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十一章 洛陽春光好(八)

李來亨對闖營現(xiàn)在有些頻繁的大會小會倒並不反感,其實在他看來,還嫌闖營的“文山會海”不夠多呢。

某種層面上來講,用大量會議來討論軍事戰(zhàn)略,一方面是具備了軍事民主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是在強化闖營諸將對於規(guī)章制度這一概念的印象。

李來亨甚至覺得,後世人民軍隊在組織性上的堅韌,也同其黨組織複雜、繁瑣的“文山會海”傳統(tǒng)有所聯(lián)繫。

因爲這回要討論的問題,是關(guān)係到闖營接下來在整體戰(zhàn)略和大局上的動作,因此小虎隊系統(tǒng)中,只有李來亨和高一功兩人夠格參與——白旺如果在洛陽的話,大概也會被叫去參加軍議,不過他現(xiàn)在還留在熊耳山得勝寨主持大局。

大家一走進去,就看到了李自成那個熟悉的身影,他一手插在腰間,一手握著半桿殘箭指著地圖,先向李來亨微笑點頭,然後又接著同諸將講道:“咱們今後的作戰(zhàn)方略,我雖然已經(jīng)同牛先生、宋先生,還有玉峰、補之商議過幾次,大體有個譜兒。只是畢竟還不明確,局勢常常在變,所以今天邀集大家在一起商議商議,把大政方針確定下來。”

李自成依舊穿著一身陝北老農(nóng)般的衣服,他雖然攻破洛陽,取得了福王府中的無盡庫藏,但一氈帽、一老舊箭衣、一羊皮襖子的打扮,絲毫未變。

牛金星等李自成說完後,便站起身來,向闖營諸將拱手道:“在場的諸位將軍、頭領(lǐng),許多人大約對我還不甚熟悉。我姓牛名金星,字聚明、號啓東,現(xiàn)在忝居李元帥的麾下幕賓。”

此時牛金星雖然已經(jīng)被李自成視爲謀主,但在闖營中還未獲得一個正式的名號地位,因此他自居於“賓師”。既有自謙的意思,也有隱約暗示李自成爲他一正名分地位的意思。

李自成爲人質(zhì)樸誠懇,但並不是沒有眼力的人。他聽出牛金星的話外之意,便特意做出懇請的樣子,請牛金星爲諸將介紹方略。

如此,牛金星才心滿意足地引古論今,侃侃而談道:“洛陽虎視中原,闖營現(xiàn)攻破洛陽,便在中州大地上具備了高屋建瓴之勢。只是元帥綽號闖將,同過去在河南縱橫的闖王高迎祥名號相似,鄉(xiāng)人常常將兩者混淆。我建議元帥很有必要定下一個新的名號,以資號召天下。”

宋獻策也隨即站起身來,他給李自成獻上了那著名的“十八子主神器”讖語,不斷勸說李自成先正名號,話中甚至隱含了勸說闖營在洛陽建都開基的意思。

“元帥名應(yīng)圖讖,吉兆顯明,實系應(yīng)運而興,必有天下無疑。”宋獻策清了清嗓子,肅然坐正,從容不迫地說道,“今日獻策所要言者,原是天機。不遇其人,不遇其時,不敢輕易泄露。隨便泄露,不僅敗壞大事,且有殺身之禍。”

宋獻策本在開封賣卜,走慣了江湖,一擺出這趟他的拿手好戲來,自然腔調(diào)十足,連李來亨都被吸引,其他像李雙喜、劉體純等人,更是翹首以待他的高論了。

“獻策因見明朝氣數(shù)已盡,必有真命天子應(yīng)運而興,故十年來浪跡江湖,萍蹤南北,暗中察訪究竟誰是真正的濟世英雄。後來得到古本袁天綱、李淳風《讖記》一書,也就是世人所知的《推背圖》。然目今所見的《推背圖》全系後人僞託,與袁天綱、李淳風二人原本出入甚大。我所得到的是古抄本,題爲《讖記》,也是有圖有詩,但次序與今日所見諸本不同,所記圖讖也大有出入。有一極爲重要圖讖,爲今本所無,正是闖王必得天下之讖。”

田見秀訝異問道:“那上邊畫的什麼?怎麼寫的?”

宋獻策不慌不忙,打開一部青布書函,取出半本古籍,一面拿給諸將觀看,一面講解道:“這畫上被射死的大豬即指朱姓朝廷。四句讖語中所說的‘紅顏’就是‘朱顏’,即朱姓美人。所謂‘紅顏死,大亂止’,即是說朱姓亡國,天下大亂方止。所謂‘十八子,主神器’,即是說姓李的當主神器。神器者,天子之位也。元帥當有天子之位,豈不甚明?”

李來亨粗粗瞄了一眼,看到上面是一些半通不通的打油詩字句,同後世傳播甚廣的《推背圖》,前半部分一樣,後半部分則顯然是宋獻策根據(jù)闖營此時的局勢,自己又做了一番修改。

宋獻策指著後邊的四句七言頌詩說:“請看這第三句是‘十八孩兒兌上坐’,十八孩兒即俗話說的‘十八子’,是個‘李’字,明明指的是元帥。兌爲北方,元帥起自延安府,正是兌方。再看這第四句‘九州離亂李繼朱’,話就說得更明白了。”

“這卦是‘既濟’,坎上離下,水火交相爲用,事無不濟。且水在上,火在下,水能滅火。明朝爲火德王。闖王起自北方,北方壬癸水,故爲水德王。水滅火,即水德王代火德王之明證。”

這段讖記其實無非是捕風捉影,其含金量比起李來亨和方以仁編造出來的龍沙讖也高不到哪裡去。但在攻破洛陽的勝利氛圍中,宋獻策獻上的這段讖記就具備了一定神聖色彩。

李自成左右的親兵衛(wèi)士,連李雙喜、黨守素等人都激動異常,許多將士聽到這段傳說,甚至激動到滾出熱淚。

李雙喜還一再請求李自成,說應(yīng)該立即在王府院中設(shè)立香案,焚香拜天,以天命所歸而在洛陽建都稱王。

好在李自成還比較清醒,他雖然也被宋獻策忽悠得有些心動,但整體上還能明白這種讖記只能做勝利時鼓舞人心之用,而不能起到真正的實質(zhì)性作用。

但闖營中一些青年將領(lǐng)卻都很興奮,谷可成、辛思忠等李來亨也算比較熟悉的將領(lǐng),也都一窩蜂似地推著李雙喜上前說話。

李雙喜勸阻不住,便拜倒在李自成面前,懇請道:“眼下楊嗣昌尚未出川,官軍被張獻忠拖得五零四散,疲憊不堪,河南和陝西官軍空虛,請掌家在洛陽建國稱王,號召天下。只要闖王在洛陽建國稱王,據(jù)有宛、洛,掃蕩中原,日後張獻忠和羅汝纔來到河南,見大勢已定,必得向闖王稱臣。天無二日,地無二王,倘若張獻忠他們有不願臣服的,一律剿滅!”

黨守素等人也跟著跪下,齊聲說道:“請老掌盤趕快擇吉稱王,不要耽擱。我們一定誓忠不二,甘願粉身碎骨,爲掌家打天下,保江山!”

李來亨看著李自成臉上掛帶著的笑容,知道掌家另有他意,便沒有自己出頭勸阻。

果然,李自成雖然滿意這班青年將領(lǐng)對他的耿耿忠心,但他知道闖營實力不濟,遠遠未到建都稱王的時候,就回答說:“我仔細想了,目前我的德威不足以服人,稱王太早,不惟無益,反而有害。況且宛、洛各州、縣也殘破不堪,災(zāi)民遍地,有些州、縣往往人吃人,幾十裡不見人煙。似此情形,更不宜馬上就建都稱王。所以這建都稱王的事,我決不同意,請大家暫莫議論!”

議事廳中有一陣寂靜,李雙喜、黨守素都露出失望的表情,田見秀也顯得很是吃驚,只有李過微微點頭,顯出贊同之意。

牛金星此時終於一錘定音,拱手向李自成說道:“元帥謙遜,稱王事暫緩商議也好。古人在稱王稱帝之前有稱大元帥的,有稱大將軍的,也都是正式名號。愚意以爲,正可用元帥爲名號,以便號令羣雄。不知此一芻蕘之議,可否採納?”

李自成微笑著轉(zhuǎn)向衆(zhòng)將:“你們大家以爲如何?”

李來亨看到這裡,已很明白李自成的意思了,便第一個站出來說道:“我看掌家便用奉天倡義都元帥爲名號吧?一待闖營勢力連成一片時,便可再升爲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

都元帥是朱元璋曾經(jīng)用過的名號,在明末時也頗爲流行,意思和大元帥其實相同,只是指意沒有那麼明確。

李自成對李來亨的這個主意顯得頗爲欣賞,便一口答應(yīng)了下來。這以後,闖營之中就按照親疏距離,稱呼李自成爲掌家、元帥、都元帥了。

後世歷史上,大概是在攻破襄陽以後,李自成才正式開始使用了“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的稱號。至於在這之前,闖將、闖王、奉天倡義營元帥之類的稱呼,具體都在哪些時間節(jié)點上使用和更替,也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了。

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wèi)驍騎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zhàn)在開州嗎第十八章 祝捷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quán)誕生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茍活於世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一百三十章 毀滅滿洲人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yún)橋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三章 龍鳳廟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zhàn)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單章說明 整合45~53章爲5章節(jié)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zāi)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四章 節(jié)帥幕府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六十章 中原戰(zhàn)事結(jié)束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六十章 戰(zhàn)雲(yún)陰霾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第九十六章 聯(lián)軍末路(一)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zāi)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一章 李公子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茍活於世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五十一章 收遼
第六十一章 中營宿衛(wèi)驍騎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一百二十七章 大同之變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二十章 即將定於一尊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zhàn)在開州嗎第十八章 祝捷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三十三章 李來亨政權(quán)誕生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百八十章 兩白旗白甲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一百三十九章 懷來宴第二十一章 勤王討賊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茍活於世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四十七章 伏兵山陽(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氣可用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爾袞高呼渡河第九十一章 李輔明第八十九章 白溝河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三十章 三楚虎賁,北上第八十二章 三馬少一馬第五十八章 朝鮮世子第四十三章 刀伊入寇第一百三十章 毀滅滿洲人第五十八章 高郭進兵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顧細謹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yún)橋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六十六章 摧破裕州城(二)第三章 龍鳳廟第二十五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三)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第二十二章 會師商州(下)第四十四章 小虎隊的初戰(zhàn)第一百一十章 坑盡胡虜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七十九章 滿洲大兵博覽會第一百章 中心開花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六十四章 徐徐爲陣,夏風亂舞第八十章 南陽入楚策第二十四章 席捲黃麻單章說明 整合45~53章爲5章節(jié)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zāi)第一百八十五章 清掃第四章 節(jié)帥幕府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四十五章 公子獻頭第五十四章 崇禎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六十章 中原戰(zhàn)事結(jié)束第八十七章 夷陵大捷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六十二章 東虜真是太弱了第一百二十五章 奔楚(十五)第十六章 李過和高一功是一種人第六十章 戰(zhàn)雲(yún)陰霾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第九十六章 聯(lián)軍末路(一)第二章 滿洲入寇(中)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吳三桂第七章 免賦均田的悖論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zāi)第十章 軍官匱乏第八十五章 幼辭小妹妹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九十五章 馬紹愉使團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一百章 揚武藍第一章 李公子第三十四章 清軍的邪教徒使者第一百二十二章 開國封侯,失之交臂第一百八十九章 選擇第四十七章 守臣登陴但垂泣第一百一十三章 羅顏清絕不茍活於世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五十一章 收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野县| 宝鸡市| 澜沧| 赤峰市| 金山区| 阿尔山市| 海盐县| 南宫市| 喜德县| 横峰县| 定襄县| 徐闻县| 邢台市| 通州市| 延边| 万荣县| 禹州市| 涞水县| 秀山| 迁安市| 抚松县| 忻城县| 鹤庆县| 白朗县| 关岭| 临西县| 汾西县| 鹿泉市| 合肥市| 荣成市| 民权县| 石台县| 玉环县| 沈丘县| 扶余县| 夹江县| 庄浪县| 普定县| 衡阳县| 长泰县|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