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

大寧新城還在修建之中,本身連城牆都並不完善,城內百姓民戶、積蓄糧草,數量都非常稀少。

何況大寧處在塞北,過去明朝的時候就是因爲糧草轉運困難,所以明軍才主動放棄了大寧衛(wèi),將大寧內遷。

幾年前安北大都督府駐節(jié)大寧,靠著劉芳亮數度掃北搜套的威名,開始了重建大寧城的工作。

廣袤的千里大草原上,風吹草低見牛羊,一派空曠平坦、無險可守的原野上,順軍要設法幾乎可以說是從零開始,修建起一座嶄新的城市。

在這個過程中,還不免遭到周邊遊牧部落的襲擊。

雖然東蒙古諸部已經瓦解,曾經執(zhí)蒙古牛耳的察哈爾部,已經淪爲了十幾個不足千帳、互相攻伐不休的小部落。

可也是正因爲這樣,朝廷的威名和法令,只能震懾住那些有名號的酋首豪帥,卻震懾不住一些或數十騎、或百餘騎,小股來襲擊大順百姓的馬匪。

劉體純卸任安北大都督的職務以後,本來品級地位等同於內地經略使的大北督一職,便淪爲了虛銜。

正好當時的大長公主李徽柔,與其夫興平伯高元照正因納妾之事鬧分局,齊國大長公主因此常居宮中,還將兒子會寧王李淳和也帶到了宮中。

天子常見李淳和相貌雄壯,有類太祖,大長公主又不斷進言,希望爲會寧王謀取一個顯赫的官職。

李來亨正因爲安北大都督淪爲虛銜,沒有勳臣大將願意出任這個職務感到煩惱。

畢竟安北大都督現在唯一的差事,就是出塞去修大寧城,實際上就是一個監(jiān)工的活。

但因爲前任的大北督是劉體純,所以後繼者的資望總也不能低於劉體純過多,還是需要在開國元從重將中選擇一人出任。

大多數勳帥們,如何願意去做這個監(jiān)工差事?

正好就讓年紀輕輕的會寧王去擔任大北督好了,反正會寧王李淳和是宗室郡王,由他繼承劉體純的職務,想必劉體純心中也不會有什麼芥蒂。

李淳和雖然沒有太多實際的軍政事務經驗,但是反正安北大都督也不過一虛銜而已,他就算什麼都不會,那去監(jiān)工辦差,總是會的吧?

這能出什麼事!

結果誰能想到,準噶爾大軍迂迴萬里,沿阿爾泰山北麓疾馳行軍,一戰(zhàn)兼併喀爾喀,再戰(zhàn)南下察哈爾,一舉就把順準大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從西域和雪原,變成了距離北京近在咫尺的大寧一帶。

會寧王李淳和身邊只有千餘士兵,大多還不是精銳的戰(zhàn)兵,只不過是些充數的工人而已。

原先活動在漠南草原一帶的零散東蒙古部落,也紛紛聚攏到了僧格渾臺吉的旗幟下面,蒙古大軍兵力暴增,雪球越滾越大,很快就逼近了大寧城。

當時城中百姓都恐慌不已,會寧王李淳和的左右親隨,居然都在當夜逃竄,其他士兵、民工也是同樣逃散屢禁不止。

他的幕僚們也都勸說趕緊拋棄大寧城,逃回關內地區(qū)。但李淳和身爲大順宗室,走了母親的後宮路線,才謀取了安北大都督的虛銜,奉天子之命修建大寧城,此時若拋棄大寧城自己逃回關內,豈非讓公主蒙羞、令天子齒冷?

李淳和看到糧乏兵病的景象,就把糧草、財物全部裝載到大車上,佯裝撤退,宣佈即將率軍撤出大寧來穩(wěn)定軍心。

實際上,李淳和認爲東蒙古部落皆叛,漠南草原處處爲敵,一旦出了大寧城的城牆,這支順軍部隊根本不可能活著看到長城的邊牆,一定會在半路上遭到蒙古部落的襲擾截擊,最終全軍覆沒。

他先用緩兵之計穩(wěn)定軍心,接著便開始積極佈置城防。

李淳和以要拆毀大寧城爲藉口,動員城中百姓、民工拆除民宅的建材,得以收集了大批門板、木材、磚石,作爲之後守城的必要材料。

接著他又命帳中幕僚統(tǒng)計全城百姓人丁數量,號稱是爲了編組南逃時的隊伍,將所有婦孺老弱、男女壯丁,全部按照籍貫、年齡、性別,編組爲若干標。

這一舉措,在之後也產生了很大作用。

當準軍圍城時,雖然人心一時大亂,但由於大寧城居民都已經接受了軍事化的改編,所有人都被編入某標某旅中,因此局勢很快就安定了下來,沒有因爲準噶爾人的突然襲擊而潰敗。

此外城中乏糧,所以李淳和還是藉口將要撤離大寧城,而且撤退時要燒城,將城內百姓私藏的糧食,全部收集到了一起,進行統(tǒng)一分配。

這保證了糧食分配的極高效率,也避免了無謂的浪費。

雖然到了大寧保衛(wèi)戰(zhàn)後期,城中缺糧情況越發(fā)嚴重,甚至守軍將所有的驢子、騾子、戰(zhàn)馬、馱馬、駱駝,也都全部宰殺。

但大寧城,始終沒有出現吃人肉充飢和餓死百姓的情況。

當三個多月後,權將軍李瑋羣、制將軍李元胤率部解圍時,大寧城中軍民,雖然人人都面黃肌瘦,一副行將餓死的模樣,可到底沒有出現真正的普遍饑荒。

這無疑是得益於會寧王李淳和,在圍城戰(zhàn)一開始的時候,就對城中的全部物資進行了嚴格的管制調控。

他意識到大寧保衛(wèi)戰(zhàn),很可能將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堅守之戰(zhàn),因此還特意在準軍完全圍城以前,親自率兵出城捕殺牛羊走獸,放火焚燒水草,好抹平敵人在持久戰(zhàn)方面的優(yōu)勢。

所以大寧圍城戰(zhàn),雖然總共打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但是隻有第一個月時,準軍是集中了佔據絕對優(yōu)勢的三萬多人兵力攻城。

等到第二個月時,準噶爾人便爲了讓隨行的牛羊逐水草而居,把大量兵馬分散到了各地遊牧就食去了。

大寧守軍的守城壓力,因此大大減少了。

朝廷雖然將主力全部付與劉芳亮,全力組織西軍遠征搗巢,力圖利用準噶爾主力在東蒙古一帶活動的絕好機會,徹底控制天山和伊犁河谷一帶。

但是天下清議譁然,爲了應付輿論,也是爲了應付大長公主的壓力,李來亨還是重新啓用了大將郭君鎮(zhèn)坐鎮(zhèn)北京,並將開封宮中宿衛(wèi)軍也一同派遣北上,又從各家勳臣府中抽調富有軍事經驗的護衛(wèi)奴僕上千人,又組爲一軍。

第一百二十章 阿濟格東路軍第五十二章 謝明弦第一百零三章 東虜醜類第七章 左鎮(zhèn)第一百二十三章 萬炮齊發(fā)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大清天下無敵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一百四十六章 守門員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內皆兄弟第五章 闖營一小卒(下)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一百六十一章 最後一戰(zhàn)(七)第一百三十三章 李來亨:多難興邦吧第八十三章 方以仁失策第三十五章 襄陽陷第二十二章 始興王第六十八章 羅老帥別這樣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五十六章 葉方實學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二十八章 血戰(zhàn)無名山(下)第十四章 郭君鎮(zhèn)的勝利第一百零七章 少虎帥破陣(二)第十九章 北上商洛山(上)第九十八章 方太師第三十九章 小虎隊第一百六十九章 殺掉李來亨啊第一百二十三章 鐵馬收取興慶府第五十七章 燧發(fā)槍成軍第三十二章 滿洲的國運不久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奔楚(八)第四十三章 姜大將軍第二十八章 洛陽春光好(五)第五十九章 大清南征闖孽第一百八十八章 復仇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八十四章 熔天化地,聲震宇宙第七十八章 黃河巋然不動第七十六章 撲夷陵(二)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五十六章 賀鎮(zhèn)精騎(三)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一章 太原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三十五章 裱糊匠史可法第五十八章 刀馬旦(上)第六十六章 太平天國之謀第一百二十五章 孫傳庭在西線第五十七章 漕運整頓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一章 幼辭在開封其七十五章 遠征天山第一百零四章 決戰(zhàn)在開州嗎第八十一章 勇士捐軀第一百四十二章 傳庭死,大明中興矣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三十二章 遏必隆嗅到危險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一百一十一章 長安血夜第七十七章 夢迴劉宗敏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二十章 明末順初第三十四章 鰲拜震驚了第八十七章 討賊聯(lián)軍來了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八十六章 絕地反擊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七章 九江之戰(zhàn)第三章 李天下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六十四章 大順使者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十六章 赤蛇蛻皮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與烈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東師已入燕京城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六十一章 進士館第十一章 兗州軍民第三十六章 馬寶臨機決斷第六章 裕州人第四十一章 不可期門受戰(zhàn)第二章 顧炎武第一百一十六章 奔楚(六)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八十五章 雷厲風行李來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始县| 石柱| 滨州市| 寻甸| 呼图壁县| 香河县| 开封县| 巴楚县| 金昌市| 碌曲县| 原阳县| 南宫市| 从江县| 怀仁县| 石嘴山市| 延长县| 龙江县| 子长县| 南阳市| 镇沅| 古交市| 民权县| 绥宁县| 团风县| 始兴县| 北川| 三明市| 宣恩县| 朝阳县| 新蔡县| 建水县| 新竹市| 通海县| 定南县| 苗栗市| 辽宁省| 土默特左旗| 化隆| 和田县| 扎兰屯市|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