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章 乘風直上(三)

大漢光和七年七月初一,大漢羽林中郎將、持節陳應率部三萬,於南陽郡宛城外迎擊南陽黃巾趙弘部十萬餘人,大破之。

是役陳應以偃月陣引黃巾大部進入官軍包圍圈內,以精銳騎兵斷其後路,包圍消滅黃巾軍近十萬人,生擒黃巾渠帥趙弘,黃巾餘部退回宛城,推舉韓忠爲首,繼續對抗官軍。

雖然黃巾軍仍然奮勇抵抗,但是其大敗於陳應部後,已是大勢已去,難敵朝廷大兵合圍,在陳應大敗趙弘十日後,南陽黃巾終於不敵朝廷官軍,賊首韓忠率衆出降,宛城克復,南陽黃巾大體平定。

南陽黃巾之亂暫歇之後,南陽郡的局勢並沒有安定下來,反而越顯得劍拔弩張,而這一切,都與南陽郡太守秦頡的一道命令有關。

原來在韓忠出降之後,南陽郡太守秦頡搶先進入了宛城,並以南陽郡太守的名義下令禁止陳應部的三萬大軍進城,並拒絕提供給陳應部大軍糧草。

而這一切的源頭,就在於陳應拒絕將黃巾渠帥趙弘和俘獲的數萬黃巾戰俘交給秦頡,畢竟拒絕了秦頡殺掉趙弘的意見。

被陳應拒絕後,秦頡氣憤難當,當即以南陽郡太守的名義拒絕陳應部官軍進城,並拒絕供給陳應部糧草。

面對秦頡的報復,陳應也不是善茬,他直接以宛城內的黃巾餘黨未消爲名,派軍攻下了宛城東城門,揚言要進城剿賊,但是卻被秦頡帶兵堵在了街道口,兩軍對峙,劍拔弩張,一場官軍的內戰火併一觸即發。

所幸陳應和秦頡兩人理智仍存,也對朝廷法度仍然心存敬畏,所以兩軍只是對峙,而沒有火併起來。

最終,兩人在急忙趕來的徐璆和朱儁的勸解下,收兵回營,陳應沒有進入宛城內,秦頡也沒有收回宛城東城門,兩人不約而同的向朝廷上書,打起了口水仗。

不過明面上的爭鬥雖然停了下來,但是暗地裡的爭鋒卻越發的激烈起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陳應資歷淺薄的弱點暴露了出來,在秦頡的合縱連橫之下,他的局勢逐漸不妙起來,徐璆、朱儁兩人在秦頡的拉攏之下,逐漸疏遠了陳應,將他孤立了起來。

眼看著形式越來越不利於自己,朱儁、徐璆、秦頡三人大有聯手打壓他的形式,陳應思慮再三之後,決定暫時先退一步,離開宛縣,到別的地方去,省的和秦頡等官場老油子們勾心鬥角。

下定決心後,陳應便以要去冀州助剿張角的名義向徐璆要了一大筆軍資後,在七月下旬得到朝廷許可後,帶兵離開了宛縣,往汝南郡行去。

陳應帶兵壓著數萬黃巾戰俘,一路走往汝南,打算將這些戰俘安置在汝南郡,但是他剛剛開拔一天後,就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打算,藉助張忠留下的人脈,將這些戰俘安置在了博望縣。

就在陳應率軍離開南陽郡郡界後不久,南陽郡又發生了一處大變亂——南陽郡太守秦頡殺黃巾渠帥韓忠,並殺降俘後的黃巾八千餘人。

此事一出,剛剛安定下來的南陽郡立刻炸了鍋了,各地黃巾餘黨紛紛奮起反抗,將整個南陽捲入了戰火。

不過,這一切都與陳應沒有什麼關係了,他在七月二十六日,也就是離開南陽郡的當天,接到了天子封他爲蕩寇將軍,清剿青徐黃巾的命令。

任命陳應爲蕩寇將軍,命其清剿青徐黃巾的命令,這是大將軍何進的主意。

原來在南陽黃巾平定後,陳應上書請戰,要求到冀州去助剿張角,靈帝見陳應所向披靡,又毫不居功自傲,剛剛平定南陽,便自請到冀州去剿滅張角,真真是不辭辛苦,盡忠王命。

果然不愧他的寵臣,沒有枉費他的厚待,大大的長了他的臉面,證明了他的眼光,一時龍顏大悅之下,便想封陳應爲都鄉候,命其前往冀州,剿滅張角。

只是眼看著陳應這個永樂宮的中堅分子一路青雲直上,對自己的威脅越來越大,何進怎能忍受?又怎敢忍讓?要是讓永樂宮的勢力再這樣膨脹下去,那將領皇子辯又怎能登上大位?他何氏一族又如何出頭?

種種思慮之下,何進下意識的便要打壓陳應,只是此時陳應聖眷正隆,想要對付他,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心中百轉回腸之下,何進覺得當務之急,便是不能再讓陳應的勢力膨脹了,而陳應又身在軍中,要去征討張角,這一去,說不定便又會讓他立下功勞,從而得到晉升。

可是要想陳應不在征討張角時立下功勞,甚至讓他犯錯失勢,乃至兵敗身亡,卻是他何進力有未逮的事情。

他何進固然是執掌兵權的大將軍,對於冀州的平叛大軍有著莫大的影響力,可是冀州戰場乃是天下矚目的地方,是關係到大漢天下存亡的戰場,各方勢力糾葛,形式十分複雜。

他何進想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暗算一位擁兵過萬的前線將領,那簡直是自取滅亡!

於是,他把主意打在了阻止陳應前往冀州的方向上,藉口青徐黃巾猖獗,請命晉陳應爲蕩寇將軍,清剿青徐黃巾。

此舉可謂是一舉兩得,即阻止了陳應前往冀州戰場立功,阻止了他晉升列侯行列,又將他架在了火堆上。

蕩寇將軍,雖然只是一個雜號將軍,但是也是大漢朝的將軍,可以開府建牙,一躍而成爲大漢軍方數一數二的人物。

就算是皇甫嵩這樣的老資格的將領,以後見了陳應都要施禮叫聲將軍,在朝會的班次上站在陳應後面。

要知道,在此時,朝廷中除了外戚、宦官等天子近人得到將軍號外,唯有陳應一人是因爲立下軍功而得到將軍號的。

雖然只是一個雜號將軍,但是它在大漢軍方眼中的含金量卻遠遠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外戚、宦官將軍!

而在衆多的名將、老將都沒有得到將軍名號的時候,陳應這個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子卻憑空而出,奪得了將軍之位,這讓大漢軍中衆多的老資格將領如何看到他?豈不是將他架在了火堆上烤?

第61章 戰車(中)第34章 喬國公第28章 賭約第107章 醉月樓(上)第49章 圍城第8章 揭開(下)第44章 收服左慈(下)第95章 隨縣第30章 青雲直上(七)第38章 說俘第65章 天道反噬(上)第3章 計策第21章 路途第25章 青雲直上(二)第46章 企圖第68章 夜雨第4章 陳祥第7章 出征第6章 謀劃第2章 崛起第3章 準備第49章 圍城第9章 大風起時(一)第21章 路途第6章 軍隊第3章 準備第33章 回城第13章 乘風直上(一)第20章 窮途末路(下)第101章 判斷死因第88章 捷報(下)第26章 傷病營第5章 實行(二)第23章 黃忠第15章 乘風直上(三)第80章 勸降(下)第11章 鼓舞士氣第20章 驅民填河第45章 城防第31章 鬥將(下)第104章 失火第82章 黃旗第103章 失竊第83章 偷營(上)第38章 說俘第24章 交鋒第28章 青雲直上(五)第4章 陳祥第22章 抵近射擊第31章 青雲直上(八)第79章 勸降(中)第45章 城防第97章 衝突(中)第6章 實行(三)第56章 地道(下)第15章 動員第103章 失竊第11章 大風起時(三)第17章 變化(三)第59章 來援第77章 天亮第69章 夜襲(上)第31章 鬥將(下)第77章 天亮第28章 青雲直上(五)第31章 鬥將(下)第63章 烈焰號(上)第14章 乘風直上(二)第29章 挑戰第32章 大勝第16章 暗手第1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上)第45章 城防第57章 南城第105章 緣由第2章 初動第16章 乘風直上(四)第73章 大捷(下)第4章 陳祥第20章 驅民填河第90章分贓會議(下)第9章 選擇(上)第14章 處理第18章 離去第98章 衝突(下)第38章 說俘第35章 交談第11章 鼓舞士氣第31章 青雲直上(八)第108章 醉月樓(下)第36章 夜襲第33章 回城第20章 窮途末路(下)第73章 大捷(下)第24章 青雲直上(一)第5章 實行(二)第19章 窮途末路(上)第18章 初戰第78章 勸降(上)
第61章 戰車(中)第34章 喬國公第28章 賭約第107章 醉月樓(上)第49章 圍城第8章 揭開(下)第44章 收服左慈(下)第95章 隨縣第30章 青雲直上(七)第38章 說俘第65章 天道反噬(上)第3章 計策第21章 路途第25章 青雲直上(二)第46章 企圖第68章 夜雨第4章 陳祥第7章 出征第6章 謀劃第2章 崛起第3章 準備第49章 圍城第9章 大風起時(一)第21章 路途第6章 軍隊第3章 準備第33章 回城第13章 乘風直上(一)第20章 窮途末路(下)第101章 判斷死因第88章 捷報(下)第26章 傷病營第5章 實行(二)第23章 黃忠第15章 乘風直上(三)第80章 勸降(下)第11章 鼓舞士氣第20章 驅民填河第45章 城防第31章 鬥將(下)第104章 失火第82章 黃旗第103章 失竊第83章 偷營(上)第38章 說俘第24章 交鋒第28章 青雲直上(五)第4章 陳祥第22章 抵近射擊第31章 青雲直上(八)第79章 勸降(中)第45章 城防第97章 衝突(中)第6章 實行(三)第56章 地道(下)第15章 動員第103章 失竊第11章 大風起時(三)第17章 變化(三)第59章 來援第77章 天亮第69章 夜襲(上)第31章 鬥將(下)第77章 天亮第28章 青雲直上(五)第31章 鬥將(下)第63章 烈焰號(上)第14章 乘風直上(二)第29章 挑戰第32章 大勝第16章 暗手第1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上)第45章 城防第57章 南城第105章 緣由第2章 初動第16章 乘風直上(四)第73章 大捷(下)第4章 陳祥第20章 驅民填河第90章分贓會議(下)第9章 選擇(上)第14章 處理第18章 離去第98章 衝突(下)第38章 說俘第35章 交談第11章 鼓舞士氣第31章 青雲直上(八)第108章 醉月樓(下)第36章 夜襲第33章 回城第20章 窮途末路(下)第73章 大捷(下)第24章 青雲直上(一)第5章 實行(二)第19章 窮途末路(上)第18章 初戰第78章 勸降(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栗坡县| 饶河县| 扶沟县| 察隅县| 西乡县| 通渭县| 汝南县| 安溪县| 维西| 顺平县| 杂多县| 民勤县| 营口市| 波密县| 彰武县| 梨树县| 新竹县| 阆中市| 桃园市| 景宁| 青阳县| 临高县| 夏津县| 玉林市| 天长市| 秭归县| 龙陵县| 肃北| 蛟河市| 工布江达县| 合作市| 黑龙江省| 思南县| 泾川县| 临沂市| 卓资县| 天门市| 溧水县| 留坝县| 政和县|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