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

張東的這一番表態,確實讓胡季犛怦然心動……由於皇帝突然戰死,此刻皇位落到了一個十幾歲的小娃娃身上,主少國疑,內憂外患。

正是英雄豪傑,乘勢而起的時候。

胡季犛自然也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擔任軍中參事,隨後兼任小司空,又靠著手裡的權柄,提拔了幾個兄弟擔任將軍,將兵權籠絡在手裡。

每到這個關頭,不要看官職大小,而要看握在手裡的力量強弱。

胡季犛毫無疑問,已經是安南最大的棋手之一……如果不出意外,這位絕對是王莽、曹操一般的人物。

只是不出意外的話,還是出了意外。

大明朝的出現,定遠侯王弼統御水師船隊,已經南下,國書已經送了過來……大明以宗主上國的姿態,強勢調解兩國衝突。

先是勒令占城停止進攻,隨即和安南商討擅自挑起邊釁的問題。

大明官方的態度很明白,占城繼續追打安南固然不行,但是安南主動挑釁,不斷南侵,這也是不對的,必須要爲過去的錯誤負責。

屬於各打五十大板,居高臨下,一碗水端平。

可誰都知道,端水大師不好當,而且大明到底是什麼心思,誰又能清楚?

偏偏在這個時候,張東帶著人出現了。

他來的實在是太巧合了。

說他和大明沒有關係,誰都不會信的。

既然如此,大明願意扶持我,我不妨就下手!

胡季犛反覆思量之後,終於打定了主意。但是他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大明朝必須正式冊封,要讓他順利執掌安南。

張東很淡定,什麼問題也沒有,只要你擒拿了陳朝皇帝,然後交給大明,一切好說。

雙方商議妥當,張玉終於開口詢問張東,姓胡的要是真下手了,你該怎麼收場?他把陳朝皇帝送來,你又打算怎麼辦?

張東呵呵一笑,“我在路上可都琢磨好了,這個安南本爲中原故土,結果非要背叛自立,簡直取死有道。我們沒有必要留著他們!”

“你說殺了?”

“對,全都殺了,一個不留。”

“那姓胡的能答應嗎?”張玉驚訝道。

而張東則是淡淡一笑,“他不答應又能怎麼樣,反正這事他難逃干係!只要幹得漂亮,他就只能乖乖給我們幹活!”

張玉怔了好一會兒,終於露出了欽佩的神情。

或許有些人天生就是幹這個的,確實無師自通,絕對專業。

張玉二話不說,返回駐地,磨刀去了。

安南此刻的情況,也正是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飄搖熒惑高!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簡直可以寫成一本了……張希孟在朝中看到詳細的過程介紹,也是忍不住驚歎。

“爹,張東他們先拿到了陳朝皇帝,連同宗室貴胄,一共五十多人。他們從胡季犛手裡接過,把這些人放進了馬車裡,走出去不到十里路,就在一片樹林,悉數殺之,一個沒留!”

張承天說起來,都覺得心臟砰砰亂跳……這不是亂來嗎?就在安南的地盤上,幾乎當著胡季犛的面,把陳朝皇帝和重臣都給殺了。

這麼幹,安南上上下下,誰會放過他們啊?

區區幾百人,人家一人一口吐沫,就把他們淹死了,還有活路嗎?

誰也沒有料想到,他們不但活了,還活蹦亂跳,十分舒坦。

方法也不復雜,張東殺人之後,直接提著陳朝皇帝的人頭,去見胡季犛……他還能記得,胡季犛看到這一幕的驚駭模樣,眼珠子簡直都掉下來了!

“爹,那個張東也好本事,他直接戳破了姓胡的心思……他不就是想篡位,又怕擔上弒君的罪名嗎?他想把皇帝送到大明,借大明之手,把這個皇帝殺了,他還可以說是大明朝動的手,他也是被逼無奈,迫不得已。這幫蠻夷,別的不會,甩鍋倒是很厲害!”

張承天笑道:“張東這一手,就是對付他們這一招。當面就把人殺了,提著頭去見姓胡的。這下子姓胡的不接也不行了。反正人死了,他弒君殺父的名聲,無論如何也逃不掉。如果殺了張東這幫人,反而得罪了大明。他們還沒有這個膽子,事到如今,他就只剩下依靠大明這一條路!”

張希孟含笑道:“確實,張東的做法,算不上君子,但是跟這些人也不用太講君子,否則的話,還會被他們算計。他接下來的舉動,纔算是高明吧?”

張承天連連點頭,“確實,我都不知道他怎麼想出來的,竟然讓姓胡的下了命令,在安南推行均田!這可是安南朝廷下達的命令,這一下子,整個安南的局勢就扭轉過來了。”

張承天很少這麼誇獎一個人,但是張東干得確實漂亮。他給姓胡的扣上了弒君的帽子,迫使他只能追隨著大明,一條路跑到黑。

此時此刻,發佈均田令,籠絡人心,安撫起義百姓,也就成了必然。

胡季犛想借此挽回聲望,畢竟安南的上層已經不帶他玩了,要是連老百姓也拋棄了他,那就死定了。

這一手算是將錯就錯,很能體現一個豪強人物的精明強幹。

只是他萬萬沒有料到,當他認可均田之後,一下子就把義軍的士氣鼓舞起來。

而且他們並不會認爲這是胡季犛的功勞,恰恰相反,他們會歸功於張東,歸功於張東背後的大明朝。

幾乎剎那之間,張東就獲得了義軍的支持。

前面就說了,義軍雖然主張均田,但是由於內部亂七八糟,勢力犬牙交錯,根本推不動。

豪強不配合,文人只是喊喊而已。

可是當張東他們獲得了巨大聲望之後,事情就開始出現了變化……張東下令,由張玉操刀,確確實實,開始進行了均田。

他們的範圍也不大,只是在清化一帶,一共有三千多人,通過計丁授田的形式,拿到了土地。

原本盤踞在這裡的兩個豪族,被張玉全給殺了,頭顱掛在了旗桿上,任憑所有人觀望瞻仰。

剎那之間,周圍全都沸騰了,那些安南的老百姓都傻了……原來真的存在一種力量,可以剷除盤踞地方的豪強,可以真正落實均田!

他們這些人,也能拿到屬於自己的土地!

想想吧,當初張希孟輔佐老朱,推行均田的時候,百姓是何等興奮!

到了安南,情況要更加猛烈十倍!

畢竟由於偏遠閉塞,安南的土地兼併更加劇烈,貴賤差別,天地之間。

窮苦人生生世世,都很難有翻身的機會。

本來那幫書生喊什麼均田,學習張子之學,以民爲本……這話說的,比唱的都好聽。但是安南讀書人一向眼高手低,根本落實不了。

就好比他們嚷嚷那麼好聽,先是聚集了幾萬人,結果大傢伙得到了什麼?

屁!

聽他們的就是傻子!

老百姓的樸素智慧,雖然未必多高明,但絕對實用。

他們根本看不上這羣讀書人,說句不客氣的,就算他們把土地交給老百姓,老百姓也不敢要。誰知道老爺們會不會殺回來,萬一把土地再收走了,還要反攻倒算,找我們算賬,那可怎麼辦?

所以別看安南這邊鬧得挺熱鬧的,但是對不起,如果沒有外力干預,大概率也會像以往歷次起義一樣,最終瓦解冰消,連一點漣漪都留不下來。

可張東這小子,靠著野獸一般的直覺,先是拿捏了胡季犛,隨即迅速落實了均田……雖然只是那麼一點點,但也開了個好頭。

死寂一片的安南,終於被撼動了。

從清化開始,一直蔓延到升龍府,再向安南和大明的邊境蔓延,就好像是一波波的浪潮,不但沒有衰弱,反而愈演愈烈,氣勢如虹。

越來越多的百姓,一個村子,一個村子,行動起來。

整個安南,一片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把始作俑者的張東都嚇壞了。

均田這一招,真的這麼厲害嗎?

叔……不,不是,是太師,太師快點救命,車速太快,我有點撐不住了……

面對此情此景,張希孟也是哭笑不得。

“我這個侄子,光會惹禍,卻要我這個叔叔幫他擦屁股!”

張承天聽得目瞪口呆,突然怪叫道:“爹,您老人傢什麼時候這麼好說話了,竟然就認了這個侄子?”

張希孟瞪了他一眼,“你要是有這個本事,我也認你當侄子。”

張承天臉都黑了,“我是您親兒子!我搶什麼侄子啊!也幸好張東沒胡說,萬一他說是您的兒子,你還要認個私生子,瞧我娘不讓你跪搓衣板?”

張希孟把眼睛一瞪,混小子,敢揭你老子的短,不想活了?

張承天趁著老爹還沒有徹底發飆,趕快溜了……張希孟則是重新審視安南的問題,張東這小子沒費一兵一卒,幫著大明在安南打開了局面。

可接下來的事情就不輕鬆了,畢竟大範圍均田,那可是太吃功夫了,必須要派遣最得力的人手,而且還要做好和整個安南地方豪強作對的準備。

張希孟權衡再三,決定去面見朱元璋,商討對策,不過在此之前,卻不妨礙張希孟讓人送去一封信,算是承認了張東的身份……快叫叔叔吧!

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們有的是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三十章 淮西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外新策略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七百五十一章 徹查倉場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
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朱也爲難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的 御史大夫第六百章 廢了鹽運使司第二百八十四章 時機第五百七十九章 玉璽不如金印第三百七十六章 拼搏百天,我也要考稅務部第五百零八章 問道孔夫子第五百四十四章 咱要留在應天第九十四章 飲馬長江(三更到))第七百四十五章 霸道的朱元璋第九百零三章 張太師的境界第四百五十七章 有困難,找張相第四百六十四章 棄河南,守河北第六百九十二章 張相公收徒了第五百一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第七百二十八章 母后給我撐腰第一百二十二章 實力暴漲的朱元璋第六百六十六章 佈局下一代第八百四十章 聰明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雙向奔赴第四百八十四章 賈魯河第六十二章 朱氏集團成立了第六百九十一章 小才女和 做題家第六百七十八章 朱元璋給百姓的禮物第八百七十七章 大婚第二百九十二章 倒戈卸甲,以禮來降第五百九十五章 彈劾太子的猛士第五百五十二章 張相封神了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元忠臣,我們有的是第一百四十六章 千船出大江第一百零四章 全員反叛第八百五十七章 大明和羅馬的結合第三十章 淮西第三百九十九章 小明王第一百六十五章 古戰場第六百零一章 不能讓皇后太寒酸第四百二十四章 五路圍攻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七百三十二章 朱標的大討論第二百九十五章 吳王第六百二十八章 金盃白刃第九十八章 元軍六十萬第六百二十六章 新的省制第四十章 郭子興的饋贈第十九章 賈魯病了第一百六十章 會師第二百六十章 才子歸心第二百七十七章 全線出擊第四百四十七章 留給後人的財富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六百零六章 熊孩子朱老四第五百一十九章 對外新策略第二十八章 糧和人第七百九十八章 要做周天子的朱元璋第一百七十三章 砸碎一箇舊世界第一百四十四章 水師來投第二百三十九章 必勝第二百五十一章 駐守洪都的人選第五百六十七章 屯田養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一鯨落,萬物生第六百二十七章 又是大案第二百四十九章 畢業了第三百六十六章 沉甸甸的賞賜第八百五十九章 變法強國第八百一十一章 小兒輩的婚事第四百四十八章 織毛衣第四百六十六章 總動員第七百一十一章 最好的傳人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三百四十八章 都在秀第四百六十一章 老朱的處罰第七百零二章 北平大學堂第五十章 天命所歸第一百八十章 統一思想第六百七十七章 父子鬥法第八百六十一章 吞併安南第八百六十三章 叔叔救我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一百四十八章 水軍大都督第七百三十章 張相的新衣第五百八十四章 把太子教壞了第四百八十二章 民本經濟第七十五章 處置第一百二十五章 揮軍下揚州第六百零五章 十年之功第三百一十五章 財政第一百七十七章 劉伯溫考試第五百五十五章 壯士十年歸第三百八十七章 小朱元璋第四百一十四章 嶺南工商暢想第五百六十五章 秦皇漢武,唐宗明祖第五百二十七章 從絲綢作坊開始第七百五十一章 徹查倉場第二百一十七章 要捨得花錢第三百一十一章 張相是個大好人第四百四十章 捲起來的羣臣第三百九十章 探查民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鄂尔多斯市| 伊吾县| 莆田市| 荥经县| 金溪县| 泾源县| 平顺县| 长泰县| 安义县| 潍坊市| 香港 | 尚志市| 宁乡县| 锡林郭勒盟| 名山县| 平泉县| 双流县| 丽江市| 牡丹江市| 绩溪县| 沭阳县| 道孚县| 平度市| 牡丹江市| 宁城县| 都昌县| 景泰县| 富川| 临安市| 巩留县| 安福县| 独山县| 万全县| 凤阳县| 常熟市| 濮阳县| 鲁甸县| 沐川县| 泉州市| 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