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06章 經營山東

爲了應對災害頻發的問題,朱由校在漢皇黨內部下達了制定救災機制文件,並傳達到了各個新政地區,讓漢皇黨官員開會研究。

文件中明確提出,地方受災的時候,官府應當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調集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對受災百姓進行救援。要盡最大努力,最大程度的減少百姓損失。同時提出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在一切的問題面前,應當保障所有百姓的基本的生存權利。而以大明當前的生產力而言,百姓的基本生存權便是能吃飽肚子,繼續活下去。

基本生存權是一種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概念,如果是在生產力比較低的條件下,那麼基本的生存權就是吃飽肚子。如果在生產力不斷髮展的條件下,那麼基本生存權還包括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

基本生存權是社會主義的理論,例如後世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前期,國企的那些員工當中有些光拿工資不做事,當國企卻沒辦法開除他們,也沒辦法降低他們的工資,不管這個員工做了多少事情,都保障了他的基本生存權。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都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西方人搞市場經濟,理論上他們應該是充滿競爭,不求上進的企業就會被淘汰。但事實上西方人很容易出現壟斷寡頭,很多競爭就根本不存在了。

理想化的東西在現實面前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後世的中國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新道路,就是開始尊重現實,不再搞理想主義。通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人又不同於蘇聯的新模式。

此時朱由校統治下的大明,實際上也正在走上這麼一條道路,官方主要推行社會主義觀念,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權,同時又搞市場化經濟,兩者結合之後就不會導致過度理想化。從而走上一條比較平衡的發展路線。

至於帝制,與這種社會主義新道理並不衝突。同時社會主義新道路也更符合皇帝的利益。因爲走理想主義的社會主義,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而走理想主義的市場經濟,又會如同西方那樣。資本家爲了利益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國家打仗出了問題,經濟出了問題,皇帝反倒出來背鍋。

選擇後世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模式,即管老百姓死活。也有一定的市場經濟調節民生。皇帝權力不會太過至高無上,但又有能力控制局面。而商人地位既不會太低,也不會讓商人操縱國家。

只要商人沒有辦法操作國家,就不會如同後世第一次打世界大戰那樣,打完之後好幾個國家的帝制直接完蛋。也不會出現因爲商人只顧自身利益而去損害國家利益,把一個世界霸主折騰成一個二三流國家。

因此朱由校要在新政區域推行社會主義核心理念,又要搞以國有資本爲主導地位的市場經濟。

救災機制一旦形成,日後出現什麼天災, 就按照這個流程去做就可以,不至於被弄得暈頭轉向。

在朝廷的一番大力救災之下。天氣六年的夏播受地震影響並不是太大,地震對農村地區的破壞還不是那麼嚴重。

地震死了人那也沒辦法,只要不餓死人,那也就不會亂,因此夏播還是要充分保障的。

因爲遼東地區開始可以產出商品糧,夏收過後朱由校在山東地區加速了道路、水利的基礎設施建設。

山東自年初開始進入新政改革,半年下來已經大體上改革完畢,從巡撫到州縣官員,大部分都被換成了漢皇黨官員。朝廷對山東的掌控能力大大提升。同時警察局、武警部隊、法院、稅務局也都陸續成立。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山東可能會被劃歸新政地區,但朝廷並沒有正式宣佈。因此倒也顯得平靜,只不過暗地裡已經起了一些波浪。

山東是沿海省份,商品糧和漁產容易運輸到達,因此可以將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而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工業生產當中。所以朝廷加快了山東地區的道路、水利建設,並不會因爲大量農民開始到工地上做事而導致饑荒的產生。

只要道路設施和水利設施修起來,山東日後都不會出現什麼饑荒了,即便是受了災,也能從外省調入大量商品糧和大量的漁產,有了商品糧和漁業資源的支撐。山東就會成爲一個發展工業的良好區域。

後世山東工業實力可是很強的,工業主要以重工業爲主。

山東在發展機械製造、造船業、化工業等方面都很有優勢,同時山東地區的農業資源也還是比較豐富的,擁有1.6億畝的耕地。

山東的糧食作物主要就是小麥、玉米、紅薯,種植面積在一億畝以上,經濟作物主要就是棉花、花生,種植面積在三千畝左右。

玉米和紅薯經過這幾年的推廣,在山東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而棉花的種植面積也因爲對商品棉的大增,而擴大了種植面積。同時山東地區,也有不少的荒地。

修建道路和水利,對山東的農業就很有促進作用。如此一來,農產皮能夠很容易的運輸出去,農業生產資料也能很好的運到農村。而水利設施的大量修建,則可以提高農業的抗災能力和產量。

修建道路和水利還能增加農民的收入,讓他們能夠有錢購買得起農機和優良農作物品種的種子,同時因爲道路和水利狀況的改善,農民在農業上投入的精力就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去工地上賺錢打工。

自從山東官場開始改革以來,山東地區的徭役一夜之間就不見了,官府根本不提徭役的事情了。什麼工程開工之後,農民到工地上做事都有工錢可以拿,還有伙食供應。而且工錢給得還不少,一天有三十五文。

而且工地數量開始變得越來越多,到處都在修路、修水利,並且開始在各省招收工人。

在農村沒辦法獲得足夠生存資源的人們,紛紛前往工地上做事,工地上的工錢可以讓他們很快就能吃飽肚子,並且還能存下一些錢。

發行了紙幣之後,朝廷修建工程什麼的,就有足夠的錢了。只要糧食能夠供應的上,就可以不斷增加工地,至於貨幣發行了多少,還是取決於生產的多少。

建設規模增加,就需要增發貨幣,同時就會減少農業從事人口,從而造成農業生產規模降低。但在有足夠糧食的情況下,規模就可以不斷增加,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後就如果再繼續增加,那麼就會造成糧食等商品的供應短缺,進而造成物價上騰。

較小的物價上騰,反而能夠刺激生產,起到一個良性的作用,而物價瘋狂上騰,則會大幅度的削弱老百姓的購買能力,進而造成民生問題。

因此貨幣增發多少,是取決於供應商品的規模和速度。貨幣增加之後,流向何處,又在於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此時朝廷增發貨幣,爲的就是發展經濟,提高民生和抗災能力。

天啓六年前往東北地區務工的人員增加了不少,隨著山東開始有大量建設項目的開工,也有不少務工人員前往山東地區。

而在河南、陝西、山西地區,同樣也有工程在建,那就是貫通北方各省的公路主幹道工程。這條路修好之後,就會開始修建支線道路,同時還會往甘肅方向修建主幹道,從而使北方交通條件有較大改善。

在天災不斷的環境之下,這些工程建設項目的開工,無疑也給災民提供了一條餓不死的出路。只要到工地上去打工,肯定是餓不死的。

只要餓不死,地方上就不會亂。

至於糧食供應,東北地區未來幾年之內就會成爲一個真正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同時南洋地區也會開始大量向大明本土輸入糧食等農產品。到時候就可以動員更多的工人和農民投入到建設當中去了。

只要把北方各省的道路、水利設施修建起來,再把生產出來的糧食抓在官方手裡進行調配,任憑天災再頻發也餓不死人。

完成這個目標,明王朝就不會走向滅亡。

這個目標對於朱由校來說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了,因爲已經走在實現這個目標的軌跡上了。穩定了北方之後,就可以全面解決南方的問題,改變南方如今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

能夠達成這個目標的根本依仗還是軍權,朱由校回到京城之後,便開始大刀闊斧對北方各省的軍事進行改革。

北直隸、山東兩省衛所被裁撤精光,同時九邊再次被裁撤了兩個鎮,剩下四個鎮邊軍,兩年內也會被徹底裁撤。

裁撤邊軍的手段依舊是移民,將這些軍戶移民到東北去,那裡還有大量耕地沒有開發出來。

不過越往北,基礎設施越差,這是制約移民重大因素之一。

基礎設施差,有農業資源也沒太大的作用,這意味著農產品可能都運不出來。而隨著遠洋商船規模的不斷增加,朱由校開始動了向澳洲移民的念頭。

大明在澳洲雖然也沒有什麼基礎設施,但卻可以先向澳洲沿海移民,運輸成本最低的就是船隻,只要有足夠的商船,開發澳洲沿海地區還是比較容易的。而北方百姓也比較適合移民到澳洲東南部地區,那裡適合種植小麥,同時澳洲也適合放牧。(。)

第181章 竟然賺了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280章 東北大開發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89章 擠兌風波(一)第183章 北上海上航線第101章 大明日報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187章 徹底整合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94章 良性競爭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291章 土著對待政策第300章 農業稅改革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184章 教訓建奴水師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54章 以暴制暴第58章 鉅貪現身第81章 遊擊準備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160章 完善的皇莊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274章 御駕親征第46章 壟斷的暴利第206章 聯動方案第85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242章 天羅地網第143章 火炮顯威昨天章節重複抱歉解決方案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第355章 天量投資第29章 皇帝大婚第46章 壟斷的暴利第165章 免費周遊大結局第151章 北直隸工商管理條例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68章 二十萬石第32章 朝野譁然第19章 三成佃租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156章 人口爆炸第146章 重炮轟擊第355章 天量投資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345章 大明電報公司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150章 三省總督第222章 圈錢利器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54章 以暴制暴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56章 天家蠻橫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410章 實幹成就夢想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167章 翻盤點第326章 揮師北麓第2章 傀儡皇帝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192章 提議結盟第261章 罐頭廠第340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55章 天量投資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06章 經營山東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72章 林丹汗歸來第28章 糧食訂單第365章 統一的市場第182章 宗教對策第12章 最賺錢的行業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136章 反腐法案第370章 天啓九年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362章 佔領河內上架感言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42章 大清洗、大換血第2章 傀儡皇帝第291章 土著對待政策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350章 秘而不宣第402章 海外殖民利益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127章 沈潅的野望第422章 大敗蒙古
第181章 竟然賺了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280章 東北大開發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89章 擠兌風波(一)第183章 北上海上航線第101章 大明日報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187章 徹底整合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94章 良性競爭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291章 土著對待政策第300章 農業稅改革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184章 教訓建奴水師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54章 以暴制暴第58章 鉅貪現身第81章 遊擊準備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160章 完善的皇莊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274章 御駕親征第46章 壟斷的暴利第206章 聯動方案第85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242章 天羅地網第143章 火炮顯威昨天章節重複抱歉解決方案第411章 技術成功井噴第355章 天量投資第29章 皇帝大婚第46章 壟斷的暴利第165章 免費周遊大結局第151章 北直隸工商管理條例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68章 二十萬石第32章 朝野譁然第19章 三成佃租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156章 人口爆炸第146章 重炮轟擊第355章 天量投資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345章 大明電報公司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150章 三省總督第222章 圈錢利器第237章 收復遼東半島第54章 以暴制暴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56章 天家蠻橫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410章 實幹成就夢想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167章 翻盤點第326章 揮師北麓第2章 傀儡皇帝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192章 提議結盟第261章 罐頭廠第340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55章 天量投資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06章 經營山東第374章 又當裁判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72章 林丹汗歸來第28章 糧食訂單第365章 統一的市場第182章 宗教對策第12章 最賺錢的行業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136章 反腐法案第370章 天啓九年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362章 佔領河內上架感言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42章 大清洗、大換血第2章 傀儡皇帝第291章 土著對待政策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350章 秘而不宣第402章 海外殖民利益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127章 沈潅的野望第422章 大敗蒙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元氏县| 锡林浩特市| 临海市| 旺苍县| 株洲县| 莆田市| 宁河县| 呼图壁县| 曲麻莱县| 泰顺县| 合水县| 陵水| 沙田区| 东源县| 商都县| 普安县| 榆社县| 抚顺县| 郧西县| 澄江县| 湖州市| 班戈县| 遂宁市| 山丹县| 吉安县| 和硕县| 义马市| 乌鲁木齐市| 施甸县| 循化| 文昌市| 崇明县| 米易县| 库车县| 新疆| 蓝田县| 乌拉特后旗| 灵川县| 札达县| 汾西县|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