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僞時除須讀懂書畫作品上的文字和他人題跋外,有時還要參閱很多文獻記載,因此具有一定的古漢語閱讀能力是二個基本的條件。又因書畫作品中常包含書信、奏札、題贊、序跋、詩詞等多種文體,所以對一些特定的,尤其是具有時代特徵的文章體例、行文格式、習用詞語等都應有所瞭解。中國古代,文學與書畫的關係極爲密切,書法家作書常抄錄古人的或自作的詩文自不待說,就是繪畫也多追求文學的意蘊。宋元以後,文人畫佔據畫壇的主導地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更成爲畫家的基本藝術主張。因此,在畫幅上題寫古人的
詩句,或標明寫某某人詩意等是十分普遍的現象。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文學知識,就能發現作僞者在這方面的漏洞。一件號稱元人的作品卻題寫了明人的詩句,當然是必僞無疑的了。
書畫辨僞有時還要運用文獻考訂的手段,因此對目錄;版本、校勘等文獻學常識也應有所瞭解。
運用歷史文化知識來判斷書畫作品的內容是否符合歷史事實也是辨僞的一種手段。在後人的作品中出現前代的事物是可能的,但毫無疑問,在前人的作品中出現後世的事物則是絕不可能的。因此辨僞者應儘可能地多瞭解一些有關古代典章制度、器用形制、生活風尚以及紀時方法、避諱慣例等方面的歷史文化知識。
此外,張瑜的《怎樣鑑定書畫》、謝稚柳的《鑑餘雜稿》、徐邦達的《古書畫鑑定概論》等,皆屬從事書畫辨僞者必讀的指導性著作。楊仁鎧主編的《中國書畫》對作僞、鑑藏等問題多有論及,也很有參考價值。
瞭解作僞的手法,掌握辨僞的方法,懂得評價的基本原則,是從事書畫鑑定者的基本功,辨僞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些基本功是否紮實。下面就分別談談這些問題。
1.書畫作僞的主要手法
書畫作僞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作僞者的手法頗爲繁複,不過歸納起來看,主要有以下數種。
這是指書畫本身及名款、印章、題跋等全由作僞者自做的一種作僞方式。此類僞作又可分摹、臨、仿、造四種形式。
“摹”是指依照原作影寫摹拓。摹法書的方法大體有三種:其一,將較透明的紙蒙在真跡之上,以淡墨細線據映現的字跡勾出輪廓,然後取下,用墨填成;其二,將紙蒙在真跡上,不勾線而直接用筆摹寫;其三,綜合上述二法,即先勾淡墨線,然後用筆摹寫,此法較廓填易見用筆。工筆人物畫和花鳥畫,及早期的勾勒山水畫,也可採用摹的方法。摹雖可得原作之形,但缺乏筆墨神采,有時還會將行草書的牽絲和人物畫的衣紋搞錯。尤其是宋代以後,行草盛行,其用筆更縱放隨意,而繪畫的技法也更復雜,出現了破染兼施的山水畫等,用摹的方法更容易顯出破綻,故作僞者多以臨來取代摹。
“臨”是指對著原作臨寫。也有人先在稿本上勾摹出大致輪廓,然後將紙絹復其上,對著原作臨寫,此法可稱“半摹半臨”。臨多用於較奔放的行草書和較寫意的繪畫,它較摹靈活自由,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筆墨呆滯刻板的弊病,但也不可避免會稍離原作的形貌,甚至還會露出寫者本人的面目。實際上,臨寫者爲了儘可能接近原作,就須邊看邊臨,而這也使臨本在運筆、結體的自然生動,行款、構圖的相互呼應等方面受到牽制,從而不可能達到原作的程度。
“仿”是指仿效某書畫家的藝術風格和筆墨技法,進行“自由”寫作。仿本一般無原作爲藍本,作僞者多憑自己的想象,或依據某些有關的舊聞和著錄製成。有些雖有原作參照,但僅略取大意,並不照本臨、摹,故也屬仿製。古代的一些大名家如明沈周、文徵明、惲壽平、石濤等,後人學其書畫者極多,有些人長期研習某家書畫後能在筆墨、結構、佈置等方面與之頗爲相似,於是就可按其大意,從事仿作,如張大幹即以善仿石濤著稱。舊時的假書畫作坊也常使學徒長期臨學某家書或某家畫,學成後便大量仿製。仿較摹、臨自然生動,但容易露出仿者的本相,而且藝術水準也難以達到原作者的高度。
“造”指不管時代風格和個人風格,憑空臆造。所造對象多是作品罕傳的歷史名人或冷名書畫家,意在無從對證,難辨真僞,易於欺人。此類僞作多半技巧不高,故較易識別。
這是利用一些書畫真跡進行改頭換面的一種作僞方式。一般是將無款畫改成有款畫,小名家改成大名家,時代晚的改爲時代早的。明清時此類僞作極多,其具體手法無奇不有,不勝枚舉,但大體不外乎改、添、減數種。
“改”是最常見的作僞手法之一,即通過刮、挖、擦、洗等方法除去近人或小名家書畫作品上的名款、印章,改成古人或大名家的款印。
“添”是將無款的書畫作品添上名家的款印;或在後代的冷名畫家名款前加添前代名稱;或在末尾空白和空頁處添上僞款印;或添上僞造的名家題跋等。其目的是爲了把時代提前或擡高身價。此外還有加添筆墨、顏色以趨時尚的。
“減”是指除去原作者的署款。有些冷名書畫家的作品本幅上有另一大名家的題跋,於是作僞者便將原作者的款題印記一併割去,使人誤以爲題跋的名家即是原作者。有的還將“某某人題”的“題”字改成“畫”或“作”字。
上述作僞手法多會留下一定的破綻,如挖、刮、擦、洗必然會使紙絹產生傷痕;補上去的紙絹則氣息較新,且有與原來紙絹不同的光、色;後添的款題不但筆法難與原作一致,而且墨、色也浮而不沉。尤其是原作者與僞託的名家在藝術風格上多不相符。
這是指拆裂、截割古書畫,將其挪移拼配,重新組合的一種作僞方式。運用此種移花接木之法,可使一件作品變成兩件或三件,也可使殘破的數件合成形式上較完整的一件。其具體手法頗多,或拆下真的題跋配上僞作的書畫;或以僞作的題跋配上真的書畫;或將殘畫上的完好款題移在它畫之上;或將冷名書畫家的真跡與名家的僞作拼湊成套;或移改殘件,拼湊成幅等等。此類僞作常會在整件或整套作品的內在聯繫上露出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