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善工對這種消息十分感興趣,說不定就能找到線索,畢竟有金手指,任何只言片語都有可能成爲尋寶關鍵。
“說起他們之間的怨恨,當年故宮成立後,張繼想謀求故宮副院長職位。但易培基因其懼怕太太,只給他做故宮內的文獻館館長,理由是張原本就神經,又要聽神經太太的支配,不能讓他當家。”
“後來副院長的夢落空,張繼很不愉快,他們夫婦從此對易培基產生芥蒂,與易培基結下了樑子。”
“話說故宮處置無關文史物品期間的一天,崔振華想進故宮看看處理的綢緞皮貨。門衛不認識她,不放她進來,讓她去買票,她不買。”
“門衛問她姓什麼,她說我姓天!門衛說她是瘋子,崔振華是有名的河東獅,脾氣火爆,便破口大罵起來。衆人圍觀越來越多,有人認出崔振華的身份,便放她進故宮。”
“哪知剛一進去,就碰到李宗侗,崔振華心中有怨氣便破口大罵起來,搞得李宗侗十分莫名。李宗侗本是富家大少爺出身,脾氣也不小。此時平白無故遭到崔振華一陣搶白,心中老大不高興。”
“不僅不肯低頭向崔振華賠不是,反而直接頂撞她說:你既然今天來看皮貨,就應該提前通知我,那我就會預先吩咐警察讓你到這邊來。你不早告訴我,怎麼能怪我呢!”
樑海生無奈搖搖頭,作爲故宮幾代大管家,自然瞭解其中內幕。不過畢竟是晚輩,這種事也只有耿寶昌有資格堂而皇之說出來。
“崔振華挾怒回家,進門便叫張繼向易培基告狀,企圖由易來懲處李宗侗,以解心頭之恨。然而易培基素知崔振華的秉性,聽說此事後採取息事寧人態度,置之不理。”
“如此一來,崔振華不禁大光其火,覺得易培基是在有意偏袒女婿李宗侗。其實如此雞毛蒜皮的小事,氣量大的人也就算了,但張繼夫妻偏不死心,認爲要想懲治李宗侗,就必須連易培基一起搞垮。從此開始暗中蒐集有關易李二人不軌的材料,伺機報復。”
魯善工嘆口氣,真所謂小人和女人難養也!
“後來政府行政院決定將故宮寶物南遷,這牽涉到各方人士的切身利益。張繼主張遷往西南,院長易培基提出南遷滬上。行政院駁回張繼的計劃,這讓他爭取2萬元遷徙費的想法打水漂,張繼懷疑又是易培基搞的鬼,恩怨再添一成。”
“整理南遷文物時,職員蕭襄沛把一個鳳冠裝在箱內,但因箱小冠大,不能封蓋。於是他便把冠上的珠子摘下,裝入箱內,然後封釘。”
“這一做法,按說是違規操作,破壞原冠的原真性,一般要給以告誡或記過的行政處分。但這個錯誤,恰巧被一直在找機會報復的張繼抓住小辮子。他當時兼任司法院副院長,便找來一手提拔的檢察署署長鄭烈,給蕭襄沛扣上破壞古物,以僞換真的大罪名,提起訴訟。”
“不但在報上大吹特吹,還擴大事情的嚴重性,嫁禍到易培基身上,說易培基指使蕭襄沛盜寶,人贓俱獲。結果蕭襄沛被判處有期徒刑數年,成爲所謂易培基故宮盜寶案的替罪羊。”
“檢察官到庫房檢查時,凡認爲不是真品的或者名不副實的,就指爲易培基指使他人盜換。還請來黃賓虹幫助鑑定文物真僞,並將認定的贗品、僞作封存起來,共計62箱,作爲易培基盜寶的罪證。”
“很多人認爲清宮古物中不應有贗品,因而贗品和僞作必是故宮博物院主管古物的人以僞易真,如有數量短缺就是被主管者盜走,而當時兼任古物館館長的正是易培基。”
“最後結果出來,說易培基陸續將保管之珠寶部分盜取真珠1319粒,寶石526顆,以假珠調換真珠者9606顆,以假寶石調換真寶石3251顆,其餘將原件內拆去珠寶配件者?1496處……爲數甚巨,均一律佔爲己有!”
魯善工不由咋舌,好傢伙,真是官字兩張口,隨便怎麼說都行?
誰說清宮沒有贗品?別的不說,就連千古名畫富春山居圖都是後仿,真跡反而被乾隆當成假的仍在一邊幾十年。
樑海生聽完長嘆口氣,鬱悶道:“當時張少帥也在京城,他是見過世面之人。有人向他吹風說:現在外面有好多蓋著乾隆御璽的字畫,都是故宮盜賣出去的。”
“他不屑一顧駁道:這些有乾隆御璽的字畫,前清的時候就流到外面。溥儀沒出宮之前我就買到過不少,你們怎麼說是他們偷盜的呢?不要被人笑話了!”
耿寶昌喝口茶,無奈道:“可惜懂行的人太少,特別是當時的官員,各個心懷鬼胎,民衆只會隨波逐流,誰會真正調查?”
“易培基曾將事實真相分別向政府和司法部陳述,但都泥牛入海。有心辯解,無申訴機會,隨後只能放棄反訴。易培基案由最初的部分處置故宮遺物、打折購買遺物的雞毛小案,演繹成利用文物南遷之際以假換真、監守自盜的大案要案。”
“五批南遷國寶運送完成後,易培基感到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考慮到故宮博物院的影響和國家的聲譽,於是決定辭職。”
“女婿李宗侗因爲當初貪小便宜,未在規定時間購買皮毛,被人抓住把柄,也只好辭職。不過易培基也曾一再表示,再等幾年,政局好轉,只要自己一息尚存,便會申訴。但是他的這一想法卻直到臨終也未能實現。”
“最後留下一幅對聯:最毒悍婦心,沉冤縱雪公爲死;誤交賣友客,閒官相攘謀競深。”
“可悲!可嘆啊!”
樑海生有些打抱不平道:“解放後我們從當年作爲易培基盜寶案罪證的所謂贗品中,清點出文物真品多達2876件,其中一級品501件。”
“說明當年誣陷易培基盜寶案中的很多鑑定,都是錯誤的,不都是所謂易培基作的假。說起來,清宮藏品中歷來就不乏贗品僞作,而也有真品被誤認爲是贗品。”
“做所謂點查報告的專家,其實外行居多,加上鑑定時間倉促,有不少誤斷。比如將鍍金的銅器定爲金器,將料器定爲玉石器,把銅鼎定爲香爐。還有當時被太監們盜去的不完整的珍珠寶石等,也都算在了易培基的所謂監守自盜上。”
魯善工趁熱打鐵,追問道:“難道他們真的清清白白?”
“這……”樑海生一愣,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只能看著耿寶昌。老爺子皺皺眉,分析道:“易培基的人品還是信的過,當年他可謂風光一時,從黨校校長、教育總長、農礦總長、故宮院長,就連蔣某人事後曾經點評說,易是書生,豈可誣爲盜,此案應慎重處理。”
“可他的女婿李宗侗?人品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