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十九章 松尾芭蕉

清軍繼續後撤,龜縮於遼陽、瀋陽一線設防,同時接著將大批漢族百姓遷往朝鮮半島,轉移民戶。

八旗兵們押運著從關內各地擄掠來的上百萬漢族百姓,以繩穿掌,一串就拉著幾十人向前走去。時值秋冬,東北的天氣寒冷得讓人喘不過氣來,這些包衣阿哈們多數只有單衣蔽體,動輒就會被活活凍死在蒼莽的雪原上。

慢慢的白山黑水,無盡的林海雪原,一座座山城、一條條冰河,沿途屍首枕及,何止十萬之數。

冰封的鴨綠江上,偶爾有朝鮮義軍突出發難,與押運包衣奴才的八旗軍戰成一團。許多不甘心就這樣凍死雪地之中的漢人,也趁機揭竿而起,他們斬木爲兵,奪馬衝殺,已經甘於奴隸身份十多年的很多老人,也奮起了最後的一腔血勇。

激烈的戰鬥、暴動、鬥爭、會戰,正發生在遼東大地上的每一寸角落。

天法四年的冬天,對於遼人來說,既是黎明前的曙光,也是最後一刻的殘酷黑暗。

鮮血橫流,血流漂櫓,戰場之廣、戰場之大,已經完全覆蓋了東北亞的任何一寸土地。

張國武在海州與遼東道兵團的大軍會師以後,得以有幸面見了那位在順軍中極具威望的劉國公。

他慷慨陳詞,請求以一標精騎,捨棄遼陽、瀋陽、鐵嶺、撫順不攻,而長驅向東,直至鴨綠,而後輕騎南下追逐逃往朝鮮的清軍主力。

劉芳亮也感到這簡直是當年清軍撤出關內時的翻版,當年他以八千鐵騎追亡逐北,救回了十多萬漢族百姓。

今日,大順軍比之當年更爲兵強馬壯,實力也更爲強大,自不會允許金福臨、金代善君臣得逞其計。

順軍的輕騎部隊很快出發,他們的追擊速度極快,晝夜間星馳數百里,佔領了空無一人的鳳凰城後,便長驅追到了義州。

清軍在鴨綠江河畔留有不少守軍,張國武奮力衝擊,一場江上的慘烈血戰以後,由於清軍設防嚴密,順軍追擊部隊則以輕騎爲主,兵力亦不多,惜敗而歸。

當時張國武便望鴨綠江長嘆一聲:

“吾不能越此江追虜,必將使虜患更禍及海外數藩。”

他一語中的,不幸言中了後來歷史的發展方向。

當清軍在朝鮮半島節節敗退的時候,金代善的兵鋒終於轉向日本。清軍爲了重新獲取一塊立足之地,也是爲了實行其“北損南補”的戰略,悍然對德川幕府發動了全面戰爭。

這場日清戰爭,連綿近十年之久。清軍縱橫九州、中國、近畿之地,殘民以逞,殺戮無端,承平多年的幕府武士,根本無法抵擋百戰驍悍的八旗精銳,連戰連敗,喪師失地不可計數。

以至於清軍名將莫洛發出了“關東大兵百萬,竟無一人是男兒”的狂言。

直到戰爭後期,順軍在幕府請求之下出兵援助,加入戰局,援日伐清,抄襲八旗軍在九州島上的大本營後,才使得戰爭形勢爲之一變。

但即便如此,由於清軍經營熊本城有方,順日聯軍還是花費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進行圍攻,二十餘萬聯軍損兵折將數萬人之多後,才終於攻克了這座難攻不落的滿洲人最後一城。

使得這個一度在東亞大陸上興風作浪,掀起無數戰爭、爭端和災難的民族,徹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至於在那以後,由於順軍長期盤踞長崎港而且堅持不退兵,反向德川幕府索要伐清銀整整二千萬兩的問題,兩國持續爆發外交爭端,由於李來亨獅子大開口,索要的伐清助戰餉糧完全超出了德川幕府的承受能力,最終外交爭端終於演化爲了大規模戰爭。

在日清戰爭的殘破已極後,德川幕府尚未休養生息、與民休息,便接著爆發了順日戰爭。

年幼的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天生身體虛弱,時常臥病在牀,無法控制朝政,使得幕府威勢日益衰敗。

這場戰爭最後敲響了幕府統治的喪鐘,僅僅三年時間,幕府統治就被完全摧毀,後西院天皇也被虜至東京,受封爲瀛洲國主。

此後屬於德川一系的親藩,如御三家、御三卿、一門等諸侯領主,悉數被順軍滅亡剷除,各家子嗣也相繼被送往東京,各受封伯爵、子爵、男爵爵位,德川幕府的天領全部被改編爲由順朝駐軍直轄的營莊,其餘領地則由日本各地的異姓諸侯分割佔領。

此後日本全境即改名爲瀛洲,最初的軍管營莊時期,是由瀛洲大都督府統一管轄瀛洲全境的軍政事務。

第一任大都督爲陳藎,第二任大都督爲原任南洋延平公司總制的陳永華。

兩人任職期間,都奉行了“大興文教”的政策,在瀛洲修建了大量學校,又鼓勵諸侯大名的子弟入學受教育,把教育與選拔人才相結合,使得瀛洲出現了“漢和合流”、“儒佛合習”的文化融合趨勢。

天法三十四年,陳永華去世,朝廷即廢止了瀛洲大都督府的建制,分瀛洲地爲二省一都督府,九州及四國被郡縣爲了蓬萊省、中國及近畿被郡縣爲了方丈省,關東一帶則改製爲東瀛洲都督府。

不過一般上,又習慣將蓬萊省稱爲南瀛洲、方丈省稱爲西瀛洲,關東舊地稱爲東瀛洲,合稱時一般稱爲瀛洲或三瀛、三海之地。

瀛洲本來人口就相當稠密,只是經過日清戰爭、順日戰爭的摧折,人口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多。此後爲了鞏固順朝對瀛洲大都督府的統治,爲推行營莊制,又進行了不少低烈度的彈壓戰爭,造成不少地區受到嚴重破壞。

所以戰後順朝又從山東、遼寧、樂浪、熊津四省,進行了大規模的移民活動,使得瀛洲成爲了漢族、朝鮮族、女真族、和族,多民族聚居融合的一塊地區。

“漢和合流”、“儒佛合習”的民族融合文化,也在瀛洲大地上造就了後世稱爲“二陳新風”文化運動。

由於當時瀛洲在陳藎、陳永華兩任大都督統治下,所以這一文化融合時期被稱爲“二陳新風”。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創造了“連歌”這一新型文學形式的大詩人、大劇作家松尾芭蕉。

連歌在漢詩基礎上,融入了俳諧和歌的元素,講究詩歌的喜劇效果,後來也發展爲了戲劇形式,許多在大都督府不得志的瀛洲詩人都轉而投入到了戲劇創作之中。

爲了排解對於現實時局的困惑悲苦之感,他們大量創作了具備虛無主義色彩的喜劇劇本,最後還反向輸入到大陸地區,引領了順朝國內一時的文化風向。

順孝宗明命十二年,松尾芭蕉受大詩人沈德潛的邀請,第一次踏上了祖國大陸地區的土地,遊覽名山大川,後病故於碎葉州。

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八章 著佃交糧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六章 六尚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三章 龍鳳廟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七十四章 給晉王算一卦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七章 左鎮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
第四十七章 千騎劫營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一百二十六章 漢中制將軍賀珍第八十九章 體制第三章 經略隨州第二章 這裡不是魏博第五十八章 暴斃之憂第五十一章 藺營換裝第七十二章 鹿角線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九十七章 天下名鎮第一百二十章 貝勒爺昏招迭出第九十八章 武昌和嶽州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五十五章 東坡赤壁第二十六章 天降闖軍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八章 著佃交糧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十九章 東西並進第四十七章 開國無大案第五十九章 井陘道上第三十六章 約翰王孫可望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五章 吳下搖旗第八十八章 顧君恩來了夠不夠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八十一章 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三十五章 生擒艾都司第九十七章 東師出動第五十二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五)第十四章 老營改革(中)第六章 六尚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六十三章 山中豈桃源(二)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視的李來亨,無誤第三章 龍鳳廟第八十九章 不滅此胡,何復爲人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八章 科舉改革第六十六章 倫理梗第一百五十六章 最後一戰(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十一章 制式銀幣第四十二章 楊嗣昌的終局(六)第五十五章 奔跑吧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四十九章 棒打韃酋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四章 耿應衢的棉布工坊第四十八章 尼堪人第八十五章 不死於賊,必死於法第八章 濟南之屠第五十四章 賀鎮精騎(一)第七十四章 給晉王算一卦第九十三章 皇太極在哪裡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八十六章 羅汝纔來投第七十七章 撲夷陵(三)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二)第五十四章 車騎關第一百零六章 崇王吊宮燈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六十七章 軍議(下)第九十五章 瑪瑙山第八十六章 弊案第五十五章 河防四府第一百零五章 張國武第九十二章 慶功宴(上)第一百零九章 曹帥亂彈琴第一百三十九章 偉人的時代第二章 竹溪一民夫(下)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成棟第五十六章 夷陵寨第三十七章 順與清各擅勝場第三十八章 除夕燈第七十二章 橫掃察北第一百三十五章 人生無處不青山第一百三十七章 給我翻譯翻譯第七十一章 大雪滿弓刀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七章 左鎮第一章 湖廣節度使第一百四十四章 燙手山芋邢夫人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師助剿第四十七章 流賊投降第八十九章 張獻忠第八十四章 金聲桓的忠告第一百二十四章 南線亦大捷第二十一章 宋一鶴守在四境第四十八章 渤海道兵團第一百六十五章 大順軍萬勝(一)第一百零七章 火燒阿山第九十章 二龍一虎第六十三章 別動軍出城第六十章 不見洛陽花(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 张家口市| 金寨县| 嘉祥县| 东海县| 泸溪县| 马鞍山市| 达日县| 石台县| 宜川县| 郯城县| 镇原县| 泗水县| 长葛市| 武威市| 连云港市| 宣威市| 岢岚县| 徐州市| 滁州市| 博湖县| 古浪县| 武胜县| 宣汉县| 孟州市| 乐平市| 汶上县| 南京市| 弥勒县| 防城港市| 英山县| 肥城市| 历史| 云龙县| 安乡县| 台中县| 田东县| 孝感市| 吉林省| 内丘县| 九寨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