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虛報
假設你在申請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職位。你把簡歷做得極爲精彩,你在面試中描述了自己的能力和成功經歷,並有意地迴避了一些缺點。這時你被問到,能否將營業額提升30%同時將成本降低30%。你平靜地回答:“這是沒有問題的?!奔词鼓阍谛难e哆嗦地問自己這怎麼可能實現,但你要先爭取贏得這一職位。首先是工作職位,然後再想具體的實現方法。因爲你知道:在一定程度上,誠實的回答會將你淘汰出局。
假設你是一名記者,有一個很宏偉的計劃來寫一本社科類的書,主題正是人人都在談論的內容。你找到了一名出版商,他同意支付給你一筆可觀的預付款,但需要你提供一個完稿時間。出版商摘下眼鏡看著你問道:“我可以在什麼時候拿到稿子,6個月你能完成嗎?”你倒吸了一口氣,因爲你沒有一本書不是用3年以上的時間完成的,但你的回答是:“這是沒有問題的。”你肯定不想騙人,但你也知道如果說實話就拿不到預付款。等到合同白紙黑字地簽訂,預付款也匯到了你的賬戶時,你可以和出版商商量將交稿時間往後推遲一點—找些聰明的藉口。
以上這兩種情況就屬於“策略性虛報”。情況越複雜,假話就會說得越誇張。但這種“策略性虛報”不是在任何地方都適用。比如你的眼科醫生向你許諾了5遍,會把你的視力恢復到最好的狀態,但每次手術之後你看得越來越不清楚,那麼總有一天你不會再把他說的話當真。但如果是一次性的,“策略性虛報”還是有效果的。比如在求職面試中,同一家公司不會僱用你兩次—要麼聘請你要麼不再考慮你。
“策略性虛報”最適用的情況有:(1)大型的項目,沒有人能承擔完全責任(比如政府委託的項目,但政府已經換屆);(2)與很多企業相關聯的項目,可以互相推諉;(3)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的項目。
沒有人比牛津大學的本特·弗林夫伯格教授更瞭解大型項目了。爲什麼在這些項目上總會發生成本超支和延期?不是因爲項目沒有得到最好的經濟支持,而是因爲人們只注重將書面計劃做到最好看。弗林夫伯格稱之爲“顛倒的達爾文主義”。誰能把表面功夫做到最好,誰就能拿到項目。這難道是說“策略性虛報”是無恥的謊言嗎?那女人們化妝是在撒謊嗎?男人們租著保時捷來吹噓自己的經濟實力是在撒謊嗎?其實這些也算是在撒謊,只是我們會自動忽略這類謊言,同樣我們也會自動忽略“策略性虛報”。
在很多時候,“策略性虛報”是沒有害處的,但在一些重要的情況下則不然(例如之前提到的你的眼睛或你將要僱用的員工)。因此,當你和一個人(求職者、作家、眼科醫生)共事時,你不要注重他說了什麼,而是要看他在過去做了什麼。如果是和項目有關的話,你要注意可比較的其他同類項目的持續時間、收益和成本,並要求對方解釋爲什麼他的計劃更合適,另外還要把計劃交給銀行家,讓他們毫不留情地挑毛病。最後你要在合同中加入一項條款,規定好發生成本超支和延期的高額罰款額度,而且爲了安全起見要把罰款匯到可以限制取款的賬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