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5章 水軍

第155章 水軍

項燕大軍撤走,那些被大水圍困在高地的楚軍就只能做俘虜了。

要俘虜這些楚軍並不困難,秦軍只需要駕著木筏將高地一圍,然後亮一亮手中的青銅劍也差不多了。

其實這情況楚軍要抵抗起來十分容易,甚至可以說穩贏,畢竟他們纔是腳踏實地的一方而且兵力還多得多。

問題在於抵抗是否還有意義:

高地雖然暫時安全但沒有足夠食物,繼續堅持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如果沒有援軍唯一的活路就是投降,抵抗反而成了自掘墳墓。

楚軍當然不願意選擇這條路。

甚至還有被凍得、餓得受不了的楚軍期望著秦軍來將他們“俘虜”。

所以,秦軍與其說是去作戰的還不如說是去救人的。

一來二去秦軍就習慣了,再去“作戰”時直接就多拉了幾個木筏,然後衝楚軍喊一聲:

“要降的便來,不降的原地待著!”

這方法倒好,都不需要耗費兵力剿滅了,楚軍個個解下裝備丟下武器聽憑秦軍吩咐,甚至出現幾名秦軍便俘虜數百楚軍的情況。

大梁城內是一片歡騰,兵士們每帶回一批俘虜總能在軍中掀起一片歡呼。

至於魏國軍民……他們也沒有選擇的餘地。

這其中魏呴功不可沒,他這段時間一直對魏國軍民痛陳利害。

軍民們想想之前在魏王假手下也的確是生不如狗,現在能這樣成爲中原第一強國秦國制下又有什麼不好?

於是也就半推半就的接受了。

邯鄲這邊,嬴政那叫昂首挺胸、意氣風華。

此時的他雖是因趙地危險不敢田輕易出帳暴露身份,但思維早就飄出帳外構想美好藍圖了。

這一仗可以說是爲秦國打開了一個大好局面,它不僅解決了各種危機還反將了楚國一軍。

嬴政總結了以下幾個好處:

其一:擊潰楚軍數十萬大軍使其死傷慘重,楚軍在元氣大傷後在將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無力出兵,於是秦就得到了難得的喘息機會。

其二:穩定了秦軍在這一帶的統治。

這方面主要是在心理震攝上:

如果此仗秦軍敗了,那麼趙、韓、魏等國便會紛紛起兵作亂,正所謂牆倒衆人推,且推起來還相當起勁並齊心協力,於是這牆就更易被推倒。

然而,百姓要是知道這牆推不動就是另一回事了。

此仗秦軍勝了,就是告訴百姓秦國這面牆還沒到倒的時候,於是也就沒人願意去當“出頭鳥”。

其三:魏國納入秦國的版圖便將北面趙國三郡以及南面的韓國連成一片將邊境線拉直。

這不僅使秦國更易防禦也使秦國更易進攻。

更易防禦不只是地理上,更因爲這邊境線拉直至少爲秦國省下原本佈置在魏國彎曲邊境的五萬秦軍。

此時正是秦軍用兵緊缺的時候,尤其邯鄲三郡變成一大弱點。

省下的這五萬秦兵往邯鄲一調……懸在嬴政心頭的一塊大石也就放下了。

至於更易進攻就不用多說了,魏國的位置地處六國中央且水網密佈水利灌溉系統十分發達,往後它毫無疑問就是進攻楚、齊兩國的糧食補給基地。

此時的六國裡韓、趙、魏已先後被滅,燕、代又被打得半殘,剩下的就只有楚國和齊國。

這魏國不重要還有哪國重要?!

所以此仗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將秦國因兵力不足、準備不足產生的所有劣勢化爲烏有,留下一片大好局面。

這自是使嬴政龍心大悅,開始做起一統中原這前人做夢都想做到卻沒做到的美夢。

這時親衛來報:

“大王,丞相李斯求見。”

嬴政想也不想就說道:

“見!”

這段時間秦國打下的地盤太多太快,嬴政需要一個人來治理。

而要說內政好手,那自然非李斯莫屬,所以嬴政就將他從咸陽調來。

李斯進帳就向嬴政拜倒:

“恭賀大王又下一國。”

“如今魏國已滅,我軍只需休養一段時日,便可發兵楚國報一箭之仇了。”

李斯不說齊國是有原因的。

這時秦國的戰略是穩住齊國也就是與齊國保持友好關係,所以全國上下都統一口徑不說伐齊的事,以免被齊國的探子聽了去橫生枝節。

另一方面就是齊國與楚國相比實在算不上什麼,不說也罷。

嬴政當然知道李斯這話的意思,他微微點頭道:

“丞相說的好,這魏國一下那楚國便不在話下了。”

“從今往後,還有誰能擋我大秦兵鋒?”

“統一中原亦是指日可待……”

然而李斯卻給嬴政潑了一盆冷水,他施施然朝嬴政一拜:

“大王,微臣以爲……此時便說‘指日可待’爲時尚早。”

嬴政奇道:

“丞相何出此言?”

“楚國經此一役已元氣大傷,且國內政局不穩不足爲慮。”

“而燕、代等國又不過是一羣宵小……”

李斯回答:

“微臣所憂正是那楚國。”

嬴政“哦”了一聲:

“丞相以爲楚國還有能力抵擋我大秦兵鋒?”

李斯拜道:

“大王,大梁一戰雖以我軍大勝告終,但卻有幾分僥倖。”

“尤其還暴露出我軍一個弱點:不善水戰。”

“而楚國自秦淮以下更是湖泊衆多水網密佈。”

“到時楚國再以水軍之利與步軍協防,大王以爲我軍該如何取勝?”

這一問就把嬴政給難住了。

李斯這番分析很有道理,秦軍進攻魏國時就吃了水網和楚國水軍的大虧。

這要是往楚國進攻……那水網就是比魏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且魏國水網還有許多是人工開的小溝小渠,而楚國那淮河及長江水系那些支流及湖泊就是天然形成的,水文更復雜通航能力更好。

這就意味著更有利於楚國水軍作戰,到時秦軍不可能再來一次水攻滅楚吧!

嬴政想著不由眉頭大皺,問:

“如此,丞相可有解決之法?”

李斯回答:

“爲今之計,微臣以爲只有早做準備。”

“我等應乘早訓練一支水軍。”

“到時南下攻楚纔不至無所適從!”

(本章完)

第541章 姑師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544章 真相第278章 鮎魚效應第69章 一己私慾第162章 鋸子第310章 遷民第231章 擒賊擒王第210章 拉攏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154章 謠言第25章 心在滴血第201章 鴛鴦陣第158章 騎兵第546章 水源第99章 使節第484章 仙藥方子第368章 制高點第474章 西北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287章 分別第256章 新王第151章 破冰第239章 奸細第492章 遠征軍第188章 軍魂第40章 阻敵第80章 薄禮第283章 仁君第182章 拍竿第473章 分裂第441章 問題第236章 惱羞成怒第286章 難題第290章 門客第334章 披著羊皮的狼第102章 絆馬索第96章 宵禁第344章 齊國亡第332章 騷擾第136章 紅燒第194章 副將第280章 變法第354章 攻守兼備第139章 出戰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106章 一舉數得第99章 使節第188章 軍魂第114章 首級第446章 巧合第271章 敵人第82章 許應第64章 選擇第524章 懦夫的藉口第501章 炮戰第296章 弩第413章 射程第544章 真相第5章 底牌第137章 圍城第19章 爲師老了第193章 密信第301章 頭曼單于第159章 希望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306章 攻守兼備第210章 拉攏第325章 騎軍第252章 消息第332章 騷擾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532章 西域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523章 大將風度第406章 騎軍第476章 勸降第185章 牽城第536章 龜茲王第468章 目標第122章 浮力第309章 炫耀第345章 匈奴中興第353章 學習第150章 使節第515章 羅馬的心思第200章 狼筅第47章 變數第76章 簡在帝心第371章 控制第240章 滲透戰第162章 鋸子第261章 勞力第458章 夜襲第391章 炒麪第412章 試炮第414章 炮彈第44章 通敵第469章 心理壓力第456章 進退兩難
第541章 姑師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544章 真相第278章 鮎魚效應第69章 一己私慾第162章 鋸子第310章 遷民第231章 擒賊擒王第210章 拉攏第212章 急功好戰第154章 謠言第25章 心在滴血第201章 鴛鴦陣第158章 騎兵第546章 水源第99章 使節第484章 仙藥方子第368章 制高點第474章 西北第255章 智擒楚王第287章 分別第256章 新王第151章 破冰第239章 奸細第492章 遠征軍第188章 軍魂第40章 阻敵第80章 薄禮第283章 仁君第182章 拍竿第473章 分裂第441章 問題第236章 惱羞成怒第286章 難題第290章 門客第334章 披著羊皮的狼第102章 絆馬索第96章 宵禁第344章 齊國亡第332章 騷擾第136章 紅燒第194章 副將第280章 變法第354章 攻守兼備第139章 出戰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106章 一舉數得第99章 使節第188章 軍魂第114章 首級第446章 巧合第271章 敵人第82章 許應第64章 選擇第524章 懦夫的藉口第501章 炮戰第296章 弩第413章 射程第544章 真相第5章 底牌第137章 圍城第19章 爲師老了第193章 密信第301章 頭曼單于第159章 希望第128章 上架感言第306章 攻守兼備第210章 拉攏第325章 騎軍第252章 消息第332章 騷擾第279章 人口流失第532章 西域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523章 大將風度第406章 騎軍第476章 勸降第185章 牽城第536章 龜茲王第468章 目標第122章 浮力第309章 炫耀第345章 匈奴中興第353章 學習第150章 使節第515章 羅馬的心思第200章 狼筅第47章 變數第76章 簡在帝心第371章 控制第240章 滲透戰第162章 鋸子第261章 勞力第458章 夜襲第391章 炒麪第412章 試炮第414章 炮彈第44章 通敵第469章 心理壓力第456章 進退兩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克拉玛依市| 仁寿县| 海宁市| 永年县| 云和县| 织金县| 泰兴市| 东港市| 潼关县| 武川县| 道孚县| 平江县| 和林格尔县| 长宁县| 镇康县| 杭锦后旗| 民勤县| 略阳县| 灌阳县| 阿城市| 彭阳县| 灵石县| 凤城市| 运城市| 高邑县| 普陀区| 根河市| 如东县| 额济纳旗| 逊克县| 玛曲县| 资源县| 罗源县| 兴义市| 绩溪县| 出国| 乌兰县| 仁寿县| 南平市| 喀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