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7章 皇帝還是強盜

簡單、粗暴!

這就是朱由校應付天津糧商哄擡糧價的方法,寧可殺錯也不放過。以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解決競爭對手,才能迅速穩定局面。

查抄活動還在繼續,不僅糧鋪被打上了封條,那些糧行的倉庫同樣也被打上了封條。

很快曹金玉也親自趕往天津,幫助處理善後事宜。

那些糧行的糧食,很快就被統計、移交給了濟民糧行。濟民糧行的糧鋪很快就開張了,將查抄來的糧食,以每石1兩的價格進行零售。同時張貼了一張告示出來。

“天津糧商囤貨居奇、哄擡糧價,以至糧價上騰至每石四兩,聖上體恤百姓不易,特命錦衣衛查抄奸商囤積之糧,以平抑糧價,但凡查抄糧食,每石止售一兩,每人限購半鬥。”

這張告示張貼出來之後,百姓紛紛拍手叫好,很快就將濟民糧行的糧鋪圍得裡三層外三層。

爲了避免那些權貴吃進低價糧,所以現場每人只能買半鬥米。當然,老百姓把米拿回家之後還能過來再買。如果有權貴、商人想要大量吃進低價糧,操作就會比較麻煩。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老百姓總的還是能買到低價糧的。

一番查抄,濟民糧行獲得了將近15萬石糧食,而且把競爭對手全部逐出了天津市場。這15萬石糧食畢竟是查抄來的,低價賣掉也不心疼。

天津糧商自然是損失慘重,特麼的這是皇帝還是強盜啊?

普通老百姓自然是拍手稱快、歡天喜地,可是這些糧商,以及權貴們卻是咬牙切齒,把皇帝咒罵了千萬遍。

那些文官們,也一個個奮筆疾書,抨擊皇帝的強盜行爲。就如同當初他們抨擊萬曆皇帝的礦稅一般,一道道奏摺如雪花飄舞。

皇帝開設的稅務局,就是他們的抨擊核心。

皇帝把稅收繞開他們,這就意味著文官們無法從中截留了。一些十分‘廉潔’的東林黨人,同樣一個個如同吃了春藥一般,大力反對皇帝繞開文官集團進行徵稅。東林黨確實不貪,但是他們治下的稅收多數‘飄沒’了。這種飄沒的意思,就是不徵稅。不徵稅也就意味著利益輸送,輸送給誰了?自然是輸送給經商的親屬,或者其他官員的親屬。

親戚家賺了錢,還能少了他們麼?

明末時期,這種分工極爲明確,商賈之家如果有兩個兒子,可能一個用來繼承家業,一個則用來考取功名。兄弟二人緊密合作、振興家族。

大體上江南繁華地區,家族勢力是最爲普遍的。而在福建、廣東一代,這種全面開發歷史不是太久遠的地區,則是宗族勢力比較主流。宗族的發展,首先要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環境。

家族的形成,大多都需要富貴最爲支撐。一旦敗落,或者某個德高望重的長輩過世,就可能會分家。

東林黨的很多官員,本身就是出自富裕的商賈之家,自然看不上官場上那點小錢,所以他們不用貪污,只需要進行利益輸送就行了。

大明的法律中,這種飄沒行爲顯然是個空子,不用受到制裁。

因而皇帝一旦繞開文官集團,自己派人收稅,馬上就會捅了馬蜂窩,一羣官員就會紛紛拿起筆桿,大肆抨擊。

萬曆時期大明經濟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盛況,說是盛世也未嘗不可,可在這些文官筆下,卻變成了民不聊生。

不過這些文官,也僅限於動動筆桿子。而普通老百姓,他們基本上不會和這些文官一起摻和。

在明末當皇帝,臉皮一定要厚。

朱由校面對如雪花飄來的奏摺,突然有了興趣,在養心殿拿了幾本出來欣賞這些學八股文出來的官員文筆。

“記下,把名字全部記下。”朱由校神色樂呵呵的,對一邊侍奉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錢國興說道。

錢國興也是朱由校從內書堂提拔的太監之一,與李朝慶分別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

明代的太監名字都很討喜,什麼進忠、朝慶、國興,別以爲沒用,如果一份名單放在皇帝面前,皇帝也許就看這名字順眼,就提拔上去了。所以內書堂的那羣太監,經常都會給自己改一個討喜的名字。

“是,皇上。”錢國興立即開始了分類、登記,但凡那些反對徵稅的官員,名字全部記錄在案。

會上這樣奏摺的官員,意味著他們是既得利益中的一份子,或者是服務於既得利益羣體的走狗,日後可以慢慢清算。

如今朱由校越來越感覺太監好用了,因爲太監沒人權,自己可以說殺就殺,文官可不一樣。這些太監就算是貪污受賄什麼的,查抄了也能挽回損失。於是朱由校又往稅務局裡,增派了太監進行監督,東廠和錦衣衛又互相監督,同時還監督這些委派到稅務局的太監。

而且太監和皇帝是同一個利益集團的,就算是稅收被貪污了一半,起碼還有一半能收上來,如果換成官員,崇禎年間浙江茶稅甚至出現過15兩的情況,而在天啓年間,浙江每年能上繳茶稅二三十萬兩。

你要說官員貪污,人家沒有貪,只是飄沒了,沒有徵收而已。

隨著資本家對政治的滲透,讓這些官員去主持稅收,連一半的稅都收不上來,稅收體系基本處於癱瘓狀態。

此時京營已經初步訓練出來了,朱由校已經可以開始考慮,走武裝收稅的路線了,從而到處設卡,以遏制商品經濟的泛濫。

商品經濟氾濫有什麼危害?

看看清末歷史就知道,大量的外來商品對農村自然經濟產生劇烈衝擊,使得農村越來越窮。而中國此時是一個農業國家,大部分人口都分佈在農村。明代儘管沒有西方人的工業化商品衝擊中國,但是城鎮商人的商品經濟活動,一樣也會對農村造成衝擊,雖然沒有那麼猛烈,但卻是持續不斷的。從而使資本集中到城鎮,農村依舊是越來越窮。

老百姓生活不安定,自然就會成爲潛在的動亂因素。但一個國家產生巨大動盪的時候,這些潛在動亂因素就會被點燃,往往也就是一個王朝滅亡的時候。

朱由校如今要搞一個高效率的斂財體系出來。

稅務局、京營、鹽業、商品糧、皇民合資企業之間,在京城已經初步構建了一個壟斷體系。

這個體系還需要繼續完善,不過已經開始向周邊城鎮進行擴張了。

面對大量反對徵稅的奏摺,朱由校不爲所動,開始繼續完善稅務局的稅種。稅務局收稅原則是很簡單的,和萬曆時期一樣,那就是不要影響到普通百姓的生活。朱由校建設的這個體系,實際上就是在和商人、權貴爭搶利益。

這天朱由校再次微服出宮,開始尋找可以徵稅的目標。高檔酒樓、旅店,還有典當鋪、錢莊、古玩鋪、標行之類的商鋪都可以徵收營業稅。茶、酒、菸草、皮草、絲綢之類,則可以徵收商品稅。徵稅之後,他們愛提價怎麼的,朱由校可不管,反正是把成本轉嫁到收入較高的羣體頭上,普通老百姓並不受影響。ps:第二更!

第331章 忽悠成功第162章 多重保險第93章 商業擴張第127章 沈潅的野望第37章 準備下手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141章 進擊的野豬皮第339章 福王反了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355章 天量投資第143章 火炮顯威第396章 電報民用業務第83章 遊擊進行時(二)第208章 盧象升出場第281章 廠衛的白色恐怖第182章 宗教對策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297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351章 大明糧油儲備集團第18章 大明皇家銀行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49章 脫硫難題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302章 荷蘭人被嚇跑了第238章 市場鼓吹第20章 動機不純第385章 日本內戰又起第60章 皇帝的陽謀第229章 海上交鋒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397章 修煉‘內功’第295章 預算第336章 瓜分戰爭紅利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264章 查抄鹽商第454章 工業化進程第412章 進攻印度第22章 投資前景第265章 這波不虧第142章 攻城準備第164章 死灰復燃第213章 毒打荷蘭殖民者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450章 湖廣改革阻力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280章 東北大開發第102章 強烈反響第264章 查抄鹽商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150章 三省總督第77章 奢崇明要造反?第259章 移民遼東第346章 被拆掉的東江軍第71章 辛酉京查第231章 通商日本第169章 稽查私鹽第69章 不計血本第18章 大明皇家銀行第11章 再次出宮第245章 林丹汗在行動第306章 經營山東第113章 取死之道?第273章 可敢與朕一戰?第171章 民心似鐵第45章 投資鹽業第248章 改革準備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137章 入賬千萬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79章 欽定皇后第262章 漁業法案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336章 瓜分戰爭紅利第99章 完善經濟結構第341章 福王戰敗第220章 又是鉅額軍費第168章 胰子生意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356章 煎熬的江南財閥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171章 民心似鐵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11章 再次出宮第123章 往死裡黑第131章 運轉的內閣
第331章 忽悠成功第162章 多重保險第93章 商業擴張第127章 沈潅的野望第37章 準備下手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141章 進擊的野豬皮第339章 福王反了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290章 開省呂宋第355章 天量投資第143章 火炮顯威第396章 電報民用業務第83章 遊擊進行時(二)第208章 盧象升出場第281章 廠衛的白色恐怖第182章 宗教對策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297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351章 大明糧油儲備集團第18章 大明皇家銀行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49章 脫硫難題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302章 荷蘭人被嚇跑了第238章 市場鼓吹第20章 動機不純第385章 日本內戰又起第60章 皇帝的陽謀第229章 海上交鋒第321章 天啓七年財政預算第397章 修煉‘內功’第295章 預算第336章 瓜分戰爭紅利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264章 查抄鹽商第454章 工業化進程第412章 進攻印度第22章 投資前景第265章 這波不虧第142章 攻城準備第164章 死灰復燃第213章 毒打荷蘭殖民者第313章 衍聖公的黑刀子第450章 湖廣改革阻力第126章 工人炸鍋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270章 臺南海戰第280章 東北大開發第102章 強烈反響第264章 查抄鹽商第92章 皇莊第二期建設工程第150章 三省總督第77章 奢崇明要造反?第259章 移民遼東第346章 被拆掉的東江軍第71章 辛酉京查第231章 通商日本第169章 稽查私鹽第69章 不計血本第18章 大明皇家銀行第11章 再次出宮第245章 林丹汗在行動第306章 經營山東第113章 取死之道?第273章 可敢與朕一戰?第171章 民心似鐵第45章 投資鹽業第248章 改革準備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251章 刺刀亮相第137章 入賬千萬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133章 兩軍對壘第79章 欽定皇后第262章 漁業法案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336章 瓜分戰爭紅利第99章 完善經濟結構第341章 福王戰敗第220章 又是鉅額軍費第168章 胰子生意第157章 視察皇莊第356章 煎熬的江南財閥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171章 民心似鐵第147章 異想天開的野豬皮第249章 蒙古戰爭落幕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11章 再次出宮第123章 往死裡黑第131章 運轉的內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明溪县| 雷州市| 手机| 昌乐县| 凉城县| 老河口市| 贵溪市| 安岳县| 手游| 大埔区| 罗源县| 麻江县| 赤城县| 西青区| 瓮安县| 买车| 石棉县| 射洪县| 普兰县| 卓尼县| 交口县| 靖江市| 武邑县| 泸水县| 汉阴县| 社旗县| 泊头市| 莱州市| 潢川县| 墨脱县| 长白| 云林县| 天镇县| 固镇县| 湖北省| 句容市| 石台县| 宜章县| 土默特左旗|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