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鈍刀直切下刀,在鈍刀入石之際,因爲刀鈍,需要克服石料產(chǎn)生的阻力,需要大力氣,而使石料產(chǎn)生自然的崩濺脫落。
出來的線條,斑駁蒼老,如同經(jīng)歷滄桑鉅變的古碑斷碣,歲月磨礪之後形成的自然特徵,由此形成吳昌碩蒼古渾厚的寫意式印風。
同樣字體,如果選擇薄刃快刀下手,入石更輕鬆,石料因爲刀具鋒利,線條光潔,是斷金切玉的整齊,也由此形成光潔平整的工筆式印風。
吳昌碩不拘泥於程式,道理很簡單,不講刀法,刻就是了,刀法就是把印面上不需要的材料部分去掉,僅此而已。
“安吳朱硯濤收藏金石書畫章!”
“這是……用釘子刻!”
魯善工又拿起一方印章,吃驚不已,方明山看見笑道:“吳昌碩最起初學印也是從浙派的切刀開始學的,切刀徐進,一點點對印面進行處理?!?
“發(fā)展到後來見到秦漢古印之後,發(fā)現(xiàn)秦漢印,渾古樸茂,心竊儀之,每一奏刀,若與神會自謂進於道?!?
“其實那個時候,他已經(jīng)完全有自己的印學思想,不自卑,不迷信,不究派別,不計工拙,以堅實的基礎求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自秦漢印始,大量刻印,最終養(yǎng)成純熟刀法,想要在石面達成什麼樣的效果,手中的刀就可以達成什麼樣的效果。甚至能用釘子刻?。 ?
魯善工不由感嘆,沒有刀法,像獨孤九劍,無招勝有招。
手中已不拘於刀,心中更是不拘泥於刀法,對石性熟悉已經(jīng)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
忘掉那些衝、切、趙派、齊派,不去想這一刀像誰,一心以達成印面效果爲目的,這纔是正確的刀法論。
刀法靈活多變,或衝中帶切,或切中帶衝,甚至切中帶削。把衝刀的猛利、挺勁、爽快與切刀的含蓄、渾樸融爲一體,將書意和刀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自己如同海綿,內心拼命苛求吸收新的經(jīng)驗,趕緊又拿起一塊,只見印面及文字線條失去原先平整光潔,變得殘缺不全。
可恰恰是這些殘缺給人以古樸、含蓄、渾厚、蒼拙等特殊的審美效果,彷彿是自然造化使然。
“殘缺刀法!”
這又是吳昌碩的獨門絕技,在傳統(tǒng)的衝切刀法的基礎上,輔之以敲、擊、鑿、磨或借用砂石、鞋底、釘頭等,極大地豐富篆刻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
方明山也拿起一塊印章,敬佩道:“印面施以殘損之法,不僅是爲表現(xiàn)古意,更是透過殘損之表,深入探求一方作品的意境?!?
“一殘損之點,都置於一印整體佈局之中,如同一印中的一點一畫,不僅與印面文字相諧調配合,同時每一殘畫殘點,又各具其筆意與刀意,使殘缺成爲形成藝術特色的一種手段,一種表現(xiàn)技巧,一種個人風貌。”
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刀法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
方明山越說越投入,魯善工時不時幾句點評直指人心,一針見血,這讓他這個老江湖居然有種相見恨晚之感。
魯善工只是隨口說一句,分散對方注意力,自己全力以赴利用難得機會,全神貫注吸收眼前二三百塊名家精品。
不愧是國內第一篆刻團體,底蘊深厚之極,基本上都是吳昌碩和趙之謙的精品力作。這波經(jīng)驗刷的太爽,以至於讓他產(chǎn)生一種奇妙的飽脹感。
就好像面前是滿漢全席,吃到最後竟然彷彿吃撐了?
當然只是精神上的錯覺而已,雖然不是每塊印章都能觸發(fā)金手指,可二三百塊下來,最少也吸收五六十次經(jīng)驗記憶,瞬間讓他的篆刻水平如同做火箭一般,一飛沖天!
“好傢伙,這次爽呆了!”
魯善工心滿意足放下最後一塊印章,腦子好像喝過陳年美酒,暈乎乎,輕飄飄,美妙之極,無法用言語形容。
心中有種東西不斷萌動,不停發(fā)酵,彷彿要破繭而出,就差某個契機。
方明山?jīng)]有注意到魯善工的變化,也沉浸在大師高超技藝中,自顧自道:“篆刻之道,也需要一脈相承。比如齊白石學吳昌碩,吳昌碩學趙之謙,三人同根同源,又獨樹一幟,各領風騷?!?
“說起趙之謙和吳昌碩,淵源更深,他們算是半個老鄉(xiāng),趙之謙是紹興人,而吳昌碩則是安吉人?!?
“吳昌碩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就酷愛詩書篆刻藝術,後來戰(zhàn)亂四起混戰(zhàn),全家被迫流亡在外,後來與家人走散,到處乞食混日,直到21歲纔回到家鄉(xiāng)?!?
“因爲在外受盡欺負,內心非常自閉,雖然在藝術的道路上鑽研不斷,但總覺得不會有人認可和欣賞他,十分痛苦。而趙之謙已經(jīng)是個36歲的藝術大師,風頭無兩?!?
“後來趙之謙來到安吉參加一個親人的酒宴,吳昌碩聽說就找他訴說心裡的煩惱,趙之謙看完作品後,覺得非常不錯。但要想有所改變和突破,必須要從改變他的內心開始?!?
“趙之謙讓吳昌碩幫個忙,招呼其他賓客,自卑的吳昌碩雖然有些不安,但感覺也不是太難,就答應了下來?!?
“當晚他按著趙之謙的意思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笑容可掬地幫人倒酒端菜,熱情地找孤獨的人聊天,每個人都對他報以微笑,人們都邀請他坐下來一起吃,但是他都婉拒?!?
“直到酒宴結束,吳昌碩卻還沒有吃晚飯,趙之謙把吳昌碩拉到身邊來,向大家正式介紹整晚都在服務的吳昌碩,說他是非常優(yōu)秀的年輕藝術家,很有潛力,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
“大家很驚訝,紛紛給予問候,希望和他交朋友。第二天就相約一起去到吳昌碩家裡參觀,欣賞他的作品並給予很多讚美。從此以後吳昌碩終於找到自信,敞開心扉。”
“廣交朋友的同時,更積極投入到藝術中去,廣收博取,書法、繪畫、篆刻三藝並精。十幾年後就成爲後海派藝術的開山代表,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齊名爲海派四大家。”
說完放下印章,感嘆道:“一個人越自卑,別人越走不進他的心裡,也就越無法被人接受和理解,要想改變自己的環(huán)境,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內心。”
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劃過魯善工心頭,瞬間迷茫散盡,曙光初現(xiàn),彷彿破繭重生,化蛹成蝶,一股淡淡的喜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