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62章 漁業法案

朱由校設想中的漁業確實是很有前途,只要工廠船足夠大,那麼到遠洋去捕魚,將會變得非常安全。因爲大船可以抗風浪,只要船足夠大,沉沒的可能性並不是太大。

而且漁業不僅僅是在北海道和阿拉斯加這些地方有前途,中國沿海的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作爲中國四大漁場,在漁汛季節的捕撈效率也非常高。

根據後世專家的估測,中國沿海的漁業捕撈量在800萬噸,超出這個標準就會影響可持續性發展。後世中國沿海已經嚴重捕撈過量,到處港口的漁船弄回來的都是一些小魚苗,沒長大就被捕撈了。

有人可能會疑惑,爲什麼海洋漁業那麼有前途,爲什麼大明沒有發展起來呢?甚至連沿海捕撈量都不是太大。

原因非常簡單,一個是造船問題。這個時代的大帆船沒有那麼多,很少被用來當漁船的。畢竟造船業,在明代中後期都是靠民間力量進行發展,加上明王朝對海洋利益的無視狀態,造船業發展比較緩慢。

二是儲藏技術不行,因爲這個國家是有鹽稅的。哪個漁民能奢侈的用大量的食鹽去醃魚?就算是用便宜的私鹽去醃製,也不敢拿到市面上去銷售,那樣不僅出動官府的鹽稅利益,也觸動了鹽販子的利益。

因此漁民就算是在近海捕魚,只能將漁獲曬成魚乾,但那樣比較麻煩,有時候要是沒太陽了,可能沒曬乾之前就臭了。不像醃製的魚,只要掛起來晾到半乾就行了,對陽光要求不大。

沒有廉價合法的食鹽支撐,就更別提什麼遠洋漁業了,就算是能開到茫茫大海上捕魚,沒運回來魚都臭了。

所以要發展漁業,一是要有大船。以及海洋定位技術。大船現在大明有,六分儀也能很好的定位位置。二來要有鹽,大明如今食鹽產量過剩,理論上是有足夠的食鹽支撐漁業。三是要有市場。大量的醃魚出現在市場上能不能賣得掉呢?百姓要是不喜歡吃怎麼辦?中國可沒有什麼歐洲人那樣齋戒日只能吃魚的宗教習俗。

朱由校考慮了一會,突然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無他,鹽水爾

立即讓人召見沈潅。正在內閣處理政務的沈潅,只得放下手頭的事情來到乾清宮。

“陛下。召臣覲見可是有什麼要事?”沈潅對皇帝問道,朱由校微道:“愛卿所料不錯,如今我大明南北皆缺糧。朕思來想去,近海漁業和遠洋漁業皆大有可爲。”

隨即朱由校將想法說了出來,“海洋中漁產無數,雖不能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以當代的捕撈手法,卻是取之不盡的。若是我大明能從海中獲得大量漁產,就可以活人無數,糧食不足的問題便能大大的解決。”

“陛下。這海中有魚不假,但魚還沒運回來就臭了爛了。”沈潅有些哭笑不得,皇帝的思維還真是跳脫。

“可以用食鹽醃製。”

“若是市面上出現大量醃魚,那鹽稅必然受到影響。”沈潅說道,朱由校微笑道:“鹽稅雖受影響,鹽稅雖然重要,但百姓吃飽肚子更爲重要。我們先算一筆賬,看看朝廷是虧了還是賺了。”

沈潅頓時洗耳恭聽,朱由校說道:“如今食鹽是二十文一斤,醃製一斤魚肉用鹽二兩。一斤醃魚肉如果售價是5文錢。那麼朝廷還是賺了,我們用大船在近海漁汛時期捕撈魚羣的成本就非常低。因爲醃魚雖然在帶鹹的情況下會受到百姓歡迎,但鹽稅並不會遭到太大的衝擊,該用鹽的地方還是得用鹽。就算是有影響。朝廷也能從漁業上賺回來。這些醃魚的成本不會超過2文一斤,就算是賣5文錢一斤,我們還有3文錢可賺,足以彌補鹽稅的損失,何況鹽稅在百姓富裕後,並不會因此而減少。反而還會繼續上升。”

“最主要的是,發展漁業非常劃算。可以帶動大量就業,因爲我們發展漁業需要大量漁船,就需要更多的造船工人伐木工人。而漁業的產出,足以補充這些造船工和伐木工所消耗的糧食,並且還有大量的盈餘。同時發展漁業可以讓我們大明向外大量移民。移民之後不僅可以開發漁業,同樣可以開發牧業農業,還可以帶動各種海洋貿易。”朱由校這筆賬算下來,沈潅有些目瞪口呆,“而且大量的漁產可以讓我大明養活更多的非農業人口,如今天災頻發,首先考慮的還是如何養活百姓。”

“那,那陛下可能保證一定能捕撈到便宜的漁獲呢?”沈潅聽了這筆賬之後也十分心動,不過他對海洋並不是太瞭解。

“就我大明近海,渤海灣舟山等地,每年都會有漁汛,大量魚羣成羣結隊,只需改良船隻網具,便可大量捕撈,一個漁民一個漁汛季節下來,其收穫是耕種所獲的十多倍。而在海外蠻夷之地,還有更多豐饒的漁場。我大明如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生產力最高的國家。只要把資源投入到海洋之中,完全有能力征服那些蠻夷之地。”

“陛下聖明,若要發展漁業,漁民依舊無法承受鹽稅,朝廷必須特批低價鹽給他們使用才行。”沈潅服了,儘管他對到處欺負弱小民族持保留意見,但對於皇帝想出來的這個用漁業養活大明百姓的方法卻是徹底服了。

朱由校說道:“朕決定以漁業公司爲主力來發展漁業,那些漁民缺乏資金,沒辦法建造大型捕魚船。朕要內閣以最快速度出臺法案對全國的漁民漁業公司形成管理。主要目的就是在大明近海漁場,對大型漁船的捕撈採取配額捕撈制度,避免漁場因爲過度捕撈而被毀滅。普通漁民如果要擁有大型漁船,也必須讓他們成立漁業公司。同時還要明確休漁期……”

配額制這種制度是非常超前的,在沒有出現拖網船之前,基本上不可能將近海的漁場捕撈枯竭。

但等拖網船出現後,再搞配額制必然是在漁業資源大幅度減少的請款下。而且到時候要採取配額制又損害漁業從業者的利益。

所以朱由校決定在發展大規模漁業之前就制定捕撈配額,使得配額成爲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另外要在拖網船出現之前,將休漁期這個制度普及開來。

這個年頭雖然沒有官方的休漁期之說,不過因爲航海技術和捕撈成本的限制。所以捕撈是錯開了漁種產卵期的。但是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終有一天會變成全年都可出海捕撈的狀態。

休漁期也可以先行出臺,當然漁民的小漁船可以不在限制之內,但擁有大噸位漁船的漁業公司必須限制。

沈潅在乾清宮待了將近一個時辰之後這纔出來。不久之後內閣就制定出了《大明漁業法案》,併成立了一個漁業部。

該法案規定,沿海一切超過五百料150噸左右的漁船,必須到漁業部登記造冊,併成立漁業公司。

漁業公司在大明各漁場。施行配額制捕撈,具體多少配額纔是最佳,還在求證之中。但並不妨礙先制定配額,渤海灣漁場的配額制定爲每年15萬噸,舟山漁場每年配額定爲20萬噸。

同時內閣發出政令,朝廷將向漁業公司特批食鹽,價格爲1文錢2斤。同時規定了漁業公司的成立標準,必須具備至少一艘噸位超過150的漁船,註冊資金爲3000元。

《大明漁業法案》還規定,捕鯨必須獲得朝廷特批牌照。未獲得捕鯨牌照的漁業公司不得捕殺誤入港口之外的鯨魚。

之所以頒佈這樣的捕鯨限制,主要是考慮到民間捕鯨船一旦嚐到了捕鯨的甜頭,肯定在捕鯨的過程中只要鯨油,而不要鯨肉。會如同近代西方人捕鯨那樣,把鯨肉丟回海中,以追求一次出航捕鯨能獲得更多的鯨油。

如果由皇家財團捕鯨,則可以將鯨肉都切割下來醃製,然後運回大明,從而避免浪費資源。而且和鯨油相比,鯨肉纔是大明能讓普通老百姓填飽肚子的東西。

《大明漁業法案》出臺後。在《大明日報》的報道下,很快整個大明的商人都意識到了海洋漁業所蘊藏的巨大利潤。

漁船完全不是問題,這兩年官方和皇家財團都在大量訂購船隻,民間造船廠都接到了很多訂單。大明的造船業這兩年發展十分迅猛。特別是皇家資本所投資的造船廠,在遼東收復之後,更是在遼東灣地區投資了兩個規模巨大的造船廠。

保鮮也不是問題,朝廷有特價鹽批下來。

頓時很多商人都躁動了,紛紛開始聯繫造船廠訂購漁船。特別是北直隸商人,漁業成爲了一個新的投資亮點。

皇家財團自然是少不了的。皇家財團首先是加大了造船業上的投入,大明需要更多的軍艦商船漁船。

同時皇家財團開始成立漁業公司,並且打造捕鯨船隊。大明確實對捕鯨比較陌生,但很快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因爲荷蘭人會。

皇家海軍當中如今有大量的荷蘭僱員,這些荷蘭人都是被之前的海戰中被俘的,因爲贖金要價太高,荷蘭人放棄了贖回這些荷蘭人的想法。所以這些被俘虜的荷蘭人爲了不被丟進礦洞裡挖礦,只能選擇給大明海軍服務。

這年頭的荷蘭人在捕鯨方面有很大的投入,一個捕鯨船隊往往有上萬名的荷蘭士兵跟隨。被俘的荷蘭軍官和士兵,不少都接觸過捕鯨業,所以很快就解決了大明捕鯨業面臨的業務不熟的問題。

除了捕鯨業民間資本進入受限之外,其他漁業捕撈民間資本都可以進入,不過沿海漁場的捕撈配額要花錢購買。當購買配額數量超出朝廷制定的配額量時,則朝廷再考慮增加捕撈配額。一旦漁場產量下降,則將減少捕撈配額,以保護漁業資源。

皇家財團除了會在漁業豐富的近海漁場購買配額,並進行捕撈之外。主要的捕撈海域還是海外的漁產捕撈,北海道漁場顯然就成爲了率先被盯上的地區,這裡不僅有大量的魚羣,還有大量的鯨魚。

皇家海軍在年底也做出了相應的配合計劃,將在明年開春後護送三萬移民前往北海道,爲該海域的漁業捕撈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並且將向北海道派遣海軍陸戰隊一千人,朝廷官方也將在北海道建立行政區。

同時在天啓四年,海軍將以北海道據點爲補給點,向北美阿拉斯加區域進行探索。。

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217章 皇家海軍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31章 壟斷意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267章 開發北海道第162章 多重保險第422章 大敗蒙古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335章 掃平西域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127章 沈潅的野望第158章 抗旱神器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62章 錦衣衛來啦!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第455章 暗流涌動第142章 攻城準備第24章 等待契機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338章 有刺客第418章 親征蒙古第190章 厲兵秣馬第173章 私鹽禁絕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146章 重炮轟擊第112章 慘遭爆菊第405章 緊急軍情第420章 屠殺一般的戰鬥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362章 佔領河內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104章 驛站隱患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136章 反腐法案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9章 肅清隱患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310章 打擊海盜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197章 被一網打盡的走私商人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162章 多重保險第450章 湖廣改革阻力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155章 戶籍改革第178章 七進七出第377章 介入中亞第323章 火熱的拍賣會第261章 罐頭廠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255章 一戰功成第3章 帝師孫承宗第63章 銀子在哪?第29章 皇帝大婚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31章 壟斷意第191章 出使蒙古第11章 再次出宮第360章 德川幕府服軟第146章 重炮轟擊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356章 煎熬的江南財閥第60章 皇帝的陽謀第106章 野戰炮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49章 脫硫難題第422章 大敗蒙古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130章 雙劍合璧第308章 操縱糧價事件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369章 重修皇極殿第144章 持續消耗第318章 戰爭準備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14章 皇家軍工廠第70章 鉅額軍費第108章 優厚待遇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389章 攫取貴金屬第364章 沒落的科舉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336章 瓜分戰爭紅利第143章 火炮顯威第352章 無聊的朱由檢111章 排版沒分段第168章 胰子生意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101章 大明日報第423章 大掃蕩第242章 天羅地網
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217章 皇家海軍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31章 壟斷意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267章 開發北海道第162章 多重保險第422章 大敗蒙古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335章 掃平西域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127章 沈潅的野望第158章 抗旱神器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62章 錦衣衛來啦!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第455章 暗流涌動第142章 攻城準備第24章 等待契機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338章 有刺客第418章 親征蒙古第190章 厲兵秣馬第173章 私鹽禁絕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146章 重炮轟擊第112章 慘遭爆菊第405章 緊急軍情第420章 屠殺一般的戰鬥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362章 佔領河內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104章 驛站隱患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136章 反腐法案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9章 肅清隱患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310章 打擊海盜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197章 被一網打盡的走私商人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162章 多重保險第450章 湖廣改革阻力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155章 戶籍改革第178章 七進七出第377章 介入中亞第323章 火熱的拍賣會第261章 罐頭廠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255章 一戰功成第3章 帝師孫承宗第63章 銀子在哪?第29章 皇帝大婚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31章 壟斷意第191章 出使蒙古第11章 再次出宮第360章 德川幕府服軟第146章 重炮轟擊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356章 煎熬的江南財閥第60章 皇帝的陽謀第106章 野戰炮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49章 脫硫難題第422章 大敗蒙古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130章 雙劍合璧第308章 操縱糧價事件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369章 重修皇極殿第144章 持續消耗第318章 戰爭準備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14章 皇家軍工廠第70章 鉅額軍費第108章 優厚待遇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389章 攫取貴金屬第364章 沒落的科舉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336章 瓜分戰爭紅利第143章 火炮顯威第352章 無聊的朱由檢111章 排版沒分段第168章 胰子生意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101章 大明日報第423章 大掃蕩第242章 天羅地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州市| 鲜城| 延安市| 常州市| 中方县| 墨竹工卡县| 丁青县| 汉川市| 泰来县| 临潭县| 长岛县| 中西区| 遂川县| 万年县| 闵行区| 无为县| 望奎县| 宣恩县| 蓝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河北省| 汉沽区| 灵丘县| 铁岭县| 南昌县| 百色市| 遵义县| 大厂| 忻城县| 南城县| 金平| 岳西县| 资溪县| 车险| 旬阳县| 宜宾县| 搜索| 罗山县| 牙克石市| 柯坪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