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

“夫忠而識暗,不能擇有道之主,當代無以建其功。”————————【嘉泰重修廟記】

漢初平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連綿的陰雨過後,天氣愈發炎熱,流言雖然沒有腿,但卻跑得比風還快。皇帝這兩日反常的舉動雖然被刻意遮瞞,但最終還是傳到了董卓耳中。聽了田景的話,董卓眉頭微揚,大感驚異:“聽你這麼說,這還是我離開前所認識的皇帝麼?倒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

坐在下首的太師府長史劉艾聞言回道:“這是好事,如今天下紛亂,正需要一個聰慧有爲的明主,國家如此,再加上有太師的輔佐,天下何愁不定?”

主簿田景接話道:“太師英睿明鑑,陛下是明主又如何,哪怕是庸碌之輩,太師亦能匡扶天下。”

劉艾心裡不悅,反駁道:“田主簿何出此言,當年大將軍霍氏輔佐昭帝,主明臣賢,才得中興之世。田主簿對國家言語輕視,實在不是人臣所爲。”

田景冷笑道:“昭帝垂拱十三年,可有一詔一策出自宮中?所謂中興,無非是大將軍霍氏賢能剛正,昭帝不過坐享其成,何謂明也。”

劉艾正欲反駁,卻被董卓適時打斷,他雙眼盯著劉艾,突然說起了別的事情:“老夫記得劉長史也是漢室宗親,不知出自哪一系?”

董卓威權盛重,劉艾不敢繼續爭辯,拱手答道:“勞太師掛記,艾祖上出自河間獻王。”

劉艾是河內人,少有才名,舉孝廉,遷陝令。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私招董卓進京,董卓路過陝縣,屯駐澠池,與劉艾有數面之緣。

後來董卓擅專,大肆提拔親近,微末之官,但凡與其相善,皆得升遷,劉艾也因此被收入太師幕中,得爲長史。主簿、長史都是太師董卓手下親信幕僚,論在董卓心中的地位,甚至比王允還要高。

但劉艾自矜漢室後裔,見董卓殘虐士人百姓,荼毒河南,劉艾那顆從陝縣帶來的要輔弼董卓匡扶天下的熱血逐漸冷卻,漸漸有了掛冠離去之心。所幸有人用大義勸住了他,這人便是王允,自此之後,劉艾便時常與王允私下交流,商議誅董大計。

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覆,董卓眼中失望轉瞬即逝,但這難不倒他,很快,他又想到了新的說辭:“巧了,長沙定王與河間獻王,都是孝景皇帝的後人。”

這句話就很有意思了。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光武皇帝的先祖就是長沙定王,董卓突然拿同出漢景帝一脈的河間獻王與長沙定王相提並論,用意已經很明顯了。

劉艾大爲震驚,沒料到董卓如今位居人臣之極,竟還想著廢立?自少帝被鴆死之後,今上便是孝靈皇帝唯一的子嗣,董卓還想立誰?又有誰堪稱正統?

劉艾不敢回這個話,索性裝傻充愣;“自高祖建國,世祖中興以來,天下劉姓宗親不知凡幾,光武皇帝這樣的雄才更是世間少有,即使同出一脈,也不是誰都能比擬光武的。”

董卓碰了個軟釘子,又瞥見一旁田景臉上揶揄之色一閃而過,臉上掛不住,又不忍呵斥。他頓時沒了談興,起身擺袖,作勢欲走:“這天太熱了,老夫去後頭乘涼,二位都歇著去吧!”

二人趕緊起身相送,然後分頭離開。

在太師府的一處偏室裡,主簿田景看著眼前蓬頭垢面的道人,忍住叫人把他扔出去的衝動,沉著聲音說道:“讓你做的事,你做得怎麼樣了?”

那道人又老又瘦,如果脫下道家冠服,更像是一個鄉野老農,只見他掏出一塊白布,上書一個“呂”字,對田景說道:“小人按照吩咐,揹著這塊布在市集高歌,‘布乎布乎’,以及編排童謠‘千里草,何青青’,教會長安孩童傳唱,連著三日都是如此。但昨天京兆尹說是奉旨捉拿散播留言者,我不敢繼續逗留,這才躲了起來。”

“你說你前些天在長安散佈謠言,官府不應,唯有今天才有京兆尹搜捕你?”

“是,聽說是太師的吩咐……”

“太師是什麼意思我比你更清楚,不需你多說。”田景不滿的打斷道,他想借此誣陷王允,引發董卓猜忌,主要原因不是知道了王允等人的謀劃,而已個人與王允的私怨。

自己身居太師幕府,深得信任,董卓也有言讓他入尚書檯,但主選舉的尚書郎趙戩爲人正直,對董卓的任人唯親的安排堅決不從。

董卓被駁了面子,盛怒之下傳喚趙戩,要藉機殺掉他,沒料到趙戩應對時,無論是言辭還是氣度都十分從容,再加上他是海內大儒、議郎趙歧的侄子,又曾被王允闢爲司徒屬吏。有這兩層關係在,董卓氣消後也沒有了殺害的念頭,只是外放爲平陵令作爲懲罰,此事便當做過去了。

這件事成就了趙戩不屈強權的聲名,卻苦了田景,此後再有升遷任免,董卓爲了避嫌,都不再考慮他。仕途中斷,讓田景如何不恨趙戩?連帶著王允,田景也一併視爲仇敵,藉著太師主簿這個親近的職官,他屢次向董卓揭舉王允的過失,董卓深信王允,又認爲田景是挾私報復,從沒放在心上。

田景想憑藉呂布與王允私下裡曾走動親密,好讓董卓打擊一下這些拉幫結派的幷州人,沒料到自己散步的流言真的說中了王允密謀的部分事實,可惜田景自己尚不明悟,又何況董卓?他扭頭對旁邊站立的一個蒼頭問道:“太師知道這些流言後,還是如往常那般?”

“是,權當做笑談,有時還拿來跟蔡中郎說。”這個老蒼頭是跟隨董卓身邊的老人了,資歷比田景還要老,只是沒什麼才幹,終日照顧董卓起居。

田景冷哼一聲,道:“蔡伯喈才學出衆,明知流言中的意思也不肯告之太師,看來也不是真心輔佐,這些關東士人,表面上對太師奉承阿諛,其實一個都靠不住。太師偏偏還吃他們這一套,咱們這些老人吶,有萬句忠言,也不及別人一句引用的經典。”

那老道心知田景這句牢騷話自己聽不得,但又不敢擅自離開,只得把頭埋得深深的,像只縮頭烏龜那樣跪伏在地上,十分可笑

田景看到那老道,也笑了:“你下去領錢,今日之事,切不可外傳。”

老蒼頭看著那個老道離去,長吁了一口氣,他不過一個奴僕,自覺沒有必要牽涉太深,連忙找了個藉口告辭了。

午後蟬噪,小池邊樹蔭涼風,是這熱天裡不可多得的一塊寶地。樹下有張胡牀,董卓箕坐其上,背靠大樹,手持釣竿。呂布換下甲冑,穿著身輕便的勁裝,正侍立在他身後,高然卓立,英武不凡。

老蒼頭走近前來,對董卓拜了禮,起身笑道:“昨天可還說是池中魚見太師多日未回長安,面生怕人,故而空竿。今天太師端坐半日,不知收穫怎麼樣?”

“你少來笑我,老夫昨日只是運氣不好,區區魚鱉,何來面生面熟之說?”董卓一指池邊半浸著的魚簍說,“這裡面的魚,你拿去炙烤了,端過來下酒。”

老蒼頭笑著翻了翻魚簍,從中揀出兩尾魚,拿到後廚親自炙烤了,沒有放作料,就抹了一層鹽,魚香四溢,還沒端上來,董卓就聞到了。

董卓執箸嚐了一塊魚肉,吃得嘖嘖有聲;“好,這麼多年,還是你炙烤的肉食最對我的心思。”

說完,他又飲了一杯酒,又跟著夾了一塊魚肉,自顧自的吃了起來,不到片刻便食了大半。老蒼頭靜靜地看著董卓食魚品酒,面上帶著一副溫和的笑容,擡眼看了呂布一眼,一副有話要說的樣子。

呂布知覺的往後退了幾步,爽利的留給這對主僕談話的空間,他聽覺敏銳,在歷史上他能在萬千軍中分辨出將士的口音,並以此推斷出是河內人郝萌造反,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別看呂布退的遠,其實董卓與老蒼頭說的話,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這是不爲董卓所知的。

董卓對老蒼頭與呂布私底下的舉動視若無睹,他依然在試圖解決那條魚,嘴上卻說道:“田景找你有什麼事?”

老蒼頭給董卓倒了一杯酒,把剛纔的事都說了出來,聲音不高不低,謙卑中又帶有從容。

董卓表情凝重,終於放下了筷子,轉身看了眼呂布,呂布低眉順眼的站到遠處,也不知聽見沒有。但是董卓高聲傳喚,他立即就擡頭反應了。

“奉先吾兒,站那麼遠做什麼,過來!”董卓招呼道,待呂布走近,他又說道:“田景屢次跟我說你不可靠,不忠於我,老夫都沒當一回事。但這次他說長安街上有童謠說你和王允那老兒私下交往,意圖謀害於我,老夫見你平日素來孝順,讓你有個爭辯的機會,你現在有什麼說辭嗎?”

話畢,董卓殺意盡露,看樣子像是隻要呂布一言不合,便會身首異處。

天氣彷彿更熱了幾分,而呂布目不斜視,拿出早有的說辭,抱拳道:“在太師手下,幷州人被涼州人看輕難道還少了麼?無論是軍中還是在太師身邊,總會有人惡語譖言,難道司徒與我同出桑梓,相互慰藉都成了過失了嗎?我聽說決獄時,主事者必須要聽取兩方言辭,以定是非,偏信一言,則是非難決。太師若是偏聽一方之辭,對幷州人早有成見,又何必問孩兒的意思!孩兒自詡忠心,只看重太師的心意。”

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
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三十九章丨風起微末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十七章丨造端倡始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三十章丨糧秣軍需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一百零二章 德澤恩被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三百三十四章 金鼓進退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百零四章 竊觀風氣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二百七十一章 一時息慮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九章丨未雨綢繆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水县| 清丰县| 凤台县| 洱源县| 温泉县| 靖边县| 个旧市| 错那县| 龙海市| 古田县| 武安市| 平利县| 公主岭市| 江城| 潞西市| 崇礼县| 利川市| 蛟河市| 揭西县| 油尖旺区| 大田县| 蓬溪县| 罗城| 铜山县| 雷波县| 安图县| 寻乌县| 五莲县| 兴宁市| 天水市| 峨眉山市| 措美县| 广昌县| 涞水县| 松滋市| 潢川县| 满城县| 汤阴县| 康保县| 石河子市| 塘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