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十五章 元戎與花頭

伐遼救鮮的戰(zhàn)事一拖再拖,天法二年的前半年,朝堂上的羣臣們似乎都漸漸察覺到了天子的用意,逐漸也不再上書請求出兵。

但是對於伐遼作戰(zhàn)的軍事準備,大順軍一直沒有放鬆過。

劉芳亮雖然還沒有回到前線,可是劉體純和陳永福已經(jīng)被派到了北京——此時的北京城已經(jīng)進行了一年多的修繕工作,城市稍稍得到復興。

清軍撤離北京時造成的巨大破壞,經(jīng)過一年多的時間,傷痕猶在,國破草木深的景象讓此後進駐過來的順軍將士都感到十足的憂傷。

軍中不乏燕人,還有一部分從前明軍的關寧邊軍、京營投降士兵,都對北京城有很深的感情。甚至他們之中許多人的家眷親屬,就是京畿人士。

代善的一把火徹底摧毀了這座自元朝以來即爲天下首府的偉大城市,清軍還在畿輔一帶瘋狂行掠,八旗兵剛剛撤離幽燕一帶時,更可以說是百里無人煙,好幾十萬百姓被強行遷往遼東。

光是因爲飢寒交迫,死在路途上的百姓,就多達十幾萬人。

當時劉芳亮奉命提輕騎追擊清軍,將士們見到道路上不可計數(shù)的屍首累積以後,便奮不顧身,一夜之間行軍四百里,再次創(chuàng)下了順軍輕騎行軍的極限速度,這纔在八旗軍退回遼東以前,截住了他們。

戰(zhàn)鬥發(fā)生在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戰(zhàn)場,劉芳亮麾下的順軍輕騎約有八千多人,清軍則以二萬兵馬結陣阻擊。

雙方兵力差距很大,但順軍佔據(jù)追擊上的主動地位,清軍則要保護天文數(shù)字的海量輜重、金銀財寶、擄掠百姓,機動極爲困難。

何況經(jīng)過此前一年間的連續(xù)失敗,清軍面對大順騎士,普遍出現(xiàn)了士氣低下、不敢一戰(zhàn)的情況。如今他們行掠畿輔全境,每個滿洲人的口袋中都裝滿了金銀財寶,又何苦在撤回遼東以前,將性命交代在山海關附近?

清軍是且戰(zhàn)且退,並無堅決阻擊順軍輕騎狂飆突進的勇氣。

這一點很快就被敏銳的劉芳亮洞察清楚,他以一貫的輕銳作風,同部下軍官們率領驍騎數(shù)百人帶頭衝陣,順軍騎兵士氣大振,全軍壓上。時值風沙大作,掌握主動權的順軍騎兵立刻調(diào)整了進攻方向,佔據(jù)了風向上的有利位置。

清軍士兵則由於需要保護大量輜重,調(diào)整態(tài)勢殊爲困難,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上。

結果一戰(zhàn)之下,天色晦暗,風沙蔽日,順軍騎兵在劉芳亮的帶頭衝鋒下殊死拼殺,很快就突破了清軍半心半意的防線。

清軍主力見狀,不再受到約束,紛紛向北擅自撤退。擁有戰(zhàn)馬的八旗騎兵,也各保其虜獲的財富,撤出了戰(zhàn)場。

代善無可奈何,畢竟他自己還要保護同治、昭和二帝,以免朱慈烺落到順軍的手中。所以同樣沒有派出精銳的護軍作戰(zhàn),如何能讓分屬其他旗分的八旗軍們拼死斷後呢?

自從多爾袞被俘以後,八旗內(nèi)部,是再也沒有一個能夠統(tǒng)合各旗勢力的強力領袖了!

一片石之戰(zhàn),劉芳亮以數(shù)千輕騎追亡逐北,以少擊多,固然由於清軍過快撤離戰(zhàn)場,沒有殺俘多少真滿洲,但卻成功救回了被俘百姓十四萬人之多,因此在畿輔一帶的百姓中間,建立了極爲深厚的威望。

從這點考慮,或許將來伐遼的主帥,還是要讓劉芳亮來做,才最爲合適。

只不過李來亨同樣要考慮,保持順軍勳貴們的地位平衡關係——畢竟劉芳亮在輩分上相當高,屬於李自成時期的五營主帥之一。

如果現(xiàn)在又一直放任劉芳亮建立不世功勳,對於順朝的權力結構來說,恐怕並非好事。

某種意義上來說,劉芳亮、高一功都屬於李過留下的太宗朝遺臣,並非楚闖嫡系出身,同現(xiàn)在佔據(jù)順朝要津的楚黨關係較薄弱,不似郭君鎮(zhèn)那樣容易建立起強大的政治派系,顯得更爲“安全”一點。

但任何一派的地位,都不應當過於突出。

這是李來亨控制朝政的一大準則,而且劉芳亮南征北戰(zhàn)多年,至今無子嗣,尚未享富貴,這是李家對不起劉芳亮的地方,所以李來亨留他在北京,賜宅贈金,也是有一些希望補償劉芳亮的意思在。

畢竟闖營最早的一批元老們,過去跟隨李自成轉戰(zhàn)天下的時候,留自己的性命都未必能夠保障。大將們都是暴露於野以十年計,朝不保夕,談何娶妻生子?

等到李自成建號爲唐王,以及後來在太原稱帝建立大順以後,闖營元老功勳們才紛紛有了固定的居所,開始建立家庭。

但誰能想到,沒過多長的時間,獲鹿一戰(zhàn),李自成戰(zhàn)死,隨即楊承祖發(fā)生叛亂,整個西北地區(qū)陷入巨大動亂之中。

大順朝又面臨了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驗,在那樣危急的時刻裡,哪裡還有人有閒心思去考慮娶妻生子的事情呢?

以至於到了今天,順朝建立已有四年之久,但上至方以仁、郭君鎮(zhèn)、劉芳亮、顧君恩等位極人臣的勳貴們,竟然絕大多數(shù)都還沒有後嗣。

李來亨對這種情況,有時候也感到虧欠功臣,所以近段時間,常常賞賜功臣,也鼓勵他們留在開封安享太平。

不過這種情況,後來對於順朝政治結構的發(fā)展,卻造成了一些此時人們絕想不到的、潛移默化的重大影響:

那就是開國元勳一帶的後嗣們,由於幾乎沒人經(jīng)歷過明末順初的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和抗清戰(zhàn)爭,甚至很少有人經(jīng)歷過天法朝初期波瀾壯闊的大開拓,所以順初的元勳二代們,幾乎沒有能夠在朝堂上佔據(jù)什麼顯要的位置。

軍事勳貴階層,很早就退出了大順朝廷的主要舞臺,成爲了安享太平的一代人。

而代替勳貴階層,在國初戰(zhàn)爭中填補了順軍軍官權力空白的羣體,就是以野戰(zhàn)軍隨營學堂畢業(yè)生爲主的“行伍將帥”以及後來那些更專業(yè)化的各省講武堂畢業(yè)生爲主的“軍校將帥”。

由於行伍出身的軍官,大多數(shù)都是由野戰(zhàn)軍一線士卒,一路靠戰(zhàn)功晉升上去的帶兵官。他們大多熟悉戎務,軍事履歷和經(jīng)驗異常豐富,出身多貧苦,而且很多人蔘與過國初的農(nóng)民起義戰(zhàn)爭和抗清戰(zhàn)爭,因此常常自稱爲“元戎”,是爲順軍中的一大重要派系“元戎黨”,或稱軍中秦黨。

那些各省講武堂出身的青年軍官,則正好相反。他們中的不少人都出身於較富裕的搢紳家庭,由於其家庭皆屬於較早投靠大順軍之列,多數(shù)還有著良好的官場人脈關係。

講武堂畢業(yè)的青年軍官,大多數(shù)都會先做地方軍隊的參謀官,其中最優(yōu)秀者則直接晉升入?yún)④娫恨k事,一俟履歷豐富以後,就可能被空降調(diào)任爲級別較高的帶兵官。

相比百戰(zhàn)而得一軍階的元戎黨們,這些年輕參謀們可謂走在一條青雲(yún)捷徑上面。

由於講武堂學生畢業(yè)時,都會獲賜天子所贈揚武劍,所以這一重要派系,亦稱爲“揚武黨”,或稱軍中楚黨。

因爲多數(shù)“元戎”,喜佩戴彰顯其行伍身份的腰刀而非揚武劍,而且籍貫多爲陝西、河南兩省,所以元戎黨有時又被敵對派系蔑稱爲“刀客”。

揚武黨則由於大多爲參謀官出身,而參謀官佩戴的軍盔,都會配有紅色羽毛,所以其也常被蔑稱爲“紅毛”或“花頭”——在近代困擾順朝的軍中激進派勢力“花頭黨”,名稱即來源於此。

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tài),大順衛(wèi)生運動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茍活於世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五章 吳下?lián)u旗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五十五章 賀鎮(zhèn)精騎(二)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wèi)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四章 女官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zhàn)(三)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wèi)驍騎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二章 顧炎武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六十章 戰(zhàn)雲(yún)陰霾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zhàn)矣哉,暴骨沙礫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二十五章 大戰(zhàn)將至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十八章 祝捷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
第一百三十八章 婦孺與王者之師爭道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七十二章 李來亨的大婚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常態(tài),大順衛(wèi)生運動第八十二章 王光恩跑路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茍活於世第九十章 處置士紳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十一章 竹溪突圍(下)第五章 吳下?lián)u旗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第五十五章 賀鎮(zhèn)精騎(二)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驍衛(wèi)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一百二十六章 山東起義第八十三章 郭升第一百章 東方既白,大順中興第十五章 強攻屏風寨(一)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二十一章 繁峙伯姜瓖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七十一章 我大清的銀彈打天下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七十三章 花關索(下)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爾袞的頭髮還多第三十三章 洛陽春光好(十)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五十章 革裡眼第四章 女官第十二章 沈莊軍第十五章 老營改革(下)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一百二十章 奔楚(十)第一章 竹溪一民夫(上)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最後一戰(zhàn)(三)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三十三章 推行營莊制第七十八章 復其仇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八十八章 基層政權第五十章 峨眉峰李遠第六十六章 生吞隨州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wèi)驍騎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三十九章 天父之教第一百零七章 闖軍一諸侯(上)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十二章 廢兩改元第七十四章 羊角山第二章 顧炎武第十九章 強攻屏風寨(五)【求收藏!】第四十章 懦夫畏死終須死第六十章 戰(zhàn)雲(yún)陰霾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九十七章 聊城大捷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學習第三十一章 踏過士紳街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三十一章 入宮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四十八章 楚闖的騎士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zhàn)矣哉,暴骨沙礫第七十八章 寧武關只打了兩天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敗,悉在吳三桂第十八章 士紳團練第八十八章 開封第一百二十五章 潰圍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第九十一章 高謙日記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堵牆,三堵牆!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一百七十一章 馬前卒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一百零八章 大清義王吳三桂第三章 滿洲入寇(下)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第一百二十九章 徐州徐州第四十二章 真韃首級的京觀第二十五章 大戰(zhàn)將至第八十五章 紙幣第五十七章 問冬衣第六十五章 孫可望:大家都是好兄弟第十八章 祝捷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津市| 延长县| 安新县| 玉林市| 图木舒克市| 金沙县| 张家界市| 外汇| 元江| 松潘县| 虞城县| 新干县| 凤冈县| 汉阴县| 五大连池市| 泰顺县| 河源市| 长阳| 山东| 神池县| 鹤峰县| 漾濞| 鄂伦春自治旗| 车致| 长葛市| 麻江县| 莎车县| 彩票| 沧州市| 铜山县| 营口市| 蓝山县| 揭东县| 甘谷县| 游戏| 和政县| 巍山| 珠海市| 广宁县| 邻水|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