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三月, 韓遂等率領數萬騎兵打著誅殺宦官的旗號入寇三輔,侵逼園陵。靈帝急忙催促正在雒陽陛見的陳應前往平亂,同時,又起復董卓爲中郎將,
陳應知道事情的嚴重性,也不推脫,當日陛辭靈帝后,便率著麾下五萬步騎進駐美陽,護衛園陵。
就在陳應大軍到達美陽後不久,邊章韓遂等便挾衆十餘萬人,進逼美陽,和陳應的大軍在美陽地界對峙。
兩軍對壘,初戰於野,經過一系列的斥候和小股部隊的交鋒後,雙方傾巢而出,近二十萬大軍,在美陽城西五里外的羅山坡下襬開了陣勢,列下了連綿近十里的陣形,開始了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
在這一戰中,陳應以麾下五萬本部爲主力,聯合一萬八千各郡郡兵,共六萬八千餘人,背靠著美陽城立下了大陣。
這個大陣呈倒品字形,藉著地勢,分爲中軍和左右兩翼,死死的堵住了邊韓叛軍的去路,逼迫他們在此地和陳應決戰。
他以麾下的八千重步兵配合四千各郡郡兵中的材官,共計一萬二千人,爲右翼,由心腹大將樂進爲主將,于禁爲副將,背靠著羅山列陣,佔據了戰場的右側高地。
以羅山坡下的秦直道及兩側的空地爲中軍,由陳應親自率領,以八百餘輛大車爲屏障,擺下了一個大車陣。
這些大車之間互相以鐵鏈相連,車下以土包壘實,車上,在對敵的一側,立起了高六尺,厚半尺的木排,木排上糊著防火的溼泥。
在大車上,部署著一排排長槍手和刀斧手,在大車前,是一簇簇拒馬鹿角,在大車後,是多達一萬六千人的箭陣。
在中軍的左側,是一盤連綿的山丘,在山丘前,部置著三個五千人的長槍陣和五個三千人的箭陣,以及秘密躲藏在山丘上的密林中的六千精騎,這是陳應的殺手鐗。
大戰,在陳應大戰剛剛部成之時,便已經開始,在陳應大軍飛快的部下陣型時,無數小股騎兵,在大陣前糾纏著靠近了大陣。
最終,在一陣陣箭雨的脅迫下,分爲兩股,一個大約兩千人左右,飛快的順著大陣中留下的縫隙進入了大陣。
一股大約有三千人近四千人,他們在陣前拋下了百餘具屍體後,恨恨的退出了大陣的射程,在射程外來回奔騰吼叫著耀武揚威。
返回大陣的騎兵,正是陳應部官軍的前哨和斥候騎兵,而追逐而來的,也就是邊韓叛軍的前鋒了。
在官軍前哨返回大陣後沒多久,隨著一股股鋪天蓋地的煙塵的接近,伴隨著如同雷霆般的馬蹄聲,無邊無際的騎士出現在大陣面前,將整個大陣前方的視野遮蔽,只剩下無窮無盡的騎兵——邊韓叛軍到了。
邊韓叛軍抵達戰場後,並沒有出現是什麼陣前挑戰,鬥將的戲碼,也沒有人上前叫罵喊話,只是從那無邊無際的人海中分裂出來了一部分。
他們稍稍整隊後,又分成了三股,逼向陳應部的三座大陣前,先是驅馬緩步上前,靠近到一定距離後,又打馬飛奔,飛快的闖進大陣的射程內,冒著箭雨,逼近陣前,來了一輪騎射!
這正是經典的騎兵對步兵大陣時的試探手段,他們往往就是靠著騎兵的機動優勢,一次次接近步兵大陣,一方面射箭騷擾,一方面做出衝陣的樣子,試探、嚇唬步兵,看他們的反應做出應對。
這一招雖然是被人玩爛了的招數,但是它在對付步兵時,卻是十分的好用,所以邊韓叛軍,毫不客氣的運用這一戰術和陳應大軍打起了招呼。
所幸陳應大軍雖然成軍不久,但是卻是久經戰陣,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尤其是在知道要來對付邊韓時,更是做了大量的對抗騎兵的演練,對騎兵對付步兵的各種戰術十分熟悉。
所以,他們在面對邊韓騎兵這一戰術的時候,應對的十分嫺熟穩重,不慌不亂的用一波波整齊、犀利的箭雨迴應了邊韓騎兵,讓他們在陣前留下了數百軍屍體,將他們趕了回去。
邊韓叛軍在這一波試探無果之後,並沒有再次試探,或直接揮軍而攻,而且十分正式的派出了幾十個大嗓門的騎兵跑到陣前,宣傳他們起兵的正義性。
說他們只是爲了誅殺禍國殃民的宦官,不是要反叛朝廷,他們也是忠於大漢王朝的,請對面的同袍們不要和他們自相殘殺,大家一起聯合起來反抗宦官的迫害,還大漢王朝一個朗朗乾坤……
看著這些在陣前宣傳的邊韓騎士,不用陳應吩咐,便被軍中的神射手們給射殺了幾個,嚇的剩下的人屁滾尿流的逃了回去。
這些人逃回去後,邊韓叛軍再沒有做出類似的舉動,而是直接驅動大軍滾滾而動的碾壓了過來,想必在他們看來,面前的這一部官軍雖然隊形森嚴,但是也就是正常官軍的水準,沒有什麼值得重視的。
在他們看來,他們不光兵力是面前官軍的兩倍有餘,而且是在野戰中騎兵對步兵,對面領兵的又不是什麼名將、老將,以他們的優勢,只要正面碾壓過去便可以了。
現在官軍敢以弱勢兵力,而且是弱勢步兵對優勢騎兵,和他們出城野戰完全是自大自傲,看不起他們,完全將他們當成農民起義軍那樣的烏合之衆了,這完完全全就是輕敵!
要知道,他們可是夾雜著大量羌族等少數民族的涼州悍卒,他們的戰鬥力完全不弱於朝廷的郡兵,而且靠著卓越的馬術和優良的箭術,以及剽悍輕死的風俗性格,他們的戰鬥力就算是朝廷精銳大軍也不可輕視!
以他們麾下的十幾萬大軍,完全可以在對面的陣型中打開一個缺口,而以他們和朝廷官軍交戰得來的經驗來看,只要在對面打開一個缺口,對面的大陣就會立刻崩潰!
而對面以步兵爲主的官軍只要崩潰,面對著他們十幾萬騎兵的追殺,那鐵定就是被全殲的下場!只要消滅了面前的這一股官軍,整個三輔地區就再也沒有能夠阻擋他們的官軍了。
三輔地區,關中寶地,八百里秦川,長安古都,只要消滅了面前的這一股官軍,就都是他們的了……
在這樣的思想推動下,邊韓叛軍,毫不猶豫的對著陳應大軍發起了進攻,想要趁著官軍主帥犯錯和他們野戰的機會消滅他們,不給他們據城而守的機會,要將他們一舉消滅,絕不給他們翻盤的機會。
只是邊韓打算的不錯,陳應也知道出城野戰的危險,也知道,現在在面對敵人優勢騎兵的時候,最好的機會是據城而守,在守城戰中拖累、拖垮敵人,從而取得勝利。
只是他身負重任,要保護大漢歷代先皇的陵寢,保護三輔地區不被邊韓叛軍侵擾,要取得對邊韓叛軍作戰的勝利,那他就不得不冒險!
而且他自信這支他一手打造出來的軍隊,這支經歷了黃巾之亂的軍隊能夠以少勝多、以步勝騎,擊敗邊韓叛軍!
所以,陳應決定出城和邊韓叛軍野戰,趁著邊韓還不熟悉他,不瞭解他的部隊的戰鬥力的情況下,故意給他一個機會,製造一個破綻吸引住他,引誘他們和他決戰,從而在決戰中,在正面擊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