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推開網文大時代的門縫
張潮、趙常田和吳文輝等起點網的高層聊了一會兒,就有記者問張潮道:“現在不少作家都認爲網文不具備文學價值,是一種文化泡沫,當讀者厭倦這種形式以後,這個泡沫就會破滅,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吳文輝等人都有點緊張地看著張潮。作爲在當今年輕人中最具有影響力的青年作家,張潮的言論一次又一次地被證明具有左右大衆輿論的力量。
如果他也否認網文具有文學價值,那麼對起點網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張潮笑著答道:“首先申明,我也是個網絡作家?!?
現場頓時有些躁動。
張潮接著解釋道:“大家難道都忘記了,我的《少年如你》,最早就是在網絡上連載,只不過不在起點這樣的網文網站上,而是在博客上?!?
大家都笑了起來,張潮的博客停更太久了,幾乎所有人呢都忘了這茬。吳文輝鬆了一口氣,張潮肯這麼說,那麼下面已經不會輕易對網文的價值進行否定。
張潮繼續是說道:“你提的這個問題,每一句話都值得拆開來說說。第一是‘不少作家都認爲網文不具備文學價值’——我想知道,這個‘不少作家’指的是哪些作家?據我所知,在燕師大給我上課的那些作家,偶爾討論到網絡文學的時候,沒有一個會下這麼草率而輕浮的結論。”
提問的那個記者語塞。爲了表現提問的“客觀性”,隨口杜撰一個“羣體觀點”,是很多記者的惡習。他在說出“不少作家”的時候,壓根就沒有具體的對應人物。
就算有,分量和給張潮上課的於華、默言、樑曉生、賈平娃等人比起來,也不可同日而語。
好在張潮沒有追問,而是接著道:“就當你說的是真的,有作家認爲網文不具備文學價值,那持這個觀點的作家,顯然搞錯了一件事——一個作品具不具備文學價值,判斷的權力在廣大的讀者,而不在作家,尤其不在另一個作家。
我猜,敢這麼說的人,一定不敢更具體地說明他所謂的‘文學價值’的定義是什麼。因爲一旦說了,首先就會陷入無限自證的危機,但更重要的是,會暴露出他精英主義的價值取向。
他表面上在說‘網文沒有文學價值’,實際上是說‘看上去不高級的作品就是沒有文學價值的’。而給一部作品下‘沒有價值’的判斷是一種極其嚴厲的指控,而指控背後,則是一種極端傲慢的態度?!?
記者中有人不服氣了,立刻反駁道:“早期網絡文學的讀者主要還是以知識分子、大學生羣體爲主,像《第一次親密接觸》《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等,我們還是認可這些作品是具備一定文學價值的。
但是隨著網絡服務的下沉,網絡文學偏離了這個航道,轉而開始以那些世界觀還不夠健全的低教育背景人羣爲主要受衆,作品也越來越氾濫,價值觀也越來越混亂,越來越娛樂化。這難道不是對文學價值的一種背離嗎?”
張潮嗤笑一聲,說道:“且不論把‘世界觀還不夠健全的低教育背景人羣’當成現在的網文主流人羣準不準確,我想請問,這部分人,就沒有權利看自己愛看的作品了?還是被他們看的作品就天然低人一等?
很多人以爲‘網絡文學’只不過是借用了網絡途徑進行傳播,它的寫作方法、價值取向、題材選擇都還要遵循傳統文學的範式,這是大錯特錯。
傳播方式本身就能改造改變文學形態。遠的就不說了,海明威的‘消息體’小說,就是從‘新聞消息’這種在高速傳播需求中產生的文體中借鑑創造出來的。今天網絡傳播的高速性和反饋的即時性,本身就會影響作者的創作。
比如我,如果在寫作《你的名字》和《大醫》的過程裡,不斷有讀者反饋‘這個情節是毒點’‘男主是個聖母婊’‘白送人一藥方是個什麼鬼’,那我可能中途就崩潰不寫了。
我偶爾在讀者來信裡看到一兩個差評都難受得不得了,而網文作家,尤其是熱門作家,幾乎每天都浸泡在讀者的評論轟炸裡,怎麼可能不隨時調整自己的寫作方向和寫作方法。
所以網文本身就是文學的一個進化方向,而且是必然的進化方向,今天所有對它的質疑,十年二十年後看來都會是笑話?!?
張潮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正因爲網文天然具有這樣的市場化屬性,所以它一定會贏得市場,它不僅不會變成泡沫,並且成爲文學的主流形式之一。而隨著網絡的普及,網文的作品和它的受衆,只會快速飆升。
讀者不會厭倦網文,在這種強互動機制刺激下,永遠會有網絡作家寫出讓他們感到新鮮的作品。
網絡文學將是文學史上方法、題材迭代最快的類型,而未來國內年收入破億的作家,一定不是以實體書銷售爲主的作家,而是網絡作家。”
這下就連吳文輝都聽不下去了,學弟你給我站臺就站臺,吹成這樣可就沒意思了,於是連忙說道:“‘破億’可太擡愛我們了,但我覺得網絡作家今後完全能達到實體暢銷書作家的版稅收入水平!”
張潮側頭看了一眼吳文輝,道:“夢想總歸還是要有的嘛,萬一實現了呢?而且我相信這個破億的作家,就會出現在起點中文網上?!?
吳文輝表面上樂開了花,但是心裡其實也沒譜。2005年的起點中文網,雖然在網站的競爭中,佔得先機,但實際上並沒有佔據太大的優勢。這個階段的起點,更多是靠競爭對手送人頭,稀裡糊塗地就壯大起來了。
先是行業老大從2002年開始逐步放棄網絡連載,轉向實體出版,先後和臺島、大陸的出版社出版了十多部實體玄幻小說。結果是網友們嘴上說的熱鬧——“出實體書必買”——實際銷量非常一般。
然後是行業老二在孔站長帶領下,一通奇葩操作後,把血紅、流浪的蛤蟆等作者全趕去了起點。
所以纔有了2003年的《天鵬縱橫》一書救起點,和去年的《升龍道》一書救起點兩個都市傳說,一直熬到了被盛大收購。
歸根結底在這個時間點,大部分人對網絡文學的潛力都不是特別樂觀。甚至有一種觀點認爲,只有“實體出版”纔是網絡文學的出路,網絡連載只是聚攏人氣而已,比如臺島的小說頻道、鮮網。跟著他們走的早期大神也大有人在。
所以行業的迷茫期,是什麼千奇百怪的事情都會出現,排頭兵們總是換著花樣作死。起點只是作得比較少、比較小而已。吳文輝也不知道張潮這滿滿的信心從何而來,只是說給自己這個燕大學長站臺的話,也太過了些。
一個記者又抓住了張潮發言中的一個詞發問道:“剛剛的發言,你一直使用‘網絡作家’這個詞,但好像更流行的說法,是管他們叫‘網文寫手’,爲什麼這麼強調‘作家’身份?”
張潮擲地有聲地道:“只要通過寫作賺到了哪怕一分錢,那也是‘作家’。大部分貶損網絡文學和網絡作家的人,真正的目的是爲了貶損他們的讀者羣體。
我相信在不久以後,作協一定會看到這個龐大的羣體,會主動吸納網絡作家進入協會。”
另一個記者突然問道:“你說的這麼樂觀、這麼輕鬆,是不是因爲你已經是一個取得巨大成功的暢銷書作家?你現在已經不需要網絡平臺爲你宣傳,隨便一本書起印至少都是50萬冊。所以你的這些話是不是也有一種高高在上、指點江山的姿態???”
吳文輝緊張了起來,他察覺到記者似乎和張潮開始對抗了。他擔心這種情況會拖累到起點網在主流媒體上的形象。
張潮卻道:“我會這麼說,恰恰是因爲我又想在網絡上連載小說了,一部全新的小說,也會是我從來沒有寫過的題材?!?
記者們譁然了,他們今天拿著車馬費本來只想走個過場,前面的採訪能讓張潮說出那麼多新奇的觀點就已經不虛此行了,現在張潮竟然爆出自己要在網絡上連載小說!
吳文輝懵了,張潮這怎麼都像是被記者說急眼了,隨口胡謅出來的。不是說他不相信張潮寫不了好作品,而是網文那更新節奏張潮能受得了嗎?
趙常田也懵了,張潮都是《青春派》主編了,本身又一字千金的,怎麼能把新小說發到網絡上呢?這不是糟踐東西嗎?
馬上有記者問道:“是在博客上連載,還是在論壇上,還是在網文網站上?是起點中文網嗎?”
張潮看了一眼吳文輝道:“既然是網文,那就在網文網站上連載,至於是不是起點……”
吳文輝立刻接話道:“如果選擇我們起點,我們會以最大的誠意和努力,爲張潮的這部小說做好服務工作?!?
管他張潮能不能適應網文的更新節奏呢,先把這潑天的流量接下來再說!
張潮滿意地點點頭道:“我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小說能在網文行業最有影響力的網站上連載,至於具體的細節,可能晚些時候,我還要吳總細談。”
這時一個記者發出了靈魂之問:“剛剛你說,第一個年收入破億的作家,一定是網絡作家——該不會就是指你自己吧?”
張潮只是一笑道:“你猜……”
很快,關於張潮和起點“合作”的新聞算是小爆了一把。張潮對於網文的高度評價,也被各種媒體大量轉載。這是“正統作家”當中,第一次有人這麼高地評價網絡小說。
張潮準備寫網絡小說,當然不是心血來潮。從一開始重生,他就想過這個問題,當時主要還是覺得新人寫網文,影響力發酵得太慢,而且也不容易破圈。
現在他再寫,可就不一樣了。而且只有他知道,網文在十年後會在改編市場上會爆發出多麼強大的威力?,F在不趁機圈幾塊地,最遲再過兩三年,什麼神機、土豆、番茄可就都起來了。
而網文大時代到來,本來還要再等5年左右。但是張潮卻想用自己的影響力,先把這扇大門推開一條縫隙。至於想要徹底打開門,那就需要藉助移動互聯網的東風了,非人力可爲也。
至於說版權什麼的,現在的起點還不配和他談這些。
吳文輝在起點內部開完會以後,第二天帶著其他幾個起點管理層,一同拜訪了張潮,以示最大的誠意。張潮這時候已經把小說寫了一個開頭,大概一萬多字,發放給了吳文輝等人閱讀。
吳文輝先是對張潮的手速表示震驚,張潮昨天下午還在公司和他們聊天,也就是這些字是一晚上就碼出來的?和初代觸手怪血紅有的一拼了。
等讀完以後,他們又難以置信地看向張潮。這個開頭,沒有一點傳統的純文學或者通俗文學的影子,完全是奔著裝逼和爽點去的,毫無著名青年作家的節操——張潮,你就不怕你的老師於華拿著刀找我們起點拼命嗎?
張潮問道:“怎麼,寫的不好?”
吳文輝嘆道:“不是不好,是太好了。很難想象,這會是你寫出來的文字?!?
張潮道:“賣弄詞藻、故弄玄虛、濫用典故……嗯,各種毛病都湊齊了。”
另一個創始人一拍稿子道:“但就是這樣,對讀者的殺傷力才大啊!”
隨後雙方談得很快,基本是張潮主導的。起點是這部小說在網絡的唯一合法連載網站——但也僅此而已。小說的版權等和起點無關,全部都在張潮手裡。
至於訂閱收益部分,吳文輝主動提出起點和張潮一九開,起點只收1成,覆蓋一下宣傳和運營成本就好。
因爲這個時候的起點,全站一年發給作者的稿費,也不過和張潮一個人的版稅等收入相當;雙方在媒體聲量方面更是不能同日而語。能吸引來張潮連載就已經賺翻了,不敢奢望太多。
但是張潮卻有另外一個提議,他可以拿出一部分的訂閱收益,成立一個網絡作家創作扶持基金……他現在沒空弄網站,但先打窩總是沒錯的。
半個月後,張潮在處理完國內的各種事務,又陪了父母幾天後,終於登上了飛往米國的客機。
第一站卻並非愛荷華大學所在的愛荷華州,而是出版商Simon&Schuster的總部紐約,一同來的還有黃傑夫。
與此同時,張潮承諾的網絡小說,也登上了起點中文網的首頁,巨幅宣傳圖佔據了整整3分之1的頁面,赫然是三個大字——
慶餘年
(國內的內容不想拖了,所以今天干脆一章就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