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畫做假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歸根結蒂卻不外乎兩大類,即地地道道的守全做假和利用古書畫做假。
完全造假的書畫大多數(shù)是通過勾填、臨摹、摹擬大意、憑空臆造、利用舊裝潢等方法來實現(xiàn)的。
總的說來,真跡生動流暢,氣韻自然,而勾填做假的僞品,終究顯得板滯,用筆也生硬無法。
舊書畫做假通常採用挖(或刮)款、添款、改款、挪移題跋、拼湊畫心、“轉山頭”、長卷割裂分段等等方法。大多是將無款畫改爲有款畫,小名家改爲大名家,時代晚的改爲時代早的。
還有一種做假的方法被稱爲“魂子”做假,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揭二層。採用這種方法做假的通常是年代不久的夾宣紙本書畫。作僞者將平宣紙的後畫一層揭下來,其上有前面一層滲透過來的墨、色,與原本相差不遠,然後作僞者將後一層按照前面一層上的書畫形象加以修飾(如果是字,則填墨,如系畫則要點染設色),加鈐印章,再裱褙起來。
明代萬曆到清代乾隆時期,江蘇蘇州地區(qū)有少數(shù)具有一般繪畫能力的人,專以做假畫爲生。後人稱這種假畫爲“蘇州片”。
“蘇州片”是有侷限性的。因爲是模仿別人的,缺乏創(chuàng)造性,筆法也虛弱無力。
河南造
大約明末清初時,河南開封地區(qū)有人專做假的唐宋元名家書法,如唐代顏真卿、柳公權,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鮮于樞等,可以說唐宋元的書法名家應有盡有。這種假書法作品,被人稱作“河南造”。
不論從墨色、印章或質地等各個方面看,“河南造”都表現(xiàn)出地區(qū)性做假的特點。
“湖南造”是大約清代康熙至道光時期在湖南僞造的一批書畫,名頭大多是明末清初的所謂“節(jié)烈名人”,或不常見的冷名書畫家,如楊繼盛、楊漣、周順昌、史可法等等。
“湖南造”容易辨識,它的質地特殊,既不用紙,也不用絹,均爲綾本。“湖南造”做假的方法如下:將僞造的書畫染色後,用水大力洗刷,綾(或緞)表現(xiàn)的亮光被洗去了,看起來就顯得灰暗、陳舊。
廣東造
“廣東造”以絹本重設色人物爲主,也有少數(shù)山水和花卉,大都是宋徽宗標題寫在本幅上,揭開後畫絹的背面爲白色的,而且正面的墨跡一點也沒有透過來。這是由於做假時膠礬用得太重所造成的。由於膠礬太重,絹絲變得毫無骨力,用手一碰就往下掉末。
“後門造”指的是地安門(俗稱後門)一帶僞造的假畫,以清代“臣字款”畫,清代宮廷如意館書畫家以及清代的某些官僚,在他們爲皇帝創(chuàng)作或臨摹的書畫作品上,所署名款的上邊均寫有“臣”字,一般人稱之爲“臣字款”書畫爲主。
“後門造”的水平比較低下,畫法很少變化,僞造的清宮收藏印章往往是漫無規(guī)律地亂打一氣。
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江蘇揚州地區(qū)有人專做石濤的假畫,山水花卉各種題材都有,畫的風格比較奔放,字體的面貌特殊,字的撇與捺像是皮匠刀的形式,一般人稱這種字體爲“皮匠刀”。“皮匠刀”做假的技巧低下,不論畫或字都是固定的路子,變化很少。
解放前,上海有個做假書畫的小集團,專做有著錄的假畫。他們有繪畫、寫字、刻印、裝裱等分工,所做出的假畫與原作極爲相似,即便放在一起,也看不出有什麼太大的差別。
代筆書畫是個特別複雜的問題。過去有許多畫家以賣畫爲生,他本來只能畫山水,而買者要求他畫花鳥,有的畫家只能畫花鳥,而買者卻要他畫人物,由於種種原因,畫家又不好說不會畫,只好請別人代畫,這樣就出現(xiàn)了有些畫是畫家本人畫一部分,別人畫一部分,但款是本人寫的;有些畫是完全由別人代畫的,但款是畫家自己落的這樣一種情況。
代筆書畫同完全做假的書畫還是有所不同的,有些書法雖然是別人代寫的,不是本人親筆,卻是經過本人同意了的,印章也全是真的。有些繪畫雖然別人畫了一部分或畫了全部,但款或印卻是本人書寫或鈐蓋的。這樣一類東西可以說是半真半假,雖次於真跡一等,但同完全作僞相比畢竟有所不同。
元代柯九思《清秘閣墨竹》軸,這幅畫是柯九思爲倪瓚畫的,“清秘閣”是倪瓚的齋號。該畫款雲:“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秘閣因作此卷,丹丘生題”。下鈐“柯氏敬仲”
朱文方印,四角均有柯九思印記,左上角爲“敬仲畫印”朱文方印,左下角爲“錫訓堂章”白文方印、右上角爲“
奎章閣鑑書博士”白文方印,右下角爲“訓忠之家”白文方印。這幅畫上柯九思的印章就有五方,這在他的其它作品上是少見的。此畫的右中下部有倪瓚的收藏印兩方:“倪瓚之印”白白文方印、“經?齋”朱文方印。從畫竹的風格來看,具有濃厚的元人氣息,竹本挺拔而又含蓄,竹葉先用淡墨而後用濃墨,石頭以圓形畫成,完全是元代的風格。畫上款字的書法字體與柯九思的其它作品上的字的寫法相同。質地紙爲精製的簾紋紙。
從流傳過程來看,時代中期爲項元汴所藏,鈐有項氏印章三方;明末爲歸來(希之)所藏,鈐有“希之”朱文方印;清代爲卞永譽所藏,鈐有卞氏“式古堂書畫”等書藏印四方;後來爲安岐(儀周)所藏,鈐有“儀周鑑賞”白文長方印;再後爲清官收藏,鈐有乾隆五璽,並有乾隆題七律詩一首,最後爲龐元流暢收藏,鈴有龐氏收藏印一方。
這幅畫從各方面來看,都沒有使人懷疑的地方,而且流傳有序。所以,我們可以作出結論,這件作品確係柯九思真跡。
《蘭亭序摹本》神龍本,此卷題跋特別複雜,有部分記語題名是拼湊的,第一段題跋紙上北宋許將等人題名、第四段題跋紙上元代天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無名氏、元統(tǒng)乙亥(公元一三三五年)吳彥輝(炳)題名,王守誠元代至正乙酉(公元一三四五年)、吳炳至正丁亥(公元一三四七年)題名一行都是由吳炳藏石本上剪下來拼湊上去的(吳炳藏石本見於明代朱存理《鐵網珊瑚》卷一著錄)。此捲上的南宋人永陽清叟和元人趙孟?二跋也系拼湊上去的。因爲趙跋於元工元貞元年乙未(公元一二九五年),比郭跋於元代至元三十年葵已(公元一二九三年)恰恰晚了兩年,由於趙跋連於南宋人跋紙上,所以反而居於郭之前了,何況更無項元汴之前的騎縫印,顯而易見,拼湊上去的時間當在項氏收藏之前。除去這幾段題跋紙外,此卷還有元代郭天錫、鮮于樞、鄧文原,明代李廷相、文嘉、項元汴諸家的題跋記語,這些題跋記語均真,並且都是題這件作品的。
通過對這幾件書畫作品鑑定過程的敘述,我們可以瞭解,書畫的時代氣息與書畫家的個人風格是鑑定的主要依據(jù),但其它各種輔證材料也不能忽視,有些輔證材料往往對書畫的真僞起到一定的保證作用,尤其是在書畫的時代氣息與書畫家的個人風格無法判明印證的情況下,往往就只能以各項輔證材料來做爲鑑定真僞的依據(j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