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

秋收時節,華北平原上又是一望無際的金黃,經過朱由校這些年的努力,華北平原上的老百姓受災有賑濟、免稅。吃不飽飯可以到民政局申請救助,還能移民到東北等地,更是有很多工地招工,老百姓日子都好過了不少。

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北直隸,如今北直隸基本上已經沒什麼荒地,農民在農忙時節都能安居樂業的進行生產。會發生這樣的改變,主要還是北直隸的農業利益分配和生產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加上水利設施完備,整個北直隸在秋收集結都是一片忙碌的秋收景象。

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這幾個省份就差了不少,不過這幾年朝廷在這些省份推行了保甲制,並且恢復了徭役,通過徭役和朝廷撥款,也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農業情況倒是稍稍好轉了一些。特別是天啓六年朝廷開始撥款治理黃河,雖然治理規模還不是非常大,但也不算小了,對北方各省的農業也有一些大體上的改善。

此時朱由校採取的政策就是,先改革一兩個省,並將新開發出的省份也納入新政範圍之內。這些新政省份發展起來之後,再用這些新政省份的財政收入去補貼、發展那些落後的省份。

這次秋收北方各省一定程度上受到地震影響,這場波及四省之地的七級大地震過後,華北四省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震後在朝廷的救助下,如今已經開始迅速恢復。

東北地區的豆子在這年秋天成熟了,因爲土地肥沃,每畝產量十分不錯。在大量使用畜力的情況下,一戶人家經營三百畝的土地用來種植豆子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畢竟豆子這玩意,只要把地翻一下,然後直接種下豆種,後面就可以任由生長了。

到了秋天,再用機械製造廠製造的大豆收割機把豆子收上來一打。就能得到很多商品大豆。

這些大豆在關內各省有廣泛的銷路,除了人要吃豆子,牲畜對大豆的需求量也很大,特別是大明從蒙古獲得了大量的馬匹之後。還有養殖牛羊都需要喂一些大豆。

這些黃豆曬乾之後,就會通過馬車運往各地、港口,再走海路販運到沿海各省、長江流域各省,以及臺灣、南洋。

這一年是東北地區首次產出商品大豆,商品化帶來了高效率生產的優勢。黑龍江一帶因爲日照時間短。所以只能種植大豆等成熟比較快,對強日照沒什麼需求的豆科作物。

東北大豆產出,還可以讓關內地區的農民不用再小規模的兼種大豆,大豆可以靠外地輸出獲得。而黑龍江地區的農戶通過大規模的種植大豆,又能換到自己所需的商品。

大豆還可以用來榨取植物油,這個技術在中國很早就有了。美國人直到近代才從中國這裡學到了大豆榨有技術。

大豆油,還可以用在軍工生產當中。當然現在大明還沒有這樣的軍工項目,zha藥目前也只有黑火藥。不過隨著第一批從皇家科技學院畢業的學員掌握了化學知識,這些玩意也許用不了多久就能搞出來了。

棉花在秋天也成熟了,河南、山東、江淮北部這個三角洲地帶的棉花產區在這幾年的棉價刺激下。棉花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北直隸也在天啓六年增加了棉花種植面積,因爲北直隸可以從外部獲取很多商品糧,東北地區的商品糧產量越來越高,而臺灣、南洋等地的商品糧輸入規模也會不斷增加,棉花成爲了更加緊缺的資源。

南洋同樣也有不少棉花產出,這些棉花主要是呂宋和爪窪島地區的,呂宋有西班牙人經營的種植園,棉花是一個主要的種植項目之一,還有一個就是菸草和甘蔗和胡椒。爪窪島同樣也有不少棉花產出,不過相比呂宋來說要少。

大明對呂宋也爪哇確定了統治地位之後。首先是在呂宋增加了棉花種植面積。

總體上來說,呂宋的棉花種植業還是可以彌補大明對防止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問題,因此就按照市場需求擴大了種植規模。

朱由校此時對後世新疆地區的棉花產地暫時也沒那麼多想法了,畢竟交通還不是很方便。開發成本目前來說也比較高,起碼是比澳大利亞高不少的。澳大利有很多耕地可以種植棉花,大可以先將澳大利亞經營成爲一個大明的棉花、羊毛、礦產等原材料的供應基地。

至於缺乏勞動力的問題其實也蠻簡單的,可以弄點勞工去澳洲,例如朝鮮就有不少勞動力。組織一羣朝鮮勞工去澳洲打工,顯然是不錯的選擇。那些朝鮮勞工也還是能做事的。用工成本也比較低。而且勞工賺了錢總是要回去的,澳洲戶籍並不對他們開放。小日本那裡也有不少勞工,不過日本如今暫時在閉關鎖國,因此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至於到非洲抓捕黑奴,這還是算了,會把天朝上國的名聲做壞掉的。畢竟中國這種文明,向來都是以超脫弱肉強食爲核心,而不像日本那樣崇拜弱肉強食。如今朱由校對推動下的對外擴張,已經有些違背這樣文明核心。

但朱由校不對外擴張,去外界獲取更多的資源,外面的那些弱小民族遲早也要被歐洲的強盜團伙欺負,資源也要被歐洲人攫取。而在奴隸制度上,大明是不承認的。只是將文明太落後的土著變成‘包身工’,雖然只是換了個名稱,但是包身工的權益還是受到一定保障,並且當他們融入文明之後,可以獲得更高的地位。

當然,南洋土著因爲給人的感官印象太惡劣,朱由校才搞出了三品九等制度,從而希望通過控制婚配的方式,將南洋土著那些劣根比較嚴重的羣體絕後,培養出一羣更勤勞、更本分的土著後代。這樣教化個幾百年,理論上來說應該是會有效果的,只不過看具體執行能不能持續的問題。

即便是那些南洋土著給朱由校的印象非常惡劣,朱由校也沒有對這些土著採取什麼屠殺政策,三品九等制度依舊是屬於教化行列,也保證了土著的基本生存權,只是剝奪了一些劣根嚴重的土著的生育權。

所以在大明只有包身工和官奴,官奴實際上就是罪犯,不過朱由校接下來還是要對官奴制度進行改革,那就是不再把一般的罪犯後代變成官奴。

在這樣的制度下,大明是不可能主動去非洲抓捕、販賣黑奴的,那種生意雖然利潤高,但是太造孽了。

作爲天朝上國,名聲還是要保持好的。

這次秋收大體上還是不錯的,豐收地區有之,受災的地區也有之,糧食供應基本上處於比較充足的狀態,棉花產量在減少了棉布出口的情況下,倒也能夠滿足大明內部需求。

爲了確保大明百姓不至於缺少棉布、棉衣、棉被,朱由校在秋收到來之際,再次提高了紡織品出口關稅,從此前的20%提高到了30%。

反正紡織品如果內部消化不了而降價,可能造成影響棉農收入的時候,就可以降低出口關稅。

大明幾個國有農業公司,以及國有財團中的合資農業公司,此時都已經開始進駐澳洲,並且開始從朝鮮招募勞工,以前往澳洲墾殖土地,以建設澳洲的棉花生產基地。

種植棉花當然也不能全部都用朝鮮勞工,本土工人還是招募了不少。本土工人的工資比朝鮮勞工要高出一大截。這種到海外地區做工的工人,如今每個月的工錢都提高到了六元。

這天早朝,一大早朱由校還有些沒睡醒,臣子們叩拜一番之後,工部尚書王微出列稟報道:“啓稟陛下,經過工部組建的電報研究小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電報機終於研究成功了。”

“什麼?”朱由校感覺自己好像在做夢,楞了一下問道。

“陛下,通過電線、電池和電磁感應器技術的組合,第一臺電報機已經研製成功。”王微清了清嗓子,然後莊重的稟報道。

“什麼是電報?”

“電報是何物?”

“工部又搞出了什麼東西?”

一羣臣子們頓時議論紛紛,對於這些‘高科技’的玩意,並不是太懂。但是他們知道,皇帝絕對是其中的專家。

只見朱由校聽到王微的稟報,頓時‘雙眼發光’、倦意全無。又問道:“電報真的試驗成功了?”

“臣豈敢欺君。”王微答道。

“快帶朕去看看。”朱由校頓時激動的站了起來,一羣臣子面面相覷,不知道皇帝激動個什麼勁,朱由校揮手道:“諸位愛卿,與朕同去觀看吧!有了電報,可讓我大明國祚增歲百載。”

增加百年以上的國祚?

一羣臣子頓時好奇心大起,這電報到底是什麼玩意?能有這麼強悍的作用?難道是神器不成?

早朝是上不下去了,朱由校立即令人擺架,然後帶著文武百官前往皇家科技學院的實驗基地。(。)

第218章 開發臺灣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258章 生產兵團第131章 運轉的內閣第211章 稀裡糊塗第416章 開戰前夕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247章 戰局失控第416章 開戰前夕第202章 瘋狂的蒙古人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372章 新規格,新標準第71章 辛酉京查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68章 二十萬石第293章 整頓政策第84章 遊擊進行時(三)111章 排版沒分段第329章 西域產業佈局第228章 殖民朝鮮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18章 大明皇家銀行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87章 廉價鋼鐵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334章 小日本不老實第292章 高舉屠刀,嚴打掃黑第193章 心動的林丹汗第248章 改革準備第226章 干預朝鮮(一)第135章 紅嘴堡大捷第166章 瘋狗出籠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174章 白蓮教造反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275章 暴雨第209章 發現寶藏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14章 官場大換血第192章 提議結盟第206章 聯動方案第347章 狂奔的經濟第307章 開發澳洲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70章 鉅額軍費第35章 研發燧發槍第404章 水泥公司第359章 電報普及第234章 血戰耀州第383章 蒙古人的生意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268章 移民進行時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187章 徹底整合第178章 七進七出第68章 二十萬石第106章 野戰炮第216章 談判條件第169章 稽查私鹽第66章 賣隊友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128章 大洗牌第190章 厲兵秣馬第214章 完虐荷蘭人第393章 火車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123章 往死裡黑第456章 謀反密報第17章 正規騎兵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169章 稽查私鹽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第23章 數學水平第164章 死灰復燃第93章 商業擴張第304章 南洋大開發浪潮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117章 海運優勢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172章 官法如爐第360章 德川幕府服軟第275章 暴雨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309章 持續擴張的國有資本第43章 武裝京營第85章 閹黨來襲第67章 毛文龍開鎮東江第304章 南洋大開發浪潮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198章 持續的動作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第222章 圈錢利器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426章 改革前夕
第218章 開發臺灣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258章 生產兵團第131章 運轉的內閣第211章 稀裡糊塗第416章 開戰前夕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247章 戰局失控第416章 開戰前夕第202章 瘋狂的蒙古人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372章 新規格,新標準第71章 辛酉京查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68章 二十萬石第293章 整頓政策第84章 遊擊進行時(三)111章 排版沒分段第329章 西域產業佈局第228章 殖民朝鮮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18章 大明皇家銀行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87章 廉價鋼鐵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334章 小日本不老實第292章 高舉屠刀,嚴打掃黑第193章 心動的林丹汗第248章 改革準備第226章 干預朝鮮(一)第135章 紅嘴堡大捷第166章 瘋狗出籠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174章 白蓮教造反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275章 暴雨第209章 發現寶藏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14章 官場大換血第192章 提議結盟第206章 聯動方案第347章 狂奔的經濟第307章 開發澳洲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70章 鉅額軍費第35章 研發燧發槍第404章 水泥公司第359章 電報普及第234章 血戰耀州第383章 蒙古人的生意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268章 移民進行時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187章 徹底整合第178章 七進七出第68章 二十萬石第106章 野戰炮第216章 談判條件第169章 稽查私鹽第66章 賣隊友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128章 大洗牌第190章 厲兵秣馬第214章 完虐荷蘭人第393章 火車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123章 往死裡黑第456章 謀反密報第17章 正規騎兵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169章 稽查私鹽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第23章 數學水平第164章 死灰復燃第93章 商業擴張第304章 南洋大開發浪潮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117章 海運優勢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172章 官法如爐第360章 德川幕府服軟第275章 暴雨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309章 持續擴張的國有資本第43章 武裝京營第85章 閹黨來襲第67章 毛文龍開鎮東江第304章 南洋大開發浪潮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198章 持續的動作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第222章 圈錢利器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426章 改革前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陵县| 永靖县| 门源| 武隆县| 鸡泽县| 黄大仙区| 固阳县| 汉沽区| 大冶市| 长垣县| 赞皇县| 巨野县| 平阴县| 肥乡县| 辽阳县| 边坝县| 枣阳市| 灵璧县| 苍山县| 余干县| 青阳县| 昭平县| 陆河县| 嘉定区| 阜阳市| 昭觉县| 濮阳市| 昌乐县| 满洲里市| 依安县| 甘洛县| 武功县| 黄石市| 马公市| 桃江县| 历史| 司法| 县级市| 万州区| 来宾市| 白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