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2章 林丹汗歸來

天啓四年,對於明王朝來說,是個難得的喘息之機。儘管這年夏收,北方各省災害不斷。

如北直隸冬季無雪,不過夏收還算可以。

在地下水的支撐下,華北平原中西部地區的糧食依舊是獲得了豐收,東部地區因爲地下水被海水滲透,鑽井成本比較高,所以筒井沒有完全普及,部分地區受到了乾旱影響。

不過因爲提前預料到了這一點,東部沿海地區在天啓四年春季種下了大規模的紅薯,這玩意非常耐旱,實在乾旱得不行,用水漫灌個一兩次就行。北直隸的水利設施此時是很完善的,水塘、水渠、水車都有,即便沒有雪水浸潤土地,也不影響這些紅薯生長。

隨著夏收的來臨,朱由校又免除了各個受災地區的田賦。

內閣則在這一年開始在北方各省不斷的加強行政監管力度,取消了各種苛捐雜稅。主要措施還是加強吏員待遇,並禁止私派。

帝制實際上並不是落後的制度,一個皇帝再怎麼昏庸無度,也不可能希望把自己的國家搞到滅亡。

真正會使國家滅亡的,實際上都是那些下面的管理階級。

這些管理階級作爲皇帝手下的打工仔,很多時候並不在意老百姓的死活,因爲他們動搖的是皇帝的統治地位,又不是他們自己的。

在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時候,他們需要一個皇帝的大旗,從而讓他們的統治利益變得名正言順。

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把皇帝一腳踢開,公然的進行暗箱操作。

所以說皇帝的利益,實際上是和普通百姓的利益有著共同點。而官僚階級卻是不同,這些官僚階級纔是罪魁禍首。

此時朱由校最大的敵人,同樣也就是這些高級打工仔。

南方地區這些高級打工仔的勢力太強,朱由校暫時不敢亂動。但是在北方各省,朱由校和內閣已經開始鈍刀子割肉。慢慢來。開始一刀接一刀的限制官僚利益。

這樣的結果很明顯,北方各省的民生逐漸穩定了下來。但是朱由校的名聲卻是開始變臭了,這些高級打工仔就是這樣。當碰上那些限制他們利益的皇帝,他們如果無力改變。那麼就提起筆桿子罵!

就算是現在不敢罵,以後也會罵。

就像是太祖朱元璋,就被罵得很慘。因爲朱元璋整治貪污,站在普通百姓的利益角度去考慮問題。

爲什麼後面的滿清會被那些上流社會不斷歌頌?

因爲滿清入關的時候,基本上沒有動搖那些官僚階級的利益。只要那些官僚階級肯投靠他們。他們不僅不財產安全,還能跟在滿清屁股後面搶老百姓的錢。結果改朝換代下來,財富不僅沒有減少,反而還變多了。

滿清王朝自打成立開始,就是一個允許官僚貪污的政權,從而拉攏漢人官僚。要錢給錢,要官給官。只要你不造反,不要軍權。所以滿清政權,是官僚階級的天堂,因此鎮壓普通百姓造反的時候。那些官僚階級也是無比的心狠手辣。

因爲滿清給足了那些官僚階級利益,因此什麼康乾盛世就被那些掌握輿論的官僚階級給吹出來了。

對他們來說確實是盛世,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就是地獄。

此時朱由校顯然正在走向一條會招惹罵名的道路,就如同萬曆皇帝一般,但朱由校下手明顯比萬曆皇帝要狠得多,目前這只是一個開始罷了。

從年初開始,朱由校和沈潅就加緊了對基層官員的提拔任用。那些原本的上層高官,大部分都是享受到了腐敗利益的,他們的胃口太大了。就算是用高薪養廉的方式,也無法換取他們的忠心。

但是那些基層官員卻是不同。他們享有的腐敗利益不大,很多甚至還比較廉潔。把這些官員提拔起來,給予更高的待遇,並加強監管。腐敗問題就能遏制。

反腐力度在天啓四年變得更加嚴厲,基本上每個月都有那麼幾個省級高官落馬,一旦查實貪污,直接抄家、勞改。

在中央的反腐高壓之下,北方各省的行政變得廉潔了許多,起碼沒有人敢再明目張膽的進行貪污了。

“陛下。這是從下面選上來的吏員名單,都是一些比較正直的吏員,而且在基層也待了多年。”沈潅將一份名單呈遞給了朱由校,然後繼續說道:“您看要是沒有問題,就從中補缺?!?

“嗯!名單先放著吧!朕讓廠衛覈實一下?!敝煊尚|c頭道,這是第一批挑選出來的吏員,如果沒有問題,那麼接下來將會把這些人任命爲各地縣令和知州。

因爲反腐力度的提高,落馬官員開始變多了。這段時間落馬的官員不再只是朝堂之上的京官,而是各省都有。因此出現了較多空缺,出現空缺之後自然是逐級選擇廉潔的官員進行提拔,基層的地方一把手也就出現了空缺。

出現空缺之後怎麼補呢?

從那些進士中挑選的話,顯然也沒有那麼多人。但是三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官員還找不到不成?

大明各地吏員多得很,每個衙門裡都有許多文書。這些在官府裡從事文書工作的,多是一些沒有考上進士的讀書人,要說他們的文化實際上也不低。而且在基層摸爬滾打多年,對基層的行政也非常熟悉。

那些文書的功名實際上也不低,很多都是秀才,還有一些舉人什麼的。

還有一些師爺,實際上比那些官員還要了解行政,不過這些師爺很多都油滑得很,因此倒不是很好的選擇,但是也有一些是不錯的。

反正人是多得很,朱由校完全不擔心把官員抄家多了,會沒人給他打工。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想要當官的讀書人多得去了。而且很多讀書人想當官也不是想要錢,而是想要坐在那個位置上,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且現在高薪養廉,只要廉潔自律,物質生活上總不會差。

隨著高薪養廉的制度推廣。朱由校和沈潅發現行政成本提高了不少。爲此開始改變制度,即確定官員清廉才發高薪。

所以如今的地方官員不是所有都高薪了,而是確定了其廉潔才發高薪。而那些沒有確定清廉的官員,則是廠衛反腐的主要目標。

接下來要麼確定這些官員清廉。要麼確定他們腐敗。一批接一批的審查過去,最終完成吏治上的梳理。

不過廠衛反腐卻是引發了很多非議,但卻也把北方各省那些貪污官員搞得聞風喪膽了,天天在家裡擔驚受怕。

這不朱由校的案頭上,又堆了一疊反對言官反對廠衛反腐的奏章。

在那些官員看來。這些廠衛完全就是一羣文盲,沒有資格去從事反腐活動。反對理由無非就是什麼不公正、不透明。

“愛卿,最近反對廠衛反腐的聲音不斷高漲,朕決定把反腐審查交給大臣們去做,內閣先擬個名單吧!接下來成立一個什麼紀律檢查委員會。日後官員腐敗問題都將由這個新部門負責審查,另外各地死囚行刑之前,也必須由這個部門過問,任何證據不足的死囚犯,都不能進行處決?!?朱由校對沈潅吩咐道。

“陛下聖明,各地冤案錯案確實也是比較頻發。”沈潅對皇帝的這個決定十分贊同。這個時代的大明刑偵和後世差不多,對於那些重大的惡性案件破不了的話,刑偵人員是要遭到處罰的。

破不了案不僅很可能要扣錢,而且還要挨板子。實在逼急了,隨便拉一個替死鬼過來應付了事也是可能的。

這樣的情況絕對是有的,不過總體上也不會那麼多。更多的還是地方官員爲了利益,與當地富貴之家相互勾結,收了賄賂之後故意陷害。

基本上每個府都有一些這樣的冤案錯案,這些冤案錯案接下來都是要梳理清楚的。但在梳理清楚之前,那些喊冤入獄的百姓不能先被砍了。這樣的模式。也是後世所採用的。

幾天之後,紀檢委成立的消息就正式發出去了。

紀檢委不僅負責審查腐敗官員,也負責審查死囚,在那些官員的反對浪潮之中。皇帝總算是做出了一些讓步,廠衛正式從腐敗官員審查的程序中退了出來。

當然這並意味著廠衛從此就無法對付那些貪腐官員了,錦衣衛依舊有逮捕權力,逮捕之後再移交給紀檢委審查,實際上也就是換湯不換藥。紀檢委的官員,都是漢皇黨的官員。

同時漢皇黨內部也出臺了一個更嚴厲的紀律要求。對黨內官員要求更加嚴格,並且開始全力剔除黨內貪腐份子。

當初漢皇黨成立的時候,就混入了一些貪腐官員。那時候朱由校羽翼未豐,如今卻是徹底不需要這些傢伙了。

朱由校必須保證這個政黨的作風廉潔,以及高效率的工作能力。如果魚龍混雜,骯髒不堪,那麼未來必定變成一個軟弱、脆弱的政黨。

此時朱由校有了小皇子,他也必須爲後代考慮一下了。他需要一個能夠延續國策的政黨。

縱觀後世的英國、美國,他們能夠成爲世界霸主,實際上並不是他們能打,而是他們更能熬。

英國佬一度被西班牙壓制,西班牙人號稱是擁有世界無敵艦隊,接著又被荷蘭人壓制。

但英國佬都熬過去了,西班牙人、荷蘭人陸續衰弱。

美國人也是如此,熬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大戰、冷戰。

一個國家怎麼纔算能熬?

能熬的基本特徵就是,歷代高層不管如何交替,都能延續對國家有利的基本國策。後世美國產業空心化,國力不斷的衰弱,實際上就是出現了國策的搖擺。猶太人操縱的民主黨一上臺就是各種打仗、燒錢,不斷的幫助以色列欺負巴勒斯坦。共和黨上臺則是撤軍、削減軍事開支等等。

黨爭在美國也非常嚴重了,黨爭的背後實際上是美國人開始要被財團玩死了。猶太人畢竟是一個沒有國界的民族,他們早就玩死過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人。後世的美國基本上也快被玩死了,在圍堵中國的時候,能打的牌已經越來越少。

大明最大的問題也是黨爭,國策變來變去的。

有時候主張收復河套,有時候卻沒那個事了。有時候主張發展海運,換了個皇帝也就沒那個事了。

實際上這都是那些掌控權力的黨派勢力在不斷變化,從而根據他們自身代表的利益階級的利益在調整國策。

朱由校如今最需要做的不僅是反腐。還要徹底平息黨爭。

在平息黨爭上朱由校走的是簡單粗暴的路線,那就是自己成立一個符合國家利益的黨派。

認同黨派理念的進來,不認同的滾蛋。

朝堂之上只允許這個黨派存在,其他黨派都將被逐漸摧毀。並且這個政黨還將持續吸收地方官員,然後將地方也徹底佔領。

最後其他黨派都會漢皇黨摧毀,整個大明將只存在一個政黨。

那麼漢皇黨內部又出現黨爭怎麼辦?

這個好辦,靠黨內紀律解決內部鬥爭。此時大明朝堂上的政黨,是一種鬆散、無紀律。純粹靠共同利益、理念成立的政黨。如果說這種政黨是烏合之衆,那麼漢皇黨內則是一支有紀律、組織嚴密的正規軍。

當然,不允許貪污並非是不給利益?;始屹Y本有利益給這些漢皇黨官員,但這是商業利益,而非如同滿清那樣,允許官員去搶老百姓,公然剝削民脂民膏。相當於是把蛋糕做大,再分給他們一塊。

漢皇黨的成立與壯大,實際上就是在不斷形成新的官僚利益階級的過程。而傳統的官僚利益集團,將被掃進垃圾桶。

只要形成嚴格的紀律。嚴密的組織。其他政黨日後不管如何掙扎都翻不了身,大明也將只需要一個政黨。

天下歸一纔不會亂,黨爭危害之大,甚至能完全葬送一個國家。

漢皇黨目前規模還不夠大,朝堂上東林黨勢力還是存在的,朱由校還沒有徹底的把東林黨逐出朝堂。不過此時東林黨在朝堂之上已經被邊緣化了,內閣沒他們什麼事情,六部也沒他們什麼事情,基本上都沒什麼實權,不是在都察院當言官。就是在翰林院掛著,已經被證實排擠出權力中心。

平時朱由校也很少在朝議重大決策了,重大決策基本上都是和漢皇黨官員制定好之後,由內閣實施下去。

早朝議論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如今朱由校都是三天一次早朝。照例是辰時早朝,到了午時就散朝。

這天早朝,福建福寧兵變傳到了京師。

這次兵變倒不是很嚴重,原因是倉官林廷柱盜竊軍儲,不及時發餉。州同徐士璋收受賄賂而不追究,王州守又包庇佐貳而不爲調解。致使士兵張天錫、王一經等忍無可忍。與衆兵卒一起關閉城門,包圍官署,毆打貪吏,樹旗拆屋,城門關閉達十三天。

兵變被迅速平定了下來,倒是沒有出什麼人命。

參與兵變的士兵在安撫之下,也不再鬧事了。朱由校倒是沒有下令追究那些士兵的責任,而是下令審查福寧州的貪官污吏。

殺幾個貪官平平民憤,這也是很好的選擇。

不過朱由校覺得全國各地的衛所必須儘快整改,實際上也就是裁撤。不過目前朝廷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裁撤九邊上面。

第二批裁撤的是薊州鎮、宣府鎮,這兩個鎮距離京師較近。

夏收剛結束,朝廷就宣佈了裁撤方案。武官一律進入皇家軍校重修,士兵願意移民的每戶給地兩百畝。移民地點就是遼東以北的平原地區,朝廷會組織軍戶進行半軍事化的軍屯,以團體的力量開墾荒地。

不願意移民的,則由朝廷幫助轉業。

裁撤方案公佈後,一些武官開始不安分起來。試圖煽動士兵鬧事,以阻礙邊軍裁撤。這些武官知道邊軍被裁撤之後,他們的利益將會受到非常嚴重的損害。首先他們將失去所有兵權,連家丁都無法擁有。再則他們會失去奴役邊軍的權力。甚至有些武官還會受到審查。

不過裁撤方案公佈之前,朱由校就已經做好了準備,將中央軍調到邊上隨時待命鎮壓鬧事份子。

胳膊終究還是擰不過大腿,鬧事的士兵剛被煽動起來,就被鎮壓了下去,背後煽動的武官還被揪了出來,朱由校下令嚴懲。那薊州鎮、宣府鎮將近二十萬軍戶最終還是被朝廷給裁撤了。

轉業的轉業,移民的移民。

一場規模浩大的移民開荒活動,在朝廷的組織之下,開始在東北地區展開。道路直接修往三江平原和鬆嫩平原,此前這裡就已經有官府修建的官道。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擴寬、加固。

因爲氣溫比較低,基礎設施又差。此時的吉林和黑龍江地區,絕對是個寒苦之地。不過土地作爲最基本的生產資料,還是非常吸引人的。

那些軍戶大部分都選擇移民,畢竟移民過去可以擁有兩百畝的土地,就算收成差一些,兩百畝也是非常多了,絕對能夠讓一家人輕鬆實現溫飽。

對於那些苦哈哈的軍戶來說,沒什麼比這個更有吸引力的了。也有部分軍戶畏懼寒苦,選擇了轉業。

一次性移民幾十萬人到三江平原,也就是北大荒地區,對後勤確實有些考驗。不過還是可以承受,因爲遼東地區這次夏收,也產出了不少商品糧。遼東的農業人口不多,所以商品糧產出效率較高。

鬆嫩平原西部地區,大明暫時還沒有安排移民過去。而是以生產兵團爲主進行開墾,主要是這裡有不少蒙古部落。

開荒的行爲已經開始和一些蒙古部落產生了衝突,所以鬆嫩平原地區是一個不太安定的地方。

此時明軍正在不斷掃蕩那些野蠻部落,那些蒙古部落倒是不敢太放肆。

不過很快錦衣衛傳來情報,林丹汗已經從漠北勝利歸師了,帶來了很多從漠北搶到的牲畜,以及一些被貶爲奴隸的人口。

同時錦衣衛還偵查到,殘存的建奴也混跡在這些蒙古大軍之中。

朱由校接到情報後,知道一場戰爭必然是不可避免了。林丹汗征服了漠北,又收留了建奴,其野心必然已經膨脹到了一定程度。(。)

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103章 時代潮流就是要BB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265章 這波不虧第166章 瘋狗出籠第196章 做夢都要笑醒的節奏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上架感言第36章 君臣翻臉第151章 北直隸工商管理條例第293章 整頓政策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450章 湖廣改革阻力第73章 準備鑄幣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108章 優厚待遇第295章 預算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77章 奢崇明要造反?第174章 白蓮教造反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第140章 野望河套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11章 再次出宮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339章 福王反了第113章 取死之道?第235章 被鑿穿的尊嚴第222章 圈錢利器第231章 通商日本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218章 開發臺灣第138章 修路計劃第405章 緊急軍情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145章 金州絞肉機第50章 鐵匠皇帝第38章 逮捕王安第256章 後金滅亡第347章 狂奔的經濟第246章 戰爭的臨近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378章 佔領夏威夷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5章 製造玻璃第327章 滅準噶爾第400章 蒸汽輪船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281章 廠衛的白色恐怖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366章 繁榮的北方市場第46章 壟斷的暴利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262章 漁業法案第177章 馳援充州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229章 海上交鋒第117章 海運優勢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295章 預算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168章 胰子生意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11章 稀裡糊塗第137章 入賬千萬第22章 投資前景第9章 肅清隱患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318章 戰爭準備第244章 崛起的皇家財團第303章 千年王八精橫空出世第335章 掃平西域第265章 這波不虧第226章 干預朝鮮(一)第66章 賣隊友第372章 新規格,新標準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170章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第393章 火車第254章 無情擊潰第284章 中央集權第177章 馳援充州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65章 東林地震第32章 朝野譁然第248章 收復瀋陽第242章 天羅地網第64章 三才伏法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255章 一戰功成第220章 又是鉅額軍費第140章 野望河套第18章 大明皇家銀行第8章 整頓內廷第409章 緊縮銀根第201章 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第456章 機槍發威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
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103章 時代潮流就是要BB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265章 這波不虧第166章 瘋狗出籠第196章 做夢都要笑醒的節奏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上架感言第36章 君臣翻臉第151章 北直隸工商管理條例第293章 整頓政策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450章 湖廣改革阻力第73章 準備鑄幣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108章 優厚待遇第295章 預算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77章 奢崇明要造反?第174章 白蓮教造反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第140章 野望河套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11章 再次出宮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339章 福王反了第113章 取死之道?第235章 被鑿穿的尊嚴第222章 圈錢利器第231章 通商日本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218章 開發臺灣第138章 修路計劃第405章 緊急軍情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145章 金州絞肉機第50章 鐵匠皇帝第38章 逮捕王安第256章 後金滅亡第347章 狂奔的經濟第246章 戰爭的臨近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378章 佔領夏威夷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5章 製造玻璃第327章 滅準噶爾第400章 蒸汽輪船第51章 抓捕東林黨第281章 廠衛的白色恐怖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366章 繁榮的北方市場第46章 壟斷的暴利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262章 漁業法案第177章 馳援充州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229章 海上交鋒第117章 海運優勢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295章 預算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168章 胰子生意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11章 稀裡糊塗第137章 入賬千萬第22章 投資前景第9章 肅清隱患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318章 戰爭準備第244章 崛起的皇家財團第303章 千年王八精橫空出世第335章 掃平西域第265章 這波不虧第226章 干預朝鮮(一)第66章 賣隊友第372章 新規格,新標準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170章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第393章 火車第254章 無情擊潰第284章 中央集權第177章 馳援充州第333章 進軍南半球第65章 東林地震第32章 朝野譁然第248章 收復瀋陽第242章 天羅地網第64章 三才伏法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255章 一戰功成第220章 又是鉅額軍費第140章 野望河套第18章 大明皇家銀行第8章 整頓內廷第409章 緊縮銀根第201章 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第456章 機槍發威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讷河市| 当雄县| 贵港市| 博乐市| 谢通门县| 广汉市| 大同县| 广水市| 陵水| 伊春市| 耒阳市| 固安县| 马山县| 南江县| 周至县| 平乐县| 九寨沟县| 肥西县| 敦化市| 贵阳市| 略阳县| 濮阳市| 文化| 炉霍县| 翁牛特旗| 上虞市| 民和| 大洼县| 旌德县| 阿图什市| 酒泉市| 宜丰县| 卢氏县| 辛集市| 斗六市| 昂仁县| 二手房| 东安县| 孝昌县| 闽清县|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