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10章 中樞(一)

鳳六年十二月初二,鵝毛大學籠罩著整個江寧城,:裹上了一層銀妝。儘管天氣嚴寒,但是江寧城卻洋溢著一股過年的喜慶。在劉丞相的治理下,江南百姓的日子是越過越好過了,現在陳友諒也打敗了,江南統一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百姓是越地高興,準備又過一個熱鬧歡慶年。

在街道兩邊,心急的商鋪和人家已經把大紅燈籠高高掛起,紅色的燭光映耀著白色的雪,範溢著一種奪目的流光。

一輛四輪馬車在大街上緩緩地行駛著,這裡是西城官戶住區,因此行人比較少,偶爾跑過幾個小孩,在不停地追打著,出一聲聲歡笑聲。

馮國用坐在馬車上,雙手攏在袖子裡,他一身素色棉袍,顯得十分樸素,絲毫看不出他就是江南重臣,樞密院同知。他閉目端坐著,不知在想些什麼。

“大人,左丞相府到了。”護衛在外面稟報道。

“拿我的帖子給子。”馮國用淡淡地說了一句,然後挑開門簾,走下了下來。一出四面避風的馬車,馮國用覺得一股寒風撲來,他忍不住在地上頓了幾腳。

等了有兩刻鐘,仍然不見門有什麼動靜,旁邊的侍衛有些不耐煩,不由埋怨道:“李大人的架子也太大了,大人你就算去丞相府也是說進就進。

“休得胡說。”馮用呵斥了一句“不是李大人架子大,而是他位高權重,求他辦事的人多,把他家門子的脾氣養大了。”

護衛是他族中侄兒,所有些話也不避他。

“位重是丞相器重他。要是他不知道收斂。丞相地眼睛裡可容不下沙子。”護衛忿忿地說道。

馮國用不由自嘆了一口氣。連只知道舞槍弄棒地護衛都看出來了。李善長這麼聰明地人怎麼就沒看出來。難道是當局迷。旁觀清?

過了一會。府大門終於有了動靜。只見李善長一身錦袍迎了出來。見到馮國用就笑呵呵地拱手說道:“國用兄可是稀客啊!”

剛纔他在和幾個同僚談事情。突然接到門子傳過來地帖子。當時就吃了一驚。雖然他和馮國用並稱劉浩然地左膀右臂。但是論到與劉浩然地親密程度李善長自認爲比不上馮國用。而且馮國用地弟弟馮國勝又是劉浩然地心腹愛將。現在已經躋身爲定遠四大名將之列。兄弟同時受到器重這可不多見。正因爲如此。馮國用爲人非常低調。也很少與舊識同僚們來往。所以李善長接到帖子後連忙起身出門相迎。

“百室兄。貿然拜訪。還往見諒。”

“國用兄。你我同鄉又是舊識好友。何必說這生分地話來。請進寒舍一坐。”李善長挽著馮國用地手兩人向大門走去。

剛走到大門,那個接帖子的門子笑嘻嘻地拱手道:“小的見過馮大人眼拙,不知道你是老爺的好友,也不知道你是多大的官,怠慢了怠慢了。”可是他臉上卻絲毫沒有歉意的意思,估計這丞相府門子當久了,見識的大官也多了,自然養成了一種脾氣。

“你這狗才,還不快退下!”李善長不以爲然地呵斥一句,門子便笑嘻嘻地退下了。

馮國用不動聲色,待與李善長走進院子後才悄然說道:“百室兄,這門子該換一換了。”

“國用兄,這是何意?”看到馮國用對自己府上用人有指手畫腳之嫌,李善長臉上帶著一絲不高興。

“百室兄,很多事情都是壞在小人手上。幸好今日只是我來,要是丞相來,你說會如何?”馮國用嘆了一口氣道。

李善長不由臉色一變,他知道劉浩然最喜歡悄悄地拜訪重臣,去年去拜訪吏部侍郎陳修時,卻被不知情卻脾氣極大的門子刁難了一番,居然還敢伸手要紅包,結果把劉浩然氣得拂袖而去,第二日便把陳修臭罵了一頓,說他家都齊不好,如何治天下?把陳修嚇得夠嗆,回去連忙把門子辭退掉。衆臣從此就知道了劉浩然最恨大臣手下有狗腿子仗勢欺人,一旦被他得知,他不管狗腿子,他只管找狗腿子的麻煩。

“百室兄,現在正是改政變制的緊要關頭,小心一點總是好的。”看到李善長已經心有所悟,馮國用又提醒了一句道。

“多謝國用兄提醒,是我忙於政務,倒是忘記整頓府事。”李善長拱手一臉真誠地謝道,他知道馮國用的脾氣,不是看著與自己同鄉舊友的份上,他都懶得說。

走進書房,裡面坐著好幾個人,看到李善長與馮國用走了進來,連忙起身相迎。

“這位是樞密院同知馮大人,這幾位都是這次被選爲各省參政的才俊,這位是樑縣的宋思顏,這兩位是舒城的汪睿汪河兄弟,這位是定遠的胡惟庸,都是我們淮西的年輕俊傑。”

李善長話剛落音,胡惟庸馬上拱手道:“李大人、馮大人是我們淮西人的翹,也正是我等學習的楷模。”

看樣子李善長很滿意胡惟庸的恭維,連連擺手道:“惟庸言重,都坐。”

待到大家坐定,胡惟庸又恭維了李善長和馮國用幾句,然後又討教了幾個治政注意的問題,李善長非常耐心地一一解答,看來他對胡惟庸相當得器

“惟庸,你這次去江西任參政,最重要的是事情就是儘快安境撫民,江西百姓多一份安穩,你便多一份功勞。”

“李丞相拳拳教誨,學生牢記在心。大人提攜後進之心,真是讓惟庸感動。”

馮國用在一旁暗暗觀察著思顏一臉淡然,汪睿一臉肅正,而汪河的臉上卻是欣喜和拘束參半。

馮國用一琢磨,大致瞭解了這三人的心思。宋思顏在太平就從了定遠軍,跟在劉浩然麾下資格夠老,雖然一直沒有得到擢升,但是遲早要起來的,他這次來估計是被胡惟庸拉來的,但是他又不屑靠巴結李善長升職,不過多條門路總比沒有好,所以他也就來了,而且表現得很淡然;汪河估計是熱衷結識李善長,所以就跟著胡惟庸跑來了,而汪睿卻是陪弟弟來的是從骨子裡卻看不起胡惟庸,所以也不是很熱情。

談了幾句,胡惟看馮國用一言不,聰明的他當即猜出人家有事要與李善長相談以馬上決定準備告辭。

“天色不早了,我等也叨擾丞相多時了該告辭了。不過還有幾個同僚想來拜訪李丞相,不知大人是否得閒,能在我等赴任前接見,指點一二也讓我等受用不窮。”

“都是些誰呀?”

“原常州知府、九江知府陳寧,原工部郎中、現徽州知府塗節。”

“原來都是俊傑,來吧:時都有時間。”李善長略一沉吟,當即欣然答道。

“那多謝李丞相了。”

送走胡惟庸人後李善長命人將書房略一收拾,換過熱茶了些炭火,待到書房只剩下他兩人了由開口問道:“國用,你今夜造訪,必有事情,你我二人,有話儘管直說。”

“百室兄,而分省已定,你應該知道丞相即將對中樞改制。”馮國用開門見山道。

“這個我知道。丞相不是說了三日後開會議事。”

“你心裡有什麼章程?”馮國用突然反問道。

李善長體味著馮國用話裡的意思,手指頭在大腿上輕輕地敲打著,過了一會才含糊地說道:“中書省現在六部是不夠用了。”

大家都知道,分省之後,原江南行中書省便會直接改爲中樞,總領各省事務。

“除此之外百室就再沒有其他想法了?”馮國用不動聲色地問道。

“國用,你有話便直說嘛,何必繞來繞去?”李善長笑著反問了一句。

“我總要摸清你的心思纔好說。”馮國用端起茶杯,微笑著說道。

“你這個馮國用,掌了幾年樞密院,變得高深莫測起來。”李善長笑罵道,“我覺得行中書省直接改爲中書省,再多增設幾個部便好了。

馮國用放下茶杯,嘆了一口氣道:“百室,我就知道你還是捨不得。”

李善長不由眉頭一皺,連忙問道:“國用,你這是什麼意思?”

“原本我不想來的,但是念及我倆同鄉,又是十幾年的舊識份上,今夜還是來了。”

“還請國用指點一二。”李善長拱手道,中樞再怎麼改,樞密院是不會動的,因爲那裡早就改好了,所以馮國用是最輕鬆的,可以置身事外,俗話說當局迷,旁觀清,自己深陷中樞改制漩渦中心,很多事情不一定看得清楚,有馮國用指點一下也好。

“百室,別人叫你李丞相很受用吧!”馮國用遲了一會突然說道。

李善長不由一驚,整個人差點從座椅上跳了起來,“這……,這……”他一時說不出話來。天下人都知道,江南只有一個丞相,那就是劉浩然,不管是此前的江南行省丞相,還是後來加封的韓宋朝丞相。李善長升任行省左丞相之後,別人叫他李丞相,開始時還惶恐了一番,但是隨後便習慣起來,今夜聽到馮國用這麼一提,當即嚇了一跳。這到底是他自己的意思,還是丞相的意思,畢竟兩人的關係擺在那裡,劉浩然很多話不便說都是馮國用說來出,前幾日分省議事會上兩人不是配合地很好嗎?

“百室,你不用猜了,這只是我的想法。以你和丞相的關係,就算有什麼話也不會讓我來傳達。”馮國用解釋道。

李善長點點頭,劉浩然對他也算是極度信任,沒有什麼事避著他,再難聽的話劉浩然也會當著他的面說。

“國用,你就再指點我一二吧。”李善長思量了一下口請教道。這不是開玩笑的事情,要是因爲李丞相這件事犯了君王的忌諱,再受寵也是要吃虧的。

“昨日,丞相與楓林先生、伯溫先生聚時,曾無意談及元廷施政得失利弊時相談道,元廷無德,不到百年便風搖欲墜,除了吏治敗壞,官員之外,宰相專權、臣操威福也是一個原因。”

聽到這裡,李善長無疑是聽到了一聲炸雷,右手不由地顫抖起來。他也知道,現在的劉浩然不是當年那個定遠營統領,他的心機城府已經是深不可測張士誠、劉福通一事他都是知道的,這等手段想起來都不寒而慄,對於臣屬部下,這位愛恨不表於色的主公難道沒有部署嗎?李善長可以想象得到旦劉浩然對自己猜忌疏遠了,那下場會是怎樣?坐

就摔得越慘。

想到這裡不由聯想到前幾日分省議事會上,那些布政使名單雖然是事先經過劉浩然肯的,但是自己表現得過於搶眼,給人一種專權的強勢態度,雖然劉浩然當時沒有任何表示,但是不意味著他心裡就舒服而且在場的衆臣怎麼看?難道不會認爲自己是弄權的宰相嗎?自己太心急了,早知道讓汪廣洋也提幾個就好了。

書房很暖和是李善長的額頭卻慢慢地滲出幾滴汗珠來。

“百室,不必多慮只是丞相在與楓林先生、伯溫先生學史時一時而感而已,並不針對你。”馮國用連忙勸道然喜歡讀書,而朱升、劉基基本上就成了他的老師,馮國用等幾個人就客串“伴讀”,那番感嘆就是在當時那種環境下出的。

“國用,謝謝你了。”說到這裡,李善長起身拱手向馮國用長鞠一躬,慌得馮國用連忙起身回禮。

“國用啊,這雖然只是丞相的一時感言,卻是主公的心思,我要是不知進退,將來恐怕死無葬身之地。”李善長長嘆道,這時他才感覺到馮國用對自己的這份情義,要不是他提醒,自己恐怕會越走越遠。

“國用,我看丞相在分省議會這般佈置,怕是已經存了心思了。各省地方尚且如此,中樞就更不用說了。

”李善長撫須道,他也是聰明人,被馮國用這麼一點,當然就明白過來了。

“百室,你明白了就好。你:在最重要的是抽身而退,不妨效前唐太宗皇帝即位,虛中書令的事。”

李長不由眼睛一亮,撫掌讚道:“這是個好辦法。”唐太宗登基前曾經當過中書令,後來他當了皇帝,大臣們沒有一個人敢繼任這個職位,只好將中書令空在那裡,以左右僕射持掌中書省。李善長明白,只要繼續獲得劉浩然的信任,這丞相一職有沒有都無所謂,自己還不照樣是劉浩然麾下頭號文官。

“百室已經有計,我也安心了。”

“國用,此情牢記在心。”李善長點點頭道,眼裡全是誠摯的感激。

“你我二人不必多說了。事情談完,我也該走了,這幾日樞密院的事情也非常多,忙得我不可開交。”看到李善長心結已解,馮國用的心情也非常輕鬆。

“是不是改軍服,定軍銜一事?”李善長笑問道。

“正是此事,改軍服還好說,這定軍銜一事一傳出去,衆將都跑來招我,連我弟弟國勝從湖北也寄來書信,問道給他定了什麼軍銜?”

聽到這裡,李善長不由大笑起來,這是軍方的事情,要忙也是馮國用的樞密院和劉基的陸軍部、俞廷玉的海軍部去忙,自己是不會插手的,只是聽來一笑而已。

不一會,馮國用起身告辭,李善長連忙起身相送,剛走到書房門口,馮國用突然又說道:“百室,你還是多和翰林院那些庶吉士交往一二,其他的人少來往爲好。”

李善長眼睛一轉,立即明白了馮國用的意思,當即笑著說道:“那些都是天子門生,就怕他們看不上我這粗鄙之人。“

“你呀!”馮國用笑著說了一句便繼續向外走。

將馮國用送出府門,李善長剛轉身回來就碰到了弟弟李存義。

“見過兄長!”

“存義,你在這裡幹什麼?”

“我與惟庸聊了幾句,剛把他送走,回來的時候看到你送馮大人,我不敢相擾便站到了一邊。”

“哦,這樣。”李善長知道李存義與胡惟庸關係甚好,甚至已經到了要結親的地步,胡惟庸準備將侄女嫁給李存義的兒子李佑。

“兄長,惟庸這次送來了一百金,還說你答應了,過兩日再帶兩個同僚來見丞相你。”李存義得意地將丞相兩字咬得極重。

“胡說,以後休得再提丞相兩字,天下只有一個丞相,那就是主公,你記住了。下次再冒然失言我打斷你的腿。”

李存義被李善長突然火嚇得不輕,連忙彎腰應道。

“還有那個門子李二,給我趕走了。”

“兄長,這是爲什麼呀?”李二是他一個小妾的表弟,很會來事,每次收到的紅包都會孝敬一份上來。

“爲什麼?今天他可以刁難馮大人,明日他就會刁難丞相,陳修府上的事你忘記了嗎?不要被一點錢財迷住了眼,到時犯下潑天大禍有錢也沒有用。”

李存義連忙應道,但是心裡卻不以爲然呢,陳修能和自己的兄長比嗎?聖眷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不過李存義不敢忤逆兄長的意思,還是把李二換個兄長看不到的地方吧。

當夜,一份密報送到內察司都司夏案前:“今夜酉時三刻有宋思顏、汪睿、汪河、胡惟庸造訪李善長,談及細節如下……,戌時兩刻告辭,此後胡惟庸又與李善長弟李存義密談半個時辰,細節不詳,送有黃金貴重之物。時一刻,馮國用造訪李善長,密談半個時辰,細節不詳。”

夏看完之後不敢怠慢,立即送呈劉浩然。劉浩然看完之後只是一笑便丟在了一邊。

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284章 嚴守慎(二)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64章 初次會戰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79章 安慶第297章 定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248章 陶希言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29章 梅花獎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51章 大婚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249章 四國之亂(一)第317章 太平派的定位第43章 有女秦羅(一)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306章 該動手了!第227章 馬六甲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175章 入大都第40章 龍鳳二年第231章 衝突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13章 新四省第294章 暗影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227章 馬六甲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331章 天山(二)第二章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第276章 出巡之回京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50章 氣節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80章 餘波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66章 勇氣號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67章 陳氏兄弟(六)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289章 亂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224章 伐蜀(二)第224章 伐蜀(二)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178章 冬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56章 大內親軍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249章 四國之亂(一)第193章 還得再熬一熬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76章 風波(一)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87章 大事件(一)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292章 再亂第35章 戰東南(一)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23章 伐蜀(一)第203章 啓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6章 桃園結義第336章 西安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99章 最後一戰(三)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9章 濠州被圍第45章 吳國公第92章 江上
第305章 各派勢力的出路第284章 嚴守慎(二)第73章 江上血戰(三)第64章 初次會戰第65章 陳友諒的野望第79章 安慶第297章 定第263章 誰勝誰負?(一)第248章 陶希言第285章 錫蘭洋,我們的洋(二)第229章 梅花獎第189章 外籍軍團第51章 大婚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249章 四國之亂(一)第317章 太平派的定位第43章 有女秦羅(一)第217章 大調整(二)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221章 禮部尚書胡惟庸第306章 該動手了!第227章 馬六甲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198章 夏與高麗第225章 陳孝閔(一)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175章 入大都第40章 龍鳳二年第231章 衝突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13章 新四省第294章 暗影第258章 士兵王金貴(七)第227章 馬六甲第148章 漢陽之戰第28章 再戰採石磯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331章 天山(二)第二章第91章 科舉、國考(二)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338章 權利與責任第276章 出巡之回京第326章 吹響號角第265章 《明知論》(一)第50章 氣節第116章 細川賴之(一)第120章 細川眼中的江南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13章 智取驢牌寨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24章 伐蜀(二)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80章 餘波第71章 江上血戰(一)第66章 勇氣號第252章 士兵王金貴(一)第167章 陳氏兄弟(六)第272章 出巡之杭州(二)第325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三)第289章 亂第324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二)第224章 伐蜀(二)第224章 伐蜀(二)第47章 西線新動向第178章 冬第312章 皇帝的心思(二)第56章 大內親軍第270章 出巡之整軍(二)第249章 四國之亂(一)第193章 還得再熬一熬第212章 兀魯回河(四)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77章 新的海洋戰略第76章 風波(一)第75章 當塗城外(二)第166章 陳氏兄弟(五)第323章 在那遙遠的地方第308章 幸福島海戰(二)第243章 威尼斯商人(四)第87章 大事件(一)第339章 軒然大波第157章 御前會議第292章 再亂第35章 戰東南(一)第185章 南洋之戰(一)第210章 兀魯回河(二)第223章 伐蜀(一)第203章 啓動第一個五年計劃第209章 兀魯回河畔(一)第6章 桃園結義第336章 西安第135章 列維希(一)第99章 最後一戰(三)第211章 兀魯回河(三)第160章 河南之戰第9章 濠州被圍第45章 吳國公第92章 江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宜兴市| 彩票| 虹口区| 长春市| 临夏市| 连南| 长寿区| 饶河县| 漳州市| 湟源县| 南丹县| 托克托县| 尖扎县| 广灵县| 无棣县| 中宁县| 茶陵县| 手游| 桦甸市| 乾安县| 文成县| 东兴市| 阿拉尔市| 淳安县| 陆河县| 西丰县| 荆门市| 沐川县| 易门县| 连山| 马边| 阿图什市| 和田县| 乐东| 石棉县| 池州市| 商河县| 博爱县| 利津县| 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