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

“倉頡作書~以教後嗣~

幼子承詔~謹慎敬戒~

勉力諷誦~晝夜勿置~

敬務成史~計會辯治~~~”

天子榮新元二年,齊都臨淄。

旭日東昇。

一處幽靜的院落內,不時傳出稚童們咿咿呀呀的誦讀聲。

孩童們或身著華服,或衣衫襤褸,卻無不在書案前正襟危坐;

儒冠老生們佝僂著腰,將戒尺背握於身後,微瞇著眼,一邊在學堂內巡視,一邊側耳傾聽孩童們誦讀的內容。

學堂外,年齡稍大些,約莫十歲出頭的孩子們,則一邊在心中跟著默唸這個時代的啓蒙讀物——《倉頡篇》,一邊忙著手裡的活計。

有人在劈柴;

有人在擔水;

甚至還有幾人擼起袖子,一邊在竈臺前忙著煮飯,一邊在心中默默背誦:君子遠庖廚……

整個院子由內而外,都散發著極爲濃厚的儒學氣息。

當然,不是後世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那種‘儒學’;

而是戰國遺風極爲濃厚的、獨屬於這個時代的‘特色儒學’。

——後院的空地上,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聞雞起舞’,正頂著儒冠武劍!

院外不遠處的山丘上,更有幾人於樹蔭下撫琴而歌,研習音律。

如此景象,在緩緩升空的朝陽照耀下,盡透出一陣令人心緒舒暢的欣欣向榮之景象。

只不過,在明顯更爲僻靜的側院,氣氛卻莫名有些陰沉。

老樹根下,一儒冠老者躺靠在最近幾年,纔剛在長安流行起來的躺椅之上;

老者眉頭微皺,單手持卷,只是心思,卻顯然不在手中書卷之上。

躺椅前三兩步的位置,一位稍年輕些,卻也同樣髮鬢斑白、頭頂儒冠的老者,此刻卻畢恭畢敬的持子侄禮,滿目哀求的對躺椅跪地叩首。

就好像是後生晚輩,祈求父祖答應自己的某個請求;

只是這個後生晚輩,也已是年過半百的老人了……

“自秦亡而漢興,我儒家之學,便多爲天下人所不恥。”

“——尤其當年,太祖高皇帝寧拜叔孫通爲禮官,也不願重用我儒家正統:魯儒一脈時起,我儒家,便幾可謂寸步難行。”

“更別提那‘高陽酒徒’之類的逸聞趣事,又或是太祖高皇帝,動不動拿我儒家士子尋樂,更甚是折辱……”

漫長的沉默,終還是被躺椅上的老學究所打破。

只是嘴上雖說著話,老學究的目光,卻依舊鎖定在手中竹簡之上。

一番話說出口,又頂著手中書卷看了許久,老學究才悠然發出一聲長嘆。

旋即將手中竹簡丟在腿上,緩緩側過頭。

“次卿,當真打定主意了嗎?”

“當真要爲那‘科考’二字,而走這一趟長安?”

次卿,是那跪地男子的表字。

男子姓公孫,單名一個‘弘’字。

至於躺椅上的男子,正是這齊郡,乃至天下聞名的儒學大家:鬍子都——胡毋生。

先帝年間,胡毋生與同門師兄弟——同習《春秋公羊傳》的董仲舒,在長安擔任博士。

後來年紀大了,又覺得留在長安沒什麼意思,胡毋生才告老還鄉,回了臨淄教書育人。

——說來,胡毋生此刻正坐著的躺椅,都還是先帝所賞賜!

至於先帝從何得來如此妙物,那就沒人知道了……

“回老師的話。”

“學生,有心一試。”

胡毋生一番詢問,公孫弘也總算是開了口,表達了自己的意願。

見老師胡毋生仍不爲所動,依舊是一副有心再勸,卻又不知從何說起的遲疑之色,公孫弘不由苦笑著搖搖頭,又莫名發出一聲哀嘆。

“學生這一生,老師是再清楚不過的。”

“年少時,蒙父蔭爲獄吏,不數歲,爲宵小所迫害,因罪免官。”

“後治《詩》《書》,年不過二十,便因才能聞於郡縣。”

“——說來,那賈誼賈長沙,也是和學生一個年紀。”

“太宗皇帝拜賈長沙爲博士時,學生也同樣是在二十歲的年紀、同樣被太宗皇帝拜爲博士。”

“學生至今都還清楚地記得:在當時,人人都說漢家,一連出了兩個二十歲的小博士。”

“可從不曾有人在意:這兩位小博士當中,除賈誼之外的另一人是誰……”

說著說著,公孫弘略顯老邁的面容之上,也不由涌現出陣陣落寞之色。

又一聲哀嘆發出,便聞公孫弘繼續說道:“賈誼之才,學生自愧不如。”

“說不嫉羨,那是假話;”

“但即便稍有嫉羨,也不過是望其項背,而以自強罷了……”

“學生自知不如賈誼遠矣,所以在四十歲的年紀,毅然決然丟下了從二十歲起,就一直在擔任的博士一職。”

“——學生,不是不願留在長安;”

“而是學生不願在長安,做一個不爲人知、不爲人敬,甚至沒人知道公孫弘是誰的所謂‘博士’。”

“故而,學生還鄉,再治《春秋公羊傳》,厚顏無恥的自詡爲‘胡生鬍子都之門徒’,以這樣卑劣的方式,拜入老師門下。”

“雖然只接受老師的教導不過數年,遠不至‘登峰造極’之地步,但也終歸是學有所成——至少是略有所成。”

“若非此番,長安傳回科考之信,學生或許會一直在臨淄,接受老師的指導,甚至終生都未必會再回長安。”

“但……”

說到最後,公孫弘不由自主的低下了頭,只如倔強的少年般輕輕攥緊拳頭,面上也悄然涌上些許不甘。

——二十歲,被漢太宗孝文皇帝拜爲詩博士,與同樣年紀的賈誼賈長沙並列!

這,是公孫弘這一生當中,最高光的時刻;

同時,也是公孫弘畢生難忘,且至今都滿懷不甘的過往。

憑什麼?

憑什麼他賈誼,就能集天下人之關注,而公孫弘,就只能做個沒有半點存在感的陪襯?

甚至別說是陪襯了——問問現如今,還活躍在長安朝堂的老臣,有誰記得三十多年前的長安,有一個和賈誼同歲,且同樣被拜爲博士的少年?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說‘我記得’。

即便偶有人說:哦~是了,好像是有這麼一回事兒,當年除了賈誼,好像是有另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夥子,也一併被拜爲博士。

但公孫弘很確定:如今長安,絕不可能有哪怕一個人,記得那個同樣二十歲的小博士,是齊人公孫弘……

正如公孫弘方纔所言:對於賈誼的才華,公孫弘自愧不如。

甚至可以說,在二十歲的年紀,擔任太宗皇帝的博士後,那長達二十年的博士生涯,公孫弘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學習、深造,追趕賈誼之上。

只是賈誼抑鬱而終,公孫弘失去了努力方向;

再者,公孫弘也逐漸發現:在長安,在那帝都繁華之地,自己根本無法靜下心來,專心搞學問。

於是,公孫弘頂著整個世界不解的目光,毅然決然丟棄了什麼都不用做,每年就能有一千八百石俸祿的博士職務,來到了臨淄。

回想起年少時,那段艱苦的歲月——無論是在祖籍薛縣做獄吏,被那些老油子同時欺負,甚至最終被陷害丟了官職;

還是後來,失去生活來源後,自己只能一邊牧豬,一邊苦學《詩》《書》。

至今爲止,菑川郡薛縣的老者們,都還有人記得曾有一個叫公孫弘的年輕人,在爲富戶牧豬時,腰間總是彆著一卷又一卷竹簡。

還有人記得那個叫公孫弘的年輕人,總是因爲看書太過投入,而讓豬跑丟,隔三差五就要吃東家的掛落。

那般艱難的二十年過後,又是看似體面,實則無比空虛的二十年;

時至今日,公孫弘已經五十又二,卻依舊在潛心治學,以圖‘更上一層樓’。

雖然不知道如今的自己,距離曾經驚豔天下的賈長沙還有多遠,但公孫弘卻依舊不敢有半點鬆懈。

如果不出意外,公孫弘的一生,原本就是這樣了。

——五十多歲的年紀都還在‘學習’,指不定哪天,就學著學著老死了;

就算長壽些,等學有所成,才華被長安朝堂看到,公孫弘也早就是個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老人了。

可這意外,偏偏就出了。

輕飄飄‘科舉’二字,便讓原本心如止水的公孫弘,那早已被長安傷透、早已被賈長沙打擊的體無完膚的心,重新泛起了層層漣漪……

“既是有了決斷,直去便是。”

“何以此番,叩首請辭?”

公孫弘一番真情流露,胡毋生便大致明白:眼前這個並不比自己年幼多少的‘學生’,大概率是聽不進去勸了。

於是順勢搭了個臺階,便見公孫弘就勢接道:“學生厚顏,欲請老師修書一封。”

“——學生雖於長安爲博士二十餘載,怎奈除賈生一人,便再不曾有過故舊、至交。”

“若老師願修書一封,請董師叔收留學生一段時日,學生,感激不盡……”

公孫弘口中的‘董師叔’,自然是當年和胡毋生一同被先帝拜爲博士,卻並沒有和胡毋生一同還鄉,而是至今都還在長安的《春秋》博士:董仲舒。

對於公孫弘‘在長安沒什麼認識的人,沒地兒落腳’的解釋,胡毋生是一萬個不信。

但胡毋生也清楚:弟子公孫弘想要的,並不是一個落腳之地,而是一個能在長安,爲自己指明道路、趨利避害的人。

很顯然,胡毋生在長安的人脈關係當中,最能拿得出手、最能幫到公孫弘的,便是博士董仲舒。

只是公孫弘再怎麼厚顏無恥,也終歸沒好意思直說‘請老師找個人幫我’,這才委婉的說:去了長安沒地兒落腳,不知道能不能住董師叔那裡……

“博士有多難做,我也不是不明白。”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說來輕鬆,可真要是做,又談何容易?”

“所以,次卿辭官返鄉,我向來都不曾說次卿‘不智’。”

“因爲我自己,也是因爲類似的原因,辭官回臨淄治學的。”

如是一番話,表達了自己對公孫弘‘辭官深造’的贊同,胡毋生又是一陣默然沉吟。

過了許久,纔再度長嘆一氣,重新拿起竹簡,再度恢復到先前一邊看書,一邊有一搭沒一搭說話的模樣。

“我在長安雖不過數年,卻也是有些熟人。”

“這所謂‘科舉’,我也得了些消息。”

“——三輪文考,即便全部通過,也不過是四百石的佐吏起步;”

“次卿,可是曾辭去二千石博士的職務,回到臨淄治學的啊……”

“治學十數年,再回長安,去和後生晚輩以文競之,最終,卻只做個四百石的小吏?”

“次卿,當真有此願?”

胡毋生話音落下,公孫弘也不由陷入一陣沉思之中。

關於自己的未來,公孫弘曾和老師胡毋生商討過。

再潛心深造個十來年,過了六十歲,再加上有老師胡毋生的名氣,公孫弘的學術造詣和學術地位,大概率就能達到‘名士’的級別。

等一個機遇,被某個達官貴族舉薦——甚至只需要老師胡毋生親自舉薦,公孫弘便大概率能得到長安朝堂的徵辟,舉爲賢良方正。

在原本的歷史上,公孫弘也恰恰是在六十歲的年紀,被新君繼立的漢武大帝一紙‘強制郡國二千石舉賢良方正’詔,從而得以徵辟入朝的。

但此刻,公孫弘卻半點都不覺得:從四百石小吏做起有什麼不好。

二千石又如何?

一個看似體面,實則半點權利都沒有,三年五載都得不到天子召見一次的博士官,難道真就比那所謂的‘百石小吏’強?

至少在公孫弘看來,並非如此。

——四百石小吏,哪怕是個‘吏’,也終歸是能參與到國家的治理當中,切切實實去做點什麼。

而二千石的博士,卻大都窮其一生,都無法爲宗廟、社稷——爲天下人做哪怕一件實事。

就說眼前的胡毋生,做了五年的博士,滿共就見了先帝一面,得到了一把躺椅作爲賞賜;

其師弟董仲舒更慘——至今都做了快九年的博士,無論是先帝還是當今劉榮,都不曾有哪怕一次私下召見。

歸根結底,公孫弘要做的,從來都不是一個高談闊論,隨遇而安的純知識分子。

公孫弘的目標,是賈誼賈長沙!

即便無法成爲賈誼那樣絕豔千古的人物,公孫弘也要竭盡所能,在華夏的歷史篇章中,留下獨屬於自己的風姿。

“學生,確有此願!”

這個回答,公孫弘給的務必堅決。

片刻之後,一封早已寫好的‘介紹信’,也被胡毋生從懷裡掏出,頭也不擡的遞到了公孫弘面前。

“去了長安,先去拜訪魏其侯竇嬰。”

“魏其侯於我,也算是有些淵源。”

“——且去~”

“若事不可爲,大可再歸臨淄;”

“我師徒二人,仍可有教無類,爲我儒學開枝散葉……”

第13章 家宴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98章 陛下口諭!第205章 羽林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141章 啥事兒來著?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61章 陛下!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531章 封禪?第496章 騎虎難下?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537章 戰,爲止戰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373章 統籌會?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38章 秦老匠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326章 文明進程的落後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劃算嗎?第522章 漲工資!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536章 絕戶計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434章 還行吧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51章 毒蛇!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221章 老兵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8章 命可真好第374章 拍板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250章 單于庭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431章 面聖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430章 人才啊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466章 點將!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251章 毒蛇!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53章 竇王孫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320章 衛青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524章 劃算第311章 幽冥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518章 各謀其利
第13章 家宴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273章 老太后的肯定第301章 就先這樣吧第98章 陛下口諭!第205章 羽林第274章 漢家,不能只有一個程不識第270章 朕,要給程不識封侯!第141章 啥事兒來著?第265章 來啊!互相傷害啊!第61章 陛下!第132章 龍鳳爭鳴(上)第259章 寬宏大量韓安國第304章 報仇!雪恨!第541章 一點點不同第531章 封禪?第496章 騎虎難下?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403章 穿越者的覺悟第271章 爵酬英雄,祿賜忠臣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537章 戰,爲止戰第409章 齊地一豬倌第284章 請陛下,未雨綢繆!第243章 周亞夫可惜嘍第373章 統籌會?第287章 又一個冉冉升起的外戚!第515章 有的放矢第38章 秦老匠第385章 五月蹛林第326章 文明進程的落後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116章 公子好白淨?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279章 這筆買賣,不劃算嗎?第522章 漲工資!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451章 穩有穩的好處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536章 絕戶計第346章 天不遂人願第434章 還行吧第300章 真有意思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417章 應有之理第251章 毒蛇!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378章 鹽鐵和糧食不同第407章 四兩撥千斤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474章 轟然一聲霹靂響第368章 權宜之計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45章 兒臣劉彭祖,昧死百拜!第303章 撐犁天的意志第539章 文治武功第221章 老兵第255章 絕不和親!第8章 命可真好第374章 拍板第314章 郅中郎,尚勇武否?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478章 暴風雨前的寧靜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250章 單于庭第545章 子墨子曰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112章 番外:黃粱一夢第431章 面聖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129章 請周亞夫開始表演第118章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第430章 人才啊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466章 點將!第455章 能有什麼辦法呢?第251章 毒蛇!第382章 冗餘的禁衛第138章 夫人,怕是不夠格吧?第10章 請陛下三思!第245章 速至演武堂儀事!第53章 竇王孫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444章 陛下,還真捨得啊?第272章 ‘君’的意志第511章 潤物細無聲第320章 衛青第349章 戰略轉變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497章 伊稚斜的決斷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524章 劃算第311章 幽冥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518章 各謀其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陆丰市| 湛江市| 黎川县| 贡嘎县| 岳池县| 民县| 垣曲县| 乌鲁木齐县| 大埔区| 扬州市| 巨野县| 仲巴县| 元江| 康保县| 三亚市| 德清县| 五莲县| 佛教| 宜昌市| 浙江省| 东乌珠穆沁旗| 荣昌县| 贵州省| 西乌珠穆沁旗| 渭源县| 天柱县| 太和县| 新泰市| 龙山县| 巢湖市| 北京市| 金昌市| 四川省| 上杭县| 米林县| 伊川县| 瑞丽市| 涟源市| 鞍山市| 丹江口市| 太仆寺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