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67章 開發北海道

皇家銀行經過三年多時間的發展,此事已經遍佈整個北直隸,並且發展了大量的儲戶,此時北直隸大部分百姓都有皇家銀行的存單。

皇家資本正是靠著皇家銀行吸納的存款,獲得了大量的發展資金,同時大量放貸也讓北直隸的各行各業快速發展了起來。

例如天啓四年北直隸的紡織業規模相比天啓元年,擴大了二十多倍。如今北直隸的棉布全部都是本省生產,並且還有部分外銷到其他省份。

皇家銀行的各種投資活動,大部分都獲得了回報。此時皇家銀行向其他省份擴張,倒也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

此次進軍江南地區,可以預料的是,必然獲取豐厚的資本回報。

江南是大明最富庶的地區,商業也是最發達的。鹽商資本停止運作,正好對江南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衝擊,市場上目前需要大量資金,而皇家銀行正好可以提供。江南地區的很多商業活動都是存在很高利潤回報的,不論是貸款還是入股,大部分都能獲得回報。

就算是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還有資產抵押。皇家銀行在向外放款的時候,資產抵押的審覈是很嚴格的,從而避免產生大量的壞賬。

畢竟這個時候皇家銀行用的還是實打實的白銀,還沒有自己發行紙幣。一旦產生大量壞賬,儲戶的錢取不出來,那對皇帝的公信力影響太大了。

畢竟這是皇家銀行,打的是皇家的旗號,不是說倒閉就倒閉的。

所以皇家銀行的對外貸款,都是需要資產抵押的。另外皇家銀行此時吸納定期存款也是有定額的。不會無限吸納定期存款。

不過皇家資本可以投資的優質項目還是比較多的,例如海洋貿易等等,都是需要大量資金的,因此定額並未用完,前往江南地區攬儲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此次被查抄掉的鹽商。在家產查抄完畢之後,隨便關押了一段時間就放了,擺明了是吃肥羊。

江南商人都紛紛怒斥皇帝吃相太難看,對於突然出現在江南地區的皇家資本,表現出了強烈的抵制情緒。

同時虛君制的呼聲也在江南地區喧囂塵上。

所謂虛君制,就是類似西方那種君主立憲制。說直白一點就是商人想要自己主宰政治。

明末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導致資本主義萌芽,這些非常有錢的商人,有了錢之後自然是開始追求更高級的夢想,除了長生不老之外。那自然就是權力了。

實際上明王朝也正是被這些商人挖牆腳給弄垮的,如果明末時期這些商人能夠吃點錢,北方農民起義還沒有爆發之前,完全可以通過賑災的方式來消除。可是那些江南商人卻是笑呵呵的看著,等著明王朝完蛋,然後想要構建一個權力屬於他們的政權新格局。

可是他們想得太好了,實際情況又沒有按照他們的設想去發展。

所以虛君制在明末是很有市場的,很多士子都在提倡這種思想。或者說是制度。因爲迎合了資本階級,所以這些士子也混得很不錯,走到哪裡都被奉爲上賓。吃喝玩樂一條龍肯定是少不了的,說不定還有各種金錢饋贈。

說白了君主立憲制這種東西,在資本主義萌芽之後也是必然會出現的一種觀念,因爲商人有這個需要。

對於江南地區的所謂民意,朱由校自然是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的。江南地區真正的民意是,糧食價格比較貴。

去年發生的廣東民亂。實際上也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江淮一帶的情況。

朱由校的主要目標,還是放在糧食問題上。

天啓四年一開春。十五個生產兵團全部被派了出去,十四個生產兵團被派往遼東以北。也就是後世的吉林地區。

還有一個生產兵團,則被派到了北海道。

很快朱由校就下詔,將後世屬於日本版圖的北海道劃入大明版圖,新曾一個‘鎮東省’。之所以取名‘鎮東’,主要是朱由校希望把小日本永遠鎮壓在島國裡,不讓他們出來。

現在小日本也正好在閉關鎖國,讓他們繼續閉關鎖國吧!

鎮東省並不是只有北海道一個島,同時朱由校也將後世的庫頁島規劃到了鎮東省的行政區域。

並且在天啓四年春,任命了高邦佐爲鎮東省總督,前往鎮東省構建行政,並管轄軍事。

鎮東省現在還是寒苦之地,這個任命看上去有點像是流放一般。不過朱由校在高邦佐上任之前,召見高邦佐談了許久。高邦佐知道了皇帝對鎮東省的重視,於是欣然前往。

即便是寒苦之地,也是封疆大吏,俸祿還被朱由校提了一半,也不算委屈了。

兩萬名生產兵團的新兵在開春之後便上了一支兩百多艘商船組成的龐大船隊,浩浩蕩蕩的出海了。他們將前往新增的鎮東省開闢牧場和農場,不過主要以牧場爲主。

船隊除了運人,還運去了大量的生產物資。

實際上以帆船的速度,往來鎮東省也不需要很長時間,不用十天就能到達。如果是逆風的話會慢一些,頂多也就是半個月。

中國傳統帆船船型,在載人方面還是比較舒適的,上面有船樓,移民過程中克服一下暈船就可以了,可以在船上安排一名醫師跟隨。

中途還可以停靠到朝鮮港口進行補給,也可以去日本港口補給,不過一般情況下是不需要去日本港口的。如果緊急情況,也還是能去。畢竟日本現在和大明也是貿易關係,要求停靠補給問題不大。而且地方的大名估計會比較歡迎,他們現在很想和大明通商,只不過德川幕府不同意罷了。

船隊很順利的就到達了鎮東省南島(北海道),在海軍建立的據點中。此時已經有兩百多名最早的移民已經在這裡定居下來了,食物方面很好解決,因爲海里有很多魚。這第一批移民都是漁民,他們移民到這裡,獲得了朝廷發放給他們的免費漁船、漁網等生產工具。

到南島的時候。高邦佐發現據點裡除了有大明移民來的漁民,海軍陸戰隊還抓了上千名蝦夷奴隸,並且已經教會了這些土著奴隸一些沒什麼技術含量的生產技能,正在完善據點建設。

“我們要更多的包身工,繼續抓捕,人手不夠的話。從生產兵團裡調。”高邦佐十分肯定這種行爲,因爲這種行爲就是皇帝搞出來的,而且還對奴隸這個詞彙進行了修飾,用包身工來稱呼這些奴隸。

什麼樣的社會文明層次,決定了什麼樣的統治方式。用奴隸本身沒什麼不妥的。因爲這些土著如果不把他們當奴隸用,他們根本無法融入進來。

首先是語言不通,其次是沒有先進的生產技能。如果用封建社會的統治方式去統治這些還處於比較原始狀態的土著,那麼這些土著不僅無法貢獻生產價值,還會成爲動亂的因素。

鎮東省這裡的土著和臺灣又有不同,臺灣土著長期和漢人接觸,用封建社會的模式去建立統治還是可行的。而鎮東省的蝦夷人,卻是隻能用奴隸的模式去形成統治。

對於這些土著來說。當奴隸也沒什麼不好的。這讓他們可以實現溫飽,要讓奴隸能創造更多的效益,自然要讓他們吃飽。並且儘量讓他們更健康。所以只要肯幹活,也不用吃皮鞭。

而且還會給他們那排婚姻,抓到女土著給他們配對上,然後可以生小奴隸。實際上就和大明那些簽了賣身契的包身工是一樣一樣的,沒什麼太大的區別,所以朱由校將對奴隸的稱呼變成了‘包身工’。

並且還制定出了規則。如果這些包身工產生了獨立意識,想要自己獨立出去。也可以自己工作贖身。

賺不錢贖身就繼續當包身工唄!

等過了幾十年、上百年,這些包身工的後代已經融入這個文明。並集體產生獨立意識的時候,就可以出臺一個低一點的贖身價格,奴隸問題不就解決了。到時候願意當包身工的繼續當包身工,不願意的隨便賺個兩三年的工資贖身了事。

當然朱由校還是草草制定了一個《包身工管理條例》讓高邦佐施行,即日常生產過程中不能讓包身工勞累過度、不能虐待包身工,每七天必須有一天假期,加班要在伙食等方面進行一定犒勞,並且每個月要給這些包身工一定的零花錢等方面的規定。

如果包身工的契約持有人不遵守規定,包身工可以去官府訴訟,訴訟成功了官府可以進行一定的罰款警告等等,前提是這些包身工要覺醒訴訟意識。基本上這些包身工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會有這些意識了。

到時候奴隸和奴隸主在規則下玩,雙方日子也都能過得下去就行了。如果這些奴隸感覺這樣過日子挺好,那就可以繼續過下去。如果感覺日子過得不爽,也可以想辦法贖身。

本身中國這個文明,就是在不斷同化其他民族。這個文明並不是以血統來劃分的,而是以文化認同感來定義的。

因爲鎮東省剛剛開省,又不像臺灣那樣有一定數量的漢人作爲基礎,移民吸引力也沒有臺灣那麼強,鎮東省缺少勞動力。所以高邦佐剛到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抓捕更多的土著,然後訓練成包身工。

包身工性格要溫順、聽話。

所以這些土著抓捕來之後,需要進行一定的時間進行調教,然後再上市銷售給那些移民或企業,從而進入生產環節。

複雜的生產技能這些奴隸不會也沒關係,可以讓他們做一些簡單、重複性的事情。例如殺魚、放羊、搬磚等等。

這些事情是移民不太會幹的,因爲勞動報酬比較低,要是移民到這種寒苦之地還要做這種報酬低的工作,那他們幹嘛移民啊?

另外抓捕土著奴隸也有個好處,那就是消除土著方面的不安定因素。使得生產不會被這些土著擾亂。

高邦佐上任後,主要目的還是爲了經營好鎮東省,從而爲大明提供更多的食品以及工業原材料。

現在缺的就這些東西,食品是肯定缺的。

工業原材料也缺,北直隸現在工業正在不斷髮展。制約的瓶頸就是原材料不足,例如紡織業就缺少更多的棉花。

所以鎮東省發展的產業無法就是漁業、牧業、林業、礦業四個主要產業,再發展一些滿足當地居民需求的建築業之類的,其他的商品可以從大明本土運過來。

其中漁業和牧業和牧業是主要的,礦業有就開採。

林業也是比較有發展前途的,鎮東省南島、北島(庫頁島)的森林資源都比較豐富。而且靠近沿海,運輸起來比較方便。在原木長途販運上,比遼東內陸一些的地區還要方便。

畢竟陸地上運輸原木比較麻煩,成本也比較高一些。一般都是在當地將木頭切割成木板,或者製造成紙張、傢俱再進行長途販運。

而且遼東地區實際上是經過開發的。平原上並沒有太多的森林資源,而且出了山區之外,大木頭也不是那麼多,只有更北部的吉林、黑龍江這些地區的林業沒有經過開發。而鎮東省的森林資源沒經過開發,到處都是大樹,可以產出很多大原木。

發展這些產業的企業也在天啓四年開春後陸續來到了鎮東省,漁業公司是最多的,還帶來了不少從事捕魚工作的工人。並且罐頭廠企業也來了。準備在南島生產魚罐頭。一般只生產鮭魚罐頭,其他價格便宜的魚都是進行醃製然後運回。

這些企業大部分都是皇家財團的,民間企業現在還不會大規模的過來。畢竟這裡基礎設施還沒完善。不過有幾家民間資本成立的農業公司卻是過來了,準備在島上購買土地建設牧場。

另外鎮東省也迎來了第二批的移民,一些建築行業的技術工人,還有各企業的員工及家屬。

這些人員過來之後都有官方和企業進行安排,工資比本土要高一半。

島上的牧場建設也是接下里的重點,首先是需要軍隊劃分安全生產區。將區域周圍的土著抓捕、消滅,或者驅趕到深山裡不敢出來騷擾。然後將這些安全生產區的土地拍賣給各個企業進行投資建設。

工人方面可以移民一部分。同時可以大量使用奴隸,也就是包身工。

同時官方還安排了一批移民過來當牧民。每戶給地300畝去不去?去就報名、上船起航!官府補貼一部分生產費用,銀行再貸款一部分錢給他們。而且土地不超過三百畝不徵稅,只要肯做事,一個不用交稅的三百畝的農牧兩用的家庭牧場,可以讓一家人過得很滋潤。

島上將會有一半左右的牧場將被用來安置這些移民過來的百姓,這些百姓都是各省的貧民。

不把所有土地都交給那些企業來發展,也是爲了豐富經濟結構,增強一下經濟抗災能力。另外把國內的貧民移民出去,讓他們獲得生產資料,可以比較不錯的生活下去,也是穩定大明局勢的重要手段。

至於不對這些移民徵收農業稅,也沒什麼問題。大明需要的是他們把農產品生產出來,而且作爲願意移民到這個寒苦之地的百姓來說,這也是他們承擔風險的回報。這些百姓在花錢買東西的時候,自然就交了商品增值稅了。

農業稅在未來畢竟還是會佔比越來越小,在鎮東省這種地方,三百畝地也不算什麼大地主。

朱由校徵收農業稅的羣體,還是那些大量兼併土地的地主,以及用農業公司方式生產的企業。

一個南島(北海道)就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來耕種放牧,面積達到一千八百萬畝左右,比臺灣的耕地還要多。當然維度不同,土地產出水平和類型也是不同的。

這麼多的土地開發出來,也能移民個十幾萬的農民過來。外加漁業和城鎮工業的發展,鎮東省南島在未來就能移民上百萬人過來。

北島目前還沒有開始開發,不過也快了,海軍陸戰隊已經在北島進行深入的探索了。()

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99章 完善經濟結構第53章 又見官商勾結第202章 瘋狂的蒙古人第156章 人口爆炸第249章 穩紮穩打第369章 重修皇極殿第252章 野戰炮發威第104章 驛站隱患第268章 移民進行時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186章 瘋狂的土地兼併第15章 官商勾結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08章 操縱糧價事件第226章 干預朝鮮(一)第73章 準備鑄幣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245章 林丹汗在行動第454章 工業化進程第233章 慘敗的鑲白旗第93章 商業擴張第373章 對待印第安政策第390章 工人暴動第140章 野望河套第205章 噁心死建奴的戰略第176章 不堪一擊第160章 完善的皇莊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43章 武裝京營第340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9章 三成佃租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203章 發明毛衣第187章 徹底整合第45章 投資鹽業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40章 撥亂反正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204章 二十萬中央軍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33章 天啓方陣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14章 皇家軍工廠第112章 慘遭爆菊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394章 戰略調整第396章 電報民用業務第279章 甲子條約第241章 穩定西南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197章 被一網打盡的走私商人第297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212章 統帥部會議第10章 天子親軍第149章 北方改革措施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70章 鉅額軍費第378章 佔領夏威夷第402章 海外殖民利益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123章 往死裡黑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277章 大破蒙古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124章 百業興盛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62章 錦衣衛來啦!第365章 統一的市場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276章 這只是老天的一場玩笑第23章 數學水平第139章 暴跳如雷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29章 皇帝大婚第129章 俸祿改革第3章 帝師孫承宗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179章 會師充州第178章 七進七出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250章 大戰來臨第211章 稀裡糊塗第66章 賣隊友第410章 實幹成就夢想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103章 時代潮流就是要BB第415章 對蒙宣戰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117章 海運優勢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
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99章 完善經濟結構第53章 又見官商勾結第202章 瘋狂的蒙古人第156章 人口爆炸第249章 穩紮穩打第369章 重修皇極殿第252章 野戰炮發威第104章 驛站隱患第268章 移民進行時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186章 瘋狂的土地兼併第15章 官商勾結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08章 操縱糧價事件第226章 干預朝鮮(一)第73章 準備鑄幣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245章 林丹汗在行動第454章 工業化進程第233章 慘敗的鑲白旗第93章 商業擴張第373章 對待印第安政策第390章 工人暴動第140章 野望河套第205章 噁心死建奴的戰略第176章 不堪一擊第160章 完善的皇莊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43章 武裝京營第340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9章 三成佃租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203章 發明毛衣第187章 徹底整合第45章 投資鹽業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40章 撥亂反正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204章 二十萬中央軍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33章 天啓方陣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14章 皇家軍工廠第112章 慘遭爆菊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394章 戰略調整第396章 電報民用業務第279章 甲子條約第241章 穩定西南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197章 被一網打盡的走私商人第297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212章 統帥部會議第10章 天子親軍第149章 北方改革措施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70章 鉅額軍費第378章 佔領夏威夷第402章 海外殖民利益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123章 往死裡黑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277章 大破蒙古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124章 百業興盛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62章 錦衣衛來啦!第365章 統一的市場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276章 這只是老天的一場玩笑第23章 數學水平第139章 暴跳如雷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29章 皇帝大婚第129章 俸祿改革第3章 帝師孫承宗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179章 會師充州第178章 七進七出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250章 大戰來臨第211章 稀裡糊塗第66章 賣隊友第410章 實幹成就夢想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103章 時代潮流就是要BB第415章 對蒙宣戰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117章 海運優勢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原市| 安乡县| 华容县| 凤阳县| 松江区| 莱芜市| 石狮市| 上饶市| 大兴区| 石首市| 石家庄市| 全州县| 海原县| 宽城| 东城区| 泰州市| 景德镇市| 巴东县| 紫云| 镇沅| 丰宁| 郑州市| 文登市| 福安市| 江都市| 罗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仙桃市| 淮滨县| 叶城县| 陕西省| 徐汇区| 永昌县| 武穴市| 凭祥市| 沙田区| 边坝县| 安福县| 新宁县| 龙口市|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