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

天啓十二年,大明北方各省雖然依舊不是那麼風調雨順,但是情況已經好得太多了。隨著這幾年不斷的建設水利工程,抗旱能力能力已經大大增強,同時農業灌溉面積已經非常大了,大部分的農業耕地的灌溉設施已經建設完畢,還有小部分土地的水利灌溉設施還在建設。

朱由校登基這些年以來,水利設施的建設也是一大政績。灌溉設施改善之後,抗災能力已經大大增強。

儘管天災還是經常發生,但對大明的農業影響已經不大了。北方各省抗災能力已經能夠抵禦不少天災,加上灌溉面積增加導致農業產量的增長,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比過去風調雨順的年頭也不差太多。

農業是民生第一大事,也是支撐工業發展的基礎,所以朱由校非常關心農業問題,老百姓吃不飽肚子就要造反。

天啓十二年的夏收緊鑼密鼓的到來,如同往年一樣,朱由校把軍隊派到田間地頭幫助百姓收割莊稼,而且全部都是無償的。軍隊沒有有償服務,這是爲了確保軍隊的純潔性。

漢皇黨宣傳的軍民一家親理論,在各種軍隊下鄉活動下得到了彰顯和傳達,軍隊不僅下鄉幫助百姓收割莊稼,還經常派軍醫下鄉給百姓看病。

各種農用機械此時在北方各省應用極爲普遍,農機制造廠此時已經研製出了不少農業機械,雖然說在沒有小型化動力的時代,這些農業機械效率不可能如同後世那麼高,但生產力還是有長足的進步,從土地中解放出了大量勞動力。

農業生產成本也因此降低。

另一方面朱由校這些年培養了不少農業技術人員,北方各省改革之後,每個州縣都成立了農業局,農業局下面又設立了農業站,派了大量技術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施肥技術也發展比較迅速。

農家有機肥技術已經掌握得比較透徹。並且大規模推廣開了。不過隨著圈地運動的展開,農村勞動力的減少,農家肥施用技術在一些地方也有點力不從心了。畢竟農家肥重量太大,運輸麻煩。而且下肥工作量也比較大。

氮磷鉀對植物的作用已經確定,化肥的生產也在天啓十二年納入了重點研發項目。在蒸汽機和鐵路的出現後,化肥的生產、運輸成本都有所降低,如同水泥一樣,已經有了大規模商業化的可能。

至於殺蟲劑和除草劑那玩意。倒是研發出來了。大明的化工產業發展倒是比較迅速,搞出殺蟲劑和除草劑倒是問題不大。不過朱由校並沒有將殺蟲劑殺蟲劑批準進入農業領域,只是用殺蟲劑成立了一支滅蝗部隊。

這支滅蝗部隊在天啓十二年的人員已經擴充到了一萬多人,只要哪裡發現蝗災,馬上奔赴受災地區展開滅蝗。而除草劑也是官方在建設活動中,需要除草的時候才進行施用。

殺蟲劑和除草劑的市場化用途其餘一概沒有,殺蟲劑和除草劑對生態破壞比較大,而且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吃了不健康,雖然對農業生產力有較大的提高,同樣也讓人自食其果。

殺蟲劑和除草劑不僅是對陸地。對河流生態系統也有危害。在殺死害蟲和雜草的同時,也把益蟲給殺死了。

所以在農業上此時大明堅持生物防治,只在大規模蟲災發生的時候再用殺蟲劑,以及農業之外的活動使用除草劑。

至於化肥就肯定要用的了,不然農業生產力太低。化肥必然也會引起生態問題,在雨水的沖刷之下,會導致水體營養過剩,水藻大量滋生等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

這一年的夏收,北方冬小麥產量增長不少。而冬小麥種植面積卻是小幅度下降,主要還是得益於水利灌溉設施的建設,讓大量的旱地變成了水澆地,產量那是成本的往上躥。

皇家科技學院農業系和農業局一起搞出來的農業試驗區。則在大規模的對農作物的嫁接、雜交等技術進行研究,朱由校提出的抗倒伏小麥品種的培育在天啓十二年也有了階段性的突破。

皇家學院培育種植的一百畝抗倒伏冬小麥,在天啓十二年成功的長出了小麥,畝產直接突破了500公斤,相當於是五石的產量,過去上好的水澆地。在精心照料、風調雨順的情況下,最高也只有兩石多的產量。

抗倒伏小麥直接把產量提高了一倍,秘訣在於……播種密度也提高了一倍多,所以畝產提高了。

這年頭的小麥抗倒伏能力比較差,所以播種密度比較低,種得太密小麥就會被風吹倒。

抗倒伏小麥能夠將種植密度提高,小麥畝產自然也就提高了。

這片小麥之所以畝產達到了500公斤,首先是氣候比較合適,另外也用上了剛化肥,所以產量纔會有飛躍性的提高。

如果是地方農民來種,估計產量也就是兩三百公斤。如果是專業一些農業公司,畝產也不會提高太多,因爲農業公司更講究的是用工效率,精耕細作的模式隨著對外擴張的原因,耕地資源的增加,精耕細作越來越沒市場了。

是一個勞動力耕作30畝,每畝小麥產量500公斤劃算,還是一個勞動力耕作100畝,畝產250公斤劃算?

對於農業公司來說,顯然是後者比較劃算,因爲糧食什麼地方都能種,土地現在越來越多了。

抗倒伏小麥的出現,讓朱由校非常高興,儘管試驗田畝產500公斤的產量在後世來說,完全就是撲街品種,後世的試驗田小麥畝產通常都有七八百公斤,但在這個年代,畝產500公斤已經非常逆天了,當即下旨嘉獎、賞賜。

“皇上,根據農業部上報。除了小麥之外,玉米新品種也長勢良好,畝產也將比較高。”錢國興對朱由校彙報道,朱由校欣喜的說道:“讓農業部等產量出來馬上上報,不需弄虛作假。”

他可不想看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奇葩數據。

成立農業部和試驗田。通過國家的力量來培育優良作物品種和家畜品種,顯然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因爲過去沒有什麼朝代這麼專業的做過,民間種植的農作物品種普遍存在產量不高的問題。即便有優良品種出現,很多時候也沒有推廣開。或者乾脆被埋沒了,沒人發現莊稼地裡那麼幾株比較特別的,更沒有把野生品種採集到實驗基地進行雜交、嫁接之類的。

所以大明農業部成立之後,在掌握了雜交、嫁接技術後,馬上就形成了一場高產農作物品種大量出現的巨大變革。

在沒有官方力量的主導下。單純靠民間個別突然異想天開而付諸行動的人才,發展速度比較緩慢的,同時即便是取得了突破,推廣速度也比較慢。

如今有官方支持,不論是研發和是推廣都非常迅速。在這個科技水平比較低的年代,在官方主導下,加上帶動工人的改進、發明生產技術的熱情,科技進步速度將變得非常快速。

朱由校多年前種下的種子,此時終於大量萌芽,技術進步開始如同井噴一般的涌現出來。

軍醫外科手術則發展迅速。在麻醉藥出現了之後,還有朱由校提出的一些生物學理論,加上大量的解剖實驗,手術能力已經大大增強。內科手術都已經成功了,不過內科手術方面是比較謹慎的。

內科手術的原則是,能用中醫解決的,就不要用手術來解決。因爲西醫本身不能夠稱之爲醫學,因爲西醫沒有系統理論,只有一個如同堆積木一般拼湊起來的零碎理論,而且在醫學觀念上存在問題。

中醫講究的人命致重。有貴千金。西醫很多時候是把人體當成戰場,病治好了,人也是死了,有何意義?

在這個中醫佔據主流的年代。朱由校倡導發展的西醫變成了軍醫,同時也深受中醫理念影響,逐漸變成了中醫的一部分。

清代中西醫融合的失敗,主要還是把西醫放到了同等地位上,導致理論無法契合。而如今大明則是西醫作爲輔助醫學,理論上雖然有自身的發展。但卻是向中醫靠攏的。

高級的想要接受低級的理論確實比較困難,但是低級的想要融合高級的理論,隨著科技的發展,總有一天會融合成功。就如同後世的西醫,實際上也在學習中醫的理念。

中醫的發展則剛看到好轉的跡象,明末八綱辨證還不是主流,在朱由校改革中醫院之後,總算是成功打壓了八綱辨證這種歪風邪氣,是把中醫的墮落勢頭給穩住了。

同時還成立了少年醫學班,從各地小學選拔出有天賦的學生,從小就開始學習中醫六經辨證,以提高其專業性。

中醫會墮落,還是因爲半路出家的人太多,不過在明代也不是主流。還是因爲清代文盲率過高,百姓太過窮困,以及缺乏官方引導有關。

如今朱由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百姓收入也能付得起正宗中醫的診金,加上中醫發展有官方引導和大力支持,中醫素質水平正在開始不斷提高。

特別是中醫院的中醫,待遇都提高了,並且啓動了醫理研究機制,和宋代的模式非常相似。

宋代的中醫能發展到歷代巔峰,主要還是官方有資源,同時重視教育,一羣中醫爲朝廷服務,可謂是衣食無憂,可以專心的研究醫理,不用整天想著賺錢,加上發展教育使得人才不斷涌現,中醫自然也就蓬勃發展了。

中醫院最重要的制度就是分享,把研究成果拿出來分享。學習過傳統國術的人都知道,這玩意太過精深,一個人缺乏交流的話,閉門造車的情況下,究其一生也無法觸摸到巔峰,所以中醫的發展是需要團隊合作的,而中醫院的那些中醫,也是要有鑽研精神的。

對於擁有鑽研精神的中醫人員,朝廷將根據其貢獻提升他們的行業地位,並且給予獎勵,最後能者上,不能者下,形成良好風氣,就能避免大量出現尸位素餐的人。

在朱由校看來,醫學是個很嚴肅的話題。坑爹的醫學,會造成很大的社會危害。儘管中醫對於國有資本來說是不怎麼賺錢的,因爲賣中藥賺不了幾個錢,即便是操縱了中藥價格,中醫大不了用地方草藥來代替,這地球上動植物那麼多,只要掌握了藥性特點,哪個不能用來開方子?

但是那種昧著良心的錢,能少賺就少賺。

當然中醫要發展,西醫也是要發展的。畢竟中醫人才的培養成本太高,時間太長了一些,不能像西醫那樣模板化的快速培養。未來大明還是要以西醫爲主流,但中醫的規模也不能小。

相當於不能堵死老百姓求醫的道路,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選擇性。例如一些在西醫那裡屬於絕癥的疑難雜癥,中醫很多時候卻能輕易治好。如果全面選擇西醫,就會造成很多醫療悲劇。

國有藥廠此時則在做成品藥生意,正在將一些中藥的方子做成成品藥進行銷售,藥店也不再是隻賣未配製的藥材,而是連同成品藥一起賣。同時國企藥廠也開始研製西藥,西藥與重要最大的差別在於,西藥很多時候不是用生物質做藥材,更多的是以提煉化學物質。

西藥的研製帶有一定的瞎蒙性質,什麼陰陽五行,藥物的四氣五味七情,完全就是兩眼摸黑。完全是靠不斷的試驗再試驗,砸如大筆的錢之後才搞出來,或者是偶然發現。

中藥藥方則是不同的,中國古代有非常多複雜的藥方,這些藥方如果用西藥的研究模式來搞,古代的生產力根本無法支撐如此龐大的工程。中醫是靠完整的理論體系,來配製出這些藥方的,也就是《神農本草經》裡面提到的‘四氣五味七情’。

西藥雖然研製成本大一點,不過利潤比較高,國企藥廠也可以進行研製生產。這玩意絕對是用來剝削世界人民的好東西,而且西藥也有西藥的長處,例如青黴素那些東西,只要研發出來,醫療上進步將非常巨大。

第94章 良性競爭第327章 滅準噶爾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71章 辛酉京查第312章 黃金部隊在行動第301章 找荷蘭人麻煩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1章 我是朱由校?第456章 謀反密報第390章 工人暴動第410章 實幹成就夢想第388章 持續進行的美洲貿易第250章 大戰來臨第418章 親征蒙古第101章 大明日報第329章 西域產業佈局第215章 告別初哥第314章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第262章 漁業法案第53章 又見官商勾結第40章 撥亂反正第31章 壟斷意第149章 北方改革措施第167章 翻盤點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141章 進擊的野豬皮第334章 小日本不老實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99章 完善經濟結構第179章 會師充州第140章 野望河套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280章 東北大開發第87章 廉價鋼鐵第260章 蒸汽機第163章 土地兼併第298章 蒙古局勢第341章 福王戰敗第106章 野戰炮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308章 操縱糧價事件第245章 林丹汗在行動第300章 農業稅改革第340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47章 戰局失控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222章 圈錢利器第248章 改革準備第345章 大明電報公司第130章 雙劍合璧第127章 沈潅的野望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37章 準備下手第88章 謠言四起第254章 無情擊潰第202章 瘋狂的蒙古人上架感言第28章 糧食訂單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93章 商業擴張第426章 改革前夕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82章 遊擊進行時(一)第194章 將蒙古拖入商品經濟第416章 開戰前夕第14章 皇家軍工廠第131章 運轉的內閣第373章 對待印第安政策第193章 心動的林丹汗第326章 揮師北麓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87章 廉價鋼鐵第234章 血戰耀州第196章 做夢都要笑醒的節奏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260章 蒸汽機第347章 狂奔的經濟第78章 多管齊下第201章 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第4010章 大殺器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258章 生產兵團第71章 辛酉京查第372章 新規格,新標準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320章 忙裡偷閒第114章 血流成河第39章 敲打李進忠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338章 有刺客第128章 大洗牌第277章 大破蒙古
第94章 良性競爭第327章 滅準噶爾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71章 辛酉京查第312章 黃金部隊在行動第301章 找荷蘭人麻煩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1章 我是朱由校?第456章 謀反密報第390章 工人暴動第410章 實幹成就夢想第388章 持續進行的美洲貿易第250章 大戰來臨第418章 親征蒙古第101章 大明日報第329章 西域產業佈局第215章 告別初哥第314章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第262章 漁業法案第53章 又見官商勾結第40章 撥亂反正第31章 壟斷意第149章 北方改革措施第167章 翻盤點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141章 進擊的野豬皮第334章 小日本不老實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99章 完善經濟結構第179章 會師充州第140章 野望河套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280章 東北大開發第87章 廉價鋼鐵第260章 蒸汽機第163章 土地兼併第298章 蒙古局勢第341章 福王戰敗第106章 野戰炮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308章 操縱糧價事件第245章 林丹汗在行動第300章 農業稅改革第340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47章 戰局失控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222章 圈錢利器第248章 改革準備第345章 大明電報公司第130章 雙劍合璧第127章 沈潅的野望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37章 準備下手第88章 謠言四起第254章 無情擊潰第202章 瘋狂的蒙古人上架感言第28章 糧食訂單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93章 商業擴張第426章 改革前夕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82章 遊擊進行時(一)第194章 將蒙古拖入商品經濟第416章 開戰前夕第14章 皇家軍工廠第131章 運轉的內閣第373章 對待印第安政策第193章 心動的林丹汗第326章 揮師北麓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87章 廉價鋼鐵第234章 血戰耀州第196章 做夢都要笑醒的節奏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260章 蒸汽機第347章 狂奔的經濟第78章 多管齊下第201章 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第4010章 大殺器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258章 生產兵團第71章 辛酉京查第372章 新規格,新標準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320章 忙裡偷閒第114章 血流成河第39章 敲打李進忠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338章 有刺客第128章 大洗牌第277章 大破蒙古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高青县| 穆棱市| 青河县| 湟源县| 纳雍县| 大同市| 洞口县| 高碑店市| 区。| 手机| 习水县| 南昌市| 南华县| 民乐县| 遂昌县| 苏州市| 吴桥县| 三亚市| 广灵县| 郎溪县| 尚志市| 天峨县| 平陆县| 肥西县| 云阳县| 乌拉特前旗| 通城县| 读书| 阿城市| 天台县| 萍乡市| 涟源市| 安多县| 莫力| 常熟市| 栾川县| 武汉市| 西林县| 农安县| 萨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