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58章 抗旱神器

ps:第一更,昨天狀態不佳,查了很多資料,第二更沒寫出來,抱歉。

皇莊外的田間地頭,此時已經挖好了一條條歸整的水渠,同時遠遠的還能看到不少大水車。

“陛下,旱澇保收即是灌溉方面,我們採取大水塘蓄水,數個皇莊建一個大水塘,每個皇莊又建一個小水塘。乾旱之時,水塘即可支撐一段時間。同時建要灌溉溝渠,並輔以筒車、翻車。若是洪澇之時,則可用翻車排水。”徐光啓一路對朱由校介紹起來。

筒車也就是那種圓形的大水車,在水流的衝擊下不斷轉動,從而將水提出倒入相對較高的溝渠。

翻車,也是一種提水工具,但同時也能用於排灌。

朱由校看著這些大水車,不由眼前一亮。製造這玩意,可以增加就業啊!顯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建設項目。

“愛卿,萬一發生洪災,這翻車估計也不頂用吧!”朱由校有些疑慮的看著這些大翻車問道。

“陛下,翻車主要是用來排灌,真正要防洪得靠堤壩。如果天降暴雨,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水排往河流,這時候翻車就派上用場了。再然後,就看河流堤壩是否堅固,若是堤壩年久失修,則會發生洪災。”徐光啓這方面顯然是個專家,朱由校在這方面顯得有些經驗不足。

“這樣啊!”朱由校點了點頭。

“當前堤壩主要由皇家農業公司在開墾的時候修建,再根據內閣頒佈的《徭役法案》,每戶出工二十天,就可以很好的維護堤壩了。如果碰上大旱之年,河流取水出了問題,我們還可以採取井灌之法。”徐光啓說道。又帶著朱由校前去參觀了灌井。

只見這是一個口徑很小的水井,直徑只有十幾釐米。朱由校驚訝的問道:“這是什麼井?”

“啓稟陛下,此乃卓筒井。四川鹽井多是此類。”徐光啓介紹道,朱由校奇怪的問道:“這麼小的井。能出多少水?”

“此井雖小,但卻可深入地下百餘丈,取水並不慢,只要用一個小管插入其中,再用畜力拉動鼓風抽出即可。只需一口井,就足夠一戶農民灌溉所需。另外廊坊以東地區,上層地下水是爲鹹水,必須鑽得夠深。才能得到淡水,用這種卓筒井最爲合適不過了。而且用這種方法打井,對位置的選擇要求不大,只要打下去就肯定有水。”徐光啓的話把朱由校給震驚到了。

數百丈?

那是幾百米深啊!

古代竟然有這種技術?

朱由校不懂古代的鑽井技術也是正常,本身就沒接觸過這方面的東西。實際上古代中國的鑽進技術是非常先進的。

這種深度達到幾百米的鹽井,是宋代四川地區發展的鹽井開採技術。也就是頓鑽技術,所謂頓鑽,即是採用不旋轉的鑽頭往下鑽井,古代儘管沒有電動機帶動鑽頭,但要讓鑽頭往下鑽還是很簡單的。人力、畜力都可以。

這種頓鑽技術,在清代的時候,創造了1200米深的鑽井記錄。而西方人在1850年後。鑽進深度也才幾百米,發展歷史比中國晚了700年。

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實際上是在陝西鑽出來的,到了二十一世紀,每天依舊能產油200公斤。

西方人所謂的第一口油井,比中國晚了二十多年。西方人歷來在講所謂發明的時候,如果中國古代就有的,他們就會視而不見的將中國排除在外。

宋代詩人蘇軾在《蜀鹽說》中寫道:“凡筒井皆用機械,利之所在。人無不知。”

原本這種鑽井活動是非常勞累的,官府一般都是把犯人打發去鑽井。到了1253年。四川地區首先用牛作爲驅動車盤的動力。用畜力代替人力,這對鑽井起下鑽、清除巖屑以及採滷提撈。無疑是一項動力改革。

這種鑽井技術,被稱之爲‘中國第五大發明’,不過自然也是有缺點的,那就是碰上巖層就很難鑽下去了,畢竟不是旋轉的鑽頭,而是頓鑽,在古代沒有動力機械的時候,旋轉鑽顯然是癡人說夢。不過華北平原的巖層是比較少的。地質結構以砂土、黏土爲主要結構,鑽起來非常輕鬆。就算是碰上巖層,也可以用特質的鑽頭繼續下鑽,就是比較緩慢。

在徐光啓的介紹下,朱由校很快便了解了這個技術。

四川人打卓筒井,主要是用四川的楠竹,將竹節掏空,然後相連打入地下。先開大口,楠竹打入地下50米左右,從而隔絕地下淡水,然後再用鑽頭開小口,再打下去幾十米,從而接觸到滷水。

如果楠竹連接的地方密封出了問題,出現了滲漏,就稱之爲‘漏井’,這一口井就要作廢。

“在廊坊以東,我們打的卓筒井相當於是和開採滷水反過來,主要是用來隔絕上層鹹水,汲取下層淡水。而在鹹水區的其他地區,這種卓筒井是否滲漏都無所謂,只要打得足夠深,就算是乾旱十年,都不怕沒有水。”徐光啓繼續講解道,“一般情況下,只要沒有鹹水層,在北直隸地區,有的地方打下去一丈(3米左右)就有地下水了,就算是有些地方地下水深一些,我們頂多打下去七丈就夠用了,就算是大旱災,一般都能撐過去。”

上層地下水是開放性的,可以通過雨水補充,廊坊以東渤海灣沿岸區域,海水滲漏到了上層地下水,所以變成鹹水。同時上層地下水,也會產生一定的蒸發,但蒸發效率比較低。

此時明代的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很淺,和後世解放時期沒太大區別。水位一般在地表下2~3m,有的地帶像山前衝洪積扇形地的前緣,及扇間窪地,多有泉水分佈。這是地下水在地表出露的地點。這種情況說明當下地下水分佈很廣,埋藏也較淺,水量也十分豐富。

因爲沒有大量的工業、城市用水,加上農業用水主要就是一些土井,挖得都不深。因爲沒辦法深挖,一深挖地下水就出來了,人沒辦法繼續挖掘作業。所以華北平原的地下水資源簡直就是一個未被充分開發出來的寶藏啊!

只要能把地下水開採出來,在這明末還怕個毛的旱災啊!再把河道治理清楚,不讓洪災發生,那妥妥的就是旱澇保收啊!

鑽井技術和土井不一樣,人不需要下井挖掘,可以挖得很深。可以一直挖到下層地下水,下層地下水是一種補充比較緩慢的區域,但同樣擁有大量的水,一般埋藏深度在七八十米以下。

朱由校立即意識到,技術是非常好的技術,後世的中國也是採用鑽井開採地下水,而且還可以達到過量開採的程度。

“如果卓筒井可以普及的話,確實能夠解決旱災的問題。但是成本方面高嗎?”朱由校連忙諮詢道,要是成本太高也是白搭啊!

“卓筒井挖得不深得話,施工量非常小,主要就是材料費。四川是把楠竹打入地下,我們則用鐵管。目前鋼鐵成本也很低了,鐵管質量也不像火槍火炮的要求那麼高,打造起來也很容易。只要不是鹹水區,打井深度最多十丈,打入的鐵管就算漏水都無妨,主要作用就是保證井口不被泥土堵塞,兩個工匠不用三天時間就能打好一口。如果是在鹹水區,則要打下去三十丈左右,才能汲取到深層地下水。打入的鐵管則要密封,就算是滲漏,我們也能把鐵管重新拉出來換掉,並不需要廢除。所需的人工依舊不多,主要是畜力,以及材料上的成本。”

朱由校一聽,頓時欣喜不已,成本這麼低,簡直就是神器,絕對的抗旱神器。

華北地區的鹹水區主要就是東部沿海,大部分地區的地下水都是淡水。就算是鹹水區,上百米的鐵管成本在國家機器的支持下,還是承擔得起的。

“那抽水怎麼辦?”朱由校繼續對徐光啓問道。

“用水泵進行抽水。”徐光啓回答道。

“好。”朱由校欣喜無比的點頭道。

接著只見一羣村民,將一個鐵管深入碗口大的井中,然後連在水泵上。接著在下面放了一個木桶,隨著村民不斷的來回按壓,不一會水就經過鐵管抽了出來,流進了木桶當中。

“這樣抽水的話,旱災之年,只要勤快一些,澆灌莊稼是夠用了。但是效率不高啊!用畜力不行嗎?”朱由校問道,礦山的水泵抽水都是用畜力,這種抽水技術是比較完善的。

“啓稟皇上,因爲井口較小,滲水需要一定時間。除非是直接打到水層,才能用畜力持續不斷的抽水。”徐光啓回答道。

“水層要打到多深纔有?”朱由校問道,畢竟地下水的滲漏和水層是不同的概念。

“有的打到七八丈深就有了,有的要打到二十丈左右。”徐光啓之前已經帶著皇家科技學院在鑽井方面做了相關的研究,把華北的地質情況摸了個大概。此時皇帝問起,倒是能回答得上來。

“既然成本不高,那就直接打到水層,再用畜力運轉水泵。”朱由校興高采烈的決定道,想不到明代也能這麼高端啊!可以如同後世一般,能把華北地下水開採出來用。儘管沒有內燃抽水機、電動抽水機這些玩意,但如果是保障農業生產的話,畜力的效率絕對是足夠了。

發現了這個利器的朱由校,馬上決定成立一個皇家鑽井隊。()

第289章 救災、移民第80章 樂不思蜀第185章 皇莊的豐收年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402章 海外殖民利益第329章 西域產業佈局第168章 胰子生意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7章 天價玻璃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264章 查抄鹽商第4010章 大殺器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87章 廉價鋼鐵第1章 我是朱由校?第57章 皇帝還是強盜第304章 南洋大開發浪潮第422章 大敗蒙古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284章 中央集權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91章 山西票號第302章 荷蘭人被嚇跑了第192章 提議結盟第291章 土著對待政策第85章 閹黨來襲第89章 擠兌風波(一)第5章 製造玻璃第243章 紙彈、刺刀、膛線第450章 湖廣改革阻力第185章 皇莊的豐收年第69章 不計血本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17章 正規騎兵第175章 騎兵衝鋒第74章 開始鑄幣第346章 被拆掉的東江軍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178章 七進七出第239章 開發模式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342章 徹底清算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12章 最賺錢的行業第193章 心動的林丹汗第276章 這只是老天的一場玩笑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8章 整頓內廷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2章 傀儡皇帝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43章 紙彈、刺刀、膛線第88章 謠言四起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292章 高舉屠刀,嚴打掃黑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185章 皇莊的豐收年第381章 鼓勵生育第306章 經營山東第155章 戶籍改革第56章 天家蠻橫第284章 中央集權第125章 還是缺銀子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343章 叛亂平息第400章 蒸汽輪船第141章 進擊的野豬皮第310章 打擊海盜第67章 毛文龍開鎮東江第69章 不計血本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第32章 朝野譁然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382章 莊家通吃第311章 化肥的出現第30章 整頓京營第219章 人口壓力第150章 三省總督第343章 叛亂平息第9章 肅清隱患第41章 漢皇黨成立上架感言84章 沒分段第266章 皇權號下水第38章 逮捕王安第320章 忙裡偷閒第75章 大受歡迎第163章 土地兼併第149章 北方改革措施第307章 開發澳洲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211章 稀裡糊塗
第289章 救災、移民第80章 樂不思蜀第185章 皇莊的豐收年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402章 海外殖民利益第329章 西域產業佈局第168章 胰子生意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7章 天價玻璃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264章 查抄鹽商第4010章 大殺器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87章 廉價鋼鐵第1章 我是朱由校?第57章 皇帝還是強盜第304章 南洋大開發浪潮第422章 大敗蒙古第118章 漕運改革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284章 中央集權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91章 山西票號第302章 荷蘭人被嚇跑了第192章 提議結盟第291章 土著對待政策第85章 閹黨來襲第89章 擠兌風波(一)第5章 製造玻璃第243章 紙彈、刺刀、膛線第450章 湖廣改革阻力第185章 皇莊的豐收年第69章 不計血本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17章 正規騎兵第175章 騎兵衝鋒第74章 開始鑄幣第346章 被拆掉的東江軍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178章 七進七出第239章 開發模式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342章 徹底清算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12章 最賺錢的行業第193章 心動的林丹汗第276章 這只是老天的一場玩笑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8章 整頓內廷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2章 傀儡皇帝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43章 紙彈、刺刀、膛線第88章 謠言四起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292章 高舉屠刀,嚴打掃黑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185章 皇莊的豐收年第381章 鼓勵生育第306章 經營山東第155章 戶籍改革第56章 天家蠻橫第284章 中央集權第125章 還是缺銀子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343章 叛亂平息第400章 蒸汽輪船第141章 進擊的野豬皮第310章 打擊海盜第67章 毛文龍開鎮東江第69章 不計血本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第32章 朝野譁然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382章 莊家通吃第311章 化肥的出現第30章 整頓京營第219章 人口壓力第150章 三省總督第343章 叛亂平息第9章 肅清隱患第41章 漢皇黨成立上架感言84章 沒分段第266章 皇權號下水第38章 逮捕王安第320章 忙裡偷閒第75章 大受歡迎第163章 土地兼併第149章 北方改革措施第307章 開發澳洲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211章 稀裡糊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考县| 拉孜县| 普兰店市| 松潘县| 西丰县| 韶山市| 宜章县| 娄底市| 东平县| 鱼台县| 蒙山县| 东明县| 家居| 屯昌县| 鄢陵县| 太湖县| 德格县| 新野县| 陇西县| 剑阁县| 湖北省| 苏尼特左旗| 阿巴嘎旗| 凤冈县| 临澧县| 周宁县| 夏河县| 安塞县| 朝阳县| 平舆县| 屏山县| 庆元县| 天峨县| 长沙市| 沙坪坝区| 陵水| 安岳县| 峨眉山市| 西乡县| 河西区| 无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