自陳歷代處政得失,直面過錯。若論給天下士人一個交代,沒有什麼能比罪己詔還要鄭重的了。”見馬日磾沉默不語,作爲關西士人的二號人物,士孫瑞嚴肅的說道:“伯軒隨侍陛前,當慎思謹言?!?

馬宇不甘的說道:“但是司隸校尉董承自入朝以來,對朝政屢屢妄加非議,這可是……”

士孫瑞人情練達,精明事故,如何不知道這些人心裡打著什麼念頭、唱的什麼戲?這夥人自詡忠良,要排斥閹宦、外戚,還大漢政治清明。說得好聽,其實走的還不是爭權奪利的那一套?

朝中任何人都有各自的政治底線,只有在彼此瞭解對方政治底線的前提下,兩者才能不會撕破臉皮,在彼此容忍的範圍內互相試探、鬥智、博弈、甚至是利益交換,這纔是妥協的藝術,同時也是政治的魅力所在。

就比如司徒趙謙的底線,就是盡全力維護其弟趙溫的地位,以保證在他死後蜀郡趙氏依然能在朝廷佔有一席之地。所以在針對趙謙時,除非是想與他鬥得不死不休,否則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損害到趙溫。皇帝正是利用了這一點,纔會順水推舟,同意趙謙提出的讓黃琬爲司空的建議,好讓黃琬今後對趙溫多加維護。

投桃報李,趙謙近來也對皇帝言聽計從,無不尊奉。

在士孫瑞看來,皇帝的這道罪己詔,無疑就是向所有人公佈了他自己的政治底線,那就是‘若願爲忠良,則當赤心爲國,匡朕之咎;若自甘卑鄙,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

皇帝之所以不願在杜絕宦寺、外戚干政的事上鬆口,就是要留著這隻隨時可能破籠而出的猛虎來讓臣子們警惕。‘若願爲忠良’,那麼皇帝自然不會讓宦官這些人來擾亂局面、消耗內部實力??扇羰遣攘嘶实邸愿时氨伞?、‘益增朕罪’的底線,那麼就不要怪皇帝再度啓用宦官和外戚了。

馬宇這羣認不清形勢的人,妄以爲說服馬日磾,就可以聯絡朝臣逼迫皇帝表態,實在是愚不可及。當初就連王允都沒能越過底線,讓皇帝在原則性問題上讓步,憑馬宇幾個人就能做到了?

“伯軒?!笔繉O瑞豎起右掌制止了馬宇的話頭,語氣帶著警告:“須知‘要君者無上’!”

這是當初承明殿策試題裡的一句話,引自《孝經》,由皇帝親自擬定,用以向朝廷宣告自己對王允的不滿。

王允正是因爲冥頑不靈,執意犯上,所以才成了皇帝眼中的‘要君者’,在之後的短短數日之間從雲巔打落至塵埃。

如今士孫瑞用這句話來提醒馬宇,讓他要以王允爲戒。

馬宇立時警醒,遂閉口不言。

“只是我等不言此事,不能說明別人不會言及此事。”黃門侍郎韋端在一旁突然插話道:“當年袁氏首誅宦寺,並以此爲傳世大功。如今陛下態度曖昧,既沒有阻絕宦寺翻身之機,就等若是無形之中削減了袁氏功績。朝中袁氏門生賓客不少,不滿之下,必然會出面鼓動。”

韋端爲人老成持重,語氣態度拿捏的極好,讓人不由自主的用心去聽:“如果那些關東士人在袁氏門客的唆使下,以正朝綱、絕宦寺爲由,上奏抗辯。我等若默不作聲,恐怕首先在道義上站不住腳,而且還會遭受攻訐?!?

“由得他們鬧去?!币恢睕]說話的馬日磾此時開口了,他雖然自覺有義務制止宦官再起,但如今皇帝並沒有這個意思——他也相信以皇帝之明,不會做這種於國無益的事情,所以他也沒必要爲那些袁氏門生搖旗吶喊。

馬日磾說:“王允不在了,楊氏又明哲保身,這夥人在朝中折騰不出什麼來?!?

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著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
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二章 堅車載重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一百七十四章 山霧迷茫第四百六十四章 病臥待時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一百八十九章 香草藏衣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二十四章 難得寵渥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三百一十章 善泳者矣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五百二十五章 蟻可測水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一百一十九章 別有旁願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六百章 紛紜未盡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著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八十章 塵埃落定第九十三章丨夤夜造訪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五百二十四章 利義相伐第一百一十一章 孰所致然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市| 阳泉市| 娱乐| 荔波县| 佛坪县| 阜康市| 临沧市| 扎鲁特旗| 迁西县| 宝应县| 通州区| 阜新市| 鹤山市| 阿克苏市| 宿迁市| 肇庆市| 崇阳县| 克拉玛依市| 兴业县| 碌曲县| 临潭县| 秦皇岛市| 肇州县| 长宁区| 民丰县| 顺昌县| 遵义县| 商城县| 酒泉市| 镶黄旗| 准格尔旗| 敦煌市| 河南省| 晋江市| 西平县| 济南市| 九寨沟县| 金阳县| 巫溪县| 苏尼特右旗|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