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五章 提南峒

嚮導是張明禮的族親,也姓張,叫張成。他因販鹽經常深入黎區,對黎族的生活狀況和習俗很熟悉。

一路上,從他的介紹中得知,靠近漢人縣城的黎族一般都編入了都圖,也就是編戶齊民,一般所稱的“熟黎”,接受漢人管理,一樣的納稅當差,他們多半有些田地,但是產量比漢人的地少得多,多數人還得向峒主——也就是官府任命的土官——佃種些土地,打短工,平時無事就去山裡打獵或者採紅白藤(海南的特產)拿到市上去賣換鹽米農具,不過到到漢區不但要過巡檢司,可怕的是路上還有明軍營地:輕則被勒索過路錢,重則貨物都被搶去,小命都不保。多數人的日子都過得很苦。

漢黎之間的交易一直是不平等的——山貨實在賣不出幾個錢,一頭山豬也換不到二三斤鹽,他們都喜歡漢人的鐵農具,但是價格貴得離譜,幾大簍穀子才能換一把鐮刀,除了峒主和少數有錢的地主,誰也買不起。

一路上平安無事,隨著離黎區愈來愈近,地面愈來愈崎嶇,從平緩的坡地變成了起伏的丘陵山地。路上的行人也少見了。臨近晌午,一行人停下來休息了一會,吃了帶來的乾糧,又繼續趕路。

路上他們經過了明軍的一個營地,據張成說,這座軍營稱爲南略營,是鎮守監視進入黎區要隘番豹山的。爲了避免麻煩,他們走小路繞過了這座軍營。

過了軍營就是番豹山了,番豹山地形險惡,只有一條一人寬的山間小路通過,這個地方是漢黎雙方分界的主要隘口。過了番豹山,就是生黎居多了。生熟黎各有方言,生活習慣也不大一樣,彼此間很少交往――只有造反的時候纔會聯合到一起。

進入山地後,山勢並不險峻,沿路可以看到一小塊一小塊的山間的小片土地,種著即將收割的稻子,比較平緩的山坡上也有種植過的痕跡,綠色的山林裡如同脫毛的毯子,不時露出一塊塊的黃色,這就就是黎民們種的山欄了――這是一種近乎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方式。

遠處的山坡上可以看到零星的一二個村寨。雖然已是秋天,但是海南四時如夏,依舊山花爛漫,草木蔥蔥,風光特別好看。和山外荒煙蔓草的淒涼景象相比別有一番風味。

除了嚮導張成,所有人都是第一次進入黎族聚居的山區,一行人不免多看了幾眼風景。正在此時,眼尖的楊由基看見對面遠遠來了三個人,穿著打扮一看就不是漢人,一行人馬上戒備起來。

幾個土兵過來,隔著一段距離高聲的問著話。他們都穿著布衫,下身卻是三角褲一樣的布條包裹著,這個是黎族男子常穿的一種服飾,有點象日本人的兜襠布,腰裡跨著鉤刀――這是每個黎族男人都隨身攜帶的,即是生產工具,又是武器--身背弩箭。

張成出面和他們說了一陣,告知這邊的來意。因爲張成經常來這裡販鹽,混了個臉熟,黎族土兵對他沒什麼戒備,便帶他們一行去見峒主。

這是個名叫提南峒的村寨,土兵把他們帶到村子的空地,囑咐他們在這裡休息不要動。這個黎寨沒有寨牆,從外表看起來就是一個規模稍大一點普通村落而已,圍繞著村寨種植著密密麻麻的帶刺的矮樹,期間又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藤蔓和竹子,別說人,連只兔子都鑽不過去。

這樣的圍牆大夥還是第一次看到。村裡房屋都是金字塔形的稻草屋。屋子牆壁是用竹片編成了籬笆糊上泥土做得,看起來很特別。這個提南村,就是這個峒的“首府”所在。

海南所謂的黎峒,大體以自然地形爲界限進行劃分的,一般由幾個村子組成。峒主都得到過官府的認可,世襲職務,發有印信、銅牌的憑證。峒主、土舍之類的黎人土官,一是彈壓黎民,維持地方治安和社會秩序;二是每年按時完成官府派下來的各種攤派,這裡有官面上的賦稅,也有官吏私人的“吉錢”。當然少不了他們自己的收入――土官無論大小,官府都不給俸祿,得靠自己去徵收。換而言之,只要你每年把該繳的各種官面上私面上的“份子錢”按時繳納了,土官在自己的領地上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基本就是一土皇帝。

過了一會,就有人帶他們去見峒主。一行人被帶進了村子中央的一所大屋。這所屋子比一般的民宅要高大些,建造在基臺上,屋子裡除了中間的甬道,三面都是竹編的牀,用來給大家坐臥。火塘在後牆,上面掛著竹筏,用來熏製食物。屋頂側面有開窗,不過採光還是很差,一進去便覺得眼前一黑,過了一會才適應過來。

峒主是個老頭子,姓符,叫符南地,會說比較流利的瓊州話。頭髮已經發白,臉色也不甚好――後來他們才知道峒主五十剛出頭,不過按照17世紀的標準在任何地方都算個老者了。夏天南獻上了見面禮——精鹽和農具。

鹽對黎族人民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鑄鐵農具則是生產必需品,見了這些見面禮,符峒主很高興,“尊貴的客人從哪裡來,來我們這有什麼事?”

夏天南便把招收婦女做工的計劃告訴了峒主,並承諾可以一次性付給半年的工錢,可以用銅錢、食鹽、布匹、農具等任何東西支付。

符峒主對這個計劃很有興趣。據他說,最近幾年路上不大平靖,來黎區的漢人小販少了很多,鹽本來就貴,現在價格更高了。只要有鹽,有多少要多少,鐵器也是急需的,這裡農具刀具都很缺。提南峒由五個村子組成,人口約兩千多,婦女佔了近一半,一百來個婦女去給漢人做工,對於整個峒沒什麼損失,原始的山欄種植不需要太多的勞力,男子的放狗(集中狩獵)仍然是食物的重要來源。

關鍵是工錢,符峒主承諾出一百個女子,而且是年輕未嫁的。沒等夏天南開出價碼,他就交了底牌——每個女子每月做工包吃住,工錢用鹽支付,每月十斤鹽,一百人就是每月一千斤鹽。

夏天南當場就震驚了,這價格太震撼了,古代少數民族兄弟真是樸實。自己賣鹽一石一兩銀子,十斤鹽還不到一錢銀子,加上吃住,每月每個女工撐死花費自己三五錢銀子。

震驚歸震驚,出於商人的本性,他還是假惺惺地表示價錢是否能低一點。

符峒主表示堅決不能少於每人每月十斤鹽,不過可以額外增加二十人,不要工錢,只要包吃住。夏天南不禁傻眼了,這是什麼算法,免費贈送二十個勞力,和每人八斤鹽有什麼區別?直到後來才知道,符峒主只會用結繩的方法計算十、百等整數。

合作雙方都比較滿意商談的結果,峒主吩咐人拿酒來待客――用黎人種植的山欄稻糯米釀造的米酒,這種酒在後世發展成了一種當地的名產土黃酒“山蘭玉液”。

山欄酒是最簡單的糯米飯發酵酒,釀製期只有七天,酒精含量微乎其微,和後世的酒釀差不多。在場的人都喝了一碗。

度數再低的酒也是酒,有了酒做潤滑劑,談起事情就更容易了。夏天南趁機套出不少其他的情況。他依稀記得歷史書上說中原的棉紡織技術是經黃道婆從瓊州傳到中原的,那麼瓊州本地一定有棉花。

果然,符峒主告訴他,黎區有兩種棉花,一種是樹棉,一種是草棉——其實樹棉就是木棉,草棉就是長絨棉和細絨棉的統稱。

在更早的古代,黎族婦女都是用木棉織布,木棉的纖維雖然具有輕軟、不易被水浸溼、耐壓性強、保暖性強、天然抗菌、不蛀不黴等優點,但是纖維過短,不太適合做紡織原料。

瓊州除了木棉,還有被稱爲海島棉的長絨棉。相比被稱爲大陸棉的細絨棉,纖維更長,強度更高,適合紡高支紗,能紡出質地手感堪比絲綢的精紡高支棉布。至於細絨棉,就是中國內地種植最多的棉花了,而瓊州的細絨棉很少,多數爲長絨棉。

不過夏天南和符南地都不知道瓊州本地產長絨棉和大陸產細絨棉之間的區別,夏天南只知道木棉不適合紡織,草本棉纔是紡織的主要原材料,藉著賓主之間把酒言歡的氣氛,順勢提出能否購買棉花。

符峒主很爽快的答應了,提出一百斤棉花一斤鹽——黎族在不能種水稻的坡地到處種植了山萸、棉花,漫山遍野倒處都是,在他看來根本不值錢,自己峒裡紡紗織布自用也用不了那麼多。

對於符峒主的驚人價碼,夏天南逐漸適應了,一個大活人都只值十斤鹽,區區棉花又算什麼呢。

談判的結果讓夏天南自己都覺得自己很奸商,其實他不知道專做黎區買賣的小販用一斤粗鹽就能換到一頭山豬,相比之下自己還不是自黑的。

符峒主這邊也覺得得了利益,漢人給他送來了最需要的鹽,一個月有了一千鹽,有了這些鹽,不僅可以滿足自己族人的日常需要,還能用於交換,比如其他峒的水田、牛羊豬等牲口。

至於鐵器,農具可以耕種出更多的糧食,刀具可以武裝土兵。這樣下去,自己峒將成爲番豹山一帶最富裕的峒。己方付出的不過是女人和棉花——女人送出去做工既省了糧食還有收入;棉花是女人們自紡自織才用的,山上到處都是,不值幾個錢。

第二十三章 鈉硝石第五百四十一章 遇到逃稅的商船第一百三十三章 招攬(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逃離登州(一)第二百八十章 勸降火器營第六百九十七章 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三章 火併第三百六十七章 暗線第九百二十九章 不對稱的海戰第八百七十章 擴廓帖木兒第八百五十九章 準備談判第四百八十五章 空手套白狼第一百六十八章 雙面伊人第五百五十九章 貼身女保鏢,要嗎?第四百四十九章 料羅灣海戰(三)第二十四章 人市第五百六十二章 繁華的博輔港第二百六十八章 博輔保衛戰(七)第五百二十七章 海上分基地第七十七章 攻寨第五百六十八章 北上,出兵的理由第六百零八章 長島伏擊第六百八十九章 一次走火引發的血案第一百七十一章 圖謀(一)第六百九十一章 常太監栽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盜的追擊第七百四十七章 陽謀?第三十一章 臨高紡織廠第七百零七章 平南伯的胃口很大第四十六章 立威第五百五十七章 大炮屠城第七百一十七章 姬武將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大典的承諾第六百三十二章 “剿倭”進行時第七百一十六章 廣渠門之變第六百八十九章 一次走火引發的血案第五百四十七章 薩摩藩的偷襲第七百三十九章 打造軍事基地第九百四十九章 厚積薄發第八十九章 刺刀第四百五十九章第六百五十三章 李自成分兵第六百零五章 海軍的應對第六百三十九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五百八十九章 關寧軍獨吞戰功?第六百九十二章 忠奸只在一念之間第五百四十八章 街頭鏖戰第三百二十九章 又見錦衣衛第三百八十八章 喬治神父第一百一十一章 投獻風波(一)第九百四十二章 霰彈過處,寸草不生第七百章 黃猛甲的命門第四百八十五章 空手套白狼第八百八十五章 逼宮第三百四十五章 謀劃第八十七章 控制縣城第八十章 收編第七百七十四章 圍城與救援第六百九十章 引君入甕第四百零四章 再入澄邁第七百一十二章 原來是他第六百二十五章 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三百五十章 定案第五百六十九章 “翁婿”聯手,登萊我有第一百八十四章 內應(二)第三十七章 偷天換日第五百六十八章 北上,出兵的理由第八百零五章 線膛槍與米尼彈第三百八十五章 蘇家父子進城第七百三十二章 血濺桃花扇第五百一十九章 細紅線第三百七十三章 鄭芝龍的抉擇第八百二十七章 糧倉前的較量第四百八十六章 談判第七百一十二章 原來是他第五百七十九章 抵達山東第三十九章 船廠(一)第一百二十章 打探消息第四十五章 戰後第四百一十章 賦稅的潛規則第四百三十六章 偷襲中左所(三)第四百零五章 孤城第八百零六章 毛遂自薦第二百七十八章 戰俘營第六百八十六章 提前出爐的平西伯第四百二十二章 謝文君的心思第五十章 打造火銃第四百章 城門口的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圖謀(二)第八百一十九章 陰謀第四十二章 對攻第六百三十一章 崇禎的疑心第五百三十二章 轟擊炮的仰射戰術第七百九十一章 不盡如人意的炮擊第八百零九章 借糧第九百三十四章 新戰術初露鋒芒第二百四十七章 總督的決心(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深入兵營第七百零九章 危險靠近第七百四十二章 少年天子的密謀
第二十三章 鈉硝石第五百四十一章 遇到逃稅的商船第一百三十三章 招攬(一)第一百九十二章 逃離登州(一)第二百八十章 勸降火器營第六百九十七章 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三章 火併第三百六十七章 暗線第九百二十九章 不對稱的海戰第八百七十章 擴廓帖木兒第八百五十九章 準備談判第四百八十五章 空手套白狼第一百六十八章 雙面伊人第五百五十九章 貼身女保鏢,要嗎?第四百四十九章 料羅灣海戰(三)第二十四章 人市第五百六十二章 繁華的博輔港第二百六十八章 博輔保衛戰(七)第五百二十七章 海上分基地第七十七章 攻寨第五百六十八章 北上,出兵的理由第六百零八章 長島伏擊第六百八十九章 一次走火引發的血案第一百七十一章 圖謀(一)第六百九十一章 常太監栽了第三百六十二章 海盜的追擊第七百四十七章 陽謀?第三十一章 臨高紡織廠第七百零七章 平南伯的胃口很大第四十六章 立威第五百五十七章 大炮屠城第七百一十七章 姬武將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大典的承諾第六百三十二章 “剿倭”進行時第七百一十六章 廣渠門之變第六百八十九章 一次走火引發的血案第五百四十七章 薩摩藩的偷襲第七百三十九章 打造軍事基地第九百四十九章 厚積薄發第八十九章 刺刀第四百五十九章第六百五十三章 李自成分兵第六百零五章 海軍的應對第六百三十九章 一戰成名天下知第五百八十九章 關寧軍獨吞戰功?第六百九十二章 忠奸只在一念之間第五百四十八章 街頭鏖戰第三百二十九章 又見錦衣衛第三百八十八章 喬治神父第一百一十一章 投獻風波(一)第九百四十二章 霰彈過處,寸草不生第七百章 黃猛甲的命門第四百八十五章 空手套白狼第八百八十五章 逼宮第三百四十五章 謀劃第八十七章 控制縣城第八十章 收編第七百七十四章 圍城與救援第六百九十章 引君入甕第四百零四章 再入澄邁第七百一十二章 原來是他第六百二十五章 人不爲己天誅地滅第三百五十章 定案第五百六十九章 “翁婿”聯手,登萊我有第一百八十四章 內應(二)第三十七章 偷天換日第五百六十八章 北上,出兵的理由第八百零五章 線膛槍與米尼彈第三百八十五章 蘇家父子進城第七百三十二章 血濺桃花扇第五百一十九章 細紅線第三百七十三章 鄭芝龍的抉擇第八百二十七章 糧倉前的較量第四百八十六章 談判第七百一十二章 原來是他第五百七十九章 抵達山東第三十九章 船廠(一)第一百二十章 打探消息第四十五章 戰後第四百一十章 賦稅的潛規則第四百三十六章 偷襲中左所(三)第四百零五章 孤城第八百零六章 毛遂自薦第二百七十八章 戰俘營第六百八十六章 提前出爐的平西伯第四百二十二章 謝文君的心思第五十章 打造火銃第四百章 城門口的攻防戰第一百七十二章 圖謀(二)第八百一十九章 陰謀第四十二章 對攻第六百三十一章 崇禎的疑心第五百三十二章 轟擊炮的仰射戰術第七百九十一章 不盡如人意的炮擊第八百零九章 借糧第九百三十四章 新戰術初露鋒芒第二百四十七章 總督的決心(二)第三百一十五章 深入兵營第七百零九章 危險靠近第七百四十二章 少年天子的密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阳县| 延长县| 张家港市| 兴文县| 巴中市| 泉州市| 武川县| 宜州市| 胶州市| 车险| 吴江市| 永顺县| 泾源县| 农安县| 子洲县| 抚宁县| 肃宁县| 察隅县| 辽阳市| 遵义县| 威宁| 凉城县| 司法| 广河县| 白山市| 肃北| 霍城县| 扶风县| 克拉玛依市| 禹城市| 太湖县| 新巴尔虎右旗| 夹江县| 祁阳县| 南乐县| 兖州市| 汝南县| 桓台县| 迭部县| 拜泉县| 五峰|