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25章 鯊船

記得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每一個小鎮(zhèn)上都曾經(jīng)有一家打鐵的作坊。我還記得那些風(fēng)箱和爐子,還有用錘子鑿打的聲音。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作坊不見了。

整個操作過程儘可能地不用刃器,因爲那樣會將纖維割斷。但是,在剝皮之前還有一道工序,就是要先把樹從中間刨開(樹是空心的),然後展平,這樣一來皮就容易剝了。遇到節(jié)子多的情況,皮也不太好剝,所以,在它們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經(jīng)常修剪枝條。

這只是剛做完了第一道工序,下邊還有21道呢。

剝下的皮把它捲起來,曬乾。樹皮一經(jīng)曬過以後顏色會變得很不好看。

每年我們差不多都要剝7?貫(每貫約3.75公斤)重的樹皮,27公斤左右吧,好的樹要15棵。

伐倒的樹也不會有絲毫的浪費。除了剝下的皮是作爲“椴木織”的材料以外,那不能用的部分可以當柴薪來燒,中間其餘的木頭是冬天取暖的好材料。

另外,現(xiàn)在有些工業(yè)實驗廠還用那樣的木料來雕些裝飾品木刻,也有的用它來做杯墊,因爲豎著切成圓片兒正好是杯墊的形狀。

這些程序都要在梅雨期結(jié)束前後完成,等到雨季一過就要開始晾曬了。所以,這個季節(jié)我們最關(guān)注的就是天氣預(yù)報,雨季結(jié)束前的兩星期是關(guān)鍵。

紡絲是女人一生的工作

男人們做完了上面說的幾道程序以後,剩下的就都是女人們的事兒了。

剝下來的皮放進鐵桶裡,再放上樹灰就燒起火來煮。最好是用櫟樹或者山毛樣樹燒成的灰,但是,也可以用椴樹的,因爲椴樹在冬天用來做取暖的木材,所以,它的灰也可以用來煮皮。樹皮經(jīng)過這麼一煮就會變軟,再經(jīng)過用手搓揉,它會分解出幾十張的皮,就像是樹的年輪一樣一層一層的。然後再把這幾十張的皮一張張地剝開。

下一步是把這些剝開來的皮泡在米糠裡。這大概是古人的智慧,用米糠一泡,用灰煮過的皮在恢復(fù)其原色的基礎(chǔ)上,還能使米糠的顏色有所體現(xiàn),出來的皮會更漂亮、更有光澤。

米糠呀樹灰都是利用自家現(xiàn)有的東西。過去的人真是有智慧。“椴木織”的過程從頭到尾都不需要買任何材料,用的都是自家現(xiàn)有的,現(xiàn)在還是那樣。

用米糠浸泡這一程序跟溫度有著很大的關(guān)係,因此,9?月是最合適的季節(jié)。

經(jīng)樹灰煮過的皮已經(jīng)不是硬邦邦的板狀了,所以,就豎著來撕它們的纖維。然後是浸泡,再曬乾。

往下就是我的工作了。要先拉絲。拉絲的時候皮一定要保持在溼潤的狀態(tài)下。

寬度在三毫米左右。工具就是自己的指甲。這樣一條條地撕拉下來。這樣長的絲叫豎絲,它的長度跟樹的長度是相同的。所以樹養(yǎng)育得好絲也就會很直、很長。把拉好的絲捆成一束一束地就要曬了。曬好後再用水泡,泡後再曬。椴樹皮的絲線就是經(jīng)過這樣的泡了曬、曬了泡的過程;顏色纔會越來越漂亮。而且,用它織出來的帽子、魚網(wǎng)也纔會結(jié)實耐用。

紡線,就是把拉下來的絲紡成一根整線??棾?0米長的布至少需要2?萬米長的線纔夠。紡線的時候不能用系來連接,因爲那樣的話,一上機織布對織出來的布上會出現(xiàn)疙疙瘩瘩的結(jié)。所以,在連接的時候要捻著結(jié)。在接頭的地方,上一根的線頭兒如果很細,那麼。就把細的一頭兒撕開,夾在下一根線頭兒裡,下一根線的線頭兒也劈開,交叉著左一夾右一夾,再用手捻捻就算捻到一起了。接頭兒的地方既要讓它結(jié)實,又不能出現(xiàn)粗細不均,否則,織出來的成品就不美觀了。所以,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還要有一段適應(yīng)的時間呢。這樣的活兒一般都是老奶奶們做的,她們會邊聊著天,邊憑著手的感覺就把線搓上了。冬天,也會一家子圍坐在暖爐邊上搓。

我們那裡,到了冬季,也就是從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全村的女人們都在搓線。

到鄰家去喝茶聊天也要帶上手裡搓著的線。

總之,這個活兒就是要時間。老奶奶們從早上一起牀到晚上睡覺爲止,一天都在那兒盤著腿不停地搓。其實搓線也是鍛鍊手指關(guān)節(jié)最好的運動。所以,我們關(guān)川村就沒有一個半身不遂的病人。

搓好的線團兒差不多有一隻手能握住那麼大,要搓18個這樣的線團兒纔夠2?萬米長。

線團的形狀有點兒像煙臺梨吧。這是爲了能讓線團兒站立得住才繞成下大上小的形狀的。繞線團兒也得讓線在溼潤的狀態(tài)下進行。線團兒繞好後還要再捻一遍,是爲了織布的時候好織。捻的時候,把線團兒放在捻線機上,捻線機是由一個大圈和一個小圈組成的,線在兩個圈當中來回轉(zhuǎn)幾圈就捻均勻了。

捻過以後,把它們纏在麻稈兒上,我們用的麻稈兒是芒麻的莖。

在稈兒心插上一根鐵棍,但要讓鐵棒的粗細正好是插在麻稈兒心裡掉不下來。

捻線是第14道工序,一圈一圈地捻,得捻幾百圈才行。

用捻線的次數(shù)來分豎線和橫線。捻的次數(shù)多的用做豎線,橫線捻上幾圈就可以了。這樣的活兒在過去都是集體共同操作的。說好今天在誰家,那麼,就去五六個人到那家裡去捻。

線捻好了以後,就該往織機上架了。也就是把線分別架在橫線和豎線的框子裡。

整理一下就可以開始織了。

“椴木織”跟季節(jié)有著密切的關(guān)係。跟農(nóng)耕期忙閒的銜接也很恰當。這也是“椴木織”能延續(xù)至今的一個理由吧。

每年的4?月,當冰雪融化了以後,就是採第一茬山野菜的時候。採完了農(nóng)耕也該開始了。等種完了田,第二茬山野菜,像槭菜、竹筍這樣的又可以採了,這個也完了以後,就該到了砍伐椴樹的時候了。伐了樹,剝了皮,就到了盛夏時節(jié),休息一段時間以後,一進入9?月就可以煮樹皮了。接下來,等割完了稻子,女人們就該真正開始“椴木織”的作業(yè)了。

現(xiàn)在,爲了來觀光的遊客,我們的“椴木織中心”一年都在不停地織呀、捻呀,進行著一系列的加工作業(yè)。

託大家的福,“椴木織”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增長,這是既難得又值得高興的事,但是,目前的生產(chǎn)量卻跟不上。這是一個難辦的問題,主要是因爲沒有繼承人。

過去,嫁到關(guān)川來的新媳婦,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學(xué)會這門手藝,否則會被人看不起。所以,她們都很認真也很用心地學(xué),當然也吃了不少苦?,F(xiàn)在的年輕人,到底是時代不同了,絕不會做委屈自己的事。繼承人的問題也許就出在這裡吧。

“椴木織”是我們關(guān)川的驕傲,它能讓各年齡層的人都能找到用武之地。已經(jīng)延續(xù)了這麼多年的工藝,真想讓它作爲村子的一種代表工藝再延續(xù)得更長遠。

柳編手藝人田中榮一/丸岡正子(1934年3?月7?日/1923年3?月13日生)

鹽野米鬆:有一種裝行李用的柳條包,就是在旅行或搬家的時候把衣服等日用品裝進去,然後用繩子捆好,或搬運或郵寄就可以了。除此之外,還有比柳條包小很多的被用做飯盒的小柳條包。現(xiàn)在這些東西都看不到了,因爲它們都被別的材料所替代了。

技術(shù)是因爲有用才能保留得住,也才能流傳下去。

具有製作柳條包和旅行包技術(shù)的人倒是還有,但是,現(xiàn)在沒有人用這種東西了,所以他們也就拿不到訂貨了。又因爲沒有人制作這種東西了,所以,也就沒有人再賣爲生產(chǎn)它的原材料了。杞柳工藝的材料是一種叫做行李柳(學(xué)名?Salix?horiganagikimura)的植物,它曾經(jīng)是在日本的各地都能找到的植物。材料很多的時候,可以從那衆(zhòng)多的材料當中挑選出最好的,然後來編出最好的物件。在博物館的展室裡,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做工精細的作品,雖然已經(jīng)歷了很長的歲月磨難,但還是那麼漂亮。這樣的東西並不是因時代的進步而得到發(fā)展,尤其是手工藝,倒是相反的情況更多。

日常生活用品的銷量是靠著消費者來維持的。如果有一個地方的齒輪脫了軌,那它就像是陷進了不能自拔的沼澤地,並且會慢慢消失掉。

技術(shù)好的手藝人皆年事已高,但他們還在爲保存這門手藝而傾注心力。杞柳工藝就是這樣。編制花籠,還有買東西用的筐,只是作爲一種土特產(chǎn)或工藝品,要讓它再輝煌一朝恐怕不那麼容易了。

這種柳條包的產(chǎn)地在兵庫縣豐岡市的附近。由於流注日本海的元山江經(jīng)常氾濫,使這一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很適合柳的生長。於是,那裡一片片種的都是柳?,F(xiàn)在,種植還在繼續(xù)著。豐岡有一個“杞柳製品協(xié)同組合”,在那裡生產(chǎn)一些供觀光用的土特產(chǎn)和工藝品。田中榮一是“協(xié)同組合”的理事長。同時,他自己還有一個專門收藏柳編物的博物館。

他給我們講關(guān)於柳樹的年代推移,講他們栽培柳樹的經(jīng)驗和杞柳工藝的特徵。

丸岡正子給我們演示了編制小柳條飯盒的過程。這種由麻絲跟柳條的組合而編成的盒子有著不可思議的外形。

田中榮一口述:

我居住的兵庫縣豐岡市但馬鎮(zhèn)是一個地處山中的小鎮(zhèn)?!暗R”的方言發(fā)音跟“谷間”的發(fā)音差不多,正好體現(xiàn)了我們那裡的地理特點,周圍滿視野都是山。志賀直哉(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說家——譯者注)那篇聞名的小說《在城崎之上》中出現(xiàn)的城崎溫泉就在我們那兒附近,還有一條注入日本海的元山江從鎮(zhèn)上流過。

這條江在過去經(jīng)常氾濫、發(fā)洪水,有時還會一連多日呈現(xiàn)出一片廣闊的湖泊狀,稻子都會因此爛掉。儘管是這樣的地方,但杞柳卻能頑強地生存,而且長得很好。

也許正因爲如此,纔會有了杞柳的編制工藝吧。

我們帶來了編柳條包的原材料——柳。本想給你們看看的,可是它們已經(jīng)乾枯了(笑)。杞柳的種類有700?多。今天帶來的這種是叫做行李柳的專門用來編籠子呀筐一類東西的柳。

在我們當?shù)貢蚜殖纱笕~、中葉和細葉三種,根據(jù)它們的大小不同而決定了用途也木同。

過去,全日本各地的柳材都集中到我們豐岡地區(qū),那數(shù)量有三十七八萬公斤之多。那時候,編得最多的是大家都熟悉的柳條行李筐。大正年間(1911一1925年)

叫“大正筐”,在當時很盛行的。過了不久,新開發(fā)了用人造纖維製造的“纖維包”,現(xiàn)在,我們那裡已經(jīng)從行李的“筐鎮(zhèn)”變成了“包鎮(zhèn)”。另外,比如把筐都編成手包的形狀或是購物籃子,總之,給予老式的筐以新的變化,以使它能保留下來。

這就是我們那裡的現(xiàn)狀吧。在我們“杞柳製品協(xié)同組合”掛名登記的有百十來人,但實際上真正技術(shù)好的工藝師卻並不多。甚至少得有數(shù)。

這些工藝師們大多都到了丸岡這樣的年紀了。我們的柳藝在被認定爲傳統(tǒng)工藝以後,我們也開始把培養(yǎng)繼承人作爲一項重要的事業(yè)來抓,現(xiàn)在,有不少三四十歲左右的家庭主婦都說想學(xué)學(xué)看,人數(shù)挺多,她們還真努力用心地學(xué)呢。

但是,這種柳藝作爲職業(yè)又怎麼樣呢?當然以前是能靠它吃飽肚子了,可現(xiàn)在,在跟國外的進口商品競爭當中,就不好說了。

我們那裡的杞柳工藝據(jù)說是在1552年前後開始的。當時是作爲一項產(chǎn)業(yè)來發(fā)展的。豐臣秀吉平定全國以後,就在豐岡建立了自己的城池,這項產(chǎn)業(yè)也就從那時開始了。

過去曾經(jīng)把“杞柳”稱做“骨柳”,到了近代,日本有了法律,同時又有了“協(xié)同組合法”,從這個時期開始一些學(xué)者就研究來研究去這種東西的叫法,最後決定把“骨柳”叫“杞柳”了?,F(xiàn)在要查“杞柳”的語源,會發(fā)現(xiàn)“行李柳”在有的地方就被寫成“杞柳”。過去,每當戰(zhàn)爭的時候,豐岡就會承接很多製作大行李筐、將校用的行李筐和各種軍用行李筐的任務(wù),這樣的東西在當時都是作爲特需品來生產(chǎn)的。包括西南戰(zhàn)爭(1877年)日清戰(zhàn)爭(1894年)和日德戰(zhàn)爭(1914年)時,這種行李筐都是很暢銷的東西。據(jù)說還出現(xiàn)過搶購的現(xiàn)象,但現(xiàn)在,這種大筐類的東西已經(jīng)基本上不生產(chǎn)了。

最高級的是土佐柳

我們編制柳藝用的柳是種植在田地裡的,它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植物。到了秋天葉子都落了以後,把它們收割起來,系成一捆一捆地立在田圃裡,經(jīng)過了一個冬季,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再把它們兩三根一組地插在地裡,過不了多久它還會生出根來呢,隨之新芽也跟著長出來了。這時,樹液開始活躍地穿行於皮和莖之間,所以,皮剝起來就很容易,而且也只有這個時候皮纔是最容易剝的。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要麼莖稈中的養(yǎng)分流失殆盡,莖稈變得很輕;要麼就是時候太早,皮剝不下來。這剝皮的時機真是短如一瞬。

把剝了皮的柳莖放在江水中洗去附著在上面的粘液,在蔭涼的地方曬乾,一定要曬得乾透了才行。等一過了伏天就可以拿出來用了。如果用剛剛割下的柳莖來編東西的話,那麼,過不了多久編好的物件上就會出現(xiàn)縫隙,所以,在準備原材料的階段,這些也都要預(yù)想進去。並且,在栽培階段,當柳長出新芽的時候,要將所有多餘的新芽全都去掉,只留一根最直最好的,這樣柳才能長得好。

但是,由於長時間以來已沒有人願意出高價錢購買原材料了,原材料隨之越來越少,現(xiàn)在從事柳編的人只有靠自己種植原材料來供自己編制之用了。

在原材料中當屬用土佐(高知縣)柳編出的東西最好。土佐柳是種植在土佐的“四萬十川”(位於日本四國南部的著名大河,在日本被稱爲最後的清流——譯者注)沿岸的。過去,還在從全國各地收集材料的年代裡,那裡寄過來的柳都是剝得白白淨淨,按照長短不同的規(guī)格整整齊齊地分開的。那時候,像火車站、郵局這樣的地方到處擺放的都是裝行李用的柳條包,堆積如山。

下面我該說說編制的方法了。

編的時候,麻絲和柳是交叉著編的,不習(xí)慣的人很容易走形或起波。聽那些編大柳條包的人說,開始編的時候,總是不知不覺地把柳條挑到上邊來,所以編出的東西就不平,慢慢地習(xí)慣了以後,才知道原來柳條是要向下按的,而且需要用力讓柳條排得齊,這樣編出來就不會起波了。

柳編不像竹編那樣,它不是按豎橫順序來編的。編柳條飯盒時,是柳爲豎,麻絲爲橫來編的。在我們看來藤編比柳編容易,就是因爲一條藤拿來以後用不著對其部位進行分配就可以編了??墒?,柳就不是這樣。同一根柳,你可以根據(jù)它的粗細不同,粗的那段用來編行李箱,細的那段則用來編飯盒。這樣一來,一根柳就能在兩種物件上被活用。在所有產(chǎn)柳的地方,都會有隻用細的部分,也會有隻用粗的部分的業(yè)者,他們在編制物件的同時,也因這樣的分工而使整個地域的原料得到了良好的利用。

過去,在全日本的各地都有柳田,可是現(xiàn)在恐怕也就剩五六十公畝了吧,至多也超不過一公頃。

但,這已經(jīng)足夠滿足生產(chǎn)需求了?,F(xiàn)在,藤編比柳編更受歡迎,而且,藤編在材料處理上也比柳編省事,編的物件還可以自由發(fā)揮,所以需求量比較大。

柳編,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因爲柳裡邊含有一種特殊的成分令蟲子敬而遠之,所以,用柳條包來裝衣服用不著擔(dān)心裡面的衣服會被蟲子啄食。

用柳條盒做泡飯

柳編還有一個特點,它在被水浸過以後會變軟,幹了以後又會變硬。比如:用它盛飯時,飯裡的水分會將柳條泡大並增強柳條間的密度,甚至能密到看不見縫隙。

用它來吃泡飯都不會漏下水來。

過去,信使們都是用它來裝上信或文件運來運去的。遇到下雨的時候,雨水雖然淋溼了柳條包,但是絕對弄不溼裡邊的文件,就是因爲柳條包有遇水膨脹的特性。

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試一試。從前,早上離開家外出幹農(nóng)活的時候,要把用柳條編的飯盒裝滿飯,而且連盒蓋都塞得滿滿的,上下之間夾些醃梅子呀鹹魚一類的東西當菜。吃的時候先吃蓋子上的,因爲上邊的吃完了就可以蓋上蓋了。幹活幹到下午肚子餓了再吃盒子裡的。吃不了的,等晚上回到家,孩子們會撲上來搶著吃的。用柳條盒裝飯既保溼又保溫,一舉兩得。而且飯還不會粘在盒壁上,總是那麼幹爽。

所以,現(xiàn)在我們?nèi)メ烎~或是去登山的時候還會用它來帶飯。

使用的時間一長,盒子上會附著些東西把縫隙塞住。但,這跟米飯裡的水分使柳條膨脹並使縫隙消失是兩回事。從前好像在中國還曾經(jīng)有過用柳條編的花瓶,就是裝上水插上花吊起來觀賞的。

柳編就是這樣不但不漏水而且還有彈力。

過去,有人調(diào)動工作啦、學(xué)生們?nèi)バ迣W(xué)旅行啦,這樣的時候都是把衣服用具裝在柳條包裡來搬運的。住在二樓上的人有時還會把行李從二樓就扔下來了。但是,即便是那樣柳條包也不會被摔爛。

柳條包的編制過程看上去會讓人覺得由機器來編似乎也可以。而事實上,大正年間就曾有過一個時期將柳編包上的麻絲換成了鋼琴上的鋼絲。現(xiàn)在,柳編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我們也在考慮是不是再恢復(fù)那種機器生產(chǎn),但是畢竟由機器製造出來的和手工編出來的感覺不一樣,況且,不同的手藝人編出來的作品也都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有的人擅長用粗柳,有的人擅長用細柳,他們會把自己的個性充分地體現(xiàn)在柳編上。

在我們當?shù)赜芯幹平?jīng)驗的、年紀跟我不相上下的還有幾十人。但是,工藝高超的名將也就二三個人吧。

其中的一位就是丸岡女士,下面請她再給你們講講吧。

丸岡正子口述:

我是丸岡??煞Q不上是什麼名將,只不過是在從前利用幹農(nóng)活的空閒自己學(xué)會了而已。我做姑娘的時候,柳編是大家都要學(xué)的一門手藝。我今年都已經(jīng)72歲了,從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很熟悉柳這東西了,我是屬於看樣學(xué)樣,久而自通的那一類。

而且,那時農(nóng)田也有閒餘,我們就自己種柳,然後想編什麼就編什麼。

我先給你們說明一下柳編的順序。

編柳條包時用的板子(工作臺),樣子是很普通的,但是這一張已經(jīng)有100?年的歷史了,它可能是用松樹做的。這裡還有引線和引弓是用竹子做的。在竹子上繃兩根絲線,把柳條往上插著編起來就是了。

在編的過程中,要用一根竹片來壓著正編著的物件,竹片的一頭伸到人坐的坐墊子下面,用另一頭來壓住物件。這樣兩隻手就可以自由地運用了。

編柳條飯盒要用模子,根據(jù)所需飯盒的大小,模子的形狀也有好幾種。柳條飯盒跟普通的柳條包不一樣,是用筷子來成型的。

開始編的時候先在弓上繃兩根麻絲,這兩根麻絲的位置正好是飯盒的正中央,所以要用比其他的絲粗一倍的。

把卷著麻絲的竹圈吊在伸手夠得著的地方,這樣一邊拉過絲一邊編就很省事了。

但絲一定要保持溼潤。

但凡能編柳條包的人一般是什麼樣的物件都能編得上來,惟有這飯盒有點兒與衆(zhòng)不同。過去,姑娘在出嫁前都要把它的編法學(xué)會才行。

具體編的時候,剛纔我不是先在弓上繃好了兩根絲麻嗎?就在這兩根絲中間交叉著將柳條編進去。粗細要均勻,柳條編完了,再來上一排絲,這麼重複地編下去就行了。

我開始柳編是在十六七歲的時候,用了一個冬天可還是編不出個像樣的東西,弄不清到底是哪兒不對,就去請教我父親,在我們那裡男人女人都幹柳藝。父親把我一通好罵,罵得我直哭鼻子。

我們那裡的習(xí)慣就是入了冬纔開始編柳藝,其他地方都是在農(nóng)閒的時候幹。因爲豐岡是個雨多雪多的地方,所以很盛行這種在室內(nèi)可以搞的副業(yè)。男人們比較多的是編那種大的裝行李的柳條包,因爲東西大,所以他們得在一個大臺子上半蹲著來編。而我們女人因爲和服的下襬窄,上上下下的不方便,所以就以編小東西爲主。

要問我一天能編多少個,戰(zhàn)爭時期,麻絲用得少,所以,一天編個百十來個不成問題。那時候編得都比較粗糙。

戰(zhàn)時的豐岡有過上繳的指令,凡交夠一定數(shù)目的人可以在神宮裡飾掛上寫有你上繳數(shù)額的紙片,也算是一種表彰吧。

那些柳編都是用做軍需的。

在編制的過程中要讓柳條始終保持溼潤,所以,編到半途中都要嘖嘖霧氣。從前,每一間柳編的作坊裡都擺放著幾個啤酒瓶,那裡面盛著水,編著編著柳條幹了,就在嘴裡含上一口噴上去,再接著編。就連冬天我們也不用暖氣,就是因爲怕柳條幹燥。那搓著手編柳的情景可以想見吧?

只有這種柳條包飯盒,在編的時候,是用柳條加麻絲來編的,而其他的筐類什麼的用的全都是柳條。

如果在編的過程中麻絲斷了,要系一個不是疙瘩的扣地。這裡也能體現(xiàn)出麻絲的好處,如果是用尼龍絲線的話,手一滑一突嚕,再加上它又不會像麻絲那樣跟柳條產(chǎn)生相互間的磨擦,就會一突嚕到底而前功盡棄。但是,麻絲就不同了,它會跟柳條越磨越緊。用尼龍絲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柳編用久了,尼龍絲會越來越鬆。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是幾個要好的聚在一起邊聊天邊幹活兒,可熱鬧了。

出嫁的時候,新媳婦都要帶上作爲嫁妝的柳編工具。我那時因爲婆家有,所以就沒從孃家?guī)怼?

編的過程中最難的地方就是在成型的時候,本來是平平地編著的,到了一定的長度就要把用來成型的木塊撐在其中,勉強地使它撐出一個四方邊緣。

另外,編的時候隨心情變換一下形狀什麼的也挺有意思。但說來說去還是得有好材料才行?,F(xiàn)在柳材已經(jīng)很不足了。

編到頭了,用竹框子合一下形狀,然後用竹夾夾住再捲過來,這個卷邊兒用的材料不是柳而是藤皮,邊緣要留出縫隙來把藤皮織補進去。這個做好了就算完工了。

這個卷邊兒的工藝我是跟一位86歲的老奶奶學(xué)的。過去,我們是不做這道工序的。在卷邊兒之前就交活兒了,然後由專門的卷邊工藝師來做?,F(xiàn)在,我自己就能做下來全過程。

我那裡沒有弟子,只有一個60歲的妹妹最近心血來潮想要學(xué)。這個活兒我想我是要一直幹到底的。

山野的深處生長著一種叫“藤蔓”的植物,用它的莖上抽取下來的絲織布,就是“葛布”。不要以爲它僅僅是很平凡的叢生植物,它的絲卻是潔白而有光澤的。

在很久以前的日本,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利用採集到的植物的絲來織布了?,F(xiàn)在,管這樣的紡織品叫“古代織錦”,日常生活中有的依然在用。

靜岡縣掛川市的“葛布”就是其中的一種。過去這個地區(qū)曾經(jīng)有過很多的“葛布作坊”,而現(xiàn)在只剩四家了。他們織的坐墊套、手提包、門簾、牆紙和帽子都是平常的生活中用得著的東西,也有些歷史悠久的,像上下身分開的禮服、古代玩踢球的遊戲時穿的褲裙等傳統(tǒng)的服裝也在做。

看著把一根根細細的絲線放在手織機上,再慢慢地織出布來這一沒完沒了的過程,簡直讓人不可思議。這種“古代織錦”雖說是採草木的絲來進行紡織的,可在它的背後卻有著許多繁雜的程序。

一根藤蔓採回來以後,要經(jīng)過煮、讓包含在莖絲上的纖維層剝離掉、發(fā)酵、江水的洗滌、乾燥這一系列的程序以後,才輪到可以拉絲。拉了絲還要把它們一根根地系在一起,結(jié)釦兒的地方要處理得很細,不能影響織出布的美觀,這些都是需要靠人的手工來完成的,同時也是很需要時間的。

又因爲它們是來自大自然中的材料,所以還存在著季節(jié)的問題。只有在那一段特定的時期才能生產(chǎn)出東西,因爲大自然只在這時期提供原料,這跟工廠裡無論什麼時候都能製造出來同樣的商品是截然不同的。

這些以自然爲夥伴從事勞作的人都有一本“自然日曆”,他們會合著自然的變化來安排自己工作的日程,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通常這樣的活計有年輕人能爲的,也有上了年紀、身體不再硬朗了的人能做的。總之,人在每個年代、每個階段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川出茂市是葛布作坊“川出幸吉商店”的第四代傳人。他的商店兼作坊就在掛川市內(nèi),他是以織布爲主,絲線是靠左鄰右舍的農(nóng)家人給提供。他把織“葛市”的材料和織機都帶到了我們的現(xiàn)場,給我們演示了傳統(tǒng)的織法。

川出茂市口述:

我是川出,“川出幸吉商店”的第四代傳人。我織了一輩子的“葛布”。我們的工作就是採回植物的藤蔓,取它們的絲來織成布?,F(xiàn)在;掛川市裡有四家織“葛布”的,可是,除了“葛布”,其他的什麼都不織的僅我一家,他們有的也織麻或別的材料。這種工藝只有我們掛川有,別的地區(qū)都沒有。五年前,島根縣溫泉津鎮(zhèn)曾經(jīng)有人說他們那裡在過去也曾採過藤蔓,因此到我這裡來學(xué)習(xí)紡織技術(shù),也就是說島根縣從五年前開始有了這個工藝。

抽取藤蔓上的纖維這一程序,我是請位於離掛川八里遠的山坳小村——倉真村松葉地區(qū)的老婆婆們幫忙做的。掛川市位於靜岡跟洪鬆之間,從掛川往北一里的深處就是倉真材和櫻木村,藤蔓都是在那地採集的。我們委託的人在櫻木村有6?人,倉真村有6?人,和起來12個人。

我用的藤蔓就是很普通的,跟野生在堤壩和空地上的那種是一樣的。藤蔓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纏繞在樹上的,一種則是爬著延伸在地面上的。這兩種中用的最多的還是爬在地面上的那種,因爲它會從很多的“關(guān)節(jié)”處長出新芽,並延伸得很長很直。而纏繞在樹上的那種總是扭扭曲曲的形狀不夠好,拉的絲也不會很直,這種絲是不能用來織布的。

爲織布而採的藤蔓一般是小孩子的小手指那麼粗,六七米長的。這樣的藤蔓從每年的6?月到10月都可以採集到,而且都是當年的新芽長成的,尤其在盛夏更是最好的採集季節(jié)。把爬著長在地皮上的藤蔓割下來,這個操作看起來並不十分難,可是,要採50公斤的藤蔓才能出1?公斤的絲線,1?/50的比例。而且這抽絲拉線的過程也都是純粹靠手工完成的,很費事的。

採回來的藤蔓先要在大鍋裡煮一下,然後把它們都鋪在一個長1?米、深30公分的正方形洞穴裡進行自然發(fā)酵,以使它們的表皮腐爛,之後,拿到江裡去洗並抽出藤蔓中間的芯,再下來就可以拉它們的絲了。

用葛布做遊戲時穿的褲裙

藤蔓這種纖維的特徵就是既結(jié)實又輕便,還有像絹那樣的光澤,所以,從古代開始人們就用它來做禮服了。

放在會場的入口處展覽的是古代的一種玩踢球遊戲時穿的褲裙?,F(xiàn)在,京都還有人會訂做。今年已經(jīng)有八匹布的訂貨了,正在加緊織呢。

從前,那種踢球的遊戲在宮廷裡很盛行,據(jù)說幾千年前用的就是掛川的葛布,因爲葛布可以用水洗,並可以反覆地穿。

最早,是掛川附近的主婦、婆婆們覺得這種葛布很結(jié)實,就用它來做幹農(nóng)活兒時穿的衣服,然後慢慢地才越做越細,種類也越來越多起來了。到了鎌倉時期(1185一1333年),騎馬時穿的褲裙也是用它做的,江戶時期(1600~1867年)更用它來做禮服和各種各樣的褲裙,甚至還用它做蓑衣。

現(xiàn)在,像褲裙這樣的傳統(tǒng)衣服很少了,因爲需求量不多。但是,從明治3?年(1871年)開始這裡的人們就嘗試著用藤蔓的絲來織隔扇上的布了。

我們家的第一代其實是靠做和服的布料起家的,他們織出的用做牆紙的料子還曾經(jīng)在東京的展覽會上展出過,並獲得了極大的好評,甚至連美國和歐洲也紛紛開始把葛布用來當牆紙。那一時期,我們掛川地區(qū)每年都要出口上萬匹的葛布。但遺憾的是,後來韓國出現(xiàn)了便宜的葛布,這種手工製作的工藝被勞動力便宜的地區(qū)佔上風(fēng)是理所當然的。就這麼一來,我們那兒原本四十幾戶的葛市作坊最終就只剩下四戶了。

韓國本身就是個出藤蔓的地方。從明治28年(1896年)開始,我們那裡的人們就已經(jīng)把韓國出的藤蔓跟掛川的藤蔓合在一起用了。在李承晚政權(quán)被樸政權(quán)取代了以後,韓國的出口一下子緊縮了,進到日本來的韓國藤蔓少了,材料的不足也是導(dǎo)致作坊關(guān)閉張的原因之一。

藤蔓也算是日本的特產(chǎn)吧。除了取它的纖維以外,從前修造堤壩的時候,爲了不讓鋪在堤壩上的上掉下來,都是用種藤蔓來做護圍的。昭和25年(1950年),還曾經(jīng)從我們那裡往美國運送過幾百公斤藤蔓的種子,現(xiàn)在,就連華盛頓的白宮附近都爬滿了藤蔓,可是,美國人把藤蔓叫做“豬草”,他們好像不太喜歡這種植物。

上次我去美國的時候看到高速公路兩旁的高牆上長滿了藤蔓,美國人在那兒“豬草”、“豬草”的罵罵咧咧。

用野生的藤蔓做絲

採藤蔓的過程我都拍了錄像,可以邊看邊聽我講解。地點就是我剛纔說過的那個櫻木村。這裡的藤蔓質(zhì)量好是因爲這裡有條江,江水很乾淨的緣故。還因爲它們是長在坡度很小、面積很廣的茶園的埂邊上,廣闊的面積很利於藤蔓的伸爬和成長。

就是在這樣的地方纔能採到天然的藤蔓,而且還是那種爬在地皮上自由延伸著成長的。一根足有七米長,你只要找到它們的根,然後儘管往回拉就是了。

到了8?月以後藤蔓就會開花,所以,取它們的纖維只有在6?、7?、8?月新芽成長的時節(jié)最好,新芽的成長趨勢是很旺盛的,它們一天能長40公分的長度。採好的藤蔓捆在一起放在大鍋裡煮15到20分鐘?,F(xiàn)在,我都是請七八十歲的老婆婆們幫忙做這個。煮過以後拿到江水中去冷卻,必須得是江水才行,因爲,從這兒往下的每一道程序都離不開江。用江水冷卻了以後,下來是放進長寬都爲1?米、深30公分的正方形窯坑裡,先在坑的底下鋪上滿滿的一層草,把藤蔓放上以後再鋪上滿滿的草,讓它發(fā)酵。這時候如果使用的草是艾蒿或蒲公英的話,就會把藤蔓的纖維染上顏色,所以,草要鋪芒草或茅草。

涼爽的天氣下,發(fā)酵需要32個小時左右,表皮腐爛得像爛泥一樣了,再拿到江裡去洗,把爛泥樣的表皮洗掉,就變成潔白色的藤蔓纖維了,中間的芯也在這個時候抽掉,只有在溼潤的狀態(tài)下芯纔好抽。

用做纖維的部分正好是表皮和芯之間的那層薄薄的皮,也叫“韌皮”。抽掉的芯其實還可以編籠筐之類的東西,藤蔓的全身沒有浪費的地方,根部能出澱粉。

從50公斤藤蔓中提取到1?公斤纖維

我家的第一代開始於江戶時期,那時候,日本全國有很多地方是做這個工藝的,比如:楊木縣的茂木、巖手縣、茨城縣水戶附近的大田,真是不少?,F(xiàn)在卻只剩下掛川了。

因爲這種工藝是在夏季進行的,所以,出沒於水裡水外的會感到很舒服。

從50公斤的藤蔓身上只能提取到1?公斤的纖維,而且僅僅是靠用江水洗來洗去,無需任何的藥物。

藤蔓的絲很長,大體上6?米長的藤蔓就能取下6?米長的絲,把它們曬乾後就是織葛布的材料了。

婆婆們在一星期裡要來通知我一次說:昨天已經(jīng)煮好了,過兩三天就可以抽絲了。這邊的婆婆們抽好了絲就拿給那邊的婆婆們?nèi)ソ泳€。所有這一系列下來都是靠手工完成的。拉絲的時候是用手指一根一根地往下拉,但是如果是想做我們前面說過的那種褲裙的話,絲要拉得特別細,於是,就把十幾根針系在一起,先在藤蔓的纖維上拉出痕跡,然後再拉,這樣拉出來的絲就很細了,這種方法叫“針戳法”。

絲線的價格是一公斤一萬五千日元(約合人民幣1000元)。別小看那些老婆婆,她們一個夏天掙100?萬元(約合8?萬人民幣)是很輕鬆的事。這種活兒只要想幹誰都能幹,我們家有個上小學(xué)五年級的孫子,他們在學(xué)校的社會課裡就學(xué)過怎麼採藤蔓這樣的知識。有的女孩子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對藤蔓產(chǎn)生興趣,長大以後唸了大學(xué)還自己練習(xí)織布,用自己織的布做和服穿。這樣的例子很多。

但是,採藤蔓可不是件容易的差事,採一點兒的話也許還不覺得,一採就是50公斤的話,你們想想看,那可是個力氣活兒,而且又是到深山裡邊去採。一般的家庭主婦很難做得到的,只有那些常年生活在深山裡的老婆婆,經(jīng)常走山路纔會習(xí)慣這種勞作。

藤蔓的纖維在結(jié)實這一點上其實跟麻差不多,只是藤蔓更有光澤,而且很輕,輕得幾乎感覺不到重量。

拉絲的活兒也都是那些老婆婆來做的,從這些老婆婆手裡出來的絲也都不一樣,有的細一些,有的粗一些。不過,倒也無妨,想織粗布的時候就用稍粗一些的絲,而織細布的時候就用稍細一些的。

絲線的打結(jié)方法也是我們掛川地區(qū)特有的,叫做“葛布結(jié)”,跟一般的在織機上的打結(jié)法是不同的。

上機織絲

打好了結(jié)的絲線,繞在一塊木頭上,呈“8?”字型,繞滿了木塊就是一縷線。

織的時候要把線弄溼,線頭穿過梭子就可以開始織了??椀倪^程中要讓線頭的結(jié)全部朝下。梭子也是我們掛川獨有的。一般織的時候要將線纏在織機的捲筒上,而我們那裡不繞捲筒,只是讓線穿過就可以了,然後再穿過梭子旁的小孔,就可以往下織了。

絲線浸溼以後輕輕地擰一下就上機,而且最好是一氣呵成,否則,絲線一干就又變硬了。這樣一個線團能織40公分長、30公分寬的一段。

這種梭子在我們掛川地區(qū)叫“抒”。有些用來織葛布的織機下邊都帶有一組滑軌,從前,織屏風(fēng)用的料子,布面都是很寬的,所以,是利用滑軌來穿梭子的。現(xiàn)在不用織那麼寬的布了,這種帶滑軌的織布機也就少多了。

絲線用的是麻或混紡絲線,像和服的帶子織出來就很結(jié)實,過去用的比較多的是木棉、麻、絹等。經(jīng)緯線都用藤蔓纖維來織的也有,只不過織出來的布不很細膩。

“葛布”在織法上與其他材料不同的是,它的絲線不需要捻。因爲,它那同絹一樣的光澤一經(jīng)捻就會被捻沒的。用“葛布”做的隔扇面光光閃閃,甚至能使整個房間都能因爲有了它而變得更明亮。

“掛川城樓”又重新整修了,那裡邊有個“天守閣”,其中裝飾著我和我母親合作製作的一幅隔扇。因爲幅面很寬,所以需要兩人並排在一起織才行。一方飛梭這方就要接住,如果情不投意不合是幹不好這個的。

我拿來的這架織機是我們掛川的五年級學(xué)生在學(xué)校裡用的,所以比較矮,但是,織的功能一點兒都不差。這是我爲了借給學(xué)校而特地訂做的。

近來,“葛布”也有染顏色的了。和服的帶子呀錢包什麼的,都能用化學(xué)染料上色,也用從自然中提煉的染料,“葛布”上色很快,而且,染了色也還不失光澤。

現(xiàn)在我們織的東西中壁掛最多。價格也越來越便宜,像錢包才賣1500日元(約合人民幣100?元),不過還是稍有賺頭兒的。

織坐墊的套所用的絲線是麻或化纖混紡,非常結(jié)實,可以用一兩代人呢,清洗也沒有問題。因爲本來就是在溼的狀態(tài)下織的,所以耐水性也是很強的,而且,這種材料還不容易髒。除了這些東西以外,我們還做草編鞋和帽子。帽子只在夏天的時候做,做出來以後很快就賣光,訂貨多得不得了。這種帽子很輕很輕,而且把他們團成一團放進口袋裡,等再拿出來立刻就能恢復(fù)原樣。

持續(xù)到下下代的接班人

我的兒子作爲第五代的繼承人現(xiàn)在也在織“葛布”,另外,兩個孫子,老大似乎對這個沒什麼興趣,倒是老二表示要繼承這個,我也打算開發(fā)開發(fā)他的能力,所以,有幸的是我那裡倒沒出現(xiàn)斷後的問題。

其實如果做得好,這手藝倒也是個能賺錢的行當。只是不能太貪,慾望一大就容易失敗。靠一點點的累積能保證吃飽飯應(yīng)該是沒有問題的。因此,我們家的東西標價都比較低,爲了讓更多的人能購買,比如:和服的腰帶是八萬五千日元(約合人民幣5700元,通常和服的腰帶都在20到30萬日元左右),很便宜吧。

不久前在山形縣舉辦的“古代紡織工藝展賣會‘上,我們的東西賣價最低,便宜得連我們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其他作坊賣的價都很高,我當時就想,賣那麼高的價會有人買嗎?

最近我們正在京都的高島屋百貨店舉辦“日本傳統(tǒng)展”,今天我就是從京都趕來的,在那兒,我也表演給前來參觀的客人們看了。

以前,抽絲的活兒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婆婆們乾的,現(xiàn)在60歲上下的“年輕”婆婆也開始多起來了。

這種傳統(tǒng)的產(chǎn)業(yè)就是這樣,不太有年紀輕的人願意幹,在我們那兒,像於接線頭兒活兒的還有九十幾歲的老婆婆呢。她們多是已經(jīng)不能再繼續(xù)下地幹農(nóng)活兒了,但是又不願白白呆著,就找些像這樣接線頭兒的活兒來做。有時還會找上門來要求呢。

應(yīng)該感謝二宮金次郎先生(江戶時期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學(xué)家),正是他的教誨影響了我們整個掛川地區(qū),讓那裡的人們覺得勞動不是件痛苦的事。

今後我們還是堅持不賣高價,爲此,我們也在做各種研究。

機器跟手工到底有什麼區(qū)別?機器畢竟不能完成粗絲細絲搭配的工藝,並且,上機織的時候,如果沒有統(tǒng)一的強度會很容易斷,尤其在穿梭的時候。而手工在這點上就不同,手能使絲線緩慢地穿過。

今後我們還想用細絲線試著做夏天穿的西裝??墒?,打了線結(jié)的地方總是會麻麻扎扎的,我們也在考慮是否在機器上解決這個接線頭兒的問題,總之有待研究的問題還很多。

我去沖繩採訪的時候正趕上“沖繩感恩節(jié)”(每年5?月在沖繩當?shù)?,漁民們爲感謝海神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梅雨也剛剛結(jié)束。鎮(zhèn)上的人們都集中到有很多自由市場的漁港,在那裡鋪上坐墊,搭起帳篷,還有各式各樣的盒飯、酒和來自各地的客人,一個熱鬧異常的景觀。這是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

絲滿是“海人”的大本營?!昂H恕闭f的就是那些乘著鯊舟去遠海打魚的優(yōu)秀的漁夫們。鯊身在沖繩叫做“撒巴尼”,(沖繩方言的音譯),在絲滿曾經(jīng)有過製造最傳統(tǒng)的沖繩鯊丹的船匠。

鯊舟,原本是用一整根的原木掏空後製造的,現(xiàn)在已變成了木板跟木板組合在一起的工藝品。但是它的形狀,還有造船的理念都原封不動地傳承至今。鯊丹上雖然沒有龍骨,但操起帆來去遠洋,它卻是條非常優(yōu)秀的船。過去,活躍在奄美到西南諸島的海域裡的都是這種鯊丹,有的船甚至在今天還在用。

船的底板跟從前一樣還是剝不來的。整個船體都不用一根鐵釘,就靠鼓形的楔子、木鋸子和竹釘來完成整條船的製造。熟練的船匠甚至只要決定了船的寬和長以後,連圖紙都不需要就能造好一條。只是現(xiàn)在幾乎沒有了新船的訂貨,造的船也都是爲感恩節(jié)而用的。從前,每逢這樣的節(jié)日,漁夫們就把自己平日裡打魚用的船裝飾一番來慶祝,現(xiàn)在,用的都是特意爲感恩節(jié)制造的鯊丹。

船長六七米,寬爲七八十公分,這就是一般的鯊丹的尺寸。揚起帆能達到每小時10海里的速度,爲防水在船體抹上鯊魚油,只要用的人精心,又經(jīng)常維修的話,這種船能用一個世紀。鯊舟就是這麼一種充滿了傳說的船。

在絲滿還有幾個製造鯊丹的船匠,大城正喜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出生在1925年,今年已經(jīng)69歲。大城作爲第四代船匠,有著四十幾年製造鯊舟的經(jīng)驗,經(jīng)他的手製造出來的鯊舟超過四百艘?,F(xiàn)在,他的兒子們已開始繼承他的手藝,在絲滿從事造船業(yè)。作爲副業(yè),大城還製作三絃琴(沖繩當?shù)氐囊环N三根弦的樂器)。

大城的船現(xiàn)在更多的是被博物館收藏。面對鯊舟,大城爲我們講述了製造它的艱難和這種船的優(yōu)良性能。

我是大城正喜,沖繩的船木匠。20年前我做的一條船就收藏在千葉縣安房市的博物館裡,這次來參加這個活動,我又從那兒把那條船借了出來。

我做鯊舟已經(jīng)四十幾年了。過去,平均一個月做一條,一年下來就是十二條。

四十幾年來大大小小的總共做了四百六十多條了,現(xiàn)在我的兒子已經(jīng)繼承了這門工藝。從前做的船現(xiàn)在還用著的也有百十來條吧。

沖繩縣的絲滿鎮(zhèn)是一個別名爲“海人”的鎮(zhèn),那裡的漁師們打魚的技術(shù)很高,使用船隻的技術(shù)也很高,他們用的就是這種鯊舟。鯊舟的好處得到了奄美大島的漁師們的認可,於是,在沖繩島光復(fù)以後,出現(xiàn)了一個超忙的時期,訂貨接連不斷,有時甚至要等二年才能排上隊,那可真是一個忙活的年代。

現(xiàn)在做的船都是用來參加感恩節(jié)活動的,不過我早先做的船也還有人在用。雖然強化玻璃鋼的船已經(jīng)形成了趨勢,但是,還是有隻覺得木造船好的漁師。

做木造船的手藝人幾乎沒有了,就連我不是也都退下來了嗎?現(xiàn)在由我的兒子來繼承了。參加感恩節(jié)用的鯊舟的訂貨是來自各個地方的,而且還必須要木製的,因爲只有木製的船在翻船的那一瞬間纔會立刻翻過身來,這一點是玻璃鋼船力所不能及的,玻璃鋼船普遍比較重,一旦翻了船就只會順勢沉下去。甚至當船的一例進了水,就會造成船體傾斜,而且這一傾斜就不會再平衡過來。

第155章 大功告成第147章 內(nèi)幕第276章 文人學(xué)士第72章 十二美人第139章 文人相輕第65章 半刀泥第124章 第二道難關(guān)(舵主想不起來了怎麼辦加更)第272章 何爲筆法第15章 銀藍兔毫第284章 流派之爭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148章 史上最乾淨的人第324章 椴木織第125章 磨石如磨心(舵主我是楊大大加更)第46章 善工堂專場第205章 騙人的電視劇第259章 命中註定第17章 渾然天成第298章 一木值千金第134章 被招安的高手第323章 百裡挑一的絲第39章 仿品?第280章 亂花漸欲迷人眼第50章 裝逼神器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327章 最後決戰(zhàn)第119章 鈴朱而墨韻增輝第276章 文人學(xué)士第273章 歷史的個性第197章 女生外嚮??!第123章 刀鋒戰(zhàn)士第329章 巔峰對決第167章 咫尺千里第119章 鈴朱而墨韻增輝第110章 橫行霸道第289章 原始美第258章 打眼第311章 找死第106章 什麼叫底蘊第161章 國仇家恨第242章 驚天大劫案第121章 百一硯第140章 化繭成蝶第195章 史上最牛包工頭第26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第310章 埋地雷第12章 意外收穫第224章 絹壽八百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15章 銀藍兔毫第326章 無名的堅守第65章 半刀泥第240章 水上漂第93章 打響第二炮第119章 鈴朱而墨韻增輝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237章 不解之謎第130章 壽山行第7章 不傳之密第102章 洗揭補全第69章 師傅坑徒弟第101章 四大功第173章 白石VS大千第26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第213章 文物大搬家第225章 故宮秘寶室第242章 驚天大劫案第292章 詩詞的真相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297章 空間藝術(shù)第285章 甲骨第181章 泥美人第81章 家賊難防第279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36章 核心機密第196章 基因決定命運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298章 一木值千金第2章 獨具匠心第205章 騙人的電視劇第247章 神秘的賞奇齋第239章 青山居第325章 鯊船第210章 成王敗寇第152章 投名狀第36章 核心機密第96章 這就是命!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268章 鑑定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238章 沉船之謎第191章 國寶中的國寶第37章 青花之謎第4章 王老邪第209章 青樓第一人第265章 掃貨第2章 獨具匠心第122章 莫欺少年窮
第155章 大功告成第147章 內(nèi)幕第276章 文人學(xué)士第72章 十二美人第139章 文人相輕第65章 半刀泥第124章 第二道難關(guān)(舵主想不起來了怎麼辦加更)第272章 何爲筆法第15章 銀藍兔毫第284章 流派之爭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148章 史上最乾淨的人第324章 椴木織第125章 磨石如磨心(舵主我是楊大大加更)第46章 善工堂專場第205章 騙人的電視劇第259章 命中註定第17章 渾然天成第298章 一木值千金第134章 被招安的高手第323章 百裡挑一的絲第39章 仿品?第280章 亂花漸欲迷人眼第50章 裝逼神器第250章 自成一派第35章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第327章 最後決戰(zhàn)第119章 鈴朱而墨韻增輝第276章 文人學(xué)士第273章 歷史的個性第197章 女生外嚮?。?/a>第123章 刀鋒戰(zhàn)士第329章 巔峰對決第167章 咫尺千里第119章 鈴朱而墨韻增輝第110章 橫行霸道第289章 原始美第258章 打眼第311章 找死第106章 什麼叫底蘊第161章 國仇家恨第242章 驚天大劫案第121章 百一硯第140章 化繭成蝶第195章 史上最牛包工頭第26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第310章 埋地雷第12章 意外收穫第224章 絹壽八百第307章 修仙皇帝第15章 銀藍兔毫第326章 無名的堅守第65章 半刀泥第240章 水上漂第93章 打響第二炮第119章 鈴朱而墨韻增輝第231章 黃金萬兩腳下踩第237章 不解之謎第130章 壽山行第7章 不傳之密第102章 洗揭補全第69章 師傅坑徒弟第101章 四大功第173章 白石VS大千第26章 酒香不怕巷子深第213章 文物大搬家第225章 故宮秘寶室第242章 驚天大劫案第292章 詩詞的真相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297章 空間藝術(shù)第285章 甲骨第181章 泥美人第81章 家賊難防第279章 知識就是力量第36章 核心機密第196章 基因決定命運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298章 一木值千金第2章 獨具匠心第205章 騙人的電視劇第247章 神秘的賞奇齋第239章 青山居第325章 鯊船第210章 成王敗寇第152章 投名狀第36章 核心機密第96章 這就是命!第163章 打蛇七寸第60章 督陶官後人第268章 鑑定第260章 真真假假第238章 沉船之謎第191章 國寶中的國寶第37章 青花之謎第4章 王老邪第209章 青樓第一人第265章 掃貨第2章 獨具匠心第122章 莫欺少年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江县| 友谊县| 镇巴县| 满城县| 大庆市| 白河县| 盐津县| 稻城县| 临颍县| 鄂伦春自治旗| 稻城县| 深泽县| 藁城市| 郎溪县| 关岭| 泸州市| 泗阳县| 夏津县| 滦南县| 闸北区| 炉霍县| 连山| 阳谷县| 蓝山县| 蓬安县| 浪卡子县| 昔阳县| 龙州县| 剑阁县| 泸溪县| 昭平县| 亚东县| 通海县| 万山特区| 彰化市| 报价| 武威市| 双柏县| 东兴市| 建始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