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五章 袁時中之心

亳州和歸德之間有馬尚河這條人工掘成的運河相聯繫,所以闖軍從亳州北上歸德,路途並不艱難,糧秣輜重都可以通過運河來運輸,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可以衝到歸德城下。

也因此,袁時中雖然已經把小袁營剩餘的部隊撤到了歸德府的府城商丘,可依舊放不下心來。他知道李來亨的總兵力約在二萬人以上,以現在小袁營的力量,即使和陳永福的河南鎮合兵一處,也很難和李來亨相對抗。

即便想要據守城垣,發揮防守的優勢,那也要看闖軍的火炮答不答應。

就從潁州之戰的情況來看,李來亨手中的各色輕重火炮,恐怕在二百門以上,這種火力幾乎直追明軍車營編制,實在不可小覷。

潁州之戰時小袁營在軍資器械上,可說是同闖軍拉開了極爲驚人的差距。

這份差距,至今讓袁時中印象深刻。

“楚闖之強,更勝於中原闖軍許多倍,陳鎮千萬要小心提防!”

按理來說,袁時中曾經長期和李自成合營作戰,對闖軍的實力、編制、器械裝備情況,可以說是瞭如指掌,絕不該出現潁州之戰時輕敵的狀況。

可是袁時中從未去過隨州一帶,對於長期在湖廣活動的楚闖軍力具體情況,可說是毫無瞭解。所以潁州之戰時,他才用了應對中原闖軍的戰法,來對付裝備、編制、戰術全都截然不同的楚闖,在又輕敵又不瞭解對方底細的情況下,自然損失慘重。

楚闖強悍兇猛的火力,更給袁時中造成了一種可怕的心理陰影。

他跟著陳德撤到歸德以後,語氣中依舊飽含這種深深的恐懼感,以至於在和陳永福說話的時候,都無法抑制住語氣中的顫抖。

陳永福則不以爲然,他和李來亨、陳藎都有書信往來,自認爲對湖廣闖軍十分了解,並不認爲以他所瞭解到的李來亨之爲人,楚闖戰力能夠勝過中原闖軍幾分。

即使楚闖由於湖廣盛產糧食,物質基礎更爲豐厚許多,在陳永??磥恚膊粫^中原闖軍實力太多。

而中原闖軍雖然戰力也相當不錯,可在陳永??磥?,李自成的勝利更多是由於明軍上下的全面腐敗。

像他陳永福,不就一再於李自成手底下虎口拔牙嗎?

可見闖軍雖強,但也不至於強大到不可對抗的地步。陳永福更爲擔心的反倒是逐漸逼近大運河的清軍,東虜歷年來的勝利,早已在所有明軍的心中造成了遠勝於袁時中對闖軍的那種心理陰影和恐懼感。

東虜之兵,猛如龍、悍如虎,兇頑之處,不可以人類計之。

這就是陳永福的想法。

他先讓兒子陳德帶小袁營的部隊稍作休整,接著就對袁時中說道:“袁……袁將軍,現在你的兵馬已經不需要再聽從河南巡、按的命令,以後都和我一樣,直隸于徐州史制臺的麾下。

你不用再擔心出現以前那種被排擠的情況了,史制臺是一個量才錄用、唯纔是舉的好官、賢人,有大才之名。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儘快轉移去徐州,那裡有制臺的標營,劉良佐、黃得功也各自調來一部到徐州待命,只要我們聚在一處,根本不用擔心闖軍?!?

袁時中看陳永福那一臉信心滿滿的樣子,再看爲了組織緊急撤退,一派兵荒馬亂景象的歸德城,不禁感到分外的嘲諷,如此模樣,真的不需要擔心嗎?

他心中滿是不安,勉強笑道:“史制臺的賢名在江淮一帶,何人不知、何人不曉?史制臺願意重用小袁營,我肝腦塗地,也不能報答一二。

只不過李來亨麾下這支楚闖兵馬,和中原各路闖軍都大爲不同。我們在潁州和他交過手,我估計李來亨手上的火炮恐怕不下數百規模,歸德的城防,我可以肯定的說,是絕對抵擋不住闖軍進攻的……徐州恐怕也強不了多少?!?

“哦……原來如此,難怪袁將軍會兵敗潁州。”

陳永福眉毛微微挑起,嘴上是這樣說著,可是袁時中看他不以爲然的表情,便知道陳永福還是沒有真正認清楚李來亨的實力。

不過這倒也正常,畢竟陳永福和陳藎常有書信往來。陳藎寫信給陳永福,目的是爲了勸說他儘快投奔闖軍,所以書信內容大多是鼓吹李來亨的治民之長,少有提及軍事,反而一再表示以陳永福的軍事才幹,足可以冠絕闖軍,一旦投靠闖營,勢必能夠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陳藎這樣說,本意只是爲了煽動陳永福儘快歸順。

可是意料之外的效果,卻是讓陳永福產生了一種李來亨不過如此的錯覺——這其實也沒錯,若論戰場指揮、戰役組織的能力,李來亨肯定是不如多次在李自成優勢兵力下虎口拔牙的陳永福。

陳永福也不是沒有和李來亨交過手,當初在河南的時候,他們也打過好幾次仗,所以陳永福並不覺得李來亨如何厲害到難以對付的程度。

只是此一時彼一時,他當然不知道李來亨在隨州取得大發展以後,有了怎樣脫胎換骨的改變!

現在湖廣闖軍的強悍,並不在於李來亨用兵如何厲害,而是在於湖廣闖軍自身裝備、編制、戰術上的相對優勢。

“袁將軍,你在潁州和渦河兩敗於闖軍,自然受驚不小。不過闖軍有二萬人,兵力倍於小袁營。你們驟然脫離李自成,軍中肯定會有一些混亂情況。

如此形勢之下,兩敗於闖軍,其實也可以說是非戰之罪。”

唉!

看陳永福這種語氣,始終是沒有真正重視楚闖,沒有真正重視李來亨的實力啊!

袁時中心中焦慮,他現在所想的就是大家儘快撤往徐州。如果能和史可法,還有劉良佐、黃得功派來的兵力聚在一處,徐州又是天下有名的雄城,應當就不必擔心會不小心覆滅於李來亨之手了。

“鎮臺大人……形勢緊急,我也不多說了。今後小袁營上下幾千近萬條人命,就全都系在陳鎮臺、史制臺的身上了!”

陳永福微笑著點點頭,又用兩手一起握住袁時中的手,寬慰道:“我們只需在徐州守上一段時間,待東虜退去以後,形勢一定會有轉機。”

袁時中心中哀嘆兩聲,便退出官署。他的兄弟袁時泰一直等在門口,見到袁時中出來以後,立即趕了上去,問道:“大哥!鎮臺如何說的?”

袁時中不願小袁營其他人對於他選擇的這條道路前途擔心,便故作輕鬆道:“陳鎮臺對咱們極好,他說史大人在徐州已經囤積了不可計數的米麥、豆束、火器、箭矢、刀槍、盔甲……所有軍資輜重,堆積如山,就只等小袁營去徐州鳥槍換炮啦。”

“如此大好??!”

袁時泰欣喜道:“史制臺果然是天下有名的賢才名臣,和蘇京那些出爾反爾的狗官完全不一樣。這下可太好了,我趕緊回營,把這條好消息告訴所有弟兄,大家聽到以後,軍心士氣一定會振作起來的。咱們終於有條出路了!”

袁時中暗自嘆了一口氣,伸手勸住袁時泰問道:“軍中可還有人在宣揚要返回開封的事情?”

“這……”袁時泰有些不知道如何作答,緩聲道,“渦河再敗以後……這種說法確實又擡起頭來,多多少少是有些人在這麼說。畢竟大元帥過去待我們也算不薄,我想有人總想著回去開封,也算情有可原。”

“哼!”

袁時中冷哼道:“李自成終究是一個賊寇,我們現在已經是官身,你還說什麼大元帥?賊帥罷了!說到底只有朝廷纔是天下的正統,我付出這麼大的代價,所爲的還不就是給兄弟們謀取一個正經出身嗎?做賊豈能長久!終究是要招安的?!?

袁時泰欲言又止,袁時中則厲聲吩咐道:“你回營後也要告誡所有人,開封是賊巢,再有宣揚去開封的人,俱按通賊之名,力行斬首?!?

“這、這……也不用這般嚴厲吧!”

袁時中擺擺手,不容袁時泰的反對道:“現在是非常時機,東虜北來,闖賊在南,一旦有事,我們全軍覆沒不要緊,朝廷布局一旦有失,天下又將多事。不知道還要死多少人!

我起義兵,所爲的不過是幾個百姓。爲了少死一些紳民,只能嚴酷一些,容不得咱們內部有失!”

他接著望著歸德府城商丘的城門,看著一隊又一隊的明軍官兵把城內搜剿的物資全部運送出城,又覺得陳永福的做法也有些過分。

陳永福在歸德沿襲了當初河南巡按高名衡和推官黃澍在開封的做法,對於城內無靠山的富商士紳,全都以供給軍需爲名,強行攤派銀兩,實際做法簡直無異於闖軍的拷掠手段。

袁時中之所以脫離闖軍,就是因爲他覺得拷掠這種做法,嚴重破壞了天下常道,把社會秩序、上下尊卑之別打得粉碎。

可沒想到官軍爲了攤派軍需,追比之烈,更勝於李自成啊。

他咬咬牙,想到這是爲了恢復社會秩序所必須付出的短暫代價,勉強說服自己接受了眼前的情況。

“陳永福啊陳永福,我只希望你真的像在守開封時那樣,能夠帶著小袁營,也在闖軍手底下全身而退一回。”

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十六章 五軍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三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十一)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八章 著佃交糧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
第六十四章 曹營第一百一十六章 飛雲橋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七十七章 不辱使命第三十五章 誰是狗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五十七章 賀鎮精騎(四)第十三章 隨州夜第六十六章 西北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二十三章 沈莊軍事變第三十三章 容齋隨筆只有六筆第五十六章 三百大船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三十四章 陳可新被捕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五十四章 鼻血如注第一百零一章 天氣晴朗夏雨正涼第一百八十七章 獻祭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四十三章 登萊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三十二章 伐遼第四十章 孫可望第二十七章 三方四軍,暈頭轉向第九十九章 弘光朝廷第六十七章 真是一條好狗第四十二章 荒骨潛銷壘未平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二十五章 洛陽春光好(二)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最後一戰(九)第七十章 鷹子山下第二十二章 白花花的銀子第一百零四章 官軍炮火(三更)第十六章 五軍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陽(四)第十四章 大義覺迷錄第一百二十八章 撤離保定第九十八章 他來了,李來亨他來了第一百零八章 闖軍一諸侯(下)第六十八章 南水門第四十四章 李來亨的秘策(一)第五十四章 周祚鼎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一)第五章 先帝遺詔第一百一十六章 難道歸來盡列侯第六章 易名李來亨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八十六章 劉芳亮做出決策第六十五章 隨州牧第八十一章 土寨整編第三十四章 洛陽春光好(十一)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一百四十七章 迫在眉睫第二十三章 福建第一百四十七章 九朝神都空惆悵第六十二章 山中豈桃源(一)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須桑梓地第五十二章 袁時中不畏於死第四十二章 多爾袞放棄太原第八章 著佃交糧第一百三十六章 闖軍大東征第六十章 從李雙喜到張鼐第一百八十三章 嗷,得國之正第八十一章 馬進忠欲降第三十八章 雲南第二十八章 八旗權力鬥爭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一章 滿洲入寇(上)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一百四十六章 北來水師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九章 土改藍圖的第一步第一百零九章 太行山下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六十四章 我們這一年第十一章 宗藩制度第七十一章 多爾袞的行蹤第四十六章 紛紛落馬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一百一十二章 奔楚(二)第七十四章 洗甲北舞渡(四)第八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我必以國士報之第九十六章 掃清胡塵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第八十三章 開國元勳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六十九章 劉芳亮暢快出城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六十七章 葉爾羌第六十三章 三人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葛市| 弥勒县| 新民市| 连州市| 山丹县| 康乐县| 澄城县| 盐源县| 广汉市| 岑巩县| 新龙县| 临洮县| 盐亭县| 松原市| 新营市| 米林县| 双峰县| 阿拉尔市| 布拖县| 阿坝县| 博客| 丰顺县| 中牟县| 桐乡市| 金秀| 湘潭县| 盱眙县| 中西区| 颍上县| 体育| 元谋县| 平定县| 宁阳县| 神木县| 梅州市| 香河县| 赤峰市| 昭觉县| 红河县| 琼结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