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89章 救災、移民

六月飛蝗,遮天蔽日。六月飛雪,夏日徹寒。

朱由校和朝中羣臣都明白,現在要是不救災,到了來年青黃不接的時候不然發生饑荒。

“蝗災尤能治理,這六月飛雪乃是陰陽失度之象,延安府如今六月飛雪,說不定過些年還會大旱。”有朝臣進言道。

“荒謬,今天子聖明,何來陰陽失度。”

早朝的時候,不一會就扯到了這個問題上。這陰陽失度僅是從學術角度提出的觀點而已,這年頭的文人哪個沒學過陰陽五行這種基礎理論?

陰陽本身就是平衡的,如今六月飛雪,日後發生大旱也確實是可以通過理論進行推斷。

儘管羣臣們心裡都認可這個說法,但嘴上卻是多不認同。

朱由校看到一羣漢皇黨官員在這個觀點上爭了起來,連忙叫停,說道:“諸位愛卿不必爭論,天象反常並非我我大明獨有,歐羅巴與倭國近年來皆有。然陰陽失度確也並非危言聳聽。朝廷還是應該早做準備,免得日後手忙腳亂。”

顯然這個陰陽失度的觀點,確實也不是危言聳聽。作爲穿越者的朱由校可是清楚的知道,崇禎剛登基的第一年延安府就發生了非常嚴重的旱災,以至於是年草根樹皮被食盡,同時餓殍遍野,發生了恐怖的人吃人現象。

“陛下,此次飛蝗和飛雪皆是夏收之後發生,民間夏收過後多有存糧。留給朝廷的賑災時間還算是比較充足,不過朝廷還是應該儘快制定救災政策。”沈潅始終沒有進行什麼扯皮。而是將話題拉了回來。

“朝廷在山東、陝西的戰略儲備糧庫如今存糧幾何?”朱由校隨即問道。

戶部尚書郭允厚隨即出列回答道:“回稟陛下。陝西戰略儲備糧庫如今存有小麥50萬石。其中西安存糧30萬石,延安存糧20萬石,山東戰略儲備糧庫存麥60萬石,濟南府有30萬石,登萊地區也有30萬石。”

“內閣馬上擬個以工代賑的方案,儘快開倉放糧。”朱由校做出了第一個應對措施,確保不會有人餓死,同時繼續命令道:“另外再往陝北運送30萬石糧食。”

“陛下聖明。”

當天內閣就拿出了一個以工代賑的方案。對於濟南府的蝗災,採取以蝗換糧的措施。鼓勵百姓捕捉蝗蟲。同時由官府組織展開治蝗,參與的都給予口糧。

而在陝北,則由官方組織百姓北上河套修建水利設施,以發展河套灌溉農業,參與的百姓全部給予口糧和一些工錢。

同時下令取消延綏鎮邊軍編制,將軍戶一部分調往河套開墾土地,每戶給地50畝,一部分調往吉林和黑龍江開墾,按照開荒地區的不同。分給土地200畝到300畝不等。

延綏鎮邊軍絕對是超級定時炸彈,特別是陝北開始頻發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朱由校已經急切的要將延綏鎮邊軍給裁撤掉了。

裁撤舊式軍隊,也是朱由校的軍事集權手段。

要想讓陝西不亂,不出現農民起義。那麼首先就要安置好這些邊軍,分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能夠吃飽肚子,並且過上安穩的日子是最重要的。

沒過幾天,朱由校再次下旨,著令延安府加大移民宣傳。陝北地區願意移民者,官府爲其提供沿途的車馬伙食費用,同時每個人發放3元的移民補貼款。

此時國庫可謂是十分充盈,因爲鹽商的資產已經陸續出售,而且查抄到的3600萬元左右的現金也沒有動。

移民補貼話費,全部都將由國庫撥款。

與此同時延綏鎮邊軍移民開墾,每戶補貼耕牛一頭、農具若干,以及銀錢十元。畢竟是軍戶,屬於朝廷體制底層。自開國以來,軍戶就是世襲下來的。世代爲明王朝戍邊,朝廷給予的移民待遇自然是要比普通百姓好一些的。

另外也是爲了徹底避免譁變的可能。

在皇帝的大手筆之下,當移民政策傳到延綏鎮,延綏鎮的軍戶們都轟動了。幾乎家家戶戶都對這個政策翹首以盼。

延綏鎮裁撤之後,他們將不再是軍戶了,不用再承擔戍邊的任務,武官也不再能管到他們頭上,想要繼續壓榨他們就不可能了。

移民遼東還能獲得土地,更有朝廷的大力補貼,只要願意專心耕種就能衣食無憂。這樣的好日子哪個普通軍戶不想過,這也讓接下來的延綏鎮裁撤變得順利起來。

中央軍也迅速被調派到了河套及陝北地區,接替了延綏鎮的戍邊任務。延綏鎮十幾萬邊軍很快就開始移民了,官府爲他們專門了大量的馬車,並在沿途安排了食宿。移民的軍戶一批接一批的向關外移民。

陝北地區的六月飛雪還在持續,很快一個月又過去了,雪已經下了兩個月,雖然有時斷斷續續,但是地裡的秋苗基本上全被凍死了。六月天的陝北,人人都是一件大棉襖。

在這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裡,已經有大半軍戶都已經在移民的路上了,身下的軍戶也都將在半個月安排啓程。

與此同時,陝北地區也有組織了二十多萬準備移民的百姓,這些百姓到遼東之後,主要是去遼東當工人,並沒有分配給他們土地。

但即便是去當工人,日子比陝北這地方也要好過多了。而且他們在遼東站穩腳跟後,想要土地的話也可以自己到黑龍江等地墾荒。

整個陝北地區移民的人口就達到了六十多萬人,這些人口移民到東北之後,將極大的補充東北的勞動力。

因爲秋禾被蕩盡,陝北地區的農村勞動力幾乎全部走出了村莊,到官府的工地上做工去了。

各種建設工程也陸續開工了,軍方有河套防禦工程要建設,同時河套地區還有水利設施要修建。

沒過多久朱由校又下了聖旨,從國庫撥款修建陝北到陝西的戰略公路。

這條戰略公路修到西安之後,一是向北延伸,貫通陝北、河套。一是繼續向西延伸,貫通甘肅。

改善交通是救災的重要措施,這可以更加快速、低成本的向受災地區輸送救災物資。同時也可以大大提高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

同時也利於商品運輸,可以擴大皇家財團的商品輸出市場。

可以說天啓五年就是朱由校的一個不斷集權,又再不斷救火的年頭。延綏鎮被順利裁撤,九邊已經被裁撤了四個鎮,還剩下五個鎮的邊軍在兩年之內也將被陸續裁撤。

這一年也在全力開發東北地區,以期望東北地區能夠成爲日後明王朝度過危機的重要支撐。

僅僅兩個季度,關內移民到東北地區的人口就達到了三百萬人左右。使得東北地區的人口,增長到到了八百多萬人,到了年底預計可以突破上千萬。

東北地區到處都是建設工地,大量的工人都在工地上忙碌著。這麼多的人口涌向東北,當地產出的糧食顯然是不夠的。不過北直隸有糧食調往遼東,與此鎮東省在北海道漁場捕撈了大量的漁產,並且開始源源不斷的向東北和關內地區供應,使得朝廷成功的養活了那些離開土地,投入建設的人口。

“陛下,海軍報告稱,已經在成功勘探了美洲西北部,他們沿著河口向上遊探索,確實發現了很多鮭魚,同時還發現了很多水獺。”

盧象升將最高統帥部的軍務向皇帝做了報告,此時盧象升在最高統帥部任職,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皇帝處理軍務。

“讓海軍保護相關企業向該地區移民,以開發這些資源。”朱由校指示道。

“是,陛下。”

“另外海軍探索船隊經南洋不斷南下後,成功發現了澳洲,海軍報告稱,澳洲土著生活極爲原始,甚至連刀耕火種都不會。”

“暫時先不用向澳洲移民,我們暫時先將南洋吞下再說。命令海軍先將探索力量集中在南洋各島嶼,並且集中力量打擊荷蘭殖民者,儘快將荷蘭人也全面逐出南洋地區。”朱由校繼續說道:“另外西班牙人既然已經被我們成功逐出南洋地區,讓海軍先和中南半島各國確立貿易關係,以擴大海貿規模。”

在開發東北地區的同時,朱由校自然也不會鬆懈了在南洋方面的戰略。

最高統帥部此時也在朱由校的指示下確定了在向南擴張的戰略,這個戰略很簡單,那就是先把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從南洋驅逐出去,從而大體上將歐洲勢力滾出南洋地區。

唯一還不在打擊範圍內的葡萄牙人,他們的殖民能力比較弱,而且也比還比較聽話和守規矩,暫時不用急著驅離。

趕走歐洲人的同時,先對南洋各島嶼發動殖民戰爭,並移民漢人前往南洋墾殖土地、開發資源。

而在生產力更高的中南半島,則採取邊通商、邊開發、邊殖民的政策。

即是先建立貿易關係,然後再通過武力方式,逼迫中南半島各國降低貿易稅率,同時允許大明商人在中南半島投資,通過商業投資重點開發中南半島的農業資源,從而獲得一個商品糧供應基地。

到時候哪個不安分就打哪個,逐步將中南半島變成大明的原材料供應產地,以及商品傾銷地。(。)

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106章 野戰炮第164章 死灰復燃第208章 盧象升出場第172章 官法如爐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214章 完虐荷蘭人第294章 開源計劃第70章 鉅額軍費第17章 正規騎兵第130章 雙劍合璧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54章 以暴制暴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93章 商業擴張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301章 找荷蘭人麻煩第26章 皇帝挖坑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334章 小日本不老實第249章 穩紮穩打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212章 統帥部會議第287章 慌得要死的西班牙人第134章 撞上鐵板第216章 談判條件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389章 攫取貴金屬第61章 全是算計第183章 北上海上航線第295章 預算第227章 干預朝鮮(二)第167章 翻盤點第367章 一個強盜團伙的形成第34章 收買人心第279章 甲子條約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60章 皇帝的陽謀第77章 奢崇明要造反?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34章 收買人心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97章 躁動的大明底層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214章 完虐荷蘭人第233章 慘敗的鑲白旗第145章 金州絞肉機第266章 皇權號下水第426章 改革前夕第101章 大明日報第30章 整頓京營第285章 帝國與文明第340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73章 可敢與朕一戰?第349章 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第249章 穩紮穩打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160章 完善的皇莊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90章 擠兌風波(二)第16章 紙上談兵第57章 皇帝還是強盜第94章 良性競爭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213章 毒打荷蘭殖民者第261章 罐頭廠第312章 黃金部隊在行動第372章 新規格,新標準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5章 製造玻璃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5章 製造玻璃第173章 私鹽禁絕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45章 投資鹽業第285章 帝國與文明第194章 將蒙古拖入商品經濟第128章 大洗牌84章 沒分段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151章 北直隸工商管理條例第405章 緊急軍情第243章 紙彈、刺刀、膛線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第342章 徹底清算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254章 無情擊潰第336章 瓜分戰爭紅利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138章 修路計劃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187章 徹底整合
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106章 野戰炮第164章 死灰復燃第208章 盧象升出場第172章 官法如爐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214章 完虐荷蘭人第294章 開源計劃第70章 鉅額軍費第17章 正規騎兵第130章 雙劍合璧第353章 對外貿易格局第54章 以暴制暴第116章 野豬皮乾的蠢事第375章 重建貿易壁壘第93章 商業擴張第207章 新的天梯第301章 找荷蘭人麻煩第26章 皇帝挖坑第240章 手搖式畜力收割機第334章 小日本不老實第249章 穩紮穩打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212章 統帥部會議第287章 慌得要死的西班牙人第134章 撞上鐵板第216章 談判條件第4章 鏡子裡的商機第389章 攫取貴金屬第61章 全是算計第183章 北上海上航線第295章 預算第227章 干預朝鮮(二)第167章 翻盤點第367章 一個強盜團伙的形成第34章 收買人心第279章 甲子條約第235章 節節敗退的葉爾羌第328章 皆大歡喜第60章 皇帝的陽謀第77章 奢崇明要造反?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34章 收買人心第98章 失敗的讓步第97章 躁動的大明底層第105章 熊臭嘴重出江湖第245章 新的移民需求第214章 完虐荷蘭人第233章 慘敗的鑲白旗第145章 金州絞肉機第266章 皇權號下水第426章 改革前夕第101章 大明日報第30章 整頓京營第285章 帝國與文明第340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273章 可敢與朕一戰?第349章 工業革命即將來臨第249章 穩紮穩打第421章 蒙古要談判第354章 生產力大爆發第160章 完善的皇莊第55章 明朝版新農村第424章 鋼鐵需求第392章 矛盾公開第90章 擠兌風波(二)第16章 紙上談兵第57章 皇帝還是強盜第94章 良性競爭第305章 多事之秋第200章 徹底被封鎖的建奴第213章 毒打荷蘭殖民者第261章 罐頭廠第312章 黃金部隊在行動第372章 新規格,新標準第110章 誰更倒黴?第5章 製造玻璃第391章 士紳一體納稅第5章 製造玻璃第173章 私鹽禁絕第337章 福王的異常第45章 投資鹽業第285章 帝國與文明第194章 將蒙古拖入商品經濟第128章 大洗牌84章 沒分段第161章 管理變動第151章 北直隸工商管理條例第405章 緊急軍情第243章 紙彈、刺刀、膛線第154章 花錢如流水第342章 徹底清算第368章 穩坐釣魚臺第254章 無情擊潰第336章 瓜分戰爭紅利第122章 反腐打黑第119章 蜂窩煤風潮第138章 修路計劃第315章 秋收與電報第187章 徹底整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浙江省| 林甸县| 马山县| 奉节县| 永福县| 龙海市| 银川市| 南召县| 太原市| 贵德县| 泰和县| 商都县| 拜城县| 皋兰县| 旌德县| 长宁县| 普陀区| 芮城县| 台北县| 东乌| 盘山县| 福州市| 闵行区| 吉水县| 阿拉善左旗| 石嘴山市| 麦盖提县| 霍山县| 札达县| 广水市| 河津市| 新干县| 九寨沟县| 安庆市| 双峰县| 晋州市| 柘城县| 东安县| 南漳县| 汉源县| 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