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正文_第72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四節)(72)

(72)

李侔來遵,早有秦任安頓好了住所,那本是秦任自己的府邸,他見李侔一行實在無處安頓,於是秦任只好自己割愛,主動讓賢,況且府內下人,也分撥一半,慷慨奉上。

易銘勸不過,就只好同意了,他早些時候召見楊承藩,叫楊承藩將他衆多宅院敬獻一處出來,可這老傢伙不置可否半天不吭聲,易銘失望之極,因怡晴就在一旁,不好對他發脾氣。好在秦任高風亮節,主動將自己府邸奉上,這纔給了易銘個臺階下。秦任還和琦玉協商,又從女營,調撥了不少妙齡女子,充入府內,以作差遣。至於吃穿用度等,也是考慮萬全、妥帖周到。

李侔由此,算是欠了秦任一個大大的人情,多年以後,秦任不得不慶幸這會兒的明智之舉。

歡迎宴會依舊在易銘府邸大堂舉行,熱烈而隆重,衆人方進大堂,易銘就邀請李侔和他共坐上位,李侔看了看,卻看見上面只陳設了一具寶座。他心裡明白這其中的道道,所以堅決不受,自己強行到分列兩排的座位裡頭去找。

李千秋見了,強拉李侔,要李侔坐在自己身邊。李侔已然不接受,起身往更下面走,又有趙龍甲、朱信等拉著起身想讓,李侔同樣拒絕。

這場面讓易銘一時竟沒有了主意,不知怎樣纔好。大廳內衆人還在客氣地喧鬧著,易銘無奈,和李千秋對視了一眼,於是李千秋站起身來,示意衆人肅靜,然後朗聲宣佈了頭一晚上和易銘商量的決定。

只見李千秋說道:“各位肅靜、肅靜……。”衆人不敢再吵鬧,終於安靜下來。

李千秋走到李侔跟前,拉著李侔左手,邊走邊說到:“主公和我,還有龍甲、朱議長、秦總理等已經商議過了。將軍前些年來,和制將軍一起,帶著我們這一幫人馬,出生入死,轉戰千里。可以說功不可沒,沒有將軍,就沒有我們今天這樣的局面,弟兄們說是不是呀?”

堂上有一些先前故舊,立即表示贊同,均齊聲說:“是啊!”

李千秋拉著李侔,在易銘右首位的座位坐了下來(文臣都在右邊)。這大堂裡只有易銘坐的地方要高出所有人幾級階梯,那是商議定了的安排。

李千秋這時又說道:“有鑑於此,主公決定,任命李侔將軍爲我黔北政務院第一副總理大臣,排名在方以智、顧炎武、尤華、許鐸等之前,主抓外交工作,此決定即時起生效。”他見衆人並未有何不滿和反對的意思,又道:“你們還不鼓掌爲李副總理慶賀嗎?”

李千秋話音未落,大廳響起一陣子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李侔再三推辭,堅持不受,他心裡跟明鏡似的清楚,他心裡想:這可不是當年了,滄桑鉅變、時過境遷。三弟作爲主子高坐在大廳正中,下面都是他的臣屬。自從自己踏上這片土地開始,已然身不由己,從此也不例外成爲自己弟弟的臣子了。而自己身份特殊,在這種情形下,可一定要頭腦清醒,低調做人,更要夾著尾巴,纔是正道。

他這樣想著,於是內心惶恐,不敢接受任命,可哪裡纏得過衆人勸說,易銘也堅持再三相勸,李侔就同意了,心裡卻想:安排我盡做些不著邊際的買賣,他們可真想得出來。

宴會進行正酣,易銘及衆人正在賽酒,那王夫之也喝得七八分到位,站起身來,高聲朗朗,說道:“主公,在下有話要說……。”

堂上衆人,鬧哄哄正各自爲戰喝酒,聽了王夫之這麼一說,都安靜下來,想看看這夫子搞什麼名堂。

易銘對站著的王夫之道:“先生有什麼話,但講無妨。”

王夫之說道:“今日是我黔北一地大喜之日,李侔將軍千里跋涉,終至兄弟重逢,剛纔一番謙讓,名份已定,可謂皆大歡喜。而各地首長、各路統帥,也雲集一堂,正是商議大計之時,在下有幾句話,不說不快,不知主公及衆兄弟以爲如何?”

易銘見他說話間藏頭顧尾,有點不爽,就示意他說,同時堂上有急性子的,早嚷嚷不已,催促方王夫之快說。

王夫之不慌不忙,向易銘長揖一禮,又遍視全場,這才說道:“諸位,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今我黔北一地,吞併四川,氣勢正盛,已然初成氣候。但時下世人,卻不知自身所屬,也無法自稱。說我們是義軍吧!大明其勢甚微、社稷幾近傾覆,我們造的是誰家的反?清廷雖然勢大,畢竟外虜,但總不至於

是造的清狗的反吧?九州之地,本就我漢人天下。這個老百姓有一句話,叫皇帝輪流做,今年到誰家?在下以爲唐宋元明,都是幾百年天下,如今斗轉星移,該十八子坐擁天下了。所以在下斗膽,請主公據川黔而立國,早日登基大寶,然後東征北伐,鼎定天下,諸位以爲如何?”

一席話講完,大堂之上,早就人聲鼎沸,不少人就跟著瞎起鬨。

易銘見這會又要來逼他當皇帝,趕緊說道:“不行、不行!在下才學不濟、德淺行薄,不敢擔此大任……。”

他邊說邊看著李千秋,意思是讓他趕緊站出來引導一下輿論導向。

李千秋卻不待易銘示意,早就站了起來,那大堂衆人見李千秋起身,有話要講,就都安靜了下來。衆人深知,這李千秋乃是個實權派,他的意見非同小可。舉凡黔府之地,大小政令,他簽了字,纔敢下發,甚或大政方針,也要經他定奪,方纔施行。他這個資政雖然不是宰相,然而李千秋權力作用,則幾乎還要大過宰相,所以一干人等,自然更加側耳傾聽。

豈料李千秋所講,卻意外地附和王夫之,李千秋說道:“而農先生高見,我亦有同感,這個此一時彼一時也!去年盛夏之際,範曠範老先生就力主主公據黔地自立,臨朝稱制。只是那時我軍勢微,天下情勢亦不甚明朗,而今主公雄踞西南、兵精糧足,是到了驅逐韃虜、蕩平天下的時候了。只是這個還得從長計議,不知各位有何高見?請各位推心置腹、各抒己見,面陳主公。”

聽了李千秋大嘴一開講出的話,易銘驚訝不已,心裡想:你這廝怎麼也糊塗起來,也經不住這些夫子酸儒的鼓動,硬要把老子往這“皇位”上推。你這孫孫之所以這樣做,是不是覺得擁立老子當了皇帝,以後一代一代下去再傳給你呀?

不過易銘想到他與李千秋,中間隔了一百多代幾千寒暑,所以國祚要維繫承襲到那個時候,恐怕不是很現實。

想到這裡,易銘只好站起身搖著手一陣的反對,但事已至此,哪裡還由得著他。見事情已不可掌控,易銘只好一聲不響,冷眼觀察衆人高談闊論。

那範曠坐在右邊最後一排,聽見王夫之“舊事重提”,早就興趣盎然,按捺不住,正待要猴急猴急表態,搶著這勸進之不世之功,但王夫之棋先一著,範曠一時半會話插不進去。

王夫之見這事兒有戲,於是又娓娓說道:“資政大人高見,在下正是這個意思。只是在下以爲,我黔府佔有川黔,議定國號,頭等重要。在下確信,主公姓李,李者,出自理氏,理徵是也。爲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任大理一職,其子伯益被賜爲贏姓。所以主公這一支,也可能是贏姓後裔。唐時皇族,也出自隴西李氏,就往前說,隴西李氏自秦開始,就是著名的世家。家族裡涌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等人物。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老聃)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是其遠祖。因此,主公又當爲唐室正統,按理應定國號爲“唐”,不知各位以爲如何?”

王夫之剛說完,那範曠終於坐不住了,只見他起身道:“王先生之說法,在下不敢茍同!”

王夫之聽了,也不氣惱,對著範曠道:“哦!請範先生賜教。”

範曠擼擼鬍鬚,稍加思索,說道:“老夫以爲,這個國號“唐”好是好,妙是妙,然而秦爲水德,漢爲火德,所謂黑水而赤火。陰陽五行,古時講究相生。而有明以來,卻講究相剋,要定爲“唐”,則唐爲土德,而明爲火德。主公要是沿用大唐名號,是爲土德,聽說滿清爲水德,有所相剋,所以不妥。在下以爲,應另擇其妥當國號,當爲水德更爲貼切。這相生相剋,要緊得很,就說清廷吧!據說原爲金,後來改國號爲清,是爲水德。至此,明朝總是敵他不過,就是這個道理。主公本就贏秦之後,秦者,水德也!水亦克大明之火,尚黑,所以在下建議定國號爲秦,且朝野上下,自此應崇黑之色。何況我大秦與滿清,同爲水德,不過他那是遼河之水,渾濁不堪不說,還小氣侷促,難以馭我華夏。咱們這如同長江,浩浩蕩蕩,排山倒海,奔騰萬里,氣勢不可阻擋,我們這個專司克他……。”

這範曠一番奇談怪論,堂上衆人不敢辯駁,一個個頻頻點頭,深以爲是的樣子。易銘見這範曠說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有點非“秦”不可的意思,回頭亦徵詢李千秋意見,李千秋卻不答,只是點頭,看

來應是認可了。

易銘沒有主意,望見李侔,似乎有話要說,於是易銘道:“二哥以爲如何?”

李侔本來低著頭正學著抽菸,聽見易銘叫他,嚇了一跳,他杵滅菸頭子,站起身迴避著易銘直視的目光,小心說道:“回主公話,這個國號嘛!這個範先生言之有理,只是在下覺得,我李家本河內博愛縣人,族譜明載爲理利貞之後裔,至於與贏姓淵源,已不可考。所以至於國號稱爲秦,是否妥當,在下以爲還需商榷。要說國號嘛!我以爲是不是可定爲“震旦”!是否妥當?請主公及諸位酌定。”

李侔乃易銘堂兄,一個老樁子傳下來的,他代表老李家表態,抖落出老李家淵源,自然頗有說服力。只不過這“震旦”二字,放在這裡,有點另類,旁人竟一時無話可說。

眼見討論進入死衚衕一般,黃宗羲就起身附和李侔,說道:“李副總理大人高見!在下深以爲是。這震也,疾雷也!燁燁震電、雷霆萬鈞。我震旦就當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天下。這旦者,晨也!眼下我震旦一朝,不正如旦望一般,有了個無比輝煌的開頭嗎?李副總理大人見識精絕,在下佩服,敬請主公定奪。”

他這麼一說,那左邊武將之中,就有幾個聽得懂的不太情願,其中陳步明膽大,走出座位來到大堂中央,說道:“主公,各位同僚,卑職以爲,哪裡有個什麼朝代是兩個字兒的,歷來不都是這個這個夏商周秦漢、晉唐宋元明嗎?這震旦說起來拗口,聽起來刺耳,似乎不妥……。”

陳步明話未說完,誰知顧炎武插話道:“陳總長、陳督師,你有所不知,這個震旦的國號,在下初初聽來,也覺得頗有幾分不同凡響。其寓意深遠、名頭響亮,至於國號有兩個字,也不奇怪,亙古以來,就有中華、華夏、九州之自稱,主公開天下之先河,也是可以的。”

陳步明見易銘頗爲倚重的顧炎武如此一說,不敢爭論,也知道自己斤兩有限,辯不過顧炎武,只好鴉雀無語、退而入席去了。

大堂熱鬧非凡,主要在大秦和這震旦國名上爭執不下,不過隨著討論的深入,“大秦”國號逐漸佔據上風。

易銘見堂上實在吵鬧,本想制止,又覺不妥,他放眼望去,堂上文臣武將,三五成羣、交頭接耳地討論得火熱。易銘看了看身旁,見楊明義站得腿腳僵直,於是突發奇想,問道:“蠻牛,你覺得定個什麼好?”

楊明義站著的身體筆挺筆挺,腦子裡本來在想其他事情,熟料這等軍國大事,易銘竟要問詢與他,他覺得太過意外,以至於楊明義一點兒心理準備都沒有。他於這等場合,從來不敢說些什麼,也沒人要求他說什麼,所以他無非就是充當一個雄性的花瓶。這下子聽了易銘問他,他如何不心慌,於是慌慌張張問道:“主公,您問我?”

易銘點點頭,說道:“對,老子想聽聽你的意見。”

堂上一些人,自然聽到了易銘和楊明義的對話,漸漸的喧囂的聲響安靜下來,然後將眼光齊刷刷朝楊明義看去。

楊明義哪裡見過如此陣勢,他滿臉通紅,不知該怎麼說,回頭看了看易銘,易銘笑瞇瞇看著他,大聲問道:“蠻牛,你說,咱們這個國號定個什麼好?他們說要麼定爲“唐”,要麼定爲“秦”,你看呢?別怕,你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楊明義又傻站著想了一陣子,突然朝易銘跪了,激動萬分地說道:“主公,卑職覺得還是“秦”好。”

“呃!”易銘又問道:“你起來說話,你再說說看。”

楊明義只好站起身,說道:“卑職其他說不上來,卑職只知道凡是稱爲“秦”的,都很厲害,卑職聽說當年秦國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後來又有秦王李世民殺了太子,得了天下。”

楊明義一語說完,易銘早就笑起來,他指著衆人說道:“你們聽聽,楊明義楊副總管心裡頭也是明白得很的呢!好好好,他說得好。”

易銘話音剛落,堂上範曠、王夫之、顧炎武三個就趕緊轉變立場即刻表態,支持以“秦”爲國號立國。易銘又看了看李千秋,李千秋就站起身,說道:“各位同僚,此事非一時可以定論,我看還是要多徵求一下各方意見,然後上報主公,由主公裁定。你等下去之後,可將各自意見分別報來。”李千秋說著,轉身向易銘俯身施禮,又問道:“主公以爲如何?”

易銘點點頭,算是認可,大堂文臣武將,見李千秋表態,易銘首肯,自是不敢反對。

(本章完)

正文_第85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五節)(85)正文_第41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八節)(41)正文_第42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九節)(42)正文_第95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二節)(95)正文_第12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第四節)(12)正文_第61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五節)(61)正文_第66章 第八章:明末四傑(第三十九節)(66)正文_第19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七節)(19)正文_第41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八節)(41)正文_第69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一節)(69)正文_第51章 第五章:初秋大會(第二十五節)(51)正文_第92章 第十二章:流落紅顏(六十節)(92)正文_第8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第二節)(8)正文_第133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四節)133正文_第41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八節)(41)正文_第76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八節)(76)正文_第125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八十八節)(125)正文_第30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三節)(30)正文_第128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九十節)(128)作品相關_第2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引言)(2)正文_第38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七節)(38)正文_第24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十節)(24)正文_第95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二節)(95)正文_第121章 第十七章:重掌乾坤(八十四節)(121)正文_第114章 第十六章:再起波瀾(七十七節)(114)正文_第131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二節)131正文_第49章 第五章:初秋大會(第二十三節)(49)正文_第112章 第十六章:再起波瀾(七十六節)(112)正文_第120章 第十七章:重掌乾坤(八十三節)(120)正文_第80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一節)(80)正文_第74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六節)(74)作品相關_第2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引言)(2)正文_第82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三節)(82)正文_第133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四節)133正文_第60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四節)(60)正文_第136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五節)136正文_第81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二節)(81)作品相關_第1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引言)(1)正文_第34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五節)(34)正文_第107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三節)(107)正文_第106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二節)(106)正文_第123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八十六節)(123)正文_第24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十節)(24)正文_第65章 第八章:明末四傑(第三十八節)(65)正文_第128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九十節)(128)正文_第95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二節)(95)正文_第104章 第十四章:入主京城(七十節)(104)正文_第52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二十六節)(52)正文_第54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二十八節)(54)正文_第65章 第八章:明末四傑(第三十八節)(65)正文_第58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二節)(58)正文_第14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第四節)(14)正文_第60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四節)(60)正文_第59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三節)(59)正文_第75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七節)(75)正文_第109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四節)(109)正文_第72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四節)(72)正文_第143章 第二十章:歧路多歧(九十八節)143正文_第19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七節)(19)正文_第38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七節)(38)正文_第144章 第二十章:歧路多歧(九十九節)144正文_第128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九十節)(128)正文_第90章 第十二章:流落紅顏(五十八節)(90)正文_第93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一節)(93)正文_第78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九節)(78)正文_第32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四節)(32)正文_第76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八節)(76)正文_第123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八十六節)(123)正文_第72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四節)(72)正文_第118章 第十七章:重掌乾坤(八十一節)(118)正文_第25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一節)(25)正文_第55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二十九節)(55)正文_第41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八節)(41)正文_第88章 第十二章:流落紅顏(五十七節)(88)正文_第100章 第十四章:入主京城(六十七節)(100)正文_第6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第一節)(6)正文_第122章 第十七章:重掌乾坤(八十五節)(122)正文_第43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九節)(43)正文_第82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三節)(82)正文_第109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四節)(109)正文_第60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四節)(60)正文_第20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七節)(20)正文_第106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二節)(106)正文_第44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二十節)(44)正文_第19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七節)(19)正文_第132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三節)132正文_第21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八節)(21)正文_第141章 第二十章:歧路多歧(九十七節)141正文_第103章 第十四章:入主京城(六十九節)(103)正文_第54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二十八節)(54)正文_第93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一節)(93)正文_第141章 第二十章:歧路多歧(九十七節)141正文_第97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四節)(97)正文_第61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五節)(61)正文_第111章 第十六章:再起波瀾(七十六節)(111)正文_第47章 第五章:初秋大會(第二十一節)(47)正文_第56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三十節)(56)正文_第81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二節)(81)正文_第42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九節)(42)
正文_第85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五節)(85)正文_第41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八節)(41)正文_第42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九節)(42)正文_第95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二節)(95)正文_第12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第四節)(12)正文_第61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五節)(61)正文_第66章 第八章:明末四傑(第三十九節)(66)正文_第19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七節)(19)正文_第41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八節)(41)正文_第69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一節)(69)正文_第51章 第五章:初秋大會(第二十五節)(51)正文_第92章 第十二章:流落紅顏(六十節)(92)正文_第8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第二節)(8)正文_第133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四節)133正文_第41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八節)(41)正文_第76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八節)(76)正文_第125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八十八節)(125)正文_第30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三節)(30)正文_第128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九十節)(128)作品相關_第2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引言)(2)正文_第38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七節)(38)正文_第24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十節)(24)正文_第95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二節)(95)正文_第121章 第十七章:重掌乾坤(八十四節)(121)正文_第114章 第十六章:再起波瀾(七十七節)(114)正文_第131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二節)131正文_第49章 第五章:初秋大會(第二十三節)(49)正文_第112章 第十六章:再起波瀾(七十六節)(112)正文_第120章 第十七章:重掌乾坤(八十三節)(120)正文_第80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一節)(80)正文_第74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六節)(74)作品相關_第2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引言)(2)正文_第82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三節)(82)正文_第133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四節)133正文_第60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四節)(60)正文_第136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五節)136正文_第81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二節)(81)作品相關_第1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引言)(1)正文_第34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五節)(34)正文_第107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三節)(107)正文_第106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二節)(106)正文_第123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八十六節)(123)正文_第24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十節)(24)正文_第65章 第八章:明末四傑(第三十八節)(65)正文_第128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九十節)(128)正文_第95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二節)(95)正文_第104章 第十四章:入主京城(七十節)(104)正文_第52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二十六節)(52)正文_第54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二十八節)(54)正文_第65章 第八章:明末四傑(第三十八節)(65)正文_第58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二節)(58)正文_第14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第四節)(14)正文_第60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四節)(60)正文_第59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三節)(59)正文_第75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七節)(75)正文_第109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四節)(109)正文_第72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四節)(72)正文_第143章 第二十章:歧路多歧(九十八節)143正文_第19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七節)(19)正文_第38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七節)(38)正文_第144章 第二十章:歧路多歧(九十九節)144正文_第128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九十節)(128)正文_第90章 第十二章:流落紅顏(五十八節)(90)正文_第93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一節)(93)正文_第78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九節)(78)正文_第32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四節)(32)正文_第76章 第十章:幾樁婚事(第四十八節)(76)正文_第123章 第十八章:驚天真相(八十六節)(123)正文_第72章 第九章:兄弟重逢(第四十四節)(72)正文_第118章 第十七章:重掌乾坤(八十一節)(118)正文_第25章 第三章:離奇真相(第十一節)(25)正文_第55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二十九節)(55)正文_第41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八節)(41)正文_第88章 第十二章:流落紅顏(五十七節)(88)正文_第100章 第十四章:入主京城(六十七節)(100)正文_第6章 第一章:石破天驚:(第一節)(6)正文_第122章 第十七章:重掌乾坤(八十五節)(122)正文_第43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九節)(43)正文_第82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三節)(82)正文_第109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四節)(109)正文_第60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四節)(60)正文_第20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七節)(20)正文_第106章 第十五章:亂軍之際(七十二節)(106)正文_第44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二十節)(44)正文_第19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七節)(19)正文_第132章 第十九章:天下復定 (九十三節)132正文_第21章 第二章:迷離縣城(第八節)(21)正文_第141章 第二十章:歧路多歧(九十七節)141正文_第103章 第十四章:入主京城(六十九節)(103)正文_第54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二十八節)(54)正文_第93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一節)(93)正文_第141章 第二十章:歧路多歧(九十七節)141正文_第97章 第十三章:定鼎天下(六十四節)(97)正文_第61章 第七章:天下戰事(第三十五節)(61)正文_第111章 第十六章:再起波瀾(七十六節)(111)正文_第47章 第五章:初秋大會(第二十一節)(47)正文_第56章 第六章:絕代佳人(第三十節)(56)正文_第81章 第十一章:兩方議降(第五十二節)(81)正文_第42章 第四章:初到名城(第十九節)(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中市| 县级市| 沾化县| 韩城市| 康马县| 宣城市| 阿拉善左旗| 肥乡县| 甘洛县| 余庆县| 璧山县| 三河市| 晴隆县| 三门县| 如东县| 措勤县| 仙居县| 平泉县| 延寿县| 霍邱县| 高密市| 临汾市| 屏南县| 林芝县| 南投市| 宜丰县| 灵山县| 潢川县| 藁城市| 平定县| 鲁山县| 本溪| 泗阳县| 辽宁省| 达日县| 泰安市| 高青县| 县级市| 金阳县| 时尚|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