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9章 我們和了吧

龍鳳二年三月,隨著呂珍部的失敗,張士誠對江南的嘗試已經徹底失敗,估計以後誰要是再敢慫恿他南下,張士誠會毫不猶豫地將這個居心叵測的人砍掉腦袋。到了五月,張士誠又遭到了一次打擊,他一直垂涎的揚州被定遠軍繆大亨部佔領了。

揚州原本是鎮南王孛羅不花鎮守,他手裡依仗的是一支民軍-張明鑑的青軍。張明鑑於至正十五年在淮西拉起這支隊伍,有萬餘人,以青布裹頭,所以被稱爲青軍,又因爲他們善使長槍,所以又被稱爲長槍軍。這支軍隊兇悍敢鬥,但是紀律又特別壞,燒殺搶劫,所過一片殘破,被百姓稱爲一片瓦。

至正十五年,也就是龍鳳元年十月,這支軍隊從樑縣殺出,侵擾全椒,結果被鎮守的王弼率領更會使長槍的定遠軍長矛兵擊潰,向東竄逃,在六合又被繆大亨率部伏擊,又吃了敗仗,走投無路之際於十一月降了揚州,受了招安,而張明鑑被孛羅不花授予濠泗義軍元帥。於是青軍又慢慢恢復了元氣,並幫助孛羅不花擋住了張士誠的幾次進攻。

後來張士誠由於抽調兵力南下,揚州的壓力驟減,張明鑑依持自己立有軍功,又有重兵,逐漸驕橫起來。後來江北的饑荒蔓延到了揚州,城中逐漸糧盡,張明鑑便向孛羅不花建議,或舉兵北上或領兵南下,打通糧道,以便就食,並說揚州江都有天子之氣,願意擁孛羅不花爲帝。

這兩個建議把孛羅不花嚇得不輕,現在揚州城外賊軍遍地,這位王爺哪裡還敢出城。自立爲帝?孛羅不花還沒狂妄到這個地步,依持一座孤城就敢稱帝,哪怕這座孤城有多濃厚的天子之氣,孛羅不花也不敢冒這個險。

孛羅不花斷然拒絕了張明鑑的建議,並將其斥退。而張明鑑隨即也翻了臉,於龍鳳二年二月率領青軍譁變,將孛羅不花驅出揚州城,並掌握了其它守軍,自己佔山爲王了。孛羅不花帶著家眷只好倉惶逃到了淮安城,那裡雖然累次受泗州趙均用進發,但好歹還是江北淮東地區唯一牢牢掌握在元廷手裡的要城,守將淮東廉彷使褚布哈忠義大節,力戰數十場,在趙均用、張士誠等人的不斷進犯下堅守淮安城數年,孛羅不花覺得只有逃到那裡去才安心。

張明鑑當了揚州之主後便更加不可一世,肆意妄爲。到了四月,揚州城中糧盡,張明鑑便派青軍兵士們四處捉拿百姓,以人肉爲軍糧,城中頓時成了人間地獄。

消息傳出,鎮守滁州六合,負責防禦天長、揚州一線的繆大亨立即向劉浩然上書,說揚州城內兇匪猖行,百姓荼毒,定遠軍一向自詡爲仁義之師,此時就更應該挺身而出,救揚州百姓於地獄。繆大亨還提出,張明鑑和其部屬兇悍無德,現在困守揚州,可一舉圍殲,要是讓逃出城去,流毒四方,恐怕就再難以收服,而且如果一旦成爲歸於他人羽翼之下,恐怕就會成爲對付定遠軍最兇狠的一隻惡狼。

劉浩然接受了繆大亨的建議,而且正好東南戰事大局已定,定遠軍兵力不緊張,便從江南調撥了三個步兵團,兩個守備團,加上繆大亨本部的一個步兵團,兩個守備團,足有兩萬五千餘人,再命俞通海率三營水師從瓜州入運河,沿河北上協助攻城。

繆大亨率部水陸並進,於五月初九圍住揚州城。紮下營寨之後,繆大亨傳令各營火頭軍在靠著城牆前沿設竈燒火做飯。城裡的軍民早就餓得兩眼冒綠光,又憤於青軍殘暴無人性,聞到飯香從城外順風飄來,那裡還頂得住?紛紛從四門奪門而出,如餓鬼投胎一般直奔飯鍋。

繆大亨一邊派兵順勢奪取四門,一邊派人維持秩序,安置城中饑民。張明鑑還在城中王府尋歡作樂,他原本以爲揚州城雄牆高,自己又兵力衆多,連天下赫赫有名的張士誠都奈何不了自己,所以也不把在清澗山以敗將聞名的繆大亨放在眼裡。

那知道繆大亨也不是泛泛之輩,要不然也不會當機立斷從濠州城下拉出數萬大軍。他在清澗山大敗,不是他無能,而是劉浩然太狡猾,加上當時的天時地利,所以才敗。現在他擁有精兵數萬,佔盡優勢,怎麼是張明鑑所能比得。

繆大亨指揮大軍涌入揚州城,穩打穩紮,將一萬餘青軍分而殲之,各個擊破,半天時間就擊潰了兇橫的青軍,活捉張明鑑。

繆大亨佔據了揚州,以東南運來的糧草賑濟城中軍民,安撫民心。一查戶籍,發現城中百姓居然只剩一半,而城中各處都是白骨累累。大怒之下的繆大亨請得劉浩然同意,將張明鑑等首惡數百人當衆絞死,屍體掛於城外大道,並四處傳檄,歷數其惡行。而被俘的數千青軍被打發到當塗服苦役,當礦工去了。

繆大亨的所作所爲傳遍了揚州、天長一帶,衆人皆稱定遠軍仁義,各地結寨自保的民衆紛紛投奔歸附,真州不戰而降。

繆大亨佔據了揚州,給了張士誠沉重的打擊。他佔據一半揚州路和高郵府等地盤,一直在窺視著揚州,累次攻打都未下。後來爲了經略江南,便放棄攻打揚州,現在他江南也沒撈到,連眼皮底下的揚州也被定遠軍佔去了,能不鬱悶嗎?

這時,揚州城派出一撥使者,沿著運河到了高郵,向張士誠傳遞了一個信息,江寧名儒楊憲將代表劉浩然前來高郵,與張士誠議和。

張士誠想著楊憲來應該沒有什麼好事,但是他主力盡失,而定遠軍卻變得更加強大,現在揚州離高郵又近在咫尺,張士誠不得不考慮與定遠軍議和。

五月十五端午節,楊憲趕到了高郵,張士誠強打著精神接待了這位意氣風發的儒生。一番客套後,雙方直接進入正題。

“這次奉我家丞相之命而來,就是想與王爺詳談,把兩家的地方確定下來。”楊憲的話說得非常客氣,但是張士誠卻開始提心吊膽起來,劉浩然會不會獅子大開口,自己可沒多少本錢了。

“我家丞相的意思是揚州路以天長、揚州、瓜州爲界,我們兩家一家一半。”楊憲的話讓張士誠稍微鬆了一口氣,這是按照現在各自的控制區所劃分的,西邊的揚州、滁州歸定遠軍,東邊的泰州、通州,說不上誰佔便宜,誰吃虧。

“我軍保證不會窺視高郵府。”

張士誠又鬆了一口氣,雖然這年頭所謂的保證不值錢,但是定遠軍敢如此提出來,就說明他短時間裡不會對自己的老巢高郵有太多的想法。

“我軍願意全力支持王爺北上攻略淮安路,甚至是歸德府的徐、邳。”

“什麼?”張士誠大吃一驚,劉浩然這是什麼意思?

沉默一會後,張士誠旁邊的潘原明開口道:“請問貴方如何全力支持我們北上?”

“我家丞相說了,願意放還張士德、呂珍、史文炳、楊文德、李福安等二十七員將軍和四萬被俘軍士,並願意借給王爺五萬石糧食。”

楊憲的話把張士誠等人都嚇愣住了。爲了搶東南,張士誠可是下了血本,結果手下的精兵強將幾乎全丟在江南,不是戰死就是被俘,現在劉浩然居然願意放還回來,還願意借糧食,這無疑是給張士誠雪中送炭。

“劉丞相爲何如此厚待我張某?”張士誠過了半晌纔開口,而且對劉浩然用上了官位尊稱,說明他對這位從未見過面的對手的敬重,在這亂世中,能像劉浩然如此行事的人不多了。

“我家丞相常常對我等說,當年王爺在高郵城中面對百萬元軍誓死不退,四十天的血戰不但打出了中原百姓的血性,也打出了天下的希望。就憑此點,我家丞相對王爺一向是敬重有加。”

楊憲不動聲色地用張士誠最得意的事奉承了他一把,而張士誠等人也默然地等著他下面的話。

“我家丞相說,與王爺爭東南是他奉王命行事,職責所在,不容不做,所以才冒犯了王爺,迫不得已與王爺兵戎相見,對此,我家丞相多日一直嘆息不已。”

楊憲的話讓張士誠勉強點點頭,劉浩然是毫州大宋朝任命的江南行省丞相,攻佔東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當初交涉的時候劉浩然還提出了請自己也歸附大宋朝,以便一同經略東南。對於這一點張士誠也不好指責劉浩然,畢竟是各爲其主。而且劉浩然出兵前還大行檄文,佔盡了大義,自己派兵南下反倒是成了搶人家地盤。

“但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不變,依然是元廷韃虜,今日大勢已定,我家丞相也不願意再與王爺爲一己之見而同室操戈,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聽到這裡,張士誠心裡苦笑不已,還真是讀書人,話居然可以這麼說,在東南把自己打得狼狽不堪是迫不得已,現在再交戰就是同室操戈了,照這話的意思,自己要是再敢與定遠軍作戰就成了罪人了。

“因此我家丞相願意與王爺化干戈爲玉帛,兩家共結秦晉之好,共抗暴元。”

張士誠已經隱隱猜出劉浩然的意思來,他支持自己經略淮東,說不定就是指望自己幫他擋住元軍南下,這算盤打得也太精了吧。

張士誠也開始盤算起來,接不接受劉浩然的示好?與定遠軍和好是必需的,暫且不說那二十多員大將和四萬多軍隊能讓自己恢復元氣,要是和定遠軍撕破臉皮,實力大增的劉浩然是不會介意順勢派兵來攻打自己。張士誠知道自己現在的家底,憑什麼去抵擋如狼似虎的定遠軍?

而且有地盤不佔會被天打雷劈的,向南是沒有希望了,只有向北。張士誠已經深刻認識到,這年頭有軍隊有地盤,你就是大爺,要是還守在高郵這塊小地盤裡,早晚會被別人吃掉。再說淮安那個地方著實不錯,地方比高郵寬上一兩倍,又地處運河要道,商旅不絕,還有天下聞名的淮鹽,實在是個富得流油的地方。要不然泗州的趙均用也不會三番兩次與自己爭淮安。至於元廷的威脅,到時看情景再說。張士誠在東南損兵折將,爲了自保,正在猶豫著是不是再接受招安,現在有了轉機就不急著走這條路,萬一元廷再大兵壓境,不妨再被招安一次,只要不讓自己當前鋒南下打定遠軍就好。

“我軍北上沒有問題,只是可能會與泗州的趙均用部發生衝突。他也屬於毫州大宋朝,到時劉丞相會如此處置?”張士誠已經接受楊憲的建議,便開口問起自己的疑惑。

“不妨。趙均用雖然遙奉我小明王爲主,但實際上是自行其事,不遵王命,與我們干係不大。而且我家丞相一向不齒趙均用爲人,王爺如能剿滅他,我們是萬分願意,說不定還能提供方便。”

楊憲的話讓張士誠不由打了寒顫,剛纔還口口聲聲把王命、職責掛在嘴邊,現在一轉身就把名義上一朝之臣的趙均用給賣了,這個劉浩然還真是一個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梟雄。

張士誠也聽說過一些濠州往事,知道劉浩然在定遠起事時與濠州元帥郭子興交往甚深,後來郭子興被趙均用趕出濠州,劉浩然還讓出懷遠給他安身,想來就是從那時跟趙均用結下怨恨。而且張士誠也對只會內鬥的趙均用非常反感,既然劉浩然不介意,他也願意打垮趙均用,搶佔他的泗州地盤,完全控制淮安路。

大事差不多都談好了,楊憲和張士誠也達到了各自的目的,這時潘原明提出一個差點被忽略的問題:“貴方願意借與我們五萬石糧食,不知該如何償還?”

張士誠一激靈,馬上回過神來。現在糧食是保命的東西,定遠軍佔據了糧倉東南之地,財大氣粗,可以不在乎這點糧食,但是自己可沒有那麼多餘糧,看潘原明的意思是想方設法賴掉這筆帳,這一點張士誠非常贊同。

“我家丞相知道王爺糧草緊張,一時半會也還不上。但是這些糧草是將士們浴血奮戰奪來的,不給個說法也不好交代。”楊憲彷彿早就知道了張士誠、潘原明的想法,笑著答道。

張士誠和潘原明面面相覷,一時說不出話來。這年頭,各地都糧食緊張,定遠軍放還軍隊和將領已經仁至義盡了,再白送這麼一堆糧食,人家也不會這麼傻,定遠軍完全可以以泰州城什麼的爲抵押,什麼時候還糧食了什麼就把城池還給你,這也是張士誠最擔心的事情。

看到火候差不多了,楊憲又開口了:“我家丞相提出一個折中的辦法。”

“什麼辦法?”張士誠連忙開口問道。

“聽說王爺在元軍高郵兵敗後收攏了不少工匠,我家丞相願意以此做交換。”

張士誠一下子不做聲了,當年脫脫率各地數十萬大軍圍攻高郵,爲了方便,隨軍帶了數千名從大都、河北等地調來的工匠,以便就地製造攻城器械,維修兵甲。元軍兵敗後這些工匠自然被張士誠笑納了,連同家眷足有兩萬多人。想不到劉浩然居然打著他們的主意。

潘原明在一旁拼命地給張士誠使眼色,他們的當務之急是解決糧食問題,至於那些工匠反倒沒那麼重要了。工匠沒有了可以再找,糧食吃完了上哪去找?

張士誠一咬牙,同意了楊憲的建議,以工匠換糧食。

不幾日,劉浩然和張士誠各自行檄天下,宣佈兩家休戰,結成同盟,共抗暴元。在天下一片譁然和議論中,定遠軍的大批船隻沿運河北上,載著張士德等將領和四萬張家軍趕往高郵,回來的時候又載著大批工匠及家眷南下。待到雙方把軍士和工匠交接清楚,定遠軍開始北運糧食和張家軍原本攜帶的軍械兵甲。

第150章 風雲變幻的高麗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178章 冬第206章 會盟(一)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229章 阿瓦國第133章 南平(一)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第5章 常遇春第331章 天山(二)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86章 江州(五)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四章第二章第121章 授銜第224章 伐蜀(二)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271章 出巡之杭州第127章 敗仗(一)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314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二)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187章 南洋之戰(二)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第115章 慈善大會第223章 伐蜀(一)第191章 治政第82章 江州(一)第109章 分省(二)第294章 暗影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301章 事後(三)第186章 藍玉第300章 事後(二)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318章 所謂的大明政黨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306章 該動手了!第29章 殲滅水師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299章 事後第26章 渡江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110章 中樞(一)第112章 中樞(三)第114章 過年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45章 吳國公第300章 事後(二)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295章 驚變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95章 張定邊(三)第92章 江上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64章 初次會戰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306章 該動手了!第129章 敗仗(三)第60章 劉仁本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146章 耽羅島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
第150章 風雲變幻的高麗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178章 冬第206章 會盟(一)第161章 中條山突圍第229章 阿瓦國第133章 南平(一)第142章 賽繆爾(三)第44章 有女秦羅(二)第153章 大明帝國第259章 對日政策第231章 威尼斯商人(二)第5章 常遇春第331章 天山(二)第334章 誰輸誰贏?(二)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320章 大明股票交易所第101章 安豐事件(一)第86章 江州(五)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四章第二章第121章 授銜第224章 伐蜀(二)第52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一)第251章 大明的反應第200章 醫療和社會保障計劃第271章 出巡之杭州第127章 敗仗(一)第53章 火炮戰艦的初戰(二)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314章 黃沙漫漫掩古道(二)第137章 朱元璋回來了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74章 出巡之試點(一)第187章 南洋之戰(二)第59章 火槍與火炮(三)第17章 定遠城外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第115章 慈善大會第223章 伐蜀(一)第191章 治政第82章 江州(一)第109章 分省(二)第294章 暗影第19章 目標滁州(一)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301章 事後(三)第186章 藍玉第300章 事後(二)第104章 安豐事件(四)第247章 新式步槍、新式火炮和新技術(三)第322章 帖木兒的擔憂第318章 所謂的大明政黨第171章 石嶺關戰役(三)第68章 當塗血戰(一)第155章 準備北伐(二)第90章 科舉、國考(一)第306章 該動手了!第29章 殲滅水師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48章 新式武器(一)第299章 事後第26章 渡江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58章 火槍與火炮(二)第110章 中樞(一)第112章 中樞(三)第114章 過年第102章 安豐事件(二)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45章 吳國公第300章 事後(二)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295章 驚變第69章 當塗血戰(二)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117章 細川賴之(二)第195章 教皇使團(二)第156章 準備北伐(三)第95章 張定邊(三)第92章 江上第261章 暗潮涌動第64章 初次會戰第162章 陳氏兄弟(一)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97章 最後一戰(一)第139章 張士誠的末日第306章 該動手了!第129章 敗仗(三)第60章 劉仁本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146章 耽羅島第228章 海外戰略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长海县| 盱眙县| 成武县| 安国市| 兰州市| 田阳县| 明光市| 巴青县| 泉州市| 察哈| 罗田县| 北碚区| 林西县| 旺苍县| 冷水江市| 台北市| 汕头市| 广州市| 仙居县| 东安县| 伊吾县| 木里| 武穴市| 织金县| 张掖市| 临泽县| 云龙县| 石棉县| 普兰店市| 嘉定区| 东至县| 商河县| 原阳县| 延川县| 五指山市| 临沂市| 黄浦区| 大姚县| 丰都县|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