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

天啓十二年歲末,新一年的財政預算終於出爐,財政預算規模達到了12億元,加上了2億元的鑄幣稅,以及明年財政預算的增長也拋了1億元上去。

軍費支持達到了3億元的空前規模,不過未必夠用,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人工成本已經不像過去那麼低了。官兵待遇,如今一個月都在5元以上。平時倒大部分是義務兵,不需要支付軍餉,只負責伙食,每個月發給5角左右的零花錢。

但是戰時是向參戰士兵發放軍餉的,同時死傷撫卹金也有所提高,各個方面都提高了軍事開支。

天啓十三年對蒙軍事作戰的戰爭預算是2億元,所以朱由校這次親征蒙古,還是得悠著點,否則很容易超出戰爭預算。

其他的預算,行政支出成本上升到了8000萬元,所佔比例不到財政收入的10%,還沒有到非常離譜的程度,屬於正常的水平。公款吃喝之類的問題,在天啓十二年治理得十分不錯,官方人員出差的花費也得到了控制。

教育方面的成本在天啓十三年的支出達到了3億元,全面在新政各省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同時內閣和朱由校商討過後,決定在將官方義務教育辦到南方各省去,朝廷將在天啓十三年在南方各省修建小學、中學等教育設施,並對外招生。先把教育搞起來,改革的事情後面再說。

各類建設經費則達到了5億元,包括2億元的戰略鐵路項目。這個戰略鐵路,也就是在蒙古和西域等商業化意義不是那麼大的鐵路線上動工。這方面的錢由朝廷直接撥款。而商業鐵路則由國有資本投資建設。

同時在城鎮設施建設上,則撥款了2億元,用於建設各種城鎮基礎設施,剩下的錢則是用來建設公路和水利設施的。

天啓十二年之後,北方各省的水利工程基本上該修的也都修完了,需要建設的大工程也沒有多少了,剩下的小工程地方政府主導修建就可以。水利方面的建設的投入可以大幅度的減少了,日後每年只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就可以了。

公路方面的建設也基本搞定。幹線和主要支線也已經修建得差不多了。沒修的基本上也不打算馬山修,畢竟如今修公路還不如修鐵路。等鐵路修好了,再考慮修建連接一些省份的公路。

鄉鎮公路之類的設施,這是需要繼續修建的。局部的公路網依舊非常重要。畢竟火車不可能通網每一個地方。馬匹運輸依舊佔據很大的比重,只不過不再用馬車進行長途運輸罷了,短程的運輸很多時候還是需要用到馬車。

建設的主要重心,此時基本上都在鐵路和城鎮基礎設施方面。

城鎮基礎設施和鐵路的建設活動,可以爲進入城鎮的工人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國企投資建設的商品房,也可以解決工人們的住房問題。這方面並不是很難解決,進入城鎮的工人,只要努力工作,基本上4到5年的工資就能買上一套商品房了,民房價格就更低了。

所以進入城鎮工作的工人,沒有如同後世的農民工進城那樣買不起房子。主要是這年頭也沒有那麼多炒房的人,畢竟朝廷沒有在土地交易上謀求收入,對於民房的產權也是承認的。

正所謂足則讓、不足則爭。

當房產越是不足的時候,越有人搶購、炒作。然後待價而沽,導致市場資源進一步的不足。

當資源比較充足的時候,人人都沒有緊迫感,也就不會去搶購什麼的,炒作空間就沒那麼大。

此時大明正在進行大範圍的圈地運動,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鎮,朝廷也必須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國有資本也必須加大房地產開發規模,保障進城的農民工不用被房子的問題所困擾。

一旦連基本的安居都做不到,社會矛盾就會變得很尖銳。如今大明能夠掠奪外部。也沒有什麼外部商品掠奪大明的市場,官方不需要依靠房地產來回籠資金,如果連安居都保障不了,一頭撞死算了。

連年建設力度都有所增加。天啓十三年是城鎮建設投入最大的一年。民資企業在天啓十三年的日子將更加不好過,民間商人投資規模縮小,也需要官方和國有資本加大建設規模來保就業。

至於對蒙戰爭,還沒有達到需要動員全國百姓的程度,因此平時咋樣還是咋樣,不會施行戰時市場管制。不用將所有工廠和大部分人口,都投入到戰爭生產之中。市場經濟該怎麼還是怎麼發展。

天啓十三年的鐵路建設項目,則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直接參與建設的工人數量將達到三百多萬人。

支線鐵路將大量開工,工人也是就近招募。

同時修往四川、湖廣、江南的三條幹線鐵路也將開工建設。經過新政改革,朝廷已經把新政各省變成了一個勞動力具備價值的環境,不似過去大部分人口窩在農村,很多時候無所事事,勞動力閒置、浪費。

勞動力值錢了,百姓民生自然也就改善了。

需要建設的項目很多,在國有資本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模式下,老百姓不愁沒事做,工作崗位總是有的,只是好一點差一點的區別。

此次對蒙戰爭,更是增加了就業崗位,各種作戰物資都是用錢買的。所以天啓十三年的經濟局勢不會太差,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樣的經濟局勢則是非常不錯的。

財政預算結束之後,春節也就來臨了。

天啓十三年春節之後的大明,將加速對外擴張的步伐,正式向亞歐大陸的廣袤腹地展開新一輪的版圖擴張。

而這個春節則是過得非常愜意,朱由校在皇宮裡面擺了宴席,宴請朝中大臣,以及國有資本財團的高層官員和財團內的大資本商人。

這是正在崛起的新興利益集團的歡慶時刻,而且今年朝中基本上只剩下了漢皇黨官員,就連北方新政各省,大部分官員都已經變成了漢皇黨。所以現場沒什麼蒼蠅,朱由校被衆星拱衛。作爲絕對的利益代言人,這個利益團體內部誰都不喜歡皇帝出事,終於是不復昔日提心吊膽的生活了。

如今的京師,可謂外鬆內緊。戒備森嚴。

民間存在大量廠衛特務,時刻舉報可疑人員。同時那些反對派官員已經被清理出京,也沒有那麼方便的謀劃刺殺、毒殺等行爲。宮內的防備更是進一步的提升,禁衛軍是經過金挑細選的。

宮內太監宮女待遇很好,也對朱由校的安全很上心。隨著皇家有錢了。那些太監宮女的工資是直線上升,如今即便是剛入宮的小太監,一個月都有十元的俸祿。當然入宮的太監也少了,而且嚴禁民間私自閹割男童。

太監宮女們平時不缺錢花,年紀大的時候還可以退休養老,死的時候皇家幫他們風光下葬,選的還是風水寶地。

過去宮外人員能夠買通宮內的太監宮女,不就是用錢麼,不就是那些資本商人有了錢之後,大肆向宮內滲透。

如今這些太監宮女不缺錢了。只要不是真的貪,一般人對皇室提供給他們的待遇都是非常滿意的,已經大幅度的杜絕了太監宮女被宮外人員用錢收買的可能。

而且這些太監宮女們有了錢,那些爲了錢財爭鬥的齷齪事也少了,宮內爲此安生了不少。

在防止江南資本向宮內滲透方面,廠衛也在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倒是抓了不少試圖向宮內滲透的可疑人員。

那些江南大資本勢力發現向皇宮內滲透沒什麼卵用的情況下,這種滲透活動也逐漸減少了。

到如今朱由校才感覺自己比較的安全,心裡總算是沒那麼慌了。這些年安全狀況的改善,也和自己組建的利益集團的崛起有很大的關係。

皇極殿裡的這場宴會。一陣觥籌交錯,各種歌舞表演,人人臉上笑容洋溢。在過去的一年,場內所有人都享受到了豐厚的利益。在場的人當中,基本上都拿到了國有資本財團的盈利分紅。

作爲高層行政、國企官員,每個人都是有一定的股份分紅的,只不過他們並沒有持有股份,誰上任誰拿分紅。

又有地位,又有錢。對於一些有點理想的官員來說。和自己的理想也不衝突,還有什麼比當前更好的局面。

但是資本的胃口是無窮無盡的,這次宴會上這些明王朝的高層份子,一個個都大力支持大明繼續向外進行擴張,更加支持征伐蒙古。

蒙古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誰也不知道哪一天就再次被攻入關內來了。而且攻打蒙古有足夠的長遠利益。蒙古的草原經濟、商品市場,還有蒙古的礦產等資源,都是有利益存在的。

資本一旦掌握權力,其野心也就是掌控世界,消除一切威脅。

如今朱由校的封建王權已經資本化,國有資本已經成形。這個利益集團的野心,也已經開始膨脹。

特別這個集團已經充分嚐到了對外擴張和殖民的甜頭,加上大明如今改革之後武力強盛,自然是要好好收拾那些不安分的敵對勢力。

在大明周邊,對大明有明顯惡意的,也就是蒙古的林丹汗了,這老小子還在和大明擺譜,不狠狠敲打敲打,根本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當然內部威脅依舊沒有解決,威脅最大的依舊是江南那些大資本商人。但是南方的大資本商人此時的政治力量已經被打壓了下去,他們手上也沒有什麼軍權。武力上的威脅很小。

基本上解決了之後,這個利益集團就會把主要的擴張重心,放在大明的全面改革上面了。

這個春節一片歡慶景象,各省春節熱鬧非凡。皇家有皇家的喜慶,平名百姓也有自己的喜慶,有了不錯收入的百姓,大量消費者各種商品,熱熱鬧鬧的過了個年,各新政省份一片歌舞昇平。

如果不是南方各省還沒有納入改革,真可謂是一個太平盛世。

這年春節前,一名叫做顧絳的年輕人獨自一人來到了北方,開始了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歷程。

一路所見,極爲震撼。

自海上來時,千帆競渡,遠洋者不知凡幾。

當他在膠州灣下船之時,只見港口只上貨物裝運繁忙一片,各種各樣的商品從海外運到了本土。

年關臨近之時,青島地區的百姓大量購買著各種商品,富足之程度,比江南更勝一籌。特別是這裡的造船工人,他們收入豐厚,辛勤工作了一年之後,購買力非常強大。

市場上有從南洋、中南半島、印度運回的香料、大米、水果。還有從鎮東省運來的海魚、鯨肉。

市面上還有各種從海外運回的珠寶、奇珍。同時還有大量的工業產品,紡織品、裘皮,以及其他各種生活用品和奢侈品。

曾經貧窮落後的北方各省,如今卻工商繁榮,隨處可見載滿貨物的馬車在公路上穿梭。工業區裡蒸汽轟鳴,最讓他感到震撼的還是修到青島的鐵路。

這是顧絳第一次見到鐵路,深深爲北方的變革感到震撼。

他沒有在青島停留,而是在山東其他州縣遊歷,繼續深入瞭解北方的改革變化。一路上讓顧絳震撼最大的還是北方吏治改革和規模浩大的圈地運動。

北方吏治並不像江南士族所宣傳的那樣,什麼被閹黨把持後一片昏暗,反倒是吏治清明,司法公正。

而且改革之後的朝廷,增加了鄉政府編制,對地方掌控能力變得非常強大。而且沒有什麼官員敢公然欺壓百姓,即便還存在一些不公的現象,也已經收斂了很多,不敢明目張膽的進行。

圈地運動則使顧絳感到震驚,農業公司大量兼併土地,大量農民離開了土地,改變了千百年來的生活模式,進入城鎮或農業公司成爲了工人。

這讓顧絳終於是看到了這些普通百姓的疾苦,有些離開土地的農民身無長物,有的在遷徙的過程中妻離子散。

但另一方面,那些進入城鎮的工人,卻又能很容易找到工作。官方和國有企業在到處大興土木,修建各種設施。

很多問題,讓顧絳想不通。

他不明白這樣的模式,如何長久維持下去。難道永遠都有那麼多工作崗位?但儘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都屬於改革的陣痛。那些進入城鎮的工人,因爲獲得了工作崗位,生活水平有了十分迅速的提高。

一些早些進入城鎮的工人,已經普遍在城鎮擁有了自己的房子。

而那些在城鎮中混不下去的工人,朝廷也有各種保障其生存的政策在執行。而且顧絳走訪了很多地方,詢問了很多不同階級的人,得知過去經常受災餓死人的北方各省,已經好些年沒有餓死過人了。

此時北方各省地方上即便受災,即便官府不賑濟,老百姓也不可能被餓死。因爲到處都在招工,有一把力氣就餓不死。

而北方各省的社會矛盾,最爲集中的地方已經不是百姓與官府的矛盾,而是快速發展而迅速拉開的貧富差距所帶來的矛盾。剛進入城鎮的工人甚至一無所有,而那些商人則家產萬貫。

並不是所有人都對當前的社會現狀感到滿意,但在涉及到對皇帝的印象時,各階級羣體絕大部分都認爲當今聖上是個好皇帝,抱怨最大的反倒是那些民資商人,他們感覺銀行不放貸出來了,但也僅僅只是抱怨。

這名叫顧絳的年輕人,逐漸意識到了一場巨大的變革,在未來必將席捲整個大明。如今北方各省的凝聚力,已經變得空前的強大。

顧絳,也正是未來的顧炎武。

他決定繼續遊歷北方,到京師、東北、西域等地看看,他此時已經徹底放棄了科舉,而如今大明新政之後,入仕也已經不再只有科舉一途。(。)

第90章 擠兌風波(二)第367章 一個強盜團伙的形成第320章 忙裡偷閒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311章 化肥的出現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103章 時代潮流就是要BB第67章 毛文龍開鎮東江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231章 通商日本第344章 蒙古局勢變化第455章 暗流涌動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225章 朝鮮政變第209章 發現寶藏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300章 農業稅改革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269章 大明開埠第382章 莊家通吃第381章 鼓勵生育第388章 持續進行的美洲貿易第247章 戰局失控第15章 官商勾結第38章 逮捕王安第376章 榜樣的作用第351章 大明糧油儲備集團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220章 又是鉅額軍費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244章 崛起的皇家財團第185章 皇莊的豐收年第37章 準備下手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217章 皇家海軍第359章 電報普及第298章 蒙古局勢第129章 俸祿改革第318章 戰爭準備第370章 天啓九年第94章 良性競爭第148章 戰爭紅利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32章 朝野譁然第37章 準備下手第156章 人口爆炸第23章 數學水平第422章 大敗蒙古第407章 鐵絲網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68章 二十萬石第64章 三才伏法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394章 戰略調整第287章 慌得要死的西班牙人第299章 終極版東亞模式第403章 第二代新軍第94章 良性競爭第243章 紙彈、刺刀、膛線第209章 發現寶藏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360章 德川幕府服軟第129章 俸祿改革第123章 往死裡黑第453章 南非黃金第34章 收買人心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360章 德川幕府服軟第19章 三成佃租第261章 罐頭廠第307章 開發澳洲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106章 野戰炮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59章 腰桿硬了第70章 鉅額軍費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59章 腰桿硬了第214章 完虐荷蘭人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382章 莊家通吃第248章 收復瀋陽第206章 聯動方案第79章 欽定皇后第135章 紅嘴堡大捷第49章 脫硫難題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188章 引爆經濟第115章 徹底崩潰
第90章 擠兌風波(二)第367章 一個強盜團伙的形成第320章 忙裡偷閒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311章 化肥的出現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103章 時代潮流就是要BB第67章 毛文龍開鎮東江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231章 通商日本第344章 蒙古局勢變化第455章 暗流涌動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225章 朝鮮政變第209章 發現寶藏第236章 建奴撤軍第300章 農業稅改革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269章 大明開埠第382章 莊家通吃第381章 鼓勵生育第388章 持續進行的美洲貿易第247章 戰局失控第15章 官商勾結第38章 逮捕王安第376章 榜樣的作用第351章 大明糧油儲備集團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220章 又是鉅額軍費第452章 印度佈局第244章 崛起的皇家財團第185章 皇莊的豐收年第37章 準備下手第47章 衰弱的北方經濟第217章 皇家海軍第359章 電報普及第298章 蒙古局勢第129章 俸祿改革第318章 戰爭準備第370章 天啓九年第94章 良性競爭第148章 戰爭紅利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86章 李可灼自盡第32章 朝野譁然第37章 準備下手第156章 人口爆炸第23章 數學水平第422章 大敗蒙古第407章 鐵絲網第110章 黃河決口第68章 二十萬石第64章 三才伏法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394章 戰略調整第287章 慌得要死的西班牙人第299章 終極版東亞模式第403章 第二代新軍第94章 良性競爭第243章 紙彈、刺刀、膛線第209章 發現寶藏第332章 裂土而治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360章 德川幕府服軟第129章 俸祿改革第123章 往死裡黑第453章 南非黃金第34章 收買人心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360章 德川幕府服軟第19章 三成佃租第261章 罐頭廠第307章 開發澳洲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106章 野戰炮第21章 皇家農業公司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59章 腰桿硬了第70章 鉅額軍費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59章 腰桿硬了第214章 完虐荷蘭人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382章 莊家通吃第248章 收復瀋陽第206章 聯動方案第79章 欽定皇后第135章 紅嘴堡大捷第49章 脫硫難題第286章 持續擴張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188章 引爆經濟第115章 徹底崩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留县| 满城县| 阜新| 山阴县| 通榆县| 兴山县| 油尖旺区| 勃利县| 舞钢市| 安福县| 化州市| 麻城市| 新安县| 新源县| 广元市| 洪雅县| 清新县| 北川| 聊城市| 桃江县| 辽宁省| 延安市| 明星| 六盘水市| 鱼台县| 太白县| 潜山县| 兴海县| 丰宁| 威宁| 泗洪县| 驻马店市| 五常市| 玉环县| 土默特左旗| 日照市| 罗定市| 三门峡市| 剑阁县| 高安市|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