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38章 修路計劃

勞改局內,此時已經是人滿爲患。

經過一番審查,倒是放了一批與落馬官員沒有利益關係的人員,但人依舊是多得很。這些落馬東林黨官員在接受審訊的時候,一開始都還很硬氣。結果這一次廠衛可不再是不動粗的了,而是刑具全上。

第一個遭殃的就是汪文言,幾乎是活活被打死。也活該汪文言倒黴,這傢伙名聲差得很,廠衛對這傢伙下手的時候自然是毫無顧忌,最後汪文言已經要招了,可依舊是活生生的當著一羣東林黨落馬官員面前被打死。

招不招都無所謂了,廠衛手上已經有了這些官員貪腐的證據。特別是李三才的供詞,更是足以對這些東林黨定罪了。

葉向高這些大佬一看汪文言被活活打死,嚇得幾乎魂飛魄散,很快就招了。而且一個咬一個,瘋狂牽連出了一大堆東林黨官員的罪狀。這些落馬官員集體招供認罪,一來程序更加完美,宣傳的時候更好看。二來,又讓廠衛掌控了很多沒有落馬的東林黨官員的罪狀。

只是這次抓捕已經牽連較大,所以還需要一段時間緩和一下,暫時沒有對其他官員進行抓捕。

《大明日報》隨即對這些供詞進行了報道,幾乎是每天都有這些東林黨的罪證刊載。很快這些東林黨的貪腐罪行就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爲老百姓唾棄的對象。

在明末這種貧富差距極大的社會環境下,仇富的羣體到處都是。這些東林黨被查出驚人的貪腐記錄,自然成爲了發泄不滿的對象。

這次抓捕行動,牽連確實是極大的。

如果不是朱由校及時讓內閣出臺了《反覆法案》,恐怕真的要出亂子。不過隨著《反腐法案》的出臺,以及養廉金的發放。還有《大明日報》成功調動了輿論,讓這些貪腐官員成爲了萬人唾罵的對象,形成了洶涌的民間輿論。說不定那些官員就要聯合起來造反不可。

但是造反也不是那麼輕鬆的事情,聯合也需要時間。那些官員也怕被廠衛發現,只要沒有把他們往死路上逼,還是存在僥倖心理的。

這就像是圍三闕一的戰術一樣,如果把敵人困死,敵人就做困獸之鬥。可要是放開一面,敵人就會失去拼死一搏的戰意。

此次朱由校抄家得到一千三百萬兩資產,簡直如同火中取栗,好在這些官僚在皇權的壓制下,還沒有誰跳出來當這個出頭鳥。

查抄所得資產,很快就開始運往京師。銀子一律鑄成銀元,黃金則進行儲備。而那些查抄所得的不動產什麼的,也由皇家銀行主持變現。其中優良資產進行保留,其餘資產進行出售、拍賣。

此前一番反腐下來,變現活動已經非常熟練了。

先交給皇家銀行進行資產評估,然後掛牌出售,大部分的資產都是估價出售,因爲很多資產拍賣的時候未必能拍出很高的價格。而那些比較稀缺的資源進行拍賣的時候,倒是可以拍出不錯的價格。

這次掛牌出售、拍賣的資產衆多,民間商人要購買這些資產的話,明碼出售的資產在當地就可以購買。拍賣則要去北京和南京,皇家銀行也就在北京和南京設立了拍賣行。

明末的資本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過剩,優良資產是極受歡迎的,有時候是出錢都買不到,因爲人家視之爲立身傳家的根本,只要日子還過得下去,沒有出現什麼大的變故,根本就不賣。

以至於土地、豪宅這些資產,很快就賣了出去。

敢買這些土地的,都是資本多又有背景的商人,他們手上拿到地契,根本就不怕那些投獻在官員名下的地主和自耕農。那些地主和自耕農會採用暴力抗拒的手段,他們也能採用暴力手段進行壓制。

明代權貴侵佔民田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憑藉的就是一羣地痞流氓和官官相護的黑暗官場。只有少部分被御史彈劾,不過最終一般都是不了了之。

那些古董玉器什麼的,拍賣情況也還不錯。不過這些古董玉器並未一次性進行拍賣,一次性拍賣太多,價格就上不去了。

但是不願意吃這個虧,自然處理速度就慢了。如果肯吃點虧,批量賣給古董商,那倒是能很快賣出去。

朱由校看到這個情況,乾脆也不急。而是讓楊國瑞開設古玩店出售這些古玩玉器。古董生意本身就是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行當。

同時朱由校發現那些文官十分喜歡這些古玩玉器,特別是那些古玉更是經常拍出驚人的價格,乾脆把那些頂級的古董玉器留下不賣了,存在內帑用來賞賜辦事勤快的官員。在這些古玩玉器送到京城後,朱由校當即賞賜了一批古玩玉器下去,頓時把那些投靠朱由校的馬仔們高興得不行。

特別是古玉極受歡迎,這年頭得文人對於古玉的瘋狂程度,簡直超乎想象。

朱由校找人一問這才知道,自宋代開始,文人養玉成爲了一種極爲普遍的現象,幾乎只要是有點錢的文人,都會買一塊玉器來養。日日觀想玉之美德,久而久之這些玉器便有了靈性,甚至可以護主。

有些古玉,甚至是幾代人持續的以精神溫養。

至於宋代以前,則是流行養劍,例如李白就號稱劍仙,當然不是真正的仙,而是指李白也有養劍。一些古劍經過不斷的精神溫養,甚至可以御劍傷人,什麼千里之外取人首級那是十分誇張的,但丟出去幾十米還是有可能的。

中國古代對精神力量的認識是非常深入的,應用也極爲廣泛。有的用精神力量改變自身的氣度,謂之‘腹有詩書氣自華’,有的用精神力量供奉祖宗、陰神,有的用精神力量加持玉器等等。

也正是中國古代對精神力量的深入認識,所以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沒有被宗教控制過的國家,不像西方人被教皇這些神棍靠這些精神能量忽悠得找不著北。

唐代的靈劍是找不到了,但是宋代讀書人非常多,留下的靈玉數量卻還是很多的。

正所謂黃金有價玉無價,玉實際上還是有價的,就算是品級再好,都還是有價的。真正無價的,就是那些經過文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進行溫養的靈玉,那真的是有錢人家都不賣。

至於這些宋代古玉中有多少是靈玉,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那些官員喜歡得很,就算不是靈玉,這些品相不錯的古玉拿回家養一養也不錯。

一番變現之後,內帑的銀子很快通過這次抄家活動,入賬上千萬兩白銀,全部鑄造成銀元后,變成了一千二百萬左右。

正所謂偏財是爲衆人之財,來得快去得也快。

朱由校發了一筆偏財,很快就把這筆錢撥給了皇家基建公司,用來修建北直隸的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此時朱由校要在北直隸全面徵稅,自然也要發展經濟。特別是當前北直隸的鋼鐵冶煉已經成爲了優勢產業,同時採煤也成爲不錯的產業,如果海運發展起來,完全可以把北方的煤炭運到南方賣。

海運成本是很低廉的,這個時候還要降低陸運的成本。

陸運成本也比較容易降低,那就是大規模使用重型馬車,所謂重型馬車,就是使用5匹馬牽拉的大型馬車,載重量在5噸以上。儘管使用的馬匹增加了,但是人工成本減少了。

一匹馬是趕,五匹馬也是趕。但是一個人和五個人的效率卻是完全不同的。

所謂運輸成本,實際上主要支出就是人工成本。一匹驛用馬匹跑一天能花幾個錢?就算是草料多喂一些,再喂點黃豆和雞蛋,又能吃掉多少錢?實際上驛用馬匹完全不需要那麼好的待遇,就算給予那麼好的待遇,一天成本也不可能超過十文錢。

如果一個人趕一輛運量5噸的馬車,那麼節省下來的4個人,完全可以去養馬什麼的,馬匹價格不也降低下來了。驛用馬匹在北方還是很多得是,這玩意根本不缺,如陝西等地,基本上農民家裡就有養馬。

如果馬匹是運輸公司自己準備的,那麼馬伕一天給個50文的工錢就差不多了,加上5匹馬所消耗的成本,每匹一天消耗10文來計算(包含養殖成本),一天下來也才100文的運輸成本。只要道路良好,一天走個100公里完全沒有問題。

那麼一千公里的路程,運輸成本只有1000文,而一車的貨物是5000公斤,平均每公斤的成本只有0.2文,5000公里的運輸成本,每公斤也僅需1文錢。

以明末的物價,1文錢相當於後世1塊錢而已。

當然成本不能這麼算,還有修路的錢要算進去。就算是把修路的錢算入運輸成本,還有馬車的造價成本,一千公里的路程,每公斤貨物的成本也不會超過0.5文,而且運輸越繁榮,貨物運輸量越多,成本也會隨之下降。

發展重型馬車的關鍵就是道路,沒有良好的道路,都是白搭的。

當前皇家軍工廠的民用生產部門已經能夠製造重型馬車了,隨著鋼鐵產量的增長,以及高質量的鋼鐵的出現,以及成熟的馬車設計,運載5噸的重型馬車已經可以批量生產。

“修路這玩意絕對能夠帶動連鎖的就業增長。修路可以增加就業崗位,運輸可以增加就業崗位,養馬也能增加就業崗位,最重要是可以帶動經濟發展,採礦、冶金、製造業都可以藉助運輸成本低廉的優勢發展起來。只需要在政策上做好引導,再用皇家科技學院研發生產技術,北直隸的經濟不出幾年,民生就能發展上去了。”朱由校心裡計劃著,突然發現,實際上並不需要那麼著急的在其他省份全面徵收商稅。

全面徵收商業稅阻力大,容易出引起南方財閥的全免反彈。如果僅在北直隸全面徵收商業稅,那麼反彈力度就低了。

財團在北直隸發展,並非是要壟斷一切,還要發展很多中小民資進行補充。到時候財團和中小民資在北直隸茁壯成長,經濟很快就能超越其他省份,而且地方小容易管理,等體系徹底完善,再向其他省份擴張就很容易了。

在擴張之前,大不了把北直隸當成一個國中之國來經營,到時候貨物銷往其他省份,也還不用交稅呢!(。)

第312章 黃金部隊在行動第361章 攻略安南第296章 大明中央銀行第87章 廉價鋼鐵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252章 野戰炮發威第314章 官場大換血第426章 改革前夕第351章 大明糧油儲備集團第159章 壓榨勞動力第426章 改革前夕第121章 明朝版豬肉漲價事件第297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226章 干預朝鮮(一)第72章 裝備與新軍第38章 逮捕王安第288章 和諧和諧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113章 取死之道?第88章 謠言四起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137章 入賬千萬第85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131章 運轉的內閣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215章 告別初哥第274章 御駕親征第339章 福王反了第209章 發現寶藏第106章 野戰炮第75章 大受歡迎第276章 這只是老天的一場玩笑第381章 鼓勵生育第420章 屠殺一般的戰鬥第159章 壓榨勞動力第208章 盧象升出場第314章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第397章 修煉‘內功’第125章 還是缺銀子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393章 火車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258章 生產兵團第423章 大掃蕩第388章 持續進行的美洲貿易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378章 佔領夏威夷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219章 人口壓力第81章 遊擊準備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174章 白蓮教造反第377章 介入中亞第256章 後金滅亡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30章 整頓京營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356章 煎熬的江南財閥第381章 鼓勵生育第423章 大掃蕩第394章 戰略調整第334章 小日本不老實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193章 心動的林丹汗第29章 皇帝大婚第176章 不堪一擊第364章 沒落的科舉第453章 南非黃金第361章 攻略安南第33章 天啓方陣第24章 等待契機第309章 持續擴張的國有資本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183章 北上海上航線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223章 貴陽解圍第125章 還是缺銀子第57章 皇帝還是強盜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244章 崛起的皇家財團第350章 秘而不宣第365章 統一的市場第453章 南非黃金第203章 發明毛衣第191章 出使蒙古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293章 整頓政策第423章 大掃蕩第190章 厲兵秣馬第192章 提議結盟第56章 天家蠻橫第453章 南非黃金第402章 海外殖民利益第335章 掃平西域第189章 荷蘭人來了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97章 躁動的大明底層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456章 機槍發威
第312章 黃金部隊在行動第361章 攻略安南第296章 大明中央銀行第87章 廉價鋼鐵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252章 野戰炮發威第314章 官場大換血第426章 改革前夕第351章 大明糧油儲備集團第159章 壓榨勞動力第426章 改革前夕第121章 明朝版豬肉漲價事件第297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226章 干預朝鮮(一)第72章 裝備與新軍第38章 逮捕王安第288章 和諧和諧第210章 人才涌現第113章 取死之道?第88章 謠言四起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137章 入賬千萬第85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131章 運轉的內閣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215章 告別初哥第274章 御駕親征第339章 福王反了第209章 發現寶藏第106章 野戰炮第75章 大受歡迎第276章 這只是老天的一場玩笑第381章 鼓勵生育第420章 屠殺一般的戰鬥第159章 壓榨勞動力第208章 盧象升出場第314章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第397章 修煉‘內功’第125章 還是缺銀子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393章 火車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371章 己巳京查第258章 生產兵團第423章 大掃蕩第388章 持續進行的美洲貿易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378章 佔領夏威夷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219章 人口壓力第81章 遊擊準備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174章 白蓮教造反第377章 介入中亞第256章 後金滅亡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30章 整頓京營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356章 煎熬的江南財閥第381章 鼓勵生育第423章 大掃蕩第394章 戰略調整第334章 小日本不老實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193章 心動的林丹汗第29章 皇帝大婚第176章 不堪一擊第364章 沒落的科舉第453章 南非黃金第361章 攻略安南第33章 天啓方陣第24章 等待契機第309章 持續擴張的國有資本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183章 北上海上航線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223章 貴陽解圍第125章 還是缺銀子第57章 皇帝還是強盜第413章 孟加拉條約第244章 崛起的皇家財團第350章 秘而不宣第365章 統一的市場第453章 南非黃金第203章 發明毛衣第191章 出使蒙古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293章 整頓政策第423章 大掃蕩第190章 厲兵秣馬第192章 提議結盟第56章 天家蠻橫第453章 南非黃金第402章 海外殖民利益第335章 掃平西域第189章 荷蘭人來了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97章 躁動的大明底層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456章 機槍發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宜市| 瓮安县| 嫩江县| 扶风县| 泸州市| 汝南县| 什邡市| 抚顺县| 旬阳县| 天柱县| 正安县| 大化| 扶沟县| 南和县| 巴塘县| 泽库县| 五台县| 宜丰县| 双峰县| 沧源| 奉节县| 清镇市| 潮安县| 那曲县| 翁源县| 宣汉县| 都匀市| 抚松县| 北宁市| 宁晋县| 石景山区| 遵化市| 田东县| 定襄县| 和硕县| 吉水县| 新安县| 柯坪县| 石渠县| 崇仁县| 武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