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56章 新王

第256章 新王

楚王一降,壽春也就守不住了。

其實壽春原本就守不住……

因爲擔心壽春過早被秦軍攻破,所以楚王負芻的突圍計劃就只有楚王及都城護衛軍知道。

確切的說,就連都城護衛軍也不知道,他們只不過是聽從張崎的命令說是要反攻云云,真正知道楚王負芻要出城的只有張崎層級的人物。

也就是說,守在壽春的楚兵從始至終都被矇在鼓裡,他們以爲楚王還在城內而自己是在保衛楚王負芻的安全。

直到楚王被秦軍與一衆妃嬪、大臣被秦軍押著到城下來勸降,他們才愕然醒悟……

這特麼的是被楚王負芻給賣了啊,這邊讓兵士在壽春死守,另一邊楚王就帶著女人財物逃走。

意識到這一點,壽春當然就無法再守。

守了還有什麼意義?

爲誰而守爲誰而戰?

再守下去豈不是跟自己過不去?

於是當晚守兵就將城門大開迎秦軍進城。

這一來秦軍就賺大發了……

其它的不說,城內五萬守軍盡數投降,就算當作苦役也是一筆不小的資產,還有一路從淮北南遷的楚國百姓,有許多集中在壽春而且大多是青壯。

另外,那倉庫裡到處都是糧草、裝備還有鍊鐵、制箭、制裝備等作坊及工匠……壽春是楚國都城,且楚王負芻原本打算據此城堅守數年,所以成套設施一應俱全應有盡有。

楊端和及沈兵進城後聽完降將的介紹和清點後都驚呆了,這物資和規模一點都不比秦國都城咸陽小。

事實上壽春原本就擁有比咸陽更大的規模。

正如之前所言,楚國的疆域相當長一段時期都是戰國中最大且人口最多的。

所以才說六國中最難對付的就是趙國和楚國。

趙國是軍事強,名將輩出戰力剽悍,便是在長平被坑殺數十萬實力嚴重受損之後仍能正面一次又一次擊敗來犯的秦軍。

楚國則是綜合實力強,有糧有兵有裝備,且地處南方有充足的發展空間和時間。

問題是楚國自己不爭氣,國內多方勢力未能整合不夠團結,否則是秦滅楚還是楚滅秦還屬未知之數。

另一方面,壽春之戰又以極爲緩和的情況結束……楚王負芻被俘壽春投降,前後圍城不過十餘日,連激烈的攻城戰都沒有。

相形之下,當初攻佔邯鄲及大梁時收穫的戰利品則要寒酸多了……趙國邯鄲是在連年災情的情況下被強攻拿下,大梁則是用水淹,秦軍佔領的只是一片廢墟,其中趙國還有許多百姓甚至需要秦軍用糧食養活。

壽春,則是所有的準備全都完好無損幾乎原封不動的轉交到秦軍手中,只需要重新把百姓編個戶籍再分配人手管理馬上就可以重新運作。

這一來就把楊端和給樂壞了,他笑得嘴都合不攏,直撫著銀鬚感嘆:

“老夫征戰數十載,經歷大小上百戰,卻從未有如此戰果。”

“多虧副將神機妙算哪,你這著智擒楚王,卻不知挽救了多少性命!”

楊端和這說的是。

因爲在此之前無論是誰都以爲壽春一戰是曠日持久的圍城戰。

秦軍攻城是不可能的。

像壽春這樣三面環水的且城高牆厚的都城極難強攻,且通常攻城戰要三倍的兵力纔算相平。

而秦軍只有十萬,城內楚軍卻有八萬。

秦軍急於攻城的結果就是自取滅亡。

且可預見的是,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秦軍都無力攻城。

因爲楚國不只是有壽春一座城,另外還有幾大家族及項燕在外虎視眈眈。

於是秦軍只能這麼圍著,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

沒圍上幾年那都對不起壽春這個都城。

於是,這幾年內必然會出現無數慘狀,比如秦楚兩軍的廝殺,再比如城內百姓因物資緊缺餓死、凍死……

如今所有這些都因楚王負芻被擒而略過了。

沈兵則笑了笑回答:

“屬下以爲這更應感謝楚王,若不是他出城來降,我沈兵縱有三頭六臂也無計可施。”

楊端和不由大笑:

“如此說來,我等還欠那楚王一個人情。”

“老夫往後還要對他客氣些?!?

沈兵當然知道楊端和所謂的“客氣”是什麼意思……不用想,秦軍會把楚王用處榨到只剩渣。

比如可以逼楚王負芻下昭書讓淮北還未下的城邑降秦。

再比如讓楚國各大族俯首稱臣……當然,各族肯定不答應。

但他們不答應的結果就是變成了反賊,於是就名不正言不順,秦軍反而成了征討它們的王師。

不過項燕那邊當然也會想到這一點,所以他肯定會第一時間宣佈負芻已降,立昌平君爲新王……

接下來,就看昌平君怎麼選擇了。

項燕果然就是這麼做的。

他甚至都沒等大軍回洞庭,在半路上就對昌平君說道:

“君上,國不可一日無君。”

“如今負芻已降楚國無主,君上乃國之聖賢又爲負芻之兄,此刻正是稱王救楚於危難之時。望君上勿要推辭!”

昌平君心下那是一百分的願意,但嘴上卻還是要推辭幾下,大義凜然的說要帶兵將負芻救出云云。

最後在項燕等一衆將領的力勸之下才勉爲其難稱王……

稱王時都有這一套,大家都心照不宣配合著表演一番,然後就簡單的舉行一個儀式就算完了。

接著項燕馬上就派出快馬去通知楚國各個城邑……包括昭、屈、景等貴族在內。

雖然是否通知這些貴族似乎無所謂,因爲在楚王負芻時他們就各自爲戰,此時新王登位他們又豈會輕易臣服?

不過從抗秦的角度來說又十分重要。

因爲若是貴族們只認負芻而不認昌平君的話,那麼這楚國就算是亡了,或者也可以說是四分五裂各貴族自成一家。

但若還認昌平君爲王,那楚國至少在面上還在,有朝一日項燕還有可能組織起這些貴族一同抗秦發起反攻。

所以項燕不只是派出信使去通知他們,更是派出使者去向各貴族痛陳厲害希望他們能承認昌平君。

(本章完)

第238章 狼煙第293章 收縮防線第150章 使節第453章 拒親第127章 魏獒第2章 笑話第324章 補貼第294章 礦石第516章 圍而不攻第418章 援兵第179章 牽城第423章 請神容易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458章 夜襲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523章 大將風度第271章 敵人第500章 接敵第97章 狼來了第59章 工師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161章 車輪戰船第296章 弩第177章 黑甲軍第205章 衝陣第3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2章 笑話第432章 道民君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410章 鐵芯銅炮第398章 肅州第59章 工師第155章 水軍第67章 術數第375章 野人第169章 以物抵債第495章 嫁衣第365章 原料第233章 都城護衛軍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355章 圍城第357章 勇氣第385章 保命第158章 騎兵第269章 狼 鹿 花第174章 親衛第249章 神武軍第102章 絆馬索第104章 好奇心第224章 叛秦第30章 禁民二業第36章 暗箭難防第306章 攻守兼備第227章 反攻第409章 火炮第134章 困難第194章 副將第550章 大結局第77章 脂膏第221章 回師第17章 攻大於守第268章 仁義之道第153章 水德第510章 聯盟第68章 督陣第154章 謠言第280章 變法第187章 先楚後齊第218章 騎射第69章 一己私慾第84章 桔槔第25章 心在滴血第69章 一己私慾第520章 小試身手第360章 西域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382章 獵人第287章 分別第248章 兩面夾擊第545章 擒賊擒王第258章 不戰而降第62章 舉薦第214章 較勁第215章 久戰速戰?第4章 工丞第46章 不世功勳第384章 烏氏倮第197章 活路第305章 反包圍第48章 定滑輪第400章 算盤第323章 利潤第337章 發展第41章 福禍相倚第289章 北地第532章 西域第199章 蒙武第149章 又是水攻第469章 心理壓力第456章 進退兩難
第238章 狼煙第293章 收縮防線第150章 使節第453章 拒親第127章 魏獒第2章 笑話第324章 補貼第294章 礦石第516章 圍而不攻第418章 援兵第179章 牽城第423章 請神容易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458章 夜襲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523章 大將風度第271章 敵人第500章 接敵第97章 狼來了第59章 工師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161章 車輪戰船第296章 弩第177章 黑甲軍第205章 衝陣第3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2章 笑話第432章 道民君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410章 鐵芯銅炮第398章 肅州第59章 工師第155章 水軍第67章 術數第375章 野人第169章 以物抵債第495章 嫁衣第365章 原料第233章 都城護衛軍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355章 圍城第357章 勇氣第385章 保命第158章 騎兵第269章 狼 鹿 花第174章 親衛第249章 神武軍第102章 絆馬索第104章 好奇心第224章 叛秦第30章 禁民二業第36章 暗箭難防第306章 攻守兼備第227章 反攻第409章 火炮第134章 困難第194章 副將第550章 大結局第77章 脂膏第221章 回師第17章 攻大於守第268章 仁義之道第153章 水德第510章 聯盟第68章 督陣第154章 謠言第280章 變法第187章 先楚後齊第218章 騎射第69章 一己私慾第84章 桔槔第25章 心在滴血第69章 一己私慾第520章 小試身手第360章 西域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382章 獵人第287章 分別第248章 兩面夾擊第545章 擒賊擒王第258章 不戰而降第62章 舉薦第214章 較勁第215章 久戰速戰?第4章 工丞第46章 不世功勳第384章 烏氏倮第197章 活路第305章 反包圍第48章 定滑輪第400章 算盤第323章 利潤第337章 發展第41章 福禍相倚第289章 北地第532章 西域第199章 蒙武第149章 又是水攻第469章 心理壓力第456章 進退兩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新市| 勐海县| 平果县| 嘉荫县| 贵南县| 富裕县| 绵阳市| 沙湾县| 乃东县| 友谊县| 隆林| 土默特左旗| 陆川县| 女性| 韶山市| 浮山县| 临潭县| 颍上县| 沾化县| 越西县| 东丽区| 泰顺县| 霸州市| 策勒县| 阿克陶县| 长汀县| 保山市| 广州市| 长寿区| 内乡县| 会昌县| 洮南市| 乌兰察布市| 轮台县| 永兴县| 乐平市| 云林县| 凤山县| 石门县| 馆陶县|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