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苑的大小是個謎。
出了長安,北是渭水渭橋,以及渭水對岸的渭北;
東是灞水灞橋,以及周邊被稱爲‘灞上’的區域;
南是社稷壇;
而西——自西出了長安,放眼望去方圓百十里,便幾乎都屬於上林苑的範圍。
漢上林苑,興建於原秦皇家苑林故址。
只不過,不同於絕大多數偏遊玩、奢靡性質的皇家林苑——漢家創建上林苑最開始的初衷,卻並非爲了供皇室享樂。
——後世人無有不知:秦之亡,或因法律嚴苛,或因官吏暴虐;
但在漢室國祚初立的太祖高皇帝年間,一直到數百年後,秦的滅亡,都被天下人一致歸類爲:殘民過甚。
如何殘民?
北方長城,中原直道,西南夷五尺道;
嶺南移民,東海尋仙,驪山秦始皇陵。
自然,還有後世人聞名遐邇的史詩級形象工程,將‘大興土木’四字具象化的秦阿房宮。
爲了標榜漢家與‘暴秦’的不同,同時也是爲了避免漢家,重蹈秦大興土木、殘民疲民,沉迷奢靡享樂的覆轍,太祖高皇帝曾在長樂、未央兩宮建成時,斥責時任相國蕭何。
高皇帝說:國家尚且艱難,相國爲什麼要做這種效仿暴秦,要面子不要裡子的事,如此大興土木興建宮室?
蕭相國答:非壯麗無以重威。
考慮到蕭相國所言有理,且畢竟是供天子居住的皇宮,太祖高皇帝最終,算是捏著鼻子認下了宏偉的長樂、未央兩宮。
但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的,可以以‘非壯麗無以重威’來做出解釋的工程,卻都被太祖高皇帝明確否決。
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是最爲重要的,便是上林苑。
彼時,對於朝堂內外——尤其是宗親劉氏‘新建皇家林苑’的強烈請求,太祖高皇帝的態度異常堅定。
不能重蹈暴秦覆轍!
於是,本該新選一處,新圍一片土地的漢皇家林苑,便在太祖高皇帝勤儉質樸的原則標準下,變成了在故秦林苑遺址縫縫補補,以作爲權宜之計的現上林苑。
既然是在故秦林苑遺址上‘改造’得來,那原有的林苑規模,自然是基本完全維持了下來。
只是在具體的用途上,太祖高皇帝堅定地認爲:上林苑,不可以作爲只供天子享樂、遊玩的‘玩具’而存在。
如果是這樣,那上林苑就不該存在!
就這樣,華夏曆史上第一個國家宏觀調控機器,便在漢太祖高皇帝劉邦一意孤行的堅持下,宣告問世。
——在太祖高皇帝年間,上林苑,真的就只是一個名字。
將原有的秦皇家林苑完完整整保留下來,拆除一些政治影響不太好的享樂設施,再改個‘上林苑’的名字,就完事兒、齊活了。
至於用途——在太祖高皇帝年間,主要是將上林苑的無主農田,化作屬於漢天子的皇家官田,並將其用於安置開國功臣中,那些有點武勳,但武勳也沒大到可以一飛沖天的傷殘將士。
再後來,慢慢的,上林苑便成了漢家,在土地兼併等階級矛盾調節中的調節閥。
每當關中地區——尤其是泛長安地區出現破產自耕農,上林苑便可以將其吸納爲皇家佃農,通過租種皇家官田,來獲得一個東山再起的機會。
可千萬不要小瞧這看似不起眼的舉動!
在封建時代,土地兼併,是每一個王朝都無法避免,且最終必然亡於此的頑疾、舊弊!
任何可以遏制土地兼併的策略,都足以在封建時代被稱之爲‘安國’之策,是能給封建王朝續命的東西!
至於緩解,甚至化解土地兼併所引發的社會階級矛盾,更是華夏數千年封建歷史上,始終不曾真正得到解決的老大難。
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會因爲土地兼併,而走上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社會資源分配極其不均,最終導致窮人活不下去舉旗造反,富人置身事外,簞食壺漿以迎新朝的循環當中。
三百年王朝週期律怎麼來的?
——就是因爲封建時代,華夏民衆對土地兼併的容忍下限,最多不超過這三百年、二十代人。
大致情況會是:開國時,剛結束的‘改朝換代’之動亂,導致天下人口驟減,地廣人稀。
田比人多,自然不會因爲土地而產生階級矛盾。
開國元勳雞犬升天;
豪強富戶只要能活到開國,也同樣會迎來一次家產暴漲。
至於民衆——哪怕是最底層的民衆,哪怕是躲到深山老林,躲避戰亂躲了幾年,只要能活著出山,也同樣能獲得足夠支撐一家生活的土地資源。
最典型的例子,自然就是漢家開國初,太祖高皇帝劉邦授民田爵,讓天下迅速安定了下來,並恢復到農業生產生活當中。
有如此先例,後世之君基本也都是有樣學樣,每逢新朝開國,便大都會授民田爵,以安定天下人心。
於是,開國後的前三代人,便享受到了土地夠種,甚至種不過來、糧食夠吃,甚至還有餘錢穿衣服的好日子。
到了第四代,四五十年過去,土地兼併的萌芽就要再度冒出來了。
——最開始,大概率不是貴族主動出面,去購買農戶手裡的土地;
而是農戶因爲自己約等於零的抗風險能力,因爲某個意外變故而面臨破產,不得不通過變賣田產,也就是自己唯一值錢的東西,來應對變故。
比如,父母雙親生了重病,需要尋醫抓藥;
比如,父母雙親故去,需要籌備喪葬事宜之類。
基數擺在那裡,總會有農戶沒過好自己的日子,不得不通過變賣田產來應對變故。
這種時候,情況就會開始變得複雜。
——第一次聽到農戶賣田,貴族、富戶的反應大概會是:田?
這世道,田比人多,糧比蟻多,誰還缺田啊?
但很快,埋藏在靈魂、基因深處的天賦便會覺醒。
——對啊!
——大家都不缺田,那田就不值錢啊!
——走,瞧瞧,看能不能低價拿下來!
於是,土地兼併開始了。
從開始的低價收購,到後續愈發肆無忌憚的巧取豪奪,甚至掠奪。
到了第十代人,也就是王朝中期、開國一百四五十年後,天下凡是能被掠奪的自耕農,便大都會成爲貴族階級的佃農。
而且有意思的是:這些佃農租種的,正是曾經屬於自己的農田。
他們原本可以耕種自己的田,只需要從收穫中拿出一部分,用於繳納稅賦。
除了繳納官方的稅賦,他們原本不需要將自己的勞動果實,再分給任何人。
但現在,還是那一片田畝,還是他們在耕種;
只是收穫的作物,卻要平白被分走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不說,連田畝也不屬於他們了。——他們也會遇到地主不耐煩的一句:能種種,不能種就滾!
——你不種,有的是人種!
在這一階段,也就是十代人、開國一百四五十年的階段,會有過半的自耕農變成佃農,亦或是半佃、半自耕農。
至於餘下一半,要麼是實力夠強,外加運氣夠好,故而得以保全家業,仍舊作爲‘自耕農’而存在;
要麼,就是和貴族同流合污,成了新的地主階級。
如此過個四五代人,到王朝末年,自耕農就會成爲少有的稀罕物,甚至就連佃農,都會是大多數人都羨慕的身份。
因爲到了這個時候,會有許多農戶,在地主階級的無情剝削,以及無底線壓榨下,不得不賣兒賣女,委身爲奴。
這時,社會矛盾就會變得異常尖銳。
——世道上,只存在剝削的地主,以及被剝削的佃農、奴僕,二者之間,幾乎不存在作爲‘緩衝地帶’的自耕農。
沒有了緩衝,雙方的矛盾愈發尖銳。
地主嫌佃農沒油水,刮不出來什麼了;
佃農則嫌日子不夠好,地主老爺越來越黑心了。
慢慢的,佃農們之間,就會開始出現‘狗皇帝’‘賊老天’等詞彙。
當這憤怒的火焰堆積到一定程度,並在合適的契機點燃,一場農民起義就會順勢爆發。
這個腐朽到根上,讓自耕農沒有半點活路、容身之所的破敗王朝,最終會被天下農戶的憤怒所擊碎。
而後新朝建立,又一個新的輪迴開始……
所以說,三百年王朝週期律,並非是封建王朝定了個三百年的鬧鐘,鬧鐘一響就要‘奉天亡國’了;
而是三百年、二十代人的時間,便是古華夏封建時代的地主階級,將農民剝削、壓迫到臨界點的大概用時。
這個時間會有出入——或許會短幾十年,亦或是長幾十年;
但基本都會在三百年、二十代人這個基準上,前後便宜幾十年、三四代人。
至於小冰河時期這種‘天譴局’,那確實是倒黴。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漢太祖劉邦在位期間,爲漢家留下了幾項百年大計,就不難發現:作爲底層走出來的農民皇帝,漢太祖劉邦,是準確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
——劉邦知道,一個王朝的興衰,最核心的影響因素,就是土地兼併爲主,階級壓迫爲輔的階級矛盾!
於是,劉邦兩手抓、兩條腿走路;
一邊是陵邑之制,壓制地方豪強勢力,將‘地主’階級死死摁住,不給地主階級壓迫農民,甚至是‘成爲地主’的機會;
另外一方面,對於農民幾近於無的抗風險能力,劉邦便以上林苑這個調節閥,來竭盡所能、力所能及的,爲底層農戶兜底。
如果沒有上林苑這個調節閥,哪朝哪代的自耕農破產,都只有一條路能走。
就好比如今漢室,家家戶戶在開國時,都得農田百畝,爲自耕農;
結果隨便一場意外,就要讓這家農戶變賣過半田產,手裡只剩下四五十畝地,產出根本不夠支撐一家人的生活。
於是,這家人就只能在現有的四、五十畝地的基礎上,額外佃租別人的幾十畝地,來作爲家庭產出補充。
而事態接下來的走向,卻不會是再來一場意外,逼迫這家農戶將剩下四五十畝地也賣出去。
——不需要第二場變故!
對於自耕農而言,只要有一場變故,只要開始佃租別人的農田,那一切就都不可逆了。
因爲百畝地,就是一個農戶家庭所能耕種的跡象。
原本,你耕種屬於自己的一百畝地,產出除稅賦外全都歸你所有,你們一大家子尚且只是餓不死、凍不死;
現在,屬於你自己的田只有四五十畝。
剩下的幾十畝,是你從被人手裡佃來的。
既然是佃租,那就必然有田租。
而這部分田租,就會是你所佃種之田的產出當中,拿出三成、四成,甚至五成。
這個賬非常好算。
——你有百畝田,畝產三石,便是得糧三百石。
去掉稅賦,還能剩二百八十多石,讓你們這一大家子勉強餓不死。
但現在,你有五十畝田,得糧一百五十石,去掉稅賦只剩一百四十多石;
佃租的五十畝田,雖然也得一百五十石糧食,但佃租至少要佔五十石。
——這還得是你運氣好,碰到了有良心的主家,只要你三成租稅。
碰到黑心點的,要你四、五成,甚至六成,你照樣只能予取予求。
就這樣,同樣耕種百畝地,你們家的家庭年產出,就從原先的二百八十多石,驟然縮水到二百石出頭。
等於說是同樣的勞動,你被‘降薪’至少二成。
對於後世人來說,降薪二成,或許還只是難受。
但對於僅僅只踩在溫飽線上,再少吃一頓就可能要餓死的封建時代農民而言,這二成的減產,卻是非常致命的。
——原本能一天兩餐,每餐七成飽,少了這幾十石糧食,你們全家可能都要兩天吃三頓,每頓都半飽。
但凡在遇到個洪澇蝗災,糧食減產,直接原地斷子絕孫!
那麼,問題來了。
同樣種百畝田,卻只能產出二百多石糧食,一家人連生存都成問題;
怎麼辦?
只能借。
借親戚,借鄰居;
但能和你做親戚、做鄰居的人,本身也不大可能是大富大貴之人,人家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最終,你還是不可避免的,要借到地主老財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