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69章 大明開埠

對於東北地區的開發,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而在臺灣的開發則進入了高潮階段,天啓四年海軍全面登陸臺灣沿海各地。

臺灣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地區的沿海平原上,到處都是海軍建立的移民點,皇家農業公司在島上大量圈地。

大量從江南一帶,以及福建地區招募來的工人和移民家庭,正在皇家農業公司的組織下建設一個個皇家農場。

剛剛開春,那些已經建設好的農場裡,已經插上了水稻的秧苗。同時那些甘蔗也長出了嫩苗,這些甘蔗去年收割之後根部就依舊埋在泥土之中,也不用換種,今年又能茁壯生長。

在開墾臺灣的過程中,皇家資本招募的工人非常多。特別是天啓三年冬季開始,就從沿海各省招募了大量工人來臺開荒。

這些工人大部分都不是移民,只是招募來做工的工人。每個月4元的酬勞,包來往船費,還包吃住,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

到了天啓四年開春,臺灣島上專門開荒的工人就多達五萬餘人,全是年輕力壯的勞動力。

WWW?ttκā n?C〇

這些工人分佈於臺灣各個沿海平原地區,大量土地被開墾了出來。

基本上到年底,皇家農業公司就能在臺灣開墾出八百萬畝左右的優質耕地,而且都是可以連成一片的農場。

同時在沿海地區,有將近兩百萬畝的耕地資源沒有開發,那裡是朱由校劃定的生態保護區,裡面的野生動物是禁止獵殺的。

八百萬畝的耕地開發出來之後。每年就能產出大量的蔗糖和水稻了。臺灣的土地緯度靠南。水稻一年甚至可以種植三季。

而且這些土地還是剛剛開墾。可謂是極其肥沃,土地不像本土很多土地那樣過度耕種而變得貧瘠,三季稻的產量還比較高。

另外皇家農業公司有當前最成熟的施肥措施,如果是不同的農戶來經營,那可能無法做到普遍較好的施肥力度。而皇家農業公司卻是可以做到,人畜糞便都將被收集起來進行發酵殺菌處理,然後再用於肥田。

同時獸骨、魚骨也會被收集起來磨製成粉,當做磷肥使用。

這些施肥手段在大明儘管沒那麼普及。但也不是那麼稀奇,也有不少人在用。但是皇家農業公司最爲系統,捕鯨船隊就有專門加工、運輸魚骨的船隻。儘管將船隻用於魚骨加工在當前有些大材小用,並不能最大化利潤。但算一算造價和人工成本,實際上雖然沒有暴利,卻同樣也有盈利。這樣做能最大化的利用資源,而對於大明來說,獲得更多的普通資源纔是最符合利益的。

例如從南洋運輸香料回去儘管能獲得大量的盈利,但是卻無法改變糧食不足的問題。官方自然是更歡迎商人從南洋多運些糧食回來。

而且這樣使用船隻,意味著對船隻的需求量會更大。對造船業和增加就業是有利的。只要有市場,並不發愁船隻不夠的問題。當產能積累到一定程度。船隻需求自然得到解決。

除了魚骨粉,漁業公司還將生產魚粉,這些魚粉就是用整頭的雜魚做成,也就是那些小魚或者不值錢的魚種來做,這些魚粉將用於發展養殖業,是良好的精飼料。

臺灣島上的基礎設施也在建設,其中道路就在隨著開荒的步伐在進行,從而使得農產品能夠運到海邊港口。

臺灣島的道路倒是比價容易修建,畢竟沿海平原也不需要什麼開山鑿路,而且距離海邊又很近,運輸可謂非常方便。

八百萬畝耕地當中有四百萬畝用於種植水稻,大部分分佈在中北部。還有四百萬畝將用於種植甘蔗,大部分位於中南部。

預計每年可以生產出1500萬石商品糧,以及1200萬石蔗糖。

這年頭甘蔗畝產雖然比較低,每畝只有2噸左右,出糖率也只有13%~15%左右,不過即便是這樣產量也很可觀了,每畝可以生產蔗糖260公斤。

要知道皇家農業公司在甘蔗種植上,是採取比較粗放的種植模式,並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勞動力。勞動力投入最大的還是採收、榨糖環節。平時也就是鬆鬆土除除草,再施加一些肥料,甘蔗節埋入地中可以做種三年。

甘蔗種植的效益顯然要比種植水稻大得多,也難怪廣東、廣西一帶缺糧了,大量的土地實際上都用來種植經濟作物了。畢竟這些經濟作物的產值,確實要比水稻高出一截。

爲了臺灣的安定,土著基本上都被納入官方管理。

相比東北地區的土著,臺灣地區的土著要幸運得多。東北亞地區的土著採取的是奴隸社會的統治方式。而臺灣這邊則是用封建社會的統治方式。

當然也有一些山裡的土著不服管教,而且性情比較兇悍。不過官方也沒有深入山區的打算,橫貫臺灣的山脈地區已經成了保護區。保護區裡的木頭和獵物都是禁止開發的,和山裡的土著沒什麼衝突,當然這些土著是可以獵殺野生動物的,因爲他們就靠這個生活。

這些土著平時可以出山交易,但不能惹事。官府在食鹽、布匹及鐵器價格上都給予優惠,不過攻擊性的鐵器是禁止向這些土著出售的。

皇家財團的糧食加工廠、榨糖廠這些配套工廠在臺灣也開始大量興建,商品糧和商品糖的產業鏈完善得很快,天啓四年就可以實現一定的盈利了,同時帶動大量就業。

移民到臺灣的漢人也越來越多,大量工人到臺灣做工之後,便決定留在臺灣長期做工。

皇家農業公司的正式工待遇是很不錯的,工錢雖然說不是很高,但福利保障卻是很好。每個員工都能分配到房屋。生老病死都給一條龍包辦了。只要肯安心做事。就能無憂無慮的生活。

對於那些只想本本分分。平平凡凡的過日子的百姓來說,這是非常好的選擇。

皇家農業公司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最求最大化的利益,更看重的還是能生產出多少商品化的農產品,並且能帶動多少就業和商品市場。

在實現大量盈利的情況下,工人待遇是肯定要提高的,如此一來工人才有錢進行消費。

工人的錢進行消費後,大部分錢還是會通過各種環節流入財團手中,但在這一過程中卻能帶動大量商品消費。擴大商品市場規模,從而帶動大量就業。

皇家農業公司在臺灣的墾殖活動顯然是會產生巨大的盈利,這裡的農業環境實在是得天獨厚。

基本上皇家財團的普通工人,在福利待遇方便都要比其他企業的普通工人要好上一截,管理上也比較嚴格。

除了皇家財團的僱工之外,還有很多其他行業也吸引了很多移民。

其中福建地區是移民的主力,福建耕地比較少,人口也比較多。因此靠海吃海非常普遍,也有中國地區最爲濃厚的移民傳統。

天啓四年海軍自然沒有閒著,海軍擁有了大批炮艦之後實力大增。立即開始在中國南海巡邏。

碰上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商船,直接就是攔截了。

當然這並不多。更多的還是私自和荷蘭人以及西班牙人通商的沿海海商,其中大海盜李旦是主要勢力。

這下李旦真被逼急了,短短幾個月時間,他們就損失了二十多艘商船,損失極爲慘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投靠了荷蘭人的李旦,爲了報復官府,與四月襲擊了海南的幾個小漁村,屠殺了一批漁民。

而投靠了西班牙人的海盜劉香,則在荷蘭人的支持下,帶領著一羣人襲擊了臺灣安平堡。

不過在用鉤鎖攀爬城牆的時候被守軍發現,幾百人被打得狼狽而逃,接著被趕來的海防營給擊沉了船隻,大海盜劉香被明軍一槍擊死。

這些海盜實際上在官方力量面前也只是一個小嘍囉,力量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的。因爲這些海盜無法調用大陸上的資源,根本不可能發展出多少海上力量。歷史上鄭芝龍之所以能發展起來,就是因爲接受了官府的詔安,從而獲得了陸地的資源。

此時的鄭芝龍還是個小馬仔,也不可能像歷史上那樣發展起來了。

但是這些惡性事件很快就把朱由校給惹怒了,立即著令海軍與沿海各省進行佈防,建立快速反應的海防部隊。

同時朱由校立即下旨沿海各港口開埠,並重組市舶司,沿海商船一律前往市舶司登記造冊。

市舶司重組之下,海關緝私軍艦也開始組建。

這無疑是一個牽動無數海商神經的政令,很快市舶司的關稅標準就公佈了出來,頓時引發海商一片的鬼哭狼嚎。

市舶司公佈的進出口關稅實在太喪心病狂了。

海外香料、犀角、寶石等等奢侈品進口關稅普遍都是50%~100%的重稅,反倒是進口糧食、棉花、礦石等原材料的關稅很低,其中糧食和棉花的進口關稅只有3%。

而在出口方面,生絲、蔗糖、棉布的出口關稅則高達30~40%,很明顯是要抑制大明的農產品出口。

市舶司司長不是別人,正是當初查抄李三才時獲得賞賜的周通才,周通才進入稅務局之後非常敬業,不僅能力表現出衆,而且還檢舉了不少稅務局內部的腐敗現象,受到了朱由校的賞識和提拔,此番就被調到了市舶司,相當於後世的海關總長。

海關關稅將成爲接下來明王朝的重要財政支撐,朱由校把寶都押在上面了,周通才知道關稅的重要性,一上任就以最快速度將各省市舶司建立了起來。第一批開埠的港口每個省也就兩個左右。

那些海商要想海洋貿易,商船要遠洋出海必須到市舶司進行登記,而且必須是註冊了遠洋貿易企業,還需要向市舶司繳納一萬元的準入押金。

海商們頓時不服了,開始鬧騰起來。但是朝廷根本不予理會,一些海商決定如同當初反抗海禁那樣,勾結倭寇擾亂沿海各省。

結果悲哀的發現,他們根本招募不到倭寇。

前往日本的航線被海軍封鎖,日本德川幕府也不讓浪人出海。而且海盜必須有藏身之地,臺灣已經被納入官府行政區域,變成了大明的一個省,澎湖列島上面也有海軍的一個基地。

不過很快一些海商,還是和李旦這些海盜聯繫上了,卻不知海軍也在尋找李旦這些海盜的蹤跡……

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359章 電報普及第346章 被拆掉的東江軍第409章 緊縮銀根第370章 天啓九年第35章 研發燧發槍第103章 時代潮流就是要BB第388章 持續進行的美洲貿易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179章 會師充州第351章 大明糧油儲備集團第102章 強烈反響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75章 大受歡迎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102章 強烈反響第152章 規劃工業區第194章 將蒙古拖入商品經濟第5章 製造玻璃第35章 研發燧發槍第248章 改革準備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197章 被一網打盡的走私商人第136章 反腐法案第150章 三省總督第312章 黃金部隊在行動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75章 大受歡迎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43章 武裝京營第301章 找荷蘭人麻煩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350章 秘而不宣第201章 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第405章 緊急軍情第174章 白蓮教造反第318章 戰爭準備第14章 皇家軍工廠第190章 厲兵秣馬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章 傀儡皇帝第125章 還是缺銀子第179章 會師充州第36章 君臣翻臉第99章 完善經濟結構第341章 福王戰敗第120章 增加就業第136章 反腐法案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166章 瘋狗出籠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363章 第一次安南殖民戰爭第60章 皇帝的陽謀第108章 優厚待遇第158章 抗旱神器第188章 引爆經濟第377章 介入中亞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22章 投資前景第327章 滅準噶爾第2章 傀儡皇帝第130章 雙劍合璧第383章 蒙古人的生意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268章 移民進行時第108章 優厚待遇第2章 傀儡皇帝第90章 擠兌風波(二)第327章 滅準噶爾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188章 引爆經濟第40章 撥亂反正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349章 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第250章 大戰來臨第41章 漢皇黨成立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93章 商業擴張第91章 山西票號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16章 紙上談兵第400章 蒸汽輪船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
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359章 電報普及第346章 被拆掉的東江軍第409章 緊縮銀根第370章 天啓九年第35章 研發燧發槍第103章 時代潮流就是要BB第388章 持續進行的美洲貿易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179章 會師充州第351章 大明糧油儲備集團第102章 強烈反響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75章 大受歡迎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102章 強烈反響第152章 規劃工業區第194章 將蒙古拖入商品經濟第5章 製造玻璃第35章 研發燧發槍第248章 改革準備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197章 被一網打盡的走私商人第136章 反腐法案第150章 三省總督第312章 黃金部隊在行動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75章 大受歡迎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43章 武裝京營第301章 找荷蘭人麻煩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350章 秘而不宣第201章 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第405章 緊急軍情第174章 白蓮教造反第318章 戰爭準備第14章 皇家軍工廠第190章 厲兵秣馬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章 傀儡皇帝第125章 還是缺銀子第179章 會師充州第36章 君臣翻臉第99章 完善經濟結構第341章 福王戰敗第120章 增加就業第136章 反腐法案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166章 瘋狗出籠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363章 第一次安南殖民戰爭第60章 皇帝的陽謀第108章 優厚待遇第158章 抗旱神器第188章 引爆經濟第377章 介入中亞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22章 投資前景第327章 滅準噶爾第2章 傀儡皇帝第130章 雙劍合璧第383章 蒙古人的生意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268章 移民進行時第108章 優厚待遇第2章 傀儡皇帝第90章 擠兌風波(二)第327章 滅準噶爾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188章 引爆經濟第40章 撥亂反正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349章 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第250章 大戰來臨第41章 漢皇黨成立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93章 商業擴張第91章 山西票號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16章 紙上談兵第400章 蒸汽輪船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南投县| 武平县| 抚宁县| 手机| 乐都县| 长治县| 兰州市| 扶绥县| 万年县| 镇沅| 新丰县| 澳门| 承德县| 侯马市| 石泉县| 吉木萨尔县| 冷水江市| 莱芜市| 潮安县| 腾冲县| 邵阳县| 彭山县| 清新县| 宣武区| 福州市| 保靖县| 廊坊市| 二连浩特市| 建德市| 佛教| 同德县| 凤翔县| 时尚| 通许县| 汉源县| 晋城| 怀柔区| 会泽县| 广元市| 武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