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59章 移民遼東

“外加裝備採購,已經軍事設施建設,預計年軍費可以降低至2300萬元。同時朝廷將擁有32萬精銳野戰軍,同時擁有5萬精銳海軍陸戰部隊。”盧象升最後總結道:“不僅軍費開支減少,而且可戰之兵是當前的兩倍左右。”

“這個方案不錯。”朱由校點頭通過了參謀部制定出的這個方案,說道:“就按照這個方案試行吧!爭取兩年內完成這個進程。”

“臣遵旨。”

“對了,野豬皮帶著那兩萬騎兵倉惶逃竄,直到現在也沒發現蹤跡。愛卿你覺得他帶著那兩萬騎兵會跑到什麼地方去?”朱由校這個時候想起了野豬皮,這傢伙顯然還是遼東的一個隱患。

儘管隱患不大,野豬皮實力大損,還丟了地盤。想要恢復實力連人都沒有,更何況此事明軍騎兵數量比野豬皮的騎兵還要多,野豬皮剛來遼東劫掠只是找死的行爲。不過朱由校還是不放心,而且野豬皮在遼東殺了那麼多的漢人,不將他們徹底殲滅,也難以泄憤。

“臣以爲,他們很可能是向蒙古方向逃竄了。”盧象升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後分析道:“之前錦衣衛在蒙古有情報傳回,范文程曾在戰前出使蒙古,意圖與蒙古聯結,共同對付我們大明。”

“那麼如今建奴走投無路,向北逃竄顯然不太可能,那裡是寒苦之地,人口不多,而且沒什麼生產,只有一些遊獵的蠻夷,他們向北逃竄是待不住的。那麼唯一能給他們提供容身之地的就只剩下蒙古了。蒙古雖也落後,但起碼還是有生產的。而且建奴只需低下頭顱,或許林丹汗會很樂意接納他們。畢竟建奴這些年和大明作戰下來,在戰力上早就超過了蒙古騎兵。”

“蒙古!”朱由校閉眼思考了一會,接著睜開眼睛說道:“如果野豬皮真的投靠了蒙古,那麼林丹汗若是征服了漠北。那麼我們必須做好敲打蒙古人的準備了,否則蒙古人不久之後就會騎到我們大明頭上,必須在明年徹底整合中央軍的戰鬥力,並制定一個進攻蒙古王城的作戰計劃。”

……

時間已經到了天啓三年秋季。一年一度的秋收再次來臨。北方各省的天災在天啓三年增加了不少,秋收之前各種受災情況就上報了到了朱由校這裡。

朱由校也一一排出特使對災情進行覈實,然後減免受災地區的賦稅。

北直隸的災情倒是比較輕,因爲水利設施的大量完善,一般的旱澇災害對北直隸的農業生產影響都不會太大。北直隸秋季的紅薯、玉米、大豆等作物都喜獲豐收。

北直隸的糧食供應方面。基本上已經可以自給自足了,並且加上紅薯的產出,甚至可以將糧食運到其他省份銷售了。所以在天啓三年秋季,朱由校下調了北直隸糧食出口關稅。

不過在棉花供應上,卻是依舊不足。因而在秋收來臨之際,北直隸棉商和南方棉商又在黃河三角洲地區發生了搶棉大戰。不過相比去年,黃河三角洲的棉花種植面積擴大了不少。當地的地主、農民在棉花行情看好的刺激下,都加大了棉花種植面積,使得天啓三年的棉花價格相對平穩。

北方各省儘管受災區域增加,但天啓三年的紅薯種植面積卻是大大增加。大大緩解了糧食供應問題。

經過兩年的大力推廣,北方各省很多百姓終於是明白紅薯是什麼玩意了,並且也看到了其高產的優點。很多農民都開始願意種植紅薯,以用來防備饑荒。

朱由校這年秋收根據各地官員上報的紅薯推廣成績,給這些官員各自記了功。經過內閣這兩年來對北方各省的吏員整頓,大量接觸過基層的官員被提拔到了地方一把手的位置上,在天啓三年已經表現出了極大的效果。

在這些官員的治理下,各地總體局勢平穩。

就在這個時候,廣東上報了一個奏章,說是有百姓不滿糧價過高。在衙門前鬧出了民變。

朱由校第一感覺就是詫異,怎麼廣東都缺糧?

不過轉念一想卻明白了,廣東是大明的產糖區,還是對外貿易的主要省份之一。土地種植的都是大量的甘蔗和其他對外出口所需的經濟作物,如此一來廣東缺糧也就不奇怪了。

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一帶城鎮所需的糧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湖廣供應糧食。

廣東一帶比較富裕是肯定的,但銀子都在有錢人手中,普通民衆對高糧價難以承受也是必然,貧富差距相比北方還要嚴重。

“看來還是要儘快擺脫從南方運糧。最好是北方能產出足夠的糧食,並向南方供應。”朱由校立即將目光投向了東北地區。

後世的遼寧地區,也就是現在的遼東,重新開發出來的難度倒是比較低,畢竟就算是被戰亂搞得生產全無,但道路等基礎設施總是有的。

但是後世的吉林、黑龍江就沒有什麼基礎了。

如果東北地區能開發出來,就能得到很多耕地了。東北地區有三大平原,即遼河平原、鬆嫩平原、三江平原。

目前遼東的6000萬畝耕地還沒有完全恢復生產,移民工作已經刻不容緩了,必須儘快將東北建設成一個先支撐北方糧食供應的糧食產地。然後逐步變成一個可以向南方供應糧食的糧食產地。

總的來說,遼東還是缺人。

隨即朱由校在乾清宮召見了內閣首輔沈潅,與沈潅商議移民遼東的政策。

“遼東既已收復,缺人的問題實際上倒是容易解決。陛下只需讓那些有招工需求的企業,一同前往那些民生較差的地區招工,那些貧苦百姓心裡有了底,自然也就願意移民了。”沈潅對朱由校建議道,

“至於繼續向北擴張的問題,陛下您既然決定用生產兵團作爲急先鋒,那麼只需在生產兵團建設了一定基礎後,就可以把周邊的土地賣給那些農業公司。只需花個七八年的時間,遼東以北地區都可以開墾出來。”

“這個辦法不錯。”朱由校點頭肯定道,雖然故土難離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百姓移民積極性不高也是因爲對異地太過陌生,不知道移民之後的境遇會是如何,所以只要在故土還餓不死,很多時候就不願意移民。但如果提前給他們找好了工作。談好了用工待遇,那麼相信很多日子不好過的百姓是願意移民的。

“另外遼東一旦開發出來,朝廷財政收入將會大幅度增加。到時候朝廷財政就不會如此拮據了。”

“那接下來就要勞煩愛卿了,儘快讓遼東恢復生產。”朱由校對沈潅說道。沈潅躬身道:“臣自當鞠躬盡瘁。”

戰後自然就是享用戰爭紅利的時候,遼東的土地已經被大量賞賜給了參戰官兵。但還是有不少土地的。另外土地只是戰爭紅利的一部分,還有遼東的礦場,以及遼東的森林資源。

自從遼東陷落之後,北方各省的木材供應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導致木材價格上漲等等問題,此時遼東收復之後,只要伐木場開始運轉,就能填補木材的缺口。

同時在礦產方面遼東也比較豐富,採煤、採礦也是一塊肥肉。

遼東的這些資源很快就完成了分配,土地賞賜給參戰官兵之外,其他土地則進行了公開競拍。價高者得。而那些林區、礦產同樣也是通過公開競拍的方式進行分配。

皇家財團無疑是這次資源分配中得到最多資源的,這其中並不存在什麼黑幕。只因爲皇家財團有足夠的資本,出價自然比民間商人要高。所以那些優良資源,大部分都被皇家財團買下。

這些錢都是近了朝廷的國庫,當然對於皇家資本來說,是左手換右手而已。不過皇家財團並非只有皇家資本,而是由一大羣人形成的利益集團,所以這個購買成本是按照股份進行分攤,因此價格不可能高到離譜的程度還買。

但也因爲此次朝廷出售的資源較多,所以這些資產價格普遍偏低。未來前景看好。這也是必然的,如果價格沒有一點水份,也吸引不了民間資本投資遼東。適當的水份,能讓遼東吸引到很多投資。只要有足夠的工人,遼東的資源很快就會被開發出來。

儘管資產出售價格比正常來說偏低一些,但是朝廷也通過出售大量的資源,賺取了五千多萬元的財政收入,軍費基本上是賺回來了。

民間資本在這次競拍中,也搶到了不少資源。他們如果不想虧本,那麼記下來就是要把這些資源開發出來。

而朝廷手上,還有相當一部分資源沒有出售。一次性丟出去,那會把資產價格壓得太低。

朝廷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北直隸的稅收、行政體系照搬到遼東去,並且發展遼東的經濟。不管是皇家財團還是民間資本,只要有了投資,就會產生大量商業活動,朝廷就就能有稅收方面的收入。

遼東缺人也是一個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很快也解決了。

內閣先是下令北方各州縣大力號召流民遷移遼東,並且由國庫下發沿途遷徙所需的口糧以及路費。

接著又集中投資遼東的那些企業招工人員,一同前往九邊、陝西、河南、山東等地大量招工。

這樣的辦法確實很有效果,很快就招到了大量願意前往遼東的工人。當然並不是所有工人都願意拖家帶口過去,不過這也無所謂。

只要接下來朝廷把遼東的基礎設施建設好,那些工人自然也就願意把家小都接到遼東去定居。

特別是那些民生比較困難的地區,這些工人去了資源豐富的遼東,肯定不會願意回去。

特別遼東用的工商體系是北直隸那一套,不管是皇家財團還是民資企業,工人待遇都是有保障的,失業的時候朝廷也會發放補貼。

除了企業在大量招供,朝廷也在大量招工。

朝廷此次出售大量資產賺取到了五千多萬元的資金,這些資金都將被投入到遼東的基礎設施建設之中。

官道將被重新修繕,同時還將建設大量可供重型馬車通行的馬路,爲商業活動提供基礎。同時還將修繕水利,爲農業生產提供基礎。

遼東的水利設施修建還是比較容易的,朝廷只需要負責修建主要的河流水利。例如加固河堤、修建水庫。田間地頭的水利設施則是由各個農業公司自行修建。

朝廷的投資,加上各個企業的投資。頓時讓遼東變成了一個大工地,到處都在大興土木。

大量的工人源源不斷的被招到遼東,大量的基建活動又帶動了磚瓦燒製、採石、伐木等等產業。

就算是在寒冷的冬季。一些建設活動依舊沒有停止。

這重新回到大明手中的土地,開始重新煥發生機,一切都百廢待興。大量人口突然涌入生產凋零的遼東,糧食自然也是一個問題,不過北直隸的糧食正好彌補了這個缺口。

隨著各地官府以及各個報紙的宣傳。移民遼東的浪潮也越來越高漲。很多日子過得不好的百姓,紛紛到當地官府報名。當地官府將他們登記之後,便將這些百姓集中送往遼東。沿途所需的伙食和車馬、船舶,這些費用都是由朝廷承擔。

儘管移民到遼東不能獲得土地什麼的,但是沿途的費用朝廷承擔了,對於那些日子不好過的百姓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隨著天啓三年冬季來臨,報名的百姓也越來越多。一個冬季下來,北方各省州縣上報上來的移民申請人口就突破了五百多萬人。內閣全部做了批準,條件非常寬鬆。開春之後這些百姓都將被送往遼東。

此時遼東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活動,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之後,在遼東還將出現一大批的企業投資、生產活動,更是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移民過去不用擔心安置問題。

這些移民到遼東後的住房什麼的也很好解決,開春過去可以先隨便搭個木屋住下。然後讓他們在官府規劃出來的城區裡面修建房屋,而這些土地都將由官府免費提供。

移民過去的百姓,只需要承擔房屋修建的費用,還可以向銀行貸款,修建房屋的過程中又能產生很多經濟活動。

經濟實際上就是由不均衡來拉動的。所謂的不均衡就是需求。滿足需求的過程中,就產生了經濟活動。

一個企業家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就是擅長髮現不均衡,從而組織生產、建設。去消除這些不均衡。

當然發現不均衡的能力就算是普通人都具備,而真正能夠成功的企業家,就是創造新的不均衡,或者是維持不均衡的現狀。

所謂創造新的不均衡,就是‘創新’,例如發明一種新產品。而維持不均衡。則是通過一些官商勾結,或者政府強制性的規定來產生,例如鹽稅就維持了百姓對食鹽需求的不均衡。

而此時大明還未完成基本的資源配置,因此創新之類的東西,當前有沒有都可有可無。有之更好,沒有也不糾結。當前依靠重新配置資源,就能產生強大的經濟上行能力了。

而朱由校成立的‘皇家科技學院’,以及出臺《專利法》,實際上就是爲日後大明完成基本的資源配置之後,鋪墊新的經濟增長點。使創新之下出現的產業能夠帶動資源配置基本完成後的大明經濟。

朱由校注重保護那些發明者的專利,並且給予其較大的回報,就是爲了鼓勵創新。而對於能創新的民間企業,皇家財團則會將其吸納到財團之中,高價購買其股份。而不是對那些創新型企業進行強取豪奪,從而打擊企業家創新的積極性。

接下來朱由校要做的就是開放各個產業,讓民資也能參與進來。但又由皇家財團壟斷這些產業。而那些民資在皇家財團壟斷的環境下,只有創新才能生存。就如同一頭老虎在背後追趕著民資奔跑,他們不奔跑就要被老虎吃掉。

例如竣工製造業,朝廷接下來不會完全只採購皇家軍工廠的產品,而是會發布採購信息,然後讓財團資本和民資都參與進來,誰的產品能符合軍方的要求,並且在價格上有競爭力,軍方就選誰的產品。

當然最大的份額最終還是皇家資本的,例如民資成立的軍工廠發明出了一個跨時代的軍事裝備,那麼軍方要大量採購。發明該產品的民資軍工廠確實能獲得一部分採購份額,但同時也將授權給皇家軍工廠生產,皇家軍工廠可以付給民資軍工廠一筆錢。同時皇家銀行還可以購買其股份,將該民資軍工廠吸納到皇家財團之中。

最終結果就是,皇家資本依舊壟斷市場,而創新了產品的民資老闆也賺到了錢。

皇家資本可以對那些還沒有技術性,卻佔據著市場的商家進行粗暴的吞併,但對待那些創新型企業家卻必須要剋制手段,儘量實現雙方共贏。

所謂的創新型經濟模式,基本上就是這樣的。

當前大明百姓最大的需求就是糧食、棉花、蔗糖等等農產品,以及可供生活居住的房產。

當日子過得更好的時候,就會對衣食住行有更高的需求。吃得更好,住得更好,穿得更好,出行更加方便。

等於說人類的經濟發展,都是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個核心,目標都是追求更好的生活。

一個個可以提升衣食住行的創新發明,就能帶動新的經濟增長點。

國家層面的經濟增長點,無非也就是爲人民提供更好的環境,或者是對外戰爭方面的軍事需求,從而也能作爲拉動經濟的方式。

當前大明資源配置不均衡,核心的問題就是財富分配不均。所以朱由校接下要做的,依舊是對明王朝各階層的財富分配進行改革。只要改革成功,經濟自然增長,朝廷稅收自然提升。

北直隸進行改革後,經濟已經迅速增長。

天啓三年北直隸的經濟變得更上一層樓,因爲財富分配的改變,使得普通百姓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在滿足這些需求的過程中,北直隸經濟就徹底的火爆了起來。

當然經濟不可能永遠火爆,當目前的不均衡被消除之後,經濟就會盛極而衰。而朱由校卻是早早的做好了準備,已經讓人開始研究蒸汽機了。

未來蒸汽機將帶來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產生大量的新需求。(。)

第423章 大掃蕩第95章 定時炸彈第201章 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第314章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第37章 準備下手第153章 整編邊軍第454章 工業化進程第218章 開發臺灣第275章 暴雨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172章 官法如爐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212章 統帥部會議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124章 百業興盛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426章 改革前夕上架感言第102章 強烈反響第162章 多重保險111章 排版沒分段第46章 壟斷的暴利第88章 謠言四起第106章 野戰炮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235章 被鑿穿的尊嚴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314章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第139章 暴跳如雷第63章 銀子在哪?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129章 俸祿改革第9章 肅清隱患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191章 出使蒙古第94章 良性競爭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85章 日本內戰又起第320章 忙裡偷閒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298章 蒙古局勢第206章 聯動方案第269章 大明開埠第145章 金州絞肉機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339章 福王反了第54章 以暴制暴第317章 撞到槍口上的葉爾羌汗國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306章 經營山東第317章 撞到槍口上的葉爾羌汗國第323章 火熱的拍賣會第420章 屠殺一般的戰鬥第62章 錦衣衛來啦!第276章 這只是老天的一場玩笑84章 沒分段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197章 被一網打盡的走私商人第304章 南洋大開發浪潮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76章 和皇帝做生意第257章 裁撤遼東軍第9章 肅清隱患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148章 戰爭紅利第8章 整頓內廷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231章 通商日本第165章 免費周遊第238章 市場鼓吹第7章 天價玻璃第245章 林丹汗在行動第219章 人口壓力第115章 徹底崩潰第229章 海上交鋒第59章 腰桿硬了第65章 東林地震第2章 傀儡皇帝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380章 美洲貿易航線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135章 紅嘴堡大捷第347章 狂奔的經濟第20章 動機不純第291章 土著對待政策第362章 佔領河內第350章 秘而不宣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13章 瀋陽不保
第423章 大掃蕩第95章 定時炸彈第201章 不識相的葉爾羌汗國第314章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第37章 準備下手第153章 整編邊軍第454章 工業化進程第218章 開發臺灣第275章 暴雨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172章 官法如爐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212章 統帥部會議第398章 普及義務教育第124章 百業興盛第319章 商業殖民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426章 改革前夕上架感言第102章 強烈反響第162章 多重保險111章 排版沒分段第46章 壟斷的暴利第88章 謠言四起第106章 野戰炮第379章 訪問中美洲第235章 被鑿穿的尊嚴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314章 聽之不聞視之不見第139章 暴跳如雷第63章 銀子在哪?第247章 年底的大明第129章 俸祿改革第9章 肅清隱患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191章 出使蒙古第94章 良性競爭第322章 形勢大好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419章 蒙軍主力出動第385章 日本內戰又起第320章 忙裡偷閒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298章 蒙古局勢第206章 聯動方案第269章 大明開埠第145章 金州絞肉機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339章 福王反了第54章 以暴制暴第317章 撞到槍口上的葉爾羌汗國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306章 經營山東第317章 撞到槍口上的葉爾羌汗國第323章 火熱的拍賣會第420章 屠殺一般的戰鬥第62章 錦衣衛來啦!第276章 這只是老天的一場玩笑84章 沒分段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6章 琉璃製造廠第197章 被一網打盡的走私商人第304章 南洋大開發浪潮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386章 肢解日本戰略第330章 移民西域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263章 刁民又造反了第76章 和皇帝做生意第257章 裁撤遼東軍第9章 肅清隱患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148章 戰爭紅利第8章 整頓內廷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384章 完美的財政翻身仗第231章 通商日本第165章 免費周遊第238章 市場鼓吹第7章 天價玻璃第245章 林丹汗在行動第219章 人口壓力第115章 徹底崩潰第229章 海上交鋒第59章 腰桿硬了第65章 東林地震第2章 傀儡皇帝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380章 美洲貿易航線第417章 驚人的變化第135章 紅嘴堡大捷第347章 狂奔的經濟第20章 動機不純第291章 土著對待政策第362章 佔領河內第350章 秘而不宣第357章 勒緊的套索第13章 瀋陽不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环江| 凌海市| 岑巩县| 南雄市| 乡城县| 唐海县| 玉屏| 正镶白旗| 延庆县| 永宁县| 洪江市| 呼玛县| 舟山市| 法库县| 沽源县| 屯昌县| 抚宁县| 环江| 江阴市| 阜南县| 竹溪县| 东兰县| 获嘉县| 洞口县| 崇礼县| 黎城县| 临猗县| 威海市| 通化县| 石景山区| 天镇县| 陆良县| 南平市| 分宜县| 连云港市| 裕民县| 巨野县| 祁东县| 张家川| 辛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