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68章 備用方案

只是說到具體的作戰方式,郅都拿出的預案,卻又讓劉榮有些遲疑了。

根據郅都的預測,如果高闕之戰果真在臘月發起,那即便少府內帑拼盡全力,也依舊避免不了將士們,因寒冷的天氣而出現非戰鬥減員。

——臘月,也就是冬十二月,是北半球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間。

而涉冰過河,突襲高闕,也必然是半夜突襲作戰。

冬十二月的凜冬,夜半時分,而且還是塞外的高闕、冰封的河面……

這種種客觀條件結合在一起,郅都給出的大致結論是:點燃高闕之戰的先鋒部隊,至少要有三萬人成功渡河,並維持戰鬥力。

而這,至少需要郅都帶著五萬人,從博望城趁夜出發。

也就是說,戰爭爆發之前,漢室就要先遭受高達兩萬人的非戰鬥減員。

不會死太多人。

大部分人只是凍傷,嚴重點的因傷致殘,情況好一些的,也不過是被凍的暫時失去戰鬥力。

但這個數字,也依舊是讓劉榮——讓明白‘慈不掌兵’這個道理的劉榮,都不免有些遲疑了。

五萬人從博望城出發,到了河對岸的高闕下,就只剩三萬可戰之兵;

這還只是先鋒。

先鋒部隊打響戰鬥,自然還要有後續主力部隊跟進,發起對高闕的全面攻擊。

就連先鋒都有五萬人——哪怕是按‘先鋒三萬人’來算,跟進的主力部隊,也至少要有五到八萬。

這,就是十萬人以上的兵力投入了。

且不說這十萬人,有多少人會被活活凍死,又或是如當年,白登山上的南北兩軍禁卒那般,被凍傷、凍殘。

單就是這十萬人的禦寒衣物、攻關軍械,以及酒肉等額外禦寒手段等等,都是一筆無比龐大的支出。

當然了,只要高闕打的下來,一切都好說。

文景之治爲漢家積攢下的家底,足夠支撐劉榮掌控下的漢室,發起至少數十場高闕之戰,又或是三到五場漢匈全面戰役。

但這並不意味著劉榮,能將這豐厚家底當做試錯成本。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如果高闕能拿下來,那即便拿出少府內帑一成以上的家底,劉榮也不會心疼。

因爲值。

劉榮也同樣能接受成千上萬,乃至數萬人的傷亡。

還是因爲值。

高闕,值得劉榮投入相當程度的成本。

但正如郅都方纔所言:無論如何,攻打高闕,都絕不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甚至都不是一筆肯定能做成的買賣。

最理想的結果,自然是漢家以合理範圍內的最小代價,如千八百號人陣亡、幾千人傷殘的代價,在極短的時間內奪得高闕。

但最糟糕的結果卻是:漢軍將士死傷無數,傷亡慘重,府庫投入巨大,戰鬥久不分勝負而陷入拉鋸。

最終,漢家損失一大批戰鬥骨幹,軍心士氣、民心民意一落千丈,府庫耗費海量的資源,卻只能灰溜溜的從高闕撤回博望城。

而後,便是匈奴人必定會發起的反撲。

博望城首當其衝,幕南地區陷入動盪,北地、隴右一線,又要再度成爲漢家需要佈置防線的邊境、前線。

最要命的是:後面這一種糟糕的結果,成真的概率不低於三成!

而前面那種最理想的狀況,達成的可能性卻不足兩成。

餘下五成,則是漢家付出慘痛的代價,終如願奪取高闕,卻也一戰而傷筋動骨,短時間內無力再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只能艱難固守高闕。

這樣一來,高闕非但無法成爲漢室進一步擴張勢力,進而野望河西、幕南的戰略支點,反而還會成爲匈奴人給漢家‘放血’的刀口。

往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匈奴人都會年年來攻打高闕,漢家也會不斷派出新生力量,補充高闕的兵力損失。

一直不斷的死人,一直不斷的運輸後勤物資。

直到最終,要麼是府庫被耗空,漢家只能放棄高闕,甚至更進一步放棄河套,退回長城內;

要麼,是漢家在府庫被耗空前緩過勁來,卻也沒了繼續進取的民心、士氣等條件,進退兩難……

明白了這些,其實就不難理解劉榮先前,那句‘高闕系我漢家國運’的真正含義了。

從軍事角度上來講,這場高闕之戰,漢家唯一的目標,就是不計成本、不惜代價的拿下高闕。

戰爭結果,只有拿下高闕、沒拿下高闕這兩種。

但若是把視角拉長,從單看這一場高闕之戰,衍生到看整個漢匈未來戰略走向的高度,那此戰,漢家要做的就不單是拿下高闕了。

——首先要快!

漢家必須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最好是十到十五日之內,無比迅速地拿下高闕!

因爲攻堅戰,一旦被拖入拉鋸階段,就大概率無法成功,且極其打擊軍心士氣,乃至於民心民意!

只有快,漢家才能在幕南地區的其餘匈奴部族沒反應過來、還沒來得及源源不斷支援高闕前,相對輕鬆的將高闕拿下。

一旦戰事拖延,那高闕的防備力量,必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強、攻打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使得戰爭的走向,愈發朝著不利於漢家的方向發展。

所以,速戰速決,是漢家必須要做到的。

其次,便是傷亡。

還是那句話。

劉榮手裡有錢。

父、祖合力締造的文景之治,爲劉榮留下了極其豐厚的家底。

如果是要花錢,那再多的錢劉榮都花得起,也捨得爲高闕花。

但人命——將士們的傷亡狀況,卻不是劉榮舍不捨得的問題,而是天下人能不能接受、能不能認可的問題。

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尋常百姓,都一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甚至是沒離開過自己所在的縣、鄉。

跟他們說高闕多麼多麼雄偉、多麼多麼難打,他們沒見過,便自然體會不到。

他們只知道:僅僅只是一場攻堅戰,漢家就死了不知多少大好兒郎,又有多少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落下傷殘,從此成爲了家裡的累贅。

而且這一切,不會是他們道聽途說來的,而是親眼看著左鄰右舍,乃至自己家的頂樑柱,淪落到那般悽慘的下場。

他們也不會明白高闕的重要性,以及高闕對漢室未來戰略部署的意義。

他們只知道:死了很多人,殘了很多人。花了很多錢,就得了個故秦遺棄的破關隘。

這仗打的不值。

這仗,不該打。

有了這次的經驗,下次再要打仗,他們就會說:別了吧?

也別跟我說河西有多大、幕南有多好了。

當年也說高闕怎麼怎麼著,拿下就怎麼怎麼著;

結果死了那麼多人,傷、殘那麼多人,十里八鄉家家戴孝。

消停幾年吧~

安生種地不好嗎?

說到此,慈不掌兵這個概念,只可能爲掌權者、‘掌兵’者所接受。

作爲被掌的兵,底層民衆非但不可能認可這一概念,甚至還會對接受這個概念的人感到憤怒!

因爲慈不掌兵的內在邏輯,是不要將必要的犧牲視作洪水猛獸,要接受戰略目標的達成,是需要承擔一定代價、犧牲的——這一客觀事實。

但在底層羣衆,也就是這一邏輯的‘受害者’眼中,犧牲,根本不存在必要與否。

犧牲就是犧牲,戰死就是戰死。

雖然戰死也算是一種榮耀的死法,但他們只能接受別無選擇的犧牲。

他們只接受在戰爭中,自己被逼不得已,退無可退,完全沒有活路,只得無奈戰死;

卻絕對無法接受原本有活路、原本不用死的自己,卻被上層將官主動犧牲掉、主動送進必死的陷阱當中。

——他們希望自己犧牲後,上官表現出來的是惋惜、自責;

而不是對此早有預料的理所當然。

所以高闕之戰,漢家除了需要速戰速決、儘快佔領高闕外,還要將傷亡數字,儘可能控制在合理得範圍之內。

什麼是合理得範圍?

根據劉榮根據過往經驗,所得出的大致估算:一支由五百人,而且大概率是同一籍貫的五百人所組成的司馬,平均每有一個人陣亡,就需要有三個人因功得到封賞。

而且這三個因功得到封賞的人當中,至少應該有一個人,要和那位陣亡者同屬一伍。

此外,這五百人的司馬,陣亡人數最好不要超過五十人,且絕對不能超過百人。

只有這樣,民衆纔會將戰死者,歸類爲‘運氣不好’,又或是自己沒本事。

因爲有那三個因功得封——尤其還有一個和自家大概率沾親帶故的小子,也因功得封作爲參照;

便不會有人覺得,自家的兒郎陣亡,是因爲漢家打了一場不該打、贏不了,亦或是需要用人命堆的戰爭。

只是運氣不好罷了;

只是時運不濟罷了;

只是技不如人罷了……

有了這樣的自我安慰,再加上朝堂的撫卹、優待,以及那些因功得到封賞者作爲榜樣、激勵,才能抵消將士陣亡,對民心民意所帶來的打擊。

具體到這場高闕之戰,這個‘合理範圍內的傷亡’,就更狹窄了。

——高闕之戰,只要漢家得勝,那就是人均都能得到封賞!

且大概率連戰死者,也能得到身後哀榮!

所以這一戰,於戰場上戰歿、傷殘,以及在戰前、戰後非戰鬥減員的人數,至多不能超過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用更直觀的數字舉例,便是高闕之戰,倘若漢家派出十萬人蔘戰,那最多隻能有兩萬五千人,因陣亡、傷殘等原因失去戰鬥力。

聽上去,似乎空間還挺大。

百分之二十五的傷亡率,無論放在哪個時代、哪種文明狀態下的戰爭,都遠遠超過了軍隊的潰敗線。

但別忘了!

郅都方纔剛說過:要想將三萬先鋒送到高闕,郅都就得從博望城帶五萬人出發!

都還沒開打呢,兩萬五千的傷亡指標,就要被郅都用掉兩萬!

就算這兩萬的非戰鬥減員,能有小半非死、非殘,僅僅只是累脫力而失去戰鬥力,這指標也要至少用掉一萬以上!

剩下一萬五千人的指標,且不說夠不夠用在攻打高闕的過程當中了;

——光是主力部隊跟進過程中的非戰鬥減員,都能把這總數兩萬五千的‘預算’給拉爆。

試想一下,如果高闕之戰結束後,老農們聽到的、看到的,是村裡出去的十個兒郎,凍死了一個、凍殘了一個,戰死了一個,戰場上殘了一個;

剩下六個雖都立了功,卻也都是身上掛著彩,或輕或重都受了傷。

換做是你,你會爲了勝利而歡呼雀躍嗎?

你會覺得漢家,這是打了一個‘大勝仗’嗎?

當然不會。

你最多最多,只能接受一人凍死或戰死、一人凍殘或在戰場上傷殘。

餘下八人,得大半都立功得封賞,且不能太過狼狽,不能受太明顯的傷!

只有這樣,你纔會繼續教育你的兒孫:當兵好啊!

打仗能立功!

你看那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打了一場高闕之戰,什麼田宅爵位美嬌娘,全都有了!

什麼?

你說隔壁那個倒黴催?

嗨~

шωш ⊕тTk ān ⊕C ○

打仗哪能不死人吶?

還不是他沒好好磨練技藝,纔在戰場上拉了胯?

這就又給劉榮,以及劉榮掌控下的漢家,出了個天大的難題。

——這個時代的戰爭,並不只是把軍人送到前線那麼簡單。

十萬人的作戰部隊,哪怕是在內陸作戰,都需要至少兩倍數量的民夫、青壯,來負責後勤輜重的運輸,以及一些輔助性工作。

而高闕之戰,是在塞外。

按劉榮最保守的估計來算,哪怕高闕之戰,漢家真的只投入戰役最低需求:十萬戰卒,也需要徵發至少三十萬人以上的民夫,來充當後勤運輸兵,又或輔兵。

四十萬人,在臘月凜冬的塞外,打一場攻堅戰!

還得速戰速決,還得控制傷亡——而且是包括非戰鬥減員在內的傷亡!

留給劉榮的選擇,也就只剩兩個了。

要麼想辦法,竭力避免,最好完全避免漢軍將士,因天氣因素而出現非戰鬥減員。

也就是給將士們百分百做好保暖,將凍死、凍殘、凍傷的人控制在個位數。

要麼,通過某種方式——比如幾萬大軍潛入高闕,同時一對一抹脖子,兵不血刃拿下高闕之類,來極大限度的降低戰鬥過程中的傷亡。

二者都不大現實。

但劉榮,卻似乎非選一個不可……

第498章 轉戰!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528章 單于庭第448章 墨家?第549章 學術紛爭第238章 宗祠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95章 女人心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57章 楚王有病吧?回家晚了第490章 變天了第351章 新軍!歇一天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484章 爆!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432章 策問第486章 絞肉機?第484章 爆!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430章 人才啊第491章 捷報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343章 考校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41章 迭代!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479章 冰雕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122章 暴君!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465章 酷吏?回家晚了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238章 宗祠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章 左膀右臂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488章 駭人!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90章 變天了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53章 竇王孫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桿子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49章 戰鼓擂第162章 記住了?第406章 傻了吧?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419章 考題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549章 學術紛爭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369章 詭寂第315章 活該!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41章 回去再說!第365章 物論第159章 社稷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53章 竇王孫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426章 歲末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98章 陛下口諭!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484章 爆!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11章 幽冥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37章 且瞧著吧
第498章 轉戰!第217章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61章 變天了吧?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528章 單于庭第448章 墨家?第549章 學術紛爭第238章 宗祠第201章 死曾不若匹夫第295章 女人心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57章 楚王有病吧?回家晚了第490章 變天了第351章 新軍!歇一天第525章 不怕問題暴露!第484章 爆!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460章 戰略格局第410章 八方英才聚長安第432章 策問第486章 絞肉機?第484章 爆!第464章 國之爪牙,戰克之將第85章 我要做太子!(求首訂)第428章 唯纔是舉?第430章 人才啊第491章 捷報第134章 請父皇稱太子第343章 考校第234章 進退兩難吶第441章 迭代!第424章 神特麼漢使!第479章 冰雕第502章 篝火晚會第122章 暴君!第423章 曹皇后的手腕第465章 酷吏?回家晚了第294章 五月已過!第238章 宗祠第285章 曹皇后:又要女人?第3章 左膀右臂第506章 屁股決定腦袋第427章 百年大計第488章 駭人!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5章 我好怕啊第490章 變天了第364章 赳赳老秦第396章 天翻地覆第53章 竇王孫第362章 有棗沒棗打一桿子第526章 遠大目標第261章 好迂腐的程不識第449章 戰鼓擂第162章 記住了?第406章 傻了吧?第319章 得隴望蜀?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419章 考題第521章 思想進步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257章 樑內史,別來無恙否?第549章 學術紛爭第296章 不孝有三?第492章 普天同慶?第415章 儒家的真面目?第442章 和平分手第472章 墨家的覆滅歷程第369章 詭寂第315章 活該!第394章 ‘那’個男人第41章 回去再說!第365章 物論第159章 社稷第252章 英烈之後?第345章 意料之外的紕漏第140章 合作愉快第53章 竇王孫第447章 快刀斬亂麻第281章 遊牧之民的噩夢第426章 歲末第244章 邊牆有變?!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98章 陛下口諭!第489章 高闕即下!第413章 趙禹之怒!第484章 爆!第310章 郅都,沒有擔當啊第473章 當代墨鉅子?第311章 幽冥第262章 殺人放火金腰帶?第389章 進退兩難第379章 主 主爵都尉?第393章 新的秩序第68章 好戲,開場了第248章 竇太后的大局觀第37章 且瞧著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肃省| 临潭县| 无棣县| 盐山县| 高陵县| 茶陵县| 吉安市| 安塞县| 宿松县| 贵德县| 清远市| 屏山县| 南通市| 兴山县| 永仁县| 搜索| 婺源县| 迁安市| 湖北省| 蓬安县| 泰兴市| 绍兴县| 来宾市| 平凉市| 临城县| 图木舒克市| 南川市| 内江市| 蒲江县| 息烽县| 周宁县| 来凤县| 唐河县| 东平县| 梁山县| 长春市| 遵化市| 绥德县| 衡东县| 大石桥市|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