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

天法十五年,李來亨詔令山東、蘇鬆、浙江、福建、廣西五省,開辦船政傳習所,以爲海運招商局和南洋延平公司儲備骨幹。

天法十六年二月,由於部分省份財用困難,無法辦理那麼多種類的學校和傳習所,皇帝即詔令財用困難的甘肅、貴州、廣西等省停辦種類繁多的學校、傳習所,而是將這些機構全部合併爲綜合類的縣、州、府、省四級官校。

天法十六年七月,有諫議大夫巡視地方時,發(fā)現(xiàn)浙江省的船政傳習所中充斥官商勾結的情況,地方海商利用傳習所爲渠道收買海運招商局的船隻,爲自己夾帶私貨。

李來亨趁機下詔,罷免全國所有的各類官辦學堂、學校、傳習所,皆仿甘肅、貴州、廣西三省舊制,將其合併爲縣、州、府、省四級的正式官校。

李來亨除了在潛移默化中,利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在地方上建立起了完善的四級職業(yè)教育體制以外,還借朝廷的黨爭案,將不少地方上的書院也收爲國有官辦。

天法十六年十月,一些大臣認爲實行職業(yè)教育的官校都能享有朝廷撥款,而培養(yǎng)士人的書院卻沒有朝廷撥款,這豈非是有辱斯文?

於是李來亨立刻詔令官辦書院,全部得以享有朝廷撥款,藉此派官員開始直接管理官辦書院的行政工作。

而在基層官員的升遷上,李來亨已經(jīng)儘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常常越級拔擢各類官校和官辦書院的畢業(yè)生。

甚至不少人未經(jīng)科舉,並無功名,就已經(jīng)在幾年間升到了五品、六品的朝官之列。

有些士紳也慢慢回過味兒來了。

這回他們沒有像過去那樣,發(fā)動全天下讀書人的輿論同天子爲難。而是恰恰相反,大部分發(fā)覺皇帝有意重用官校和官辦書院畢業(yè)生的士紳,都是立即選擇了讓自家子弟不去參加科舉,而是跑去官校就讀了。

畢竟幾年前的那場科舉改革,是在大部分人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直接危及大部分人的關鍵利益。

而現(xiàn)在溫水煮青蛙的改革措施,則可以讓一部分人先慢慢準備起來。

那些發(fā)覺皇帝用心的士紳,也大多不對外說出這種想法,而是抓緊時機,趕緊安排自家的子弟去官校就讀,好趕上這波仕途的東風。

改革措施的直接、間接方式不同,便直接造成了天下人的接受程度大爲不同。

到天法二十五年以後,在六品以下的官吏之中,各類官校出身的畢業(yè)生和科舉正途出身的士人,已經(jīng)大約達到了二比三左右的比例。

三品以下,六品以上的高級官員中,官校畢業(yè)生和科舉士人的比例,則達到了一比三左右的比例。

而且由於科甲正途出身的士人,大多對於複雜的行政細務缺乏經(jīng)驗,在很多專業(yè)崗位上,根本不可能競爭得過官校畢業(yè)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部分有識之士也終於開始呼籲起來:應該在科舉考試中增添數(shù)學、地理等新內容了!否則科甲士人,在朝堂上根本無法和官校畢業(yè)生競爭!

天法二十七年,朝廷在制度性的會試以外,新增了經(jīng)濟特科考試。

經(jīng)濟特科考試是爲選拔“洞達經(jīng)濟時務”人員專設的科目,由天子下詔舉行,令各部、院長官及各省經(jīng)略、節(jié)度、學官保薦人員參加考試。

爲了鼓勵士人學習經(jīng)濟時務的各種專業(yè)行政知識,李來亨將考試的入選門檻放得很低,參加考試的一百八十人,最後錄取的人數(shù)竟然多達一百二十七人之多。

其實通過考試的,大多爲庸樑之士。但畢竟首開新風,所以朝廷特爲重視。

天法二十八年,爲了解決殿試進士多不通時務,難以同官校畢業(yè)生出身的官員競爭等問題,朝廷決定在京師特設進士館。

凡是一甲授弘文院修撰、編修的進士,還有考中二甲的庶吉士們,全部要先進入京師進士館學習實學,“以明徹天下大局,並於刑名、地理、學習、理財、農、工、商八項政事,皆能知其大要”。

天法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京師進士館正式開學,令新進士入學,並下令國子監(jiān)學員閒暇時亦可旁聽。

政事堂上奏的《更定進士館章程折並清單》中即規(guī)定:

“進士館系奉旨特設,造就已仕人才,以期振興實學,陶育人才。令新進士用弘文院修撰、編修及中書者入館學習。

學員分內外兩班,內班住館肄業(yè),外班到館聽講,弘文、中書職司清暇,作爲內班住館肄業(yè),分部人員願住館肄業(yè)者,仍照舊辦理,願在本衙門當差者,即作爲外班到館聽講。

其已得要差,本政府諮明留署之員,則毋庸聽講。如弘文、中書因精力不濟,願歸外班聽講,亦聽其便。

而新進士有在學堂充當教習及總理學務事者,由該省經(jīng)略、節(jié)度先行奏諮在案,如三年期滿實能稱職,準與本館學員一律辦理。

上一兩科進士如有弘文、部屬、中書自願入館者,自行呈請本衙門堂官諮送,文諭院考察後,可收者均予收入,畢業(yè)後與此次新進士一體辦理。”

進士館每年分兩學期,正月開學至小暑節(jié)爲第一學期,七月開學至年終爲第二學期。

學科分十一門:史學、地理、教育、刑名、錢穀、縱橫、兵政、農政、工政、商政、格致。算學、田徑爲選修科目,習否聽便。

爲規(guī)範教學,規(guī)定學生如不守學規(guī),不遵教課,輕者記過,重者記大過,情節(jié)嚴重者即時請旨辦理,並隨時諮回原衙門交堂官察看。管理及教學人員亦不準曠職瞻徇。

爲了督促和鼓勵進士館學員,每學期結束,文諭院的官員會同進士館監(jiān)督分科考驗學員,成績爲平時分數(shù)與考驗分數(shù)平均計算,及格者得及格憑照一張,三年畢業(yè)後由欽派大臣會同文諭院官員舉行畢業(yè)考驗,但肄業(yè)未滿六學期或所得及格憑照不滿三次者,不準與考。

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五十九章 刀馬旦(中)第二十九章 會戰(zhàn)時刻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四章 女官第七章 左鎮(zhèn)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九章 牛相單章說明 整合45~53章爲5章節(jié)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二十八章 血戰(zhàn)無名山(下)第六章 六尚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zhàn)矣哉,暴骨沙礫第二章 白土崗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五十七章 燧發(fā)槍成軍第二章 白土崗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五十六章 賀鎮(zhèn)精騎(三)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六章 營田使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十六章 五軍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zhàn)(四)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
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五十九章 刀馬旦(中)第二十九章 會戰(zhàn)時刻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十七章 黃河南岸第四十三章 愛新覺羅屯齊第四章 女官第七章 左鎮(zhèn)第一百三十三章 尾聲的開始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七十九章 飛雨入葉縣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輩分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三十一章 治亂大不易第十七章 李自成(下)第六十六章 卜人宋獻策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九十五章 誅殺李自成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十七章 大順開國!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一百一十五章 亂刀砍死張汝行第八十章 沅兵的大炮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帥劉芳亮第二十八章 方太師的議論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九章 牛相單章說明 整合45~53章爲5章節(jié)第三十九章 真定軍議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二十八章 血戰(zhàn)無名山(下)第六章 六尚第五十三章 最強之人高謙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zhàn)矣哉,暴骨沙礫第二章 白土崗第三十五章 大清的巴圖魯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薦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五十七章 燧發(fā)槍成軍第二章 白土崗第十二章 遇順則止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第一百零二章 湖廣大擴軍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五十九章 不見洛陽花(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八十五章 請君入甕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五十六章 賀鎮(zhèn)精騎(三)第七十章 放棄關中第一百三十六章 南明是盟友,需要五十個師保護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六章 營田使第四十五章 李來亨的新編制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一百零一章 同心圓第一百二十二章 奔楚(十二)【二更】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十六章 五軍第一百五十八章 最後一戰(zhàn)(四)第二十二章 吾乃官軍敵爲賊第四十六章 李自敬第五十一章 何面目歸見陛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誰想被李來亨斬殺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六十七章 受國之垢,是爲社稷主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八十三章 歷史開始了第七十一章 花關索(上)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琼结县| 福泉市| 清涧县| 郓城县| 固原市| 云阳县| 嘉兴市| 芒康县| 无为县| 卓尼县| 鄄城县| 龙里县| 色达县| 东辽县| 澄迈县| 新和县| 林甸县| 云浮市| 皋兰县| 沙湾县| 酒泉市| 淮南市| 资源县| 乐山市| 弥勒县| 白沙| 崇州市| 白城市| 鱼台县| 屏山县| 余干县| 兴化市| 富裕县| 同德县| 荔波县| 辽源市| 鹤庆县| 蓝山县| 肇源县| 威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